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学焕编著的《求学路上》是一部写实性强、生活味浓的散文集。
本书真实地记述了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社会现象和社会变革,真实地记录了当时农村小学、乡镇中学,以及浙江省的最高学府——浙江大学的校园生活,为读者提供了不少了解我国解放初期、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初期学校的教学情况,以及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诸多领域的信息。本书白描叙事,文笔流畅,可读可思。正如作者书中所说:“是往事,总是那么让人怀念;是历史,更显得那么的稀世珍贵。”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求学路上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郭学焕 |
出版社 | 作家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郭学焕编著的《求学路上》是一部写实性强、生活味浓的散文集。 本书真实地记述了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社会现象和社会变革,真实地记录了当时农村小学、乡镇中学,以及浙江省的最高学府——浙江大学的校园生活,为读者提供了不少了解我国解放初期、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初期学校的教学情况,以及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诸多领域的信息。本书白描叙事,文笔流畅,可读可思。正如作者书中所说:“是往事,总是那么让人怀念;是历史,更显得那么的稀世珍贵。” 内容推荐 《求学路上》洋洋洒洒三十万字,分三辑:“校园里,真美丽”、“求是园内皆芳菲”、“百里家山别梦依”。一、二两辑写作者自1950年9月至1968年6月,从读小学一年级到大学毕业这十八年里的校园生活、社会现象。第三辑写家乡诸暨的历史渊源、民情风俗、山川景色与乡贤名人,充满了对家乡的挚爱之情。 《求学路上》由郭学焕编著。 目录 自序 第一篇 校园里,真美丽 校园里,真美丽 崇学同文沾雨露 在那激情燃烧的岁月里 一个选择,改变人生道路的轨迹 严师情慈父心 夭桃早借春风发 重返母校,四十年已往 重逢在半个世纪后的阳光下 第二篇 求是园内皆芳菲 我跨入浙江大学校门 上下求索刻苦学习 浙大迎来了67周年校庆 生动活泼的校园生活 史为镜,史为鉴 参加“社教”的日子 满街红绿走旌旗 “破四旧”,灵隐禅寺幸免于难 五洲震荡风雷激 “大串联”,我第一次远行 同窗六载,泪别杭城 求是学子母校情 第三篇 百里家山别梦依 百里家山别梦依 登临王者之山 话说浦阳江处处皆春水 于越流风悠悠情 西施故里才人多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西大山下的一个村落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试读章节 西山完小是当地一所规模较大的学校,周围十多里地范围内的学生都到这里匕学,学校利用西山下郭氏宗祠改造成校合,祠堂有三进,规模宏大,一进原本进门处是戏台,两侧为厢房,中间是个大天井,后来戏台拆除了,厢房一楼改作教室,二楼成了宿舍;二进是大殿,改作学校的大会堂和部分教室,大会堂可容纳全校数百名师生开会,大殿屋顶高高的,十分壮观,室内的屋柱有六七十厘米直径,屋梁挑檐的木雕也极其精美;三进是教师办公室和厨房、餐厅,三进两侧有小天井,小天井里的桂花高丈余,据说已有上百年历史,秋天里散发着诱人的芳香。可惜,后来校合被拆毁,如今,再也见不到了。 小学离家很近,我是走读生。我十分喜爱读书,成绩也很好。我很遵守上学时间,中午放学回家,每每一吃好中饭,就直奔学校。因而,回家时,一旦发现母亲还未做好中饭,我总是大声嚷嚷,怎么这么迟呀,快吃饭,快吃饭!这句话,我母亲生前还时不时地提起。 下午下课后,有时便留在教室里,做完了课外作业才返家。而回到家里,留给我的时间,除偶尔预习一下明天的新课程外,便是尽情的玩耍。 学校里老师注重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除了课堂上传授知识外,还指导学生开展课外兴趣活动。 刚刚学习过光和光谱的知识,为了使学生更直观地了解,陈老师便教我制作“显微镜”。方法是取一小块玻璃,用钳子钳住在酒精灯上烧,高温下形成一个小玻璃圆珠,那是用以折射放大的。“显微镜”制作好后,居然能通过这个小玻璃圆珠观察到被放大了的苍蝇脚,是那么毛茸茸的。这便是土“显微镜”。不过有—个周日,陈老师带我制作玻璃珠子时,不小心酒精引燃,陈老师立即用隔绝氧气的办法,将其熄灭。我当时在—旁观看,显得十分紧张,事后我很佩服老师的果断处事,不然,火焰蔓延开去,也是件非同小可的事。 我还模仿同学赶“会场”买回来的“万花筒”,自己制作“万花筒”。找一个盛铁笔蜡纸的纸筒,截下适当长度(约十余厘米),在里边插入三块镜片,呈三角形,一一相对,两端封起来,留一个隔着玻璃的观察孔。然后剪一些小块的红绿纸片,放到“三棱镜”筒内。使用时,对着光线,眼睛通过观察孔,可看到筒内的小红绿纸块反映到镜片上,又多又美丽,而且随着筒体的旋转,会变幻出各式各样颜色的图案。自己制作的小玩具,自然珍惜,大有爱不释手之感。一下课就掏出来,同学们轮流争着观赏,十分自得。 小时候,我爱动脑筋,喜欢动手做这做那。有时,放学后我会操一把钩刀(柴刀),用竹、木为材料,制作各种玩具,如制作“陀螺”,尖尖的底部还装上一个铁钉作“尖顶”,用鞭子抽打,让“陀螺”在地上旋转。还制作可旋转升空的飞翼,是利用风扇叶子的原理,把竹制的叶片两头削成一定倾角,叶片中间安上一根与叶片呈丁字形的杆子,只要旋转杆子,叶子在旋转中就会向上飞升起来。还有,看过“戏文”后,就学着制作宝剑、官帽、长长的胡须等等,凑几个小孩一同玩“戏”。日积月累,当刀垫的—条板凳已“伤痕累累”,我的左手上也在不小心间留下了些许刀伤的“记录”。 小学生正是长身体的时候,体育锻炼很重要。学校里体育是必修课,每周有二三堂体育课。晴天,学生们在校园的操场上做各类练习,如跑步、跳高、跳远,雨天,则在室内打乒乓球、跳绳之类。这些对于十多岁好动的小学生来说,很有吸引力,每每此时大家都会十分尽力、尽兴,简直刹不住车,个个玩得满头大汗,—脸通红。 学校里照例每年都举行春、秋季运动会,一连两三天,停课比赛。我在校读书期间,西山完小的大操场扩建了,把原来周围的几块菜地推平纳入操场范围。这一来,跑道上跑一圈可达100米,进行400米、800,米的比赛时,便需要一圈一圈地跑。 有一年比赛,我发现一个奇特的情景,男子400米决赛,出发令响后,选手们个个争先恐后地冲出去了,唯有何村埠的何绍焕同学,却仅仅是快速行走,过了一会儿才开始加速追上去,结果他第三个到达终点。我好奇地问其他同学为何?据说为了开始时保存实力,然后再冲上去。闻言,我甚惑,心想如果一开始就能同步赶上,不掉队的话,也许他能得第一名。因为我知道何绍焕跑步速度特陕,仔细想想,这一“战术”显见有误。 除了平时音乐课以外,学校课外文娱活动也丰富多彩,小学高年级时,我曾参加过两次文娱演出。一次和叫“国琴”的女同学联手,演出黄梅戏小戏《打猪草》,导演是学校音乐教师陈菊花老师。我还记得其中有这样的唱词,男生唱:“小子本姓金,呀吱咿吱呀…家人吃饭,咿嘿呀,全靠一园笋,呀吱咿吱呀。”女生唱“小女子本姓陶,呀吱咿吱呀,天天打猪草,咿嘿呀……”。 男生演员舞台上要打几个“虎跳”,我会几下,不知道老师是否是为了这点,才选到我。当时,我特别贪玩,打虎跳倒善使得很,还练“竖顶烛”,那便是头顶地,双手撑地,全身倒竖起来。我平时不断练习,后来,竟能在一张反过来摆在地上的凳子上(凳子请人扶住),头顶在一个凳子脚上,双手扶着另两根凳子脚,人倒立起来。我还模仿着来农村演出的杂技演员这般,练习“倒爬虫”,也就是用双手撑地,人倒立起来,待人体平衡后,两手轮换撑地,慢慢向前移动,可在场地上兜一小圈。 话说远了,打住。再回过头来说说演出黄梅戏小戏《打猪草》的事。经过层层选拔,后来,《打猪草》这个节目还代表学校参加了这一年诸暨县中小学文艺汇演。 另一次演出,是我小学五六年级时,在农村互助合作高潮时,学校组织演出了一个越剧小戏《韩如梅》,我和寿明煜同学担当二胡伴奏。别看是小学生参演,居然演得像模像样。 还有一件事,至今给我留下深深的记忆。那是农村成立互助组时,学校为配合形势,组织过一次辩论会,挑选若干学生组成甲、乙两队,代表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甲方持参加互助组好的一方,乙方则是持单干户好的一方。其目的是经过辩论,明辨是非。辩论开始,双方都找出不少用以说明己方正确和好的理由。确实,大家煞费苦心,各自把理由说得够充分的。我至今还记得其中乙方的一位女生在坦陈单干户好的理由时,说:单干户晚上不要开会,可以早点睡觉,自由得很。她的话引来哄堂大笑,真是太深刻太形象了。那么多年过去了,写到这里,此情此景在我的脑海里仍如此清楚地浮现出来。 P5-8 序言 俗话说,“十年寒窗”。人们常借此说明求学、读书的艰苦。我从小学、中学到大学毕业,度过了十八个寒暑,有艰辛,但更有快乐。刚刚脱稿的《求学路上》,正是记录我这十八年的苦和乐,这十八年间相伴相生的人和事,也许,从中还能听得到这十八年间我国经济、社会和教育事业发展的脚步声。 如果说,2005年,我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开始写作第一本记忆文学散文集《岁月金兰》,那未,此番写作《求学路上》,则是由“一句话”引发的。 那是2007年间,我返诸暨老家,家乡的“父母官”热情相待,在与市委书记陈长兴(现任中共绍兴市市委常委、市政府常务副市长)、市长张仲灿(现任中共金华市市委常委、东阳市市委书记)的交谈间,他们对我已连续出版《岁月金兰》、《饮马衢江》,表示祝贺,接着话锋一转,说,郭厅长,你写了金华、兰溪、衢州,怎么不写写老家诸暨呢? “写写老家诸暨”。此话说得在理,也提醒了我。我生在旧社会,长在红旗下,新中国成立我跨入校门。小学、中学一直在诸暨读书,1962年考入浙江大学,才离开家乡到杭州上学。我的求学阶段正是我们国家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开始新中国的建设,后来,又经历了大跃进、人民公社,度过了三年困难时期。到了杭州读大学总算有一个安定的学习、生活环境,然而,快毕业时,遇上了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也因此延期一年毕业,原来大学五年学制成了六年。十八年的求学路,其中有十二年是在家乡走过的。如果我把这十八年间的所历、所思写出来,那也就把家乡写入了我的作品。我心想,书名不妨称《求学路上》。这岂非合着“父母官”的要求,也是我的一份责任。 2009年3月,记述我在任浙江交通厅厅长八年的散文集《骋驰浙江》由人民交通出版社出版,浙江省副省长王建满为该书题词“难忘岁月,交通真情”,第十一届全国人大内务司法委员会主任、交通部原部长黄镇东和浙江省交通厅厅长郭剑彪为该书作序,给以勉励,令我感激不已。我深深地感到生活的美好、友情的珍贵、鼓励的重要。在此,我怀着感恩之心,数说一二。 记得当年我《诗书篆刻作品选》、《诗选》和散文集《岁月金兰》出版后,负责上述著作编辑工作的人民日报出版社张亚平老师对我说,人民日报出版社副社长董伟(现已任社长)想见见我。有一次我去北京,由张亚平老师安排,我与董伟副社长见了面,在场的还有人民日报文艺部原主任石英老师,以及与我同去的省政府驻北京办事处交通联络处主任俞光华、《中国交通报》驻浙江记者站站长贾刚为。谈话在十分愉快、宽松的气氛中进行,不过我心里在想,董伟副社长为什么要见见我这个不知名的作者呢?事后,我把与他谈话的主要内容稍加梳理,发现,他那天主要说了三层意思:一是,他说我的文章文笔清新,可读、可看,二是,他说文笔好的作者毕竟很多,不过,文内有不少自作的格律诗,这有点不容易;三是,他又说写格律的人也还是不少的,只是能把自己的所见、所思、所历,以如此方式如实写出来,供大家阅读,说明作者心里是坦荡荡的。 天哪!我与他素不相识,唯一联系是我的作品,他竟给了我如此鼓励,真是太感激了。我自知水平不高,他的评价只能视其为鞭策,激励自己继续勤奋地学习、创作,更加热情地去讴歌我们伟大的时代,赞美我可敬、可爱、可亲的领导、同事、朋友和亲人。 交通部领导十分关心浙江交通,也很关心我,2003年1月,全国交通工作会议在杭州召开,张春贤部长说,老郭今年要卸任厅长职务,部里到杭州开个会,也算给他画个句号。我感谢交通部领导对浙江交通和我本人的关心,往事种种我已记入《骋驰浙江》。 2009年夏天,我参加中国公路学会在昆明召开的会议,便提前一天出发到长沙,我要专程拜访此时已调任中共湖南省省委书记的张春贤老部长,向他汇报我的近况并送上《骋驰浙江》一书。湖南省交通厅厅长吴亚中很热情,他派厅办公室副主任周超到机场接机,晚上,他还与长沙市市长张剑飞(交通部公路司原司长)请约我一同相聚,参加者还有其他交通同仁。全国交通是一家,置身于交通同仁之中,共同语言不少,让人感到无比的亲切。 张部长(我仍习惯如此称呼)嘱省委办公厅副主任邓仁杰安排,待我上午一到长沙,中午,张部长便邀我共进午餐,参加者还有邓仁杰和省政协秘书长欧阳斌(湖南省交通厅原厅长)。席问,我说到张部长在任部长时对浙江交通的关心,还说到当年到在杭州开会时的那一番话,他当即说,是这样说的。此时此刻,让我又一次深深地体会到他作为党的高级干部,能如此关心地方交通,关心交通下属干部,给人温暖,令人感激。 我说到正在撰写《求学路上》,记述学生时代十八年的学习和生活。他说,那好,出版后,再给我看看。我连说,一定。张部长又一次给了我鼓励。 有不少领导、同仁,有不少读者,读了我的作品,也以不同方式给我以鼓励。现任临安市政协副主席、市交通局原局长陈有根在连续几天读完《骋驰浙江》后,给我打来电话,说看了很亲切,还说了许多鼓励的话。 杭州黄河集团总裁王利军,是五金之乡诸暨市店口人,改革开放以来,他兴办企业,获得成功。杭州黄河集团是一家致力于轮胎销售的大型实业型公司,公司主营代理国际国内知名品牌:普利司通、三角、玲珑。公司的销售网络遍布浙江各地,现公司总部设在杭州。王总读了《骋驰浙江》一书后,他拿了书让我签名,并说一定要签上“吃得起苦,吃得起亏”几个字。这几个字是我写在书里作为自勉的两句话。他说,办企业同做人一样,靠拼搏,靠诚信。因而,也要吃得起苦,吃得起亏。 还有很多领导、交通系统的同仁和社会各界朋友,他们也以不同方式给了我不少的关心和支持。也许是对浙江交通的关注和厚爱,也许是对我劳动成果的肯定。我谢谢他们对我的关心、支持和鼓励。 待我稍事休息后,2009年下半年,我开始了《求学路上》的写作。2004年以来,我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开始写作,也就是说,我工作期间,因党务、政务繁忙,从来没有想过退下来后会写点什么,由于工作调动频繁,我本来不多的笔记本早已相继被处理掉了,我更无记日记的习惯,因而,只是凭记忆。当然,到了写作时必须查找资料,寻访当事人,以核准史实。这次也一样,要写老家,就得到老家去,以拾起往日的足迹,寻觅旧时的记忆。我择日回诸暨,想通过有关部门、单位查询资料,拜访当事人。 诸暨市政府办公室主任钱建荣、市交通局局长王祖勇为我作了安排。当晚,市政协主席孟法明召有关部门领导一同见个面,我简单介绍此行的初衷后,孟法明主席要求各个部门提供方便,给予配合和支持。参加者还有市教育局局长吴江辉、市档案局局长王玉英、市志办公室主任许林章、牌头镇镇长孟龙、牌头中学校长边平友、书记马士中和诸暨市作家协会主席周光荣等。市政府办公室还安排秘书寿军岳随我进行寻访活动。 次日开始,我先后来到诸暨市档案局(馆)、市志办、牌头中学等处调研,查找档案、资料,他们给我以极大的帮助和支持。期间,我拜访了中学时的但效先、阮昌明老师。还结伴同登勾嵊山。短短数天里,我四处奔忙,一路“绿灯”,收获不少,令我欣喜不已。 《求学路上》共28篇文章,三个方面内容。有关小学、中学阶段8篇,有关大学的学习、生活12篇,还有记述家乡的山水地理、历史人文、乡风民俗和我所在村落、家人亲友等8篇。 撰写此类记忆文学,我坚持一是真实,真实再现当年求学路上的所事、所历,记述我的亲身感受,有一说一,有二说二;二是正面写,善眼观世阅人,希望记下最美好的回忆;三是退后一步写,这句话是香港《文汇报》一位记者,当年看了我《岁月金兰》的部分文稿后,说我在“退后一步写”,意为多在溢美他人。诚然,多写、写好相伴、相生的入和事,乃吾之本意也。 书稿完成后,我将有关书稿请浙大教授杨文海、杨达寿,我高中同学杨仲坚、大学同学陈立夏等阅稿,提出意见,还请省交通厅办公室原主任王彬审阅全部书稿。浙江省档案馆、浙江大学档案馆、诸暨市政府新闻办公室、诸暨市档案馆、诸暨市交通局、诸暨市文化局和我的校友为我提供了部分插图资料。 人民日报社原社长邵华泽为《求学路上》题写书名,浙江省政协主席周国富、浙江大学党委原书记张浚生为本书题字勉励。 在此,我对所有为我创作本书而提供帮助、支持和关心的领导、同仁、朋友和同志们表示衷心的感谢!也对在身边默默地关注我,让我集中更多时问写作的我妻孙满琴说一声谢谢! 由于本书涉及的时间较久远,记忆中难免疏漏之处,加之本入水平有限,文中会有不妥之处甚至谬误,敬请读者批评指正。 《求学路上》付梓之际,我特别怀念含辛茹苦抚育我走过求学路上的父母,并藉此告慰生养我、教育我的父母双亲! 谨以此书献给我的亲人、家乡的父老乡亲!献给求学路上可爱的母校、可敬的老师、可亲的同学们! 2010年9月 于杭州宝石居 后记 2011年5月,《求学路上>由作家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我十分感谢为此作出努力的所有朋友。 不少读者,读了《求学路上》后,给我来信、来电或发信息,从不同角度表达他们的读后感。 台州市交通局原局长陈夏东在信息中说:“我一口气看完《求学路上》,为她的知识性、历史性、时代性所折服;为您与人为善的精神所折服;为诗意盎然、文笔流畅所折服。对我们这个年龄,特别有亲切感。” 浙江省交通规划设计研究院高级经济师吴加红用两个晚上时间读完全书,有感,写就一文《我的考大学之路》,托与她同单位工作的我妻捎给我。全文分“小学和初中”、“留城乡待业”、“做临时工”、“恢复高考”、“重返学校”、“考进大学”等章节。她在文章的开头写道:“看完了《求学路上》,我思绪万千,心情久久不能平静,情不自禁地想起了自己的学生时代,特别是比同龄人曲折的考大学之路。顿时,有一种要写下来的冲动,我不为别的,就是想真实地记录自己的—段人生。于是,我立刻打开电脑,写了起来……。” 浙江省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毛昭晰,是抗日战争胜利、浙江大学回迁杭州后招生的首批学生,可称我的老学长、老领导。他读了《求学路上》后,从我工作单位省交通运输厅办公室要了联系电话,给我打来电话,他说我系统地写了母校求学的感受,这很好,特别是我介绍到浙大的发展历史,让他也回忆起母校的往事,不胜感慨,激情溢于言表。我俩在电话里作了长时间交谈,话毕,我查看手机显示的通话时间为48分钟,令我感动。 我高中同学杨仲坚读后即写了一篇读后感《绿叶对根的情谊》,发表在《诸暨日报》上,他说道:“……是呀,作者对故乡、对母校、对老师、对同学的一腔热情,如母亲河浦阳江浩浩汤汤、奔腾不息。《校园里真美丽》、《求是园内皆芳菲》和《百里家山别梦依》这三个篇章有机相连,浑然一体,读来感到亲切,受到鼓舞和教育。” 我兰溪工作时的老同事,《兰溪日报》原副总鳊、理I任兰溪市科协主席沈文华读后,撰文《甘洌清香,饮之弥醇》,文章一开头就如是写道:“当一个充满丰富人生阅历的智者,经过幼年、青年、中年,最后步入人生之秋的时候,对人生、对社会应该是想透悟开了。可谓爱之愈深,情之愈切,这时候他写的作品,自然如陈年老酒,甘洌清香,饮之弥醇。郭学焕先生的第四本散文作品《求学路上》,正是这样。” 我在衢州市工作时的同事、《衢州日报》原副总编庄月江,也以《怀念往事,留住历史》为题,在《衢州晚报》上发表书评,称“这是一部写实性较强、生活味浓的散文集”。 浙江省美术馆副馆长、国家一级美术师斯舜威,他颇具文学功底,还擅长书画评论。在他的读后感《永远在路上》里称,他是“一口气读完全书的”,他写下了“三条感受”:之一,全书自如至终洋溢着乐观向上的知足之感和感恩之情;之二,力求原生态复原往事的创作动机和娓娓道来不事修饰的叙述方式,是本书的最大特点和亮点;之三,积极向上,扬长避短、隐恶扬善,是其为人规矩,也是其为文之准绳。他还感叹:从某种意义上说,对一个读书人来说,一辈子都处于求学的过程中,一辈子跋涉于“求学路上”,永远“在路上”。 上述文章先后发表于《钱江晚报》、《联谊报》、《浙江工人日报》、《交通旅游导报》、《金华日报》、《衢州日报》、《衢州晚报》、《兰江导报》和《今日谈》刊物上,我家乡的《诸暨日报》除刊登书评文章外,还刊发《求学路上》作者的《自序》。 我母校浙江大学档案馆的何春晖副馆长和吕枫编辑来电,将把书中有关记述浙大王启东教授的《史为鉴,史为镜》一文,在《浙江大学藏档案》2011年刊上使用。 我每每收到读者的来电、信息和邮件,捧读报刊杂志上发表的书评文章时感慨良多,这是他们对我的鼓励、鞭策,除感激外,那就是我要更加努力学习,深入生活,写出更好的作品,以回报读者,回报社会,回报所有关心、支持、帮助我的同学、同事和朋友们! 《求学路上》的那段往事确实勾起往事美好的回忆,激发了不少人的热情。这里,我要插叙一个刚刚发生的小故事: 在给大学同学邮寄《求学路上》一书时,我发现尚有少数同学已失去联系,其中有王前勇同学,他原在永康工作,后听说住在上海,但无通信地址和联络方式。于是,我请永康的朋友何耀明帮助找寻,结果他居然在很短时间里,通过有关部门找到了王前勇同学在上海的下落。我欣喜不已,便立即给老同学们发信息,转告王前勇同学的联络方式。不少同学给我返回信息,表达他们的喜悦之情,其中胡建中、王鹤庭两位同学在同一时间发来一条信息,且内容竟然完全相同,三个字:“太好了!”不久,在上海的六七个同学专门聚会,大家见到了久违的王前勇同学,欣喜之际,他们接通我的电话,互致问候。显现求学路上同学间的一片真挚感情。 《求学路上》发行后,出版社仍收到要求征订的电话,有的单位、朋友还直接找我,希望再增订该书。有鉴于此,经与出版社商量,决定再出修订版。于是,我向我的老师、同学和有关读者征询意见。不少同学、读者提出了宝贵的修改意见,陈仰霖老师和陈新、陈建文、陈立夏、胡建中同学等还发来了邮件和信息。我还与远在加拿大探亲的浙大杨达寿教授通话征求意见。省交通厅办公室原主任王彬,又一次审阅全书,提出了数处修改意见。我亦重读全书,凡此形成的修改意见在本书修订时一一作了订正。 我深信一切真实的东西都是美丽的,一切付出辛勤劳动的成果定是珍贵的。修订版会更趋完善,我想,这也是对《求学路上》一书、对《求学路上》读者的一点诚意和责任。当然,由于本人水平有限,书中不妥和谬误之处,敬请读者批评指正。 最后,我再次对作家出版社编辑、发行所做的工作表示深深的谢意。对《求学路上》的读者及为其修订给予关心、帮助的朋友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郭学焕 2011年12月于杭州宝石居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