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江拾忆》选自魏绍昌先生自20世纪80年代始先后出版的《浦江漫笔》、《牡丹传奇》、《东方夜谈》、《文心雕犬》、《魏公好犬》、《戏文锣鼓》、《逝者如斯》、《京华美梦》等书。作者立于浦江之滨,晚年拾起记忆朵朵,或纪实、或抒情、或回顾、或展望、信笔走之,不拘一格。作者说作家,论学者,谈艺术家,回忆与他们的交往、交流,不经意间常带出发生在文艺界的桩桩奇闻趣事。民国文坛、影坛、漫坛、艺苑的历史风貌,乃至旧上海光怪陆离的历史事件、旧上海闻人的逸闻轶事,书中均有描述。资料丰富翔实,配以有关图照数十幅,图文并茂,可读可赏。《五夫四世》一文是作者叙说家世的专文,故乡情、亲情、浓浓的爱,跃然纸上。附录收入数篇怀念作者的纪念文章,追思、忆念、情真意切。
有人说魏绍昌先生是文化界的[电话号簿]一份文学艺术的[大地图]一部文史掌故的[活辞典],只需给他打个电话许多事情便能迎刃而解。这从《浦江拾忆》这本书中便可略窥一斑:作者立于浦江之滨,拾起记忆朵朵,说作家,论学者,谈艺术家,回忆与他们的交往、交流,不经意间常带出发生在文艺界的桩桩奇闻趣事;民国文坛、影坛、画坛、艺苑的历史风貌。乃至旧上海光怪陆离的历史事件、旧上海闻人的逸闻轶事,均呈现纸上,让你从《浦江拾忆》中领略不同的人生和不平凡的岁月。
上海人民艺术剧院黄佐临新排的《家》,在这次学术讨论会的上个月刚来成都演出过。《家》的故事发生在20年代初叶的成都,因此剧团来成都带着“回娘家”探亲的感情,还在戏中有意识地加了些“川味”,增强了地方色彩。讨论会上有位当地的年老代表对我说:他还是1943年在成都看的《家》,那个时候曹禺的剧本脱稿不久,先是中国艺术剧社在重庆连演了两个多月,那是章泯导演,瑞钰和觉新是张瑞芳和金山扮演,接着应云卫主持的中华剧艺社在成都上演,是贺孟斧导演,白杨和耿震主演。他看后印象至今犹新,过了四十二年又看到这台好戏,特别使他满意的是过去要看四小时的戏,这次只花了两个半小时,可是曹禺剧本的精华全部存在,而且又有创新的发挥。他奇怪黄佐临的本领怎么这样大。
这位老观众一针见血的意见引人深思,使我回想起四十多年以来《家》在舞台和银幕上的一些往事来了。
最初将《家》改编话剧是在上海的“孤岛”时代。吴天于1940年冬天写成,剧本经过于伶、李健吾、陈西禾等校订。戏分五幕,从除夕高老太节率领全家在高府大厅祭祖拜天地开始,最后以瑞钰在乡间陋屋中夭亡为止。上海剧艺社演出是洪谟导演,抗战胜利后光明书店还出过新印本,吴天后来在上海戏剧学校执教,曾将它当作教材使用。然而由于曹禺的《家》以压倒的优势后来居上,吴天的《家》便相形见拙了。
1941年上海联合影业公司将《家》拍成电影,由周贻白编剧,动员了八大导演(卜万苍、徐欣夫、杨小仲、李萍倩、王次龙、方沛霖、岳枫、吴永刚)和十六位明星(陈云裳、袁美云、顾兰君、陈燕燕、胡蝶、李红、童月娟、陈娟娟、梅熹、刘琼、王引、王元龙、王献斋、姜明、韩兰根、殷秀岑)通力合作。声势虽然浩大,成绩却并不理想,成了一盘七拼八凑起来的大杂烩,观众早已将它淡忘。
曹禺的《家》是在1942年炎夏躲在重庆唐家沱的一艘江轮餐厅里写成的,全剧四幕八场,分春夏秋冬四景。小说的《家》是觉民觉慧两兄弟冬夜从学校踏雪回家写起,剧本的《家》则提早三年从觉新和瑞钰在洞房新婚落笔。花烛之夜一对新人有大段诗意盎然的内心独白;第二幕的重点是鸣凤投湖和梅钰对话;第三幕以高老太爷做寿和受气病死这红白两事为串线;第四幕写郊外瑞钰难产去世,穿插了觉慧出走。曹禺于1978年7月在新版本中加写了一篇《为了不能忘却的纪念》,文中除了纪念他的亡妻方瑞(她帮助曹禺抄写剧本,她甚至影响剧作家把瑞钰写成主角),特别提到“那一年,当我终于写成《家》这个剧本,我送给巴金同志看时,心里是不安的。我怕他不同意我的改编,尽管大致情节与人物都是根据原作,但终有些不同的地方。而我的老友巴金同志读完后,便欣然肯定。这使我终生不能忘怀”。
巴金看了曹禺的《家》,真是非常高兴。后来他又同意将《春》和《秋》也交给两位他信得过的老友——陈西禾和李健吾去分头改编。陈西禾(林珂)写的四幕剧《春》和李健吾写的三幕七场剧《秋》都在1946年间完成,虽然没有曹禺写《家》那样的成功,但《春》的刻画细腻和《秋》的节奏明快,也都显示了两位老剧作家的功力。这两部剧本均收入巴金主编的“文学丛刊”之内,和曹禺的《家》都归文化生活出版社出版。这件事使巴金和三位剧作家结下了亲密友谊并留下了永恒的纪念。P22-23
二十多年前,每每看到魏绍昌先生发表在各类报刊上的“文史随笔”,总是一睹为快。他将自己在“文革”后所作之文命名为“文史随笔”,忆文坛、记学界、说艺苑,亲历、亲见、亲闻的种种掌故轶闻如说故事般娓娓道来,抒人抒事,生动有趣,屡屡引人入胜,至今印象尤深。后来,陆续得到他惠赠的著作,不时取出翻阅,每次都有新的收获和助益。此情此景,如今思来,仍感温馨、愉悦。
酷暑时节,应邀编辑本书,我又一次重温了他的全部作品,获益匪浅,感慨良多。
本书选自魏绍昌先生自20世纪80年代始先后出版的《浦江漫笔》、《牡丹传奇》、《东方夜谈》、《文心雕犬》、《魏公好犬》、《戏文锣鼓》、《逝者如斯》、《京华美梦》等书。作者立于浦江之滨,晚年拾起记忆朵朵,或纪实、或抒情、或回顾、或展望、信笔走之,不拘一格。作者说作家,论学者,谈艺术家,回忆与他们的交往、交流,不经意间常带出发生在文艺界的桩桩奇闻趣事。民国文坛、影坛、漫坛、艺苑的历史风貌,乃至旧上海光怪陆离的历史事件、旧上海闻人的逸闻轶事,书中均有描述。资料丰富翔实,配以有关图照数十幅,图文并茂,可读可赏。《五夫四世》一文是作者叙说家世的专文,故乡情、亲情、浓浓的爱,跃然纸上。附录收入数篇怀念作者的纪念文章,追思、忆念、情真意切。
本书编选,承蒙魏绍昌先生夫人罗丽芳女士及长子魏燮方先生支持、协助,周立民先生、陈冬妹、魏玉洁女士热情相助,在此,谨向他们致以衷心的谢意。
冯沛龄
2010年12月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