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重逢在台湾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青稞
出版社 台海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青稞本名王樟生,女,1932年10月出生。湖南省临湘市人。1955年毕业于四川大学中文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政协山西省委港澳台侨和外事工作委员会副主任,民革山西省委祖国统一工作委员会副主任。

《重逢在台湾》是其作品,收录《陪女儿潜水》、《立体的问号》、《蚊战在岳阳》、《长沙之夏》、《北海一日》、《成都之恋》、《成都,不再是摇篮》、《风雨草堂》等文章。

内容推荐

《重逢在台湾》是青稞女士的作品集,收录《陪女儿潜水》、《立体的问号》、《蚊战在岳阳》、《长沙之夏》、《北海一日》、《成都之恋》、《成都,不再是摇篮》、《风雨草堂》、《太原的炕的旧话》、《热炕头历险记》、《走近绿色》、《骗子上门服务记》、《旅途虚惊》等文章。

在这本《重逢在台湾》里让人读懂了“爱”,那是人与人之间最能触及人性的亲情、友情、家国之情。

目录

人有悲欢离合

呼唤

乡昔·乡情

重逢在台北

在高雄聚会

手足情

放歌阳明山

布农族太太

桃园的婚礼

游台中港记趣

台湾师范大学一瞥

明道印象

在台北听“老歌”

在台湾果农家做客

小琉球览胜

难忘垦丁公园

“荣民”与“眷村”

慈济会与佛光山

逛台中菜市场

万峦猪脚

温情的广告词及其它

春节在台湾.

台湾选战拾零

银杏树叶

大云山之恋

独在异邦为异客

赴美探亲

在美国过年

海滨的梦

在美国上英语学校

房客的心事

洛杉矶的房产经纪人

在圣盖博逛花店

华人超市一瞥

车主的烦恼

在美国老人公寓做客

美国的老年舞会

广告战

嬗变的家庭

难忘的聚会

有朋自远方来

透明的伞

平井先生的国籍谜

川野和子情系山西

佐藤先生的中国情

沙棘果——友谊果

友谊桥上

陈香梅旋风

采菊东篱下

深圳的翅膀

岁月悠悠

黄玫瑰

晒柿饼

柿林的十月

西沟的蘑菇

腊味·糍粑·乡愁

别了,□铬床

大栅栏漫步

成都菜市场掠影

晨练感悟

找回自己的歌声

当我们同在一起

有关“放松”

我与孙女爬格子

彩龙的童年

我写《流亡童年》

飞鸿踏雪泥

九寨沟的水

好想小白屋

诗人节那天

陪女儿潜水

立体的问号

蚊战在岳阳

长沙之夏

北海一日

成都之恋

成都,不再是摇篮

风雨草堂

太原的炕的旧话

热炕头历险记

走近绿色

骗子上门服务记

旅途虚惊

但愿人长久

我识陈香梅

重逢在香港

母校未了情

学友们

我们举杯

南国红豆

同窗情

老小姐

弟妹们

试读章节

背井离乡数十载,说话的口音经过三次大的变革,如今南腔北调,早已忘却了家乡话。说忘却其实又不彻底,对方言有研究的人一听便能辨别出我是何方人氏。

八十年代初,乘火车沿京广线南行,过了武汉不久,车厢里传来了久违的乡音,心情为之一振。循声望去,是两个担着箩筐卖猕猴桃的姑娘。为了与她们对话,便买了几斤猕猴桃。说家乡话的姑娘听说我是她的同乡,惊讶得张开了大嘴,目不转睛地望着我,怎么也不相信我来自她生活的大山里。我尽可能跟着她的口音模仿家乡话,像公园里英语角练习口语的年轻人一般虔诚。着实领略了一番温馨的乡情。

我在华北黄土高原生活了四十多个春秋,几乎没有碰到过属于一个县的同乡。只有在八十年代初,由内蒙迁来山西的妹夫领来一位长相颇为标致的中年男子,操着一口与我相近的南腔北调。他自我介绍是我的同乡,他的外祖父与我的祖母是兄妹,正儿八经经的亲戚。后来又有一位小同乡登门,谈话间才知道是我表哥的小姨,也是亲戚,她青年时参军,自然也早已忘却了家乡话。

我们一家是在万般无奈的情况下离开故乡的,然后四分五散,各自西东。我是大学毕业后接受祖国统一分配,在黄土高原扎下了深根。当我看到周围的同事或朋友在节假日期间回故乡探亲,带回一些家乡土特产,便有一种既酸又涩的心情。这些年我家分散的姐妹兄弟偶尔聚在一起时,语言的交流使外人惊讶不止:有的是地道的四川成都话,有的是纯粹的湖北El音,还有的是一口太原话,惟有我的哑巴弟弟例外。他从长江上游被遣送到长江中游,又从华南迁到华北,始终以不变应万变,反正什么口音都没有,随遇而安。他以哑语应付一切,用不着变来变去,为那些卷舌音、平舌音、前鼻音、后鼻音之类而煞费苦心。天南地北的哑语,人、手、刀、口、牛、羊、吃、穿、睡、走的比划动作相差无几,极少语言隔阂,哑语走遍天下,无往而不适,似乎令人羡慕。但是,过于复杂的思维活动,靠哑语表达便有困难,那就省略去吧,活得简单也就轻松许多。哑弟虽然不能发出有声的语言,但他也有表达乡情的方式。他曾多次以哑语表示,他认为家乡的糍粑、腊鱼腊肉和米花糖是最好吃的东西;他常常凝视窗外灰蒙蒙的天空,怀念故乡的蓝天白云和青山绿水,只是他无法表达,让乡情沉淀于悄无声息的心灵深处。

1995年我去台湾为先父扫墓。父亲一生戎马倥偬,八年抗日,守土湘北,最后落得妻离子散,流落他乡,只是终身未改乡音,如今躺卧在台北市东南角的六张犁极乐墓园。当我在几位去台同乡的陪同下来到墓园,只见巍峨的青山绿丛里出现的一块墓碑中央刻着父亲的姓名,旁边刻着籍贯,左下方是我与弟妹的名字,墓碑的上端镶嵌着父亲的瓷像,我凝望着父亲的遗容,仿佛听到他在弥留之际以我熟悉的乡音吟哦:

葬我于高山兮,

望我大陆;

大陆不可见兮,

只有痛哭……

这诗虽然出自他人的手笔,却充分表达了大陆去台老人们临终时别无选择的遗愿。

同乡为我购买了供奉用的鲜花和象征美金、港币的纸钱在墓地焚烧,据说是为亡灵提供回大陆老家的盘缠。我站立在墓碑前,低低地向父亲倾诉大陆子女的思念;静寂无声,只有山风习习,兴许是女儿一口南腔北调,父亲难以听出是亲骨肉千里迢迢前来呼唤。泪眼朦胧的我仰望青山上阶梯式的墓碑,俯瞰山下绿得耀眼的一片林海,很难相信父亲竞长眠于异乡的土地。他是一个家乡观念极浓的人,曾经许下诺言:赶走日本强盗后,他要与家乡父老一起,把不毛之地的故乡建设成一个富庶的好地方。他说到做到的个性却留下一句遗恨千古的空话。如今故乡面貌依旧,父亲能在异乡土地安息么?  在台湾逗留期间,我多次到台北北投中央南路和公馆路、温泉路一带,那都是父亲住过的地方,我欲寻找父亲留下的遗迹,只见到断垣残壁和不久前易主的公馆。在台湾出生的小妹已随其母移居美国。谁能再来为父亲墓侧的圣诞花树整枝、摘叶?离开墓园许久,至今那血红的圣诞花还在我眼前晃动,如同大陆儿女心灵渗出的殷红血滴……

由几位同乡串联,在台北市松江路“金玉满堂”湘菜馆宴请我这位来自大陆的同乡,湘菜馆董事长谢先生曾是先父的好友。特地来看望我。前来赴宴的多是先父旧日的部属,大家一一握手,交换名片。他们的名片上多冠有自己的省籍县籍,使我怦然心动。籍贯对于大陆去台人员来说竟然有如此重要的意义!

衣着人时的同乡团团员入座,致祝酒辞,互相问候,一开口都是地道的家乡话。我仿佛回到儿时居住过的湘北小县城与父老乡亲们聚集一堂,聆听陌生而又熟悉的乡音,我感动莫名,像陈年老窖的醇酒,在宴会间散发着诱人的芳香。在宴会间我得知是父亲首先发起成立同乡会,将散居在台湾各市县的同乡组织起来,逐一登记姓名住址。他全副身心为同乡排忧解难,无论是就业、求学,只要找到他,总是有求必应。为他们奔走、联络,直至办妥。每年的中秋和春节,同乡们聚在一起便互诉衷情。

一日,家住桃园的姚君来访,他是我童年同学;一张口竟是正宗的家乡土话,丝毫未经过去粗取精的加工。连骂人的粗话也原汁原味端到了台湾,与当地的客家话,闽南话以及大陆各省市县地方土语竟相争奇斗妍。

又一日,一位同乡驱车前来邀我同游台北电影文化城。进得这“文化城”,一排排商店字号酷似旧日的北京,还有小吃摊点如京豆粥、糖炒栗子之类,与“文化城”外的台北市街恍若两个世界。有一家名为“京兆尹”的仿膳饭店,门口悬挂一副对联,上书:

回忆古都风味

享受皇帝口福

大陆在台诸位在吃腻了海鲜之后,更是怀念家乡与北京风味甚至宫廷御膳。具有经济头脑人士便煞费苦心,修建酷似旧北京街市的商店字号饭庄小吃馆酒店。除了作为拍摄影视的外景,也招徕顾客,为怀念与向往故乡的游人提供一览北京风貌的处所,聊慰思乡之情。

还不仅仅是这些,客居异乡的同胞还绞尽脑汁寄托他们的乡愁。在“有家归不得”酌年月,便将大陆各省市地名权且作为台湾城市的街道名称。诸如广州街、南京路、重庆路、青岛路、济南路、西藏路、长沙街、贵阳街、太原街等等。几乎将各省市地名尽纳入街道命名的范畴。流落在异乡的游子,三三两两在冠之以大陆地名的街道上流连,恋恋不舍得离去。

各省市县的同乡会在台湾市县相继成立之际,遍布台湾各地的风味饭店也应运而生,无论是京津粤风味、川菜湘菜扬州菜以及西安拉面、山西刀削面,通过吃喝神游故乡可算是无可奈何之中的选择吧。每当传统佳节,尤其是农历春节,更要一整衣冠,前去某家乡风味的饭店菜馆,与同乡们欢聚一堂,品尝家乡风味,同操一种方言土语互相倾诉离愁别恨,已成为台湾春节的重要活动。

台湾的这种景观,在美国也曾见过。相当一部分来自台湾的老年华人,他们不时地聚合在一起。美国一些州政府优待老人的餐馆每日提供优惠午餐,只需登记个名字,象征性地交纳一点饭费便可以进入餐厅,围成一桌,按人头供应价廉物美的饭菜。附近的老年人常是结伴而去,由某一位代付全桌人的饭费,算是请客。于是广东、湖南、四川、江苏、浙江各省籍的人分别围成一桌,操着各自的方言,传递来自家乡的信息。那场面曾使我感到眼眶湿润。

所有能操一口乡音的人中不乏耄耋老人,他们与故乡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剪不断、理还乱。他们是在个人无法选择前途、命运与归宿的情况下远走他乡的,因而这种乡情既浓且具有中国特色,个中滋味除了炎黄子孙,谁能品透?P8-12

序言

母亲的散文集《重逢在台湾》即将出版,有位文友建议我写序言,母亲与我都欣然同意,于是敲起了电脑键盘。

母亲是我的文学启蒙老师,也是文友。她自童年起便爱好文学,能背诵冰心、朱自清先生的大量优美散文,上初中时便开始在报刊发表习作,后来上大学中文系,毕业后不久便从事文学编辑工作兼及文学创作,由于那时极左路线影响,她不可能有所选择地写自己乐意写的题材,只能奉命写些为当时政治服务的东西。在改革开放之后,落实了各项政策,并不再追究家庭出身;我从未见过面的姥爷身为国民党将领、且去了台湾的政治包袱让母亲背了许多年,如今终于卸了下来’,台海关系不再受到歧视。于是母亲焕发了写作热情,应报刊之约断断续续写了不少散文,既抒发了个人之情又呼唤处于分裂状态的祖国早日走向和平统一。上一世纪九十年代母亲赴日本、美国、台湾探亲访问,写下一批纪实性散文。字里行间充溢了亲情、友情、乡情与爱国之情,另有一部分生活漫笔与缅怀故人之作,都具有个人创作特色,读之动人又动情。

母亲年轻时写诗与文学评论,中年写报告文学,改革开放以来,写过两部长篇纪实小说,其题材都与她的家庭身世有密切的关联;此时也是她散文的丰收时节。编人这本集子里的都是这段时期的作品。无论是写人、叙事、抒发个人感慨,笔锋总带感情。

母亲特别看重友情、同窗之情,从童年时的战时儿童保育院(小学建制)到初中高中大学的同学都与她有交往,这些在一些作品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如此融洽、温馨,常令我感动不已。毕竟上一辈与我们这一代之间有很多不尽相同之处。我们现在常从媒体与歌声中读到有关“爱”的赞颂,母亲她们那时很难提起这个“爱”字,似乎爱是那个时代的禁区,但是从这本散文集里我读懂了“爱”,那是人与人之间最能触及人性的亲情、友情、家国之情。身为女儿我喜爱读母亲的作品,我希望读者也能喜欢它。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8 20:39: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