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时间的底色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李梅
出版社 广西美术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火知了,一把狂野的心跳》;《窗外的诱惑》;《醒着》;《灵性与生存》;《智慧》;《未知灵魂》;《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影响》;《有一种成长,我们怎能忘记》;《长大是真》;《碗里的目光》;《迷失的孩子》;《雪缘》;《春风骀荡菜花香》……行走的足迹很平凡,就如你所见的这本文集《时间的底色》(作者李梅)里那些看似零散但打上了时间烙印的行文短句。

内容推荐

行走的足迹很平凡,就如你所见的这本文集《时间的底色》里那些看似零散但打上了时间烙印的行文短句。那些字迹紧密或疏散地构成深浅不同的颜色.或灰白或灰绿,或红或蓝。凝视这些感觉亲近或者遥远、有时清晰又觉模糊的文字,看久了,竟觉得那些颜色是属于过去时间的底色……

《时间的底色》的作者是李梅。

目录

一、边走边写

心隙间一抹一抹的感觉

乡野的宁静

夕阳的温存

隆冬

午后

廊桥驻足

寻找绿荫

里叶观荷

爱如空气

央金梅朵的西北

迷失胡杨林

天目秋探

益母草

相约芬芳

青山不老

鲜花与牛粪

俄罗斯疾走

夜宿香泉听风吟,月入酣梦引鹿来

物语日本

重拾断桥残雪

秋日采莲人

桨声里的千岛湖

牵牛与蜗牛

红妖小秀女

二、湖畔思结

窗口的睡莲

偶入茶馆

禅黄的颜色

虔诚

缘与愿

穿越

真水无香

历练

我从哪里来

嗜好

璎珞粥

大至若“鱼”

黑鸟

缺氧

你快乐吗

金鱼

至亲至爱

平淡也美好

光线与时间

重生

涂画

呆想

《越狱》也疯狂

三、第三只眼

火知了,一把狂野的心跳

窗外的诱惑

一撮麦茬

醒着

灵性与生存

智慧

未知灵魂

四、爱与成长

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影响

有一种成长,我们怎能忘记

长大是真

碗里的目光

迷失的孩子

雪缘

春风骀荡菜花香

浪漫与现实

离开

一个人的光辉

五、画室呓语

巴黎街灯

永远的行者

秋水芦花

行路

岁月如皱

后记

试读章节

支好画架,跪在一大堆拾来的梧桐树叶前,用目光小心翼翼地抚摸每一片叶子,又在每一张叶片的方寸间缓缓寻觅,细细地品味褐红色与灰紫黄色中残存的点点星绿。

于是,心情再次被深秋的凄凉与沧桑所感动,细密的心隙间也仿佛有什么东西闪动起来,纤细而悠长。

几片鲜橘皮被轻掷到开始枯萎卷曲的梧桐叶上。人们都说深秋的橘子味道甜美,因为它吮吸了春天的晨露与盛夏的暮雨,可是,吃进去后才发觉,又添了一份难言的苦涩,弥留在唇齿与手指缝间,更沁人心底。

仰头望着早早紧闭的窗扇和早巳斑驳不堪的墙壁,眉宇紧蹙,心弦渐渐收紧,原来,人有时也是那么脆弱,那么害怕与外面的世界抗衡……

心隙间,这一抹一抹的感觉,便被岁月之笔涂抹到面前的油画布上。

沉着的冷月,落在树梢头,夜,把月色涂抹在窗户上。眼望过去,一道道黑色窗棂切碎了清冷的夜空和月色,一条一条又斜切过心口,不禁打了个冷战。寒,穿透了心。

望着巳涂了许多颜料的画布,其中一些鲜艳的颜色和笔触让我开始恍惚,似乎看到一条似曾相识的小路。用指尖轻触那一笔一笔凹凸不平的色痕,仿佛走人画面的是十几年前自己的身影。

是的,那是多么绚丽耀眼的日子!那成荫的树林和那土黄色的小路,把我的脸和身体轻轻托起,圈人树叶与枝丫构成的一个个缝隙中,鱼肚般的暖白色,从缝隙闻透射下来,温暖着年轻却带了几分忧郁的心。

那悠然飞起的,是一首首自然而美丽的田园之歌,音符和曲调里的心情,升起后又轻轻落下,在草丛上,在泥土中,在一棵老槐树盘根错节的缠绕与依偎里。

几只山雀,几棵落山果,几片悠然飘落的青红树叶,和着一个偶然飞扬的感觉,会让我吃惊一番,感叹几许,又低吟默语……书桌上,大把黄灿灿的野菊花,静静地开放在顺手用废报纸叠的大花瓶里。

 然而,仰首与俯身之际,却忽然发现,不知何时,那身影已不再轻盈和年轻。那颗眺动的心,竟会为深秋的萧瑟与凄凉所感动,会从甘甜的橘子里找出苦涩的余味,会在紧闭的窗扇与残陋的墙壁中摸索出心的冷漠与荒芜,会为许许多多的事情找出它们各自悲伤与哀怨的理由,独自待在幽暗与深邃的背后,直至天明……

冷月无迹,岁月留痕。画布中的一笔笔痕迹,凝结的是这个岁月里关于一个女人的故事。

1990年12月5日杭州

无论如何,下雨与不下雨,在乡村都是一种美好。我和几个画友,便是踏着雨声,从城里来到乡村度过这个年末的,为的是寻觅一份宁静。

当细密的雨点跌落到井边的木桶上,发出有节奏的啪啦、啪啦的声音时,我站在庭院的天井中,让那份期盼已久的祥和与宁静一下子沁人心扉。

视线穿过刻着岁月沧桑的旧木栅栏的缝隙,我能望见一片又一片深绿色的田野,宛如一颗颗绿宝石,被镶嵌在一道道褐黄色或褐灰色的田埂之间,而走在田垄上的村人,便是那绿宝石的主人了。此时,虽时近中午,低低的、紧挨着那浓绿色和黄灰褐色的田垄,仍有薄薄的雾气在静静地弥漫与漂浮,仿佛我自己也跟随那薄雾,缓缓地飘起来,飘起来……

“来,阁里有凳儿,坐坐。”庭院的女人说。朴实的江南村语,在有些湿冷的空气中,特别温暖人心。谢了女主人,便坐在那特别宽厚的屋檐下几颗葡萄树相互攀爬和缠绕而成的葡萄架旁。冬天的葡萄架上,已没有茂密的叶子和一串串的葡萄,光秃秃的,只剩下枝藤,透过缠缠绕绕的藤藤枝枝,我看到了祥和而纯美的淡灰蓝色天空,几小片几乎透明的薄云静静地挂在上面,细看,却又像在缓缓移动,于是,枝枝藤藤间,浮现一小幅一小幅的油画,画面缓缓移动和变化着,精致而美丽。

庭院的男人,正在较远的井边提水。四周显得极安静,只听到木桶碰到井沿时,溢出来的水又击到青石板上发出的“嗵”、“哗”的声音,短促而清晰,那声音穿过薄薄的雾霭,传人耳畔,极优美,极动听……

“阁个女丫儿,嘎喜欢看外头,外头嘎冷,屋里项坐坐。”女主人带着些疼爱的招呼声,打断了我的思绪,于是。跨过老旧却很结实的木门槛,走进了有些昏暗的堂屋。

最先进入我眼帘的,是堂屋正中间的摆设,一个古色古香的案几,上面对头摆着两只大的青瓷花瓶,瓶中插了一些只在乡间野地才有的野菊,已经枯萎,却丝毫没有衰败的感觉,相反,让我感到每一种生命的可贵之处,它给予你的是关于生机、活力和期望,乃至生死永恒的启迪。是啊,就在不久前,乡村的深秋该是很美丽的一幅画!这束花便是爱美的女主人从乡间田垄上采来的,它是那么美丽和芬芳。我好像闻到了清悠悠的香味,朴实而美丽。

在两个花瓶的中间的墙上,有一面大镜子,里面照出我和大门外的雨景,好似一幅静寂的油画作品。镜子两边,贴着一副红底黑字对联,上有横批,红纸泛白,有些地方已破损和掉角,想必是去年写的,可依稀辨认出几个字:“风调雨顾……”、“人畜兴旺……”

女主人从外面走进来,告诉我:“我们阁里,家家的堂屋里项,都是瑟阁桃摆的,瓶儿表示‘平’,镜子表示‘静’,求的是生活平平静静,安安淡淡……”我真的有些感动,因感动而生出些醉意。

庭院的男人和女人都是沉默寡言的人,他们忙着倒茶、添水,忙着生火、做饭,忙着这个,忙着邪个。一直到傍晚告别,我与他们都没能说上几句话。但我深深地感觉到,他们的眼神与目光中透露出的亲切与和蔼、朴实与善良,还有心中的邪份宁静与安详。看到他们,我忽然想起米勒的油画<晚钟)中的那一对中年农民夫妇,眼前的他们和画中的他们有着一样的境界。他们的心是那么明净。P18-21

序言

“写就是画”,这是李梅的说法。禅师在寺庙里说法,李梅呢,借她的文字,在这本叫《时间的底色》的随笔集里说法。

李梅是画家,懂画画的门道。她这么说,自有她的一番道理。等把《时间的底色》来来回回读了几遍,我也就认可了她的这种说法。

从1990年12月5日《心隙间一抹一抹的感觉》到2008年11月某日《秋目采莲人》,李梅为了写这本随笔集,竟花了整整十八年的时间!怪不得她对“时间”这么敏感,而且还要凭借画家的天赋,设法辩认出时间的“底色”。

当然,在这十八年里,除了写这些文章,李梅还干成了很多别的事儿,概括起来说,就是画画和教学。画家画画,可以说是自己教自己,画家毕竟是画出来的;老师教学,可以说是把自己所得教给学生,学生毕竟是来学真东西的。李梅这一身,就兼着“画家”和“教授”两种身份。

一身兼两职,她累吗?当然累。“能不累吗?”李梅还会这么反问。幸亏,李梅精力充沛(尽管身轻似梅),斗志十足(尽管心潮起伏),从课堂出来,奔乡野画画,收拾好画具,又奔回学校,一路上风风火火,也就对付下来了,而且对付得很好。

让人惊异的是,她那个装满色彩、线条、点呀面呀的灵巧脑袋瓜,还时常惦记着“写字”的事儿。这不,十八年坚持下来(现在早超过二十年了),聚沙成丘,垒砖为塔,这些文字归拢到一起,便诞生了这本《时间的底色》。这在画家中间,绝对是不多见的。

我是个“写字”的人,不会画画,对画家中的作家,因此就多了一份佩服。也是缘分,2007年,在中国美术学院举办的一个“高峰对话”活动上,我初识李梅。从“高峰”上下来,我们快活地走在象山校区的青山绿水之间,路上听一个活泼、欢喜、笑盈盈的女子的脆嗓音,边走边解说沿途之美景,我还记得她指点一块萝卜地来着……这个活泼嗓音,就归李梅所有!

返京前夕,李梅设宴话别。听她说起对巴黎的惦念,我不禁想到法国大诗人阿波利奈尔的名作《米拉波桥》(这首诗我熟记在心,此生想忘也忘不了),于是用法语为她背诵了两段。从她瞬间变得悠远着迷的眼神里,我感觉她仿佛重临塞纳河畔,看那河水被两岸夹着,滚滚向前流去……后来,是李梅的画作《巴黎的街灯》和诗作《巴黎街灯》继续照亮我们在“写字”路上的切磋之谊。

读李梅的文字,我感触最深的,是她的自然和随性。她总是自然而然地写下第一行,然后由着性子(也是随着兴致),写到哪儿算哪儿,挖到多深算多深。我很欣赏这一点。为文之道,首推自然,刻意是做不成好文章的。随性也是好事,心里怎么想,手就怎么写,嬉笑怒骂,都是性情。可以说,李梅文章的题材,就是她的生活。她生活中的方方面面角角落落,都可能刺激她写起文章来。她对自己的生存际遇非常关切(这部分文字富于反思和内省),又对自己身心的一切响动极其灵敏(这部分文字既是记录又是领悟)……有“写字”相伴,李梅的生命无疑更活泼,也更内在了。

我在想,与不怎么“写字”的画家们相比,李梅是不是更加在乎“自我认知”?我总觉得,一位画家的写作,可能是出于同他创作自画像一样热切的自我关注。李梅在写作中,似乎一直在探索对自我的认知:绘画那可见的外在性(色彩和形象)把画家自己隐藏了起来。与诗人相比,画家更具有手工劳动者的原型特征:画家不是直接说出事物,而是凭借他在材料上所做的标记,告诉我们他是如何“看待”外部世界的。

诗人可以说是一种媒介,他把外在经验转化成自己的声音。诗人把外在经验转化成某种不同的东西——语言,它是无形的隐喻的世界;画家则把一种外在性——他看见的东西,转变成另一种外在性——画作,它是可见的形象的世界。所以说,画家把自己变成作家,也许隐含了这么一个心愿:抵达更深的自我认知,同时解释自己的艺术。由此我也可以理解,为什么李梅那么经常地把笔尖刺向“自我”,并在描摹事物时那么喜欢动用与颜色有关的那些词儿:褐红色、灰紫黄色、深绿色、灰粉绿色、土红色、玫瑰红色、禅黄色(这种颜色我还真是头一回听说)……

在所有的艺术门类中,视觉艺术应该是最天然、最自发的。李梅文章中的自然和随性,正是来自她作为画家的天性。她的写作似乎受到表达的直接需要的催促,不知不觉就用文字来“素描”。她的叙述性文字确实有着素描的特征:粗线条勾勒,人物、时间、场景、氛围……有时又突出细节,整个过程都记录在案,在效果上抵达7某种异乎寻常的直接和生动,比如《火知了,一把狂野的心跳》,画家几乎把语言当作了速写的极简形式。

在诗人和画家之间,有什么共同的灵感源泉吗?有。应该就是心性吧。从这个意义上,诗人的问题就是画家的问题。诗人面对言语的物质符号,就像画家面对颜料和画布,要想超越这些质料,唯一的妙法就是动用心性中的想象力和觉悟力,只有这样,作品才能摆脱对自然的模仿而成为一种创造。是的,心性是指心灵自由自在的本性。正是遍在的但又永远有待发现和领悟的诗性,使一切艺术创造成为可能。

李梅把这本随笔集命名为《时间的底色》。说到时间,我忍不住想问李梅:“时间有底色吗?”“当然有!我只是没直接告诉你!”李梅这么回答。我自己是这么想象“时间”的:它可能一开始就有,也可能始终都没有。因为当你渴望指认它时,它是无的,它总是通过自身逃逸;而当你浑然不觉时,它又是有的,因为你就生活在它里面。

那么,时间究竟会有怎样的底色呢?我想到了以下三种可能:李梅说的“禅黄色”,树才推荐的“虚无色”,或者天地之间的“变幻色”。

不过,对底色而言,永远存在着另一种颜色。正像时间本身,颜色也是不可穷尽的。

2012年6月9日北京

后记

时间在缓缓流淌。生命在悄悄燃烧,岁月留下生命的痕迹,点点线线勾勒成一个人的笺纸心印和人生底色。

从步履蹒跚到稍显稳健,因行走而成为观者。因观而思,因思而有所沉淀,因这点滴的沉淀而又鼓励自己继续前行。行走的足迹很平凡,就如你所见的这本文集里那些看似零散但打上了时间烙印的行文短句。那些字迹紧密或疏散地构成深浅不同的颜色。或灰白或灰绿。或红或蓝。凝视这些感觉亲近或者遥远、有时清晰又觉模糊的文字,看久了,竟觉得那些颜色是属于过去时问的底色。映衬出一个人成长中真实自然的情感和思考,它们在纸上雀跃,或快乐或悲伤或沉静或感伤或诙谐或凝重地构成那些点线而又成画迹,虽然还不够浑厚,但足以让我品味很久。

总愿闲暇时对窗独坐。让一个人画案的挥洒和文字的涂写辉映成趣。生活中总有一些思绪,一如窗外吹过的微风,你或许从未留意,但它就浅搁在心的角落,只待你笔头的一触即发。一直认为画即是写,写即是画,由写生怀念,由画抒情怀。无论窗外是风雨还是阳光。是夏季繁茂还是寒冬犀利,也无论那些悄然开放或凋零的花朵是心生了欢喜还是转而又生出忧伤,都愿意伏案灯明到天亮,尽情书写和释怀,在时间的葱茏中悉心体验,在身心的磨砺中获得人性的白省,更期待这些或素色或淡彩的文字素描,在目后能如涓涓细流汇成一种坚实而朴素的思想。

现在回想起来,我有写作的喜好,要归功于小学二年级时一篇得“优”的作文,它在全班受到表扬,被下乡的知青老师大声朗读。女老师散发着甜美南方口音的朗读声音,从此就埋在我心里,绵延在后来的成长中。每每夜晚安静时侯,我的内心仍能听到那悦耳动听的声音,她读出了我的心声,也鼓励我一直写下去。我也曾怀疑自己从小喜欢画画是因为先喜欢优美文字的缘故。父亲是教师,家里穷。但书却最多。在记忆中我读过不少书,包括那个年代的一些禁书,我经常偷偷躲在被窝里读。之后考入人间天堂杭州的中国美术学院(当时叫浙江美术学院),似乎是应了当年语文老师那江南甜润嗓音之故。感慨之余。觉得这是命中注定了的文字与绘画之缘。

从儿时追随艺术到后来从事艺术教育,至今已经40多年,总觉得自己在追随艺术的同时,更像是一名艺术与生活的忠实守望者,那种甘愿被大生活和大文化融化和燃烧成灰烬的角色,坦白地说,是希望从更宽泛的角度、从生活的水深火热里感悟大生活、大文化和大艺术的真正内涵。我喜欢聆听别人的诉说,也会倾吐我的理解。我庆幸自己仍是一个一直在听、在做和在思考的人。忙碌而充实:还庆幸自己是一个幸福的女人,能够把诸多人生感悟形成文字,在今天再变成铅字。

记得五年前,一个出版界老朋友看后鼓励我出版成书,当时文字约有25万字。也计划好出成两本一套合集,甚至连其中一本欧旅行迹的文稿,也请留法多年回国的老朋友河清先生写好了序,但由于工作忙碌。一拖就是五年。其间。倒是与同样喜好写文论画的王犁老师经常切磋写作的快乐,就文集书名和出版体例等进行过反复沟通交流。书还没出成,倒是精选了十几篇杂文和随笔,如《翡冷翠的夕阳》、《住处窗外的风景》、《塞纳河的夜晚》、《游离于画面之外的思考》、《行路》、《体味生死重生》、《窗口的睡莲》等,陆续刊发在《今日艺术》、《中华美术》、《美术报》等专业报纸杂志上,也算是没浪费那几年时光。而2007年在中国美术学院公共艺术高峰论坛会议时结识了树才先生,又让我开始重新审视这些堆积到桌角的文字。最后决定。分成两个单本书出版。就先出这本《时间的底色》。所有配图均选择这些年因写而生的水彩和油画作品,尽量图文呼应吧。

在这首本文集即将出版的时候,内心充满激动、喜悦和感激。首先想感谢获得法国政府授予“教育骑士勋章”的著名诗人、翻译家树才先生。遇到树才是这本书和我的缘分。2009年我曾专程赴京拜访树才先生。他在通览文稿之后,提出了恰如其分的修改意见,让我折服。他在本书前期出版策划、后期审稿、校对、统稿和为本书撰写序言方面花费了大量的个人时间和精力,甚至2012年3月赴法国访学期间,他身边还带着这部书稿。他站在巴黎的街灯下打趣地说:“第一回自觉自愿做你这本书的编辑,我给自己找了个不大不小的困难,慢慢地,我明自了你的写作行文特点,你应把文章继续写下去。在画家里面,你的文学敏感是非常少见的,将写字视为快乐,你已同文字结下了深缘。写字之途,一直走下去,人生也会随之抵达深处。”兄弟般的情谊和感人肺腑之言深藏心底。机缘巧合的是2012年5月,树才应邀赴杭参加西湖诗歌节。因该书即将出版事宜,与他相约到转塘象山中国美术学院与我匆匆一聚,一行前来的还有慕名已久的著名诗人李笠,两位著名才子诗人的驾临,立时让粗简的办公室蓬荜生辉,我们在聊天中把办公室也称呼为“梅开居”,实在是欢心雀跃之至。临别时树才再送金言以对应“梅开居”:“蝴蝶飞过也是一生,我梦想着我的一生就是梅开。”激励之意绝妙地隐含其中,让我内心充满“梅开”之音,一穴点中的正是我一直追逐的梦想。

回首来路,令我景仰并扶持我一路走来的恩师有很多。因此,很想借这本文集出版的机会,深怀感恩之心,感谢引领我走进艺术之门的北大荒第三代版画创作队伍的领路人与著名版画家郝伯义教授和张喜良、李忆平、周胜华、陈玉平老师:感谢梁友德叔叔和全家对我学艺生活的照顾:感谢中央美术学院古元教授和史济鸿教授在我求艺与成长道路上为我指路和把脉:感谢对我艺术学习与成长倾注了无限关爱和帮助的母校恩师:中国美术学院版画系教授赵延年、赵宗藻、陆放、曹剑峰、张奠宇、林康华、张玉忠、潘长臻、甘正伦、陈聿强、俞启慧、韩黎坤、邬继德、李以泰、王公懿、朱维明、梁铨、张远帆:感谢当时中国美术学院附中校长马玉如教授和师母李庆芬教授扶持我走过工作之初最困惑的那几年,让我学会坚强和奋起:还要感谢吴山明、阔学林、潘鸿海、吴德隆、陆秀竞教授以及殷翔云、严荣滨等几位老师对我后来艺术创作发展的关怀和指点。恩师们的厚爱使我逐渐懂得生活与工作的意义,知晓做人和做事之理,领悟如何学会思考以及如何走出属于自己的艺术人生道路。在文集中有一篇随笔《一个人对另外一个人的影响》,只是节选,也是我零散记录的初初梳理,还有一些要待日后慢慢整理。因为这个关于“影响我”的一个个故事和片段,对我的人生和艺术成长来说意味深长,我会在今后悉数的日子里继续这个话题的延伸。

这里,特别要感谢我的同事王犁和广西美术出版社老友苏旅在书名确定、分章归类、体例选择、整体格调把握、书籍编排和出版设计方面给予的悉心建议和鼎力支持:还要感谢为本书的修改、调整以及翻译提出宝贵建议的长辈、同行和好友:古汉语专家熊竞华教授和马苗荃教授、美国诗人Jim Bill教授、美术评论家黄河清教授:同事何鸿、王谦和唐珊老师:老友杨海亮、泉子、裘骏、徐豪等:感谢我的硕士研究生赵晶、陈潇寒等同学在文字整理上所做的辛苦工作。

我还要特别感谢一直默默支持和理解我走到今天的父亲和母亲。从事教育工作一辈子的父亲,其严谨、踏实、认真和执着的做人做事理念,一直影响着我走到今天。母亲聪慧、漂亮、勘劳,擅长歌舞。她的性格开朗又细腻,能洞察孩子的内心,她的一手好剪纸和面塑艺术,对我的性格、品德和认知的塑造以及走近艺术产生过巨大影响。还要特别感谢我的先生马晓希和宝贝儿子。他们给了我一个温暖和幸福的家。尤其要感激儿子,他正一天天长大和懂事,有很多写作的灵感都来自于儿子的成长。

李梅  2012年6月10日于梅开居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3/31 19:4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