她生于西藏、学于内地,聪明大气、敢爱敢恨,以女子柔弱的屑膀担起政府与西藏沟通的大任。虽英年早逝,但英名流芳。
她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第一位使藏“女钦差”,是第一位与达赖喇嘛会谈的女子,而十三世达赖喇嘛也是破例第一次为一个女人——刘曼卿摩顶!
第一部完整披露民国使藏“女钦差”刘曼卿短暂而精彩的人生传奇!
刘曼卿一直致力于祖国边疆建设。1932年,她又作为西康调查专员和蒙藏委员会顾问入康藏调查,到达云南的丽江、中甸等地。刘曼卿发起成立“中国边疆学会”,1934年编辑小学生文集《西藏》卷,1937年出版《边疆教育》一书,论述了发展少数民族教育的重要性。1941年刘曼卿因病与世长辞,年仅35岁。丁小文编著的《民国藏地女钦差:刘曼卿传》以传记写作手法,强调用“真、信、活”的艺术思维来表达主题,从而达到对人物特征和深层精神的表达和反映,尤其强调充分反映刘曼卿的个人精神内涵——深受五四精神影响,服膺三民主义,在多元思想文化影响下,在进藏期间,所呈现出的同情、怀疑、批评、平等、包容等心态。
《民国藏地女钦差:刘曼卿传》由丁小文编著。
《民国藏地女钦差:刘曼卿传》描述了刘曼卿(1906~l941)做为第一位使藏“女钦差”的传奇一生,她是一位张骞、班固式的人物。她的父亲刘华轩,是清末驻藏大臣联豫的秘书,后任九世班禅秘书。母亲是藏族。她出生于拉萨,6岁避难到印度大吉岭,12岁到北京第一小学学习。特殊的出身背景和生活经历,使她的内心有了一个与民国时期小女子不同的伟大志向:“回归西藏,提倡改良康藏女界生活,以期渐次促进于文明”。l928年冬,刘曼卿为达赖驻五台山办事处堪布罗桑巴桑做翻译,并随其赴宁见蒋介石。在会谈过程中,蒋对曼卿落落大方的仪表和对藏汉语言翻译的精通大为赞赏。几天后,年仅22岁的刘曼卿被委为国民政府一等书记官。自此,她为西藏的和平与稳定,多次奔走于内地和西藏之间。路途中的艰险无法想象,与雪原斗,与缺氧斗,与可能伤害她生命的敌对的藏军斗,与在拉萨企图加害她的英国间谍斗,终于把中央的声音带给了十三世达赖喇嘛和西藏。十三世达赖喇嘛破例为她麾顶,这是达赖喇嘛第一次为女人摩顶。后来,她把旅途日记整理成书《康藏轺征》,记载了她在西藏的所见所闻,描述了藏族、回族等不同少数民族的社会现状,对国民政府治理西康、西藏边疆地区,提供了一部可咨借鉴的参考书。抗日战争爆发后,她又和康藏爱国人士一起发表支持中国人民抗日的宣言,奔走在民间鼓动抗日。l941年,她却因病英年早逝。
一个民国奇女子的一生,没有风花雪月,没有儿女情长,只有连男人也不愿意去触及的艰涩的边疆政治……
一、“我们的雍金来了!”\1
二、时局动荡\5
三、汉藏文化的启蒙教育\9
四、迁居大吉岭,赴北平读书\10
五、结束短暂婚姻,继续读书深造\14
六、关注藏地局势\17
七、担任会谈翻译\21
八、就职行政院\25
九、融入南京新生活\29
十、情感抉择\31
十一、申请赴藏考察\35
十二、设计进藏路线\40
十三、北上与母亲辞别\44
十四、从上海出发,沿江西行\46
十五、成都辞别父亲,真情打动刘文辉\51
十六、走茶马古道\55
十七、考察康定商情和宗教活动\59
十八,康定城内寻访外祖母\63
十九、往雅江,沿途考察土司制度\65
二十、理塘的迁徙家庭\68
二十一、过毛垭坝草原\71
二十二、考察巴塘教育\76
二十三、芒康的邦达昌家族\81
二十四、获赴昌都通行证\85
二十五、历经艰险,到达昌都\86
二十六、在昌都交涉的日子\88
二十七、三十四天的焦急等待,终获西行\92
二十八、日夜兼程赶往拉萨\95
二十九、到达拉萨。静候谒见\97
三十、会晤前的风雨\101
三十一、大昭寺谒佛\104
三十二、与十三世达赖喇嘛会晤\106
三十三、会见西藏地方政府高官\111
三十四、登上布达拉官\114
三十五、两位藏使者在拉萨会面\115
三十六、拜访龙厦·多吉次杰总司令\118
三十七、了解拉萨底层妇女生活’\122
三十八、南京查寻刘曼卿的行踪\123
三十九、考察兵工厂和色拉寺\127
四十、再次谒见十三世达赖喇嘛\131
四十一、南下,翻越喜马拉雅山岭\134
四十二、智过海关。回到上海\137
四十三、返回南京,受到国民政府褒奖\141
四十四、参与各类社交活动,宣传西藏\145
四十五、撰写《康藏轺征》\154
四十六、投身抗日慰问活动\159
四十七、参加国民党“四大”和国难会议\162
四十八、申请赴康藏宣慰边民\167
四十九、丽江考察,接到十三世达赖喇嘛的复信\171
五十、“香格里拉”的见证人\175
五十一、康藏战事后的民众生活\177
五十二、洛隆见“格西”,考察南京蒙藏学校\181
五十三、十三世达赖喇嘛圆寂\187
五十四、入康行孝,见林鹏侠女士\192
五十五、姐妹共勉话生活\195
五十六、《边疆教育》出版\198
五十七、悼念九世班禅\200
五十八、组织抗日慰问团,申请第二次入藏\202
五十九、再过加尔各答,扮“阿嘉娜”北上\205
六十、重返拉萨\211
六十一、会晤摄政和司伦\214
六十二、购置放映机\218
六十三、看大法会,宣传抗日\221
六十四、再见龙厦·多吉次杰\224
六十五、放映抗日爱国电影\226
六十六、呼吁建立回教学校\228
六十七、返回丽江,团员遇难\229
六十八、病中仍关心边地事务\233
六十九、成为永恒的传奇\240
刘曼卿生平纪年表\243
刘曼卿著作文献表\246
刘曼卿相关报道资料表\247
刘曼卿研究文献表\249
一、“我们的雍金来了!”
1906年,初春的拉萨,城北的色拉乌孜山银装素裹,城南的拉萨河穿城而过。
在城西的红山上,坐落着从拉萨每一个方向都可以望见的布达拉宫城堡。它像一个权威的统治者坐在金碧辉煌的宝座上一样,霸道而威严。十三层宫殿由硕大的红、白色条石稳稳构筑而成,坐北朝南错落有致。
从布达拉宫向下看,是一座座占据着最好位置的西藏地方政府机构和贵族的深宅大院。从这些深宅大院雕梁画栋的门窗内,不时传出飞利浦直流收音机里播出的印度音乐。
再往远看,高耸且具极大威慑力的布达拉宫外墙对着山下平地河谷间的众多矮小平房,那里是平民生活的世俗世界。
远离红山的拉萨城东南,是一大片平民居住的街区。初春的街区破屋坏垣,显得相当萧索荒凉,尽管蓝蓝的天空上,挂着几朵像棉花糖一样的白云,时有苍鹰盘旋,但地面上,却是春雨过后形成的条条泥泞路,除了风声萧萧及偶尔的骡马蹄声外,几乎就是一个宁静的世界。
20世纪20年代,拉萨有居民15000~20000人,三大寺有喇嘛16500人。内地商家在拉萨有三百余家,约一两千人。此外,还有尼泊尔商人千余人,在拉萨当喇嘛或经商的蒙古人、不丹人千余人。而每到节日或朝圣时,前来拉萨的人达到十万左右。
这一天,在城东南河坝林清真寺附近的清王朝驻藏大臣①秘书刘华轩家里显得格外热闹,全家人正在欢天喜地忙碌着,迎接家中第二个孩子的降生。
“太好了!我们刘家有女儿了!”
已过而立之年、深通文墨的刘华轩看见产后母女俩平安,高兴地用汉语喊起来。
“佛祖啊!我们的雍金来了!”
刘华轩的妻子则脱口说出为女儿琢磨了很久的藏名。
一个平平常常的日子,刘家的大女儿来到了世上。
刘华轩(又名刘荣光),陕西人,是一个汉族与回族的后裔。妻子黎女士则是来自四川西康木雅的(一个古老的名称,它既是一个古老部落的称谓,又是一个部落名称。这一地域内居住的藏族,被称为“木雅娃”)藏族女子,祖上一直生活在巴塘地区。据考证,刘华轩的祖先“原为汉籍,清中叶随某使者入藏,遂家拉萨”。这一家族的一部分人,在一百多年问,与当地的回族人结婚,成为信仰伊斯兰教的一部分;也有一部分人与当地藏族通婚,成为“藏回”。
在拉萨,“藏回”是对拉萨回族的俗称,是指在拉萨地区,信仰伊斯兰教的法定回族。他们在与当地主体民族藏族几百年的互动过程中,既保持了原有的宗教信仰和生活习惯,又不断受藏族文化影响,融入了藏族的一些生活习俗,如说藏语、穿藏装、住藏式居所、饮食上将清真饮食与藏式饮食相结合等,还与藏族通婚。他们与来自其他藏区和内地到拉萨经商的流动穆斯林是不同的。
最早文献记载,内地回民是11世纪左右入藏的,时称“卡契”、“缠头”。在拉萨的汉回式清真寺里,有乾隆三十一年、乾隆四十六年和道光十五年挂的三块匾额。制匾者均有官衔,如守备哈国、把总单应举、千总马大雄。
P1-2
读《民国藏地“女钦差”——刘曼卿传》
中央民族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喜饶尼玛
刘曼卿是一个在国民政府时代,就被人们形容为“五百年不遇”的女中豪杰,话虽夸张,但不无道理。她曾经在所著《康藏轺征》一书中,谈到了十三世达赖喇嘛的“吾所最希求者,即中国真正和平统一”、“都是中国领土,何分尔我”等言论,这段话明确表达了西藏地方政府“不亲英人,不背中央”的意旨。1992年9月,国务院新闻办发布的《西藏的主权归属与人权状况》的白皮书中,权威性地引用以上内容,更明确地表明了刘曼卿作为一位历史人物,始终有着其独特且重要的历史地位。
不过,今天的人们,对她的奇特身世和历史贡献,却知之甚少。除少数历史学、藏学专业领域的研究者之外,没有多少人知道这个传奇人物。为让更多的人记住这位民国时期在汉藏团结中做出过重要贡献的女子,二十一世纪出版社推出了丁小文先生的新著——《民国藏地“女钦差”——刘曼卿传》。我作为一直关注刘曼卿其人其事的研究者,对此书的出版有几点感想:
一、在民国赴藏使者研究史料上有重要突破
1991年,我曾经在《中国西藏》冬季号上发表过《南京政府的女特使》一文,后又为《康藏轺征》的再版写过导读。1995年,作者也写过一篇名为《国民政府使藏“女钦差”刘曼卿》的文章。之后虽然也有过一些相关的人物史料公之于众,但应该说都不够翔实透彻,缺乏足够的资料来对该人物进行全面的了解和深度研究。
正因如此,长期以来公众对于这么一位极具特殊魅力女子的学习、工作和生活等方面,多只能从文学角度进行“合理”的想象和揣测。这一次,丁小文先生利用图书馆员和藏学研究者的双重身份,在充分利用刘曼卿的代表作《康藏轺征》外,通过网络查寻钩沉大量传主的相关历史资料,包括国民政府为实现“五族共和”颁布的政府行文,国民政府为加强汉藏团结的文献资料,以及国民政府与西藏地方政府进行交涉的文件内容。其中更多的史料内容是属于刘曼9即本人的。在本传记中,作者公开了许多刘曼卿婚姻、教育、身世及抗日战争时期的活动等方面的研究史料及照片且加以研究,颇显珍贵。刘曼卿的面目开始清晰起来,我们理解了,作为年仅23岁的中央政府赴藏官员,她成为那个时代的风云人物,是不奇怪的。
二、在汉藏民族关系研究领域有所开拓
近代,人们对十三世达赖喇嘛土登嘉措的认识,主要是从1888年和1904年两次感天动地的抗英斗争中感知的。而对1912年后,那个军阀混战的时代,十三世达赖喇嘛的政治态度却有不同看法。我们看到,新成立的民国政府对西藏地方一如既往,认为西藏地方是中国的一部分。而英国人却对十三世达赖喇嘛极尽拉拢之能事,他也曾做过亲者痛仇者快的事。但他到底对国家民族持何态度,与刘曼卿的对话,也就是被记录在《康藏轺征》中的那段文字是其政治态度最清楚明确的表达。由此,西藏地方政府对中央的态度也因为刘曼卿的这段记载而明朗化了。刘曼卿赴藏之行与达赖喇嘛的对话有助于研究国民政府时期的汉藏民族关系,更便于观察民国时期英国人侵略西藏的一些策略转变,即由原来赤裸裸的武装侵略转变为着力于培植亲英势力,策划和支持分裂势力进行“西藏独立”活动,并对以后的西藏社会发展埋下了祸根。
刘曼卿认为:“英国对于西藏所抱的野心,至今已成为一种公开的秘密,历来用柔软的笼络手段,以博达赖喇嘛的好感,而于文化上的侵略,尤不遗余,力在拉笼地方”。而国民政府对此采取了相应的对策,派员赴藏就是一个具体措施。这个时期的刘曼卿成了当然人选。有人专门提到“我们的政府,大概很知道除了女士以外,没有第二个人再能胜任了,所以便派她充一位康藏调查专员,第二次向康藏出发”。相关史料内容,可以让我们了解刘曼卿其人,更重要的是能够全面准确地了解当时西藏的情况,为今入研究当时的汉藏民族关系拓宽了视野。
三、在藏族参加抗日救亡研究内容上有新史料补充
中国近代史的重要内容,不但包括西藏人民抗英斗争史的内容,还有广大西藏民众在抗日救国斗争中的历史担当,这也说明我国各族人民历来有同仇敌忾,共抗外辱,维护国家统一的民族精神和光荣传统。传记通过刘曼卿等人发起组织“康藏民众抗敌赴难宣传团”、“西康民众慰劳前线将士代表团”,并亲赴拉萨宣传抗日及募集财物等事迹,具体记录了刘曼卿、格桑泽仁等爱国人士为抗日救国而尽职尽力的行动。如“呈为恳再派赴康藏宣慰边民捭使明了日寇暴行暨政府抗日真查以共卫国圉藉释西顾之忧”的公函申请;如“你们是中华民国的干城,中华民族的卫士,中华民国是包括固有之二十八省蒙古西藏血成之整个国土,中华民族是由我汉、满、蒙、回、藏及其他……”等的抗日宣言;“自职团到藏与上下各界屡次接触以后,颇引起官民之兴奋感动,各贵族官员亦多表示同情。至于一般僧民,素未忘中国威德,自闻中日开战,莫不祈求中国胜利,各寺曾自动诵经祈祷,自职团说明抗战必胜之理由以后,尤多表示欣慰。”等述职报告,都是重要的资料。
四、对人物的评价有时代定位
刘曼卿以国家民族利益至上的思维参与考察活动,是一位真正的巾帼英雄。她筛选考察的结果,阐释自己的见解,追求远大的理想。这一点,当时的舆论就有相当高的评价:“你所著的《康藏轺征》,也是你留下的未完成的使命;这个使命是属于我们大家的,我们用我们的努力来完成牛也。曼卿啊!我们再用‘完成’两个字来纪念你。”她甚至被人誉为“天殆以将令女菩萨重继其业”。
由于刘曼卿去世较早及抗战爆发等原因,人们对于她的情况了解得不多,对她在汉藏团结历史进程中的贡献知道得更少。有的人甚至还有误解。因此,传记将她从以往西行康藏的个案中释放出来,加以深入剖析,以求客观洞察民国初期的西藏事务,更加立体地展示民国时期西藏人士的生活与理念,从而准确明晰民国时期的藏汉民族关系。如此,刘曼卿作为近代汉藏民族交流的重要代表人物,成为后入学习的楷模便不言自明。
今读其传,眼前仿佛仍见她“西赴康藏”、“宣慰抗日”的身影,让人感慨万千,启示良多。需要指出的是传记由于种种原因,还存在一些有待改进的地方,如个别提法还可斟酌,风土人情的描述还不够准确等。但瑕不掩瑜,此书从内容到形式,均有大胆的尝试和突破,给入耳目一新之感,可补民国史之不足,亦可丰富我国民族史、边疆史等内容,不失为一部引人入胜、耐人寻味的传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