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书五经”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儒家思想的核心载体,更是中国历史文化古籍中的宝典。其中翔实地记载了中华民族思想文化发展史上最活跃时期的政治、军事、外交、文化等各方面的史实资料,以及影响中国文化几千年的重要哲学思想。
清宁主编的《一本书读懂四书五经故事大全集(超值白金版)》不是对“四书五经”简单地白话注解,也不是对“四书五经”的翻译或评价,而是以讲故事的方式,精选“四书五经”中的经典内容,以通俗的语言、生动的情节、注重传统文化与现代审美的结合,全方位、多层次地将“四书五经”中所记载的史实、所承载的思想,清晰明了地呈现给读者。
本书还选配了大量精美的图片,与文字互为补充与诠释,使读者仿佛置身于一座真实立体的儒家文化博物馆,更加直观地了解儒家文化的精髓,获得更多的视觉感受和更大的想象空间。
在中华民族光辉灿烂的传统文化典籍中,“四书五经”无可争议地成为经典中的经典。它记述了儒家学说的核心思想,包括历史、政治、哲学、文学等方面的内容,由《论语》、《孟子》、《中庸》、《大学》(四书)和《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五经),总共九部儒家经典著作组成。
千百年来“四书五经”启迪了中国人对自然与社会的深刻感受,启发了华夏儿女的智慧灵根,让一代代中华儿女一生追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古训。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四书五经”具有极大的影响力。其中所蕴含的优秀文化正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使我们既可以通过它了解中华民族的历史、现状以及将来,也可以在汲取传统文化精髓的过程中,以此为借鉴来勉励自己并提高身心修养。
本书《一本书读懂四书五经故事大全集(超值白金版)》以一个个脍炙人口、引人入胜的白话故事为向导,引领广大读者去感受传统文化的精华,品味儒学的精妙和人生的真谛,与儒家治世经典巨著“亲密接触”。
《一本书读懂四书五经故事大全集(超值白金版)》由清宁主编。
子路好勇
在孔子的学生中,最勤奋好学的是颜回,最勇敢直率的就是子路。子路,名仲由,字字路,又字季路,是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门下七十二贤人之一,以政事见称。
子路在孔子的学生中,是个性最为鲜明的一个。司马迁在《史记》中曾评价他道:“子路性鄙,好勇力,志伉直。”很是贴切。子路比孔子小了九岁,在他十八岁那年,孔子刚好周游到他的家乡卞地。当时的子路还是一个没有受过礼仪教化的蛮人,打扮的甚至有些野人的风格,头上插着鸡羽毛,腰间佩戴着野猪的牙齿,行为粗鲁,好勇斗狠。孔子见到子路后,很是赏识,但是子路却想欺凌他,孔子对子路以礼相待,又向他展示了礼仪的风范,子路被孔子的风度所折服,于是就师从孔子,做了他的学生。
做了孔门学生的子路,并没有从此改掉自己直率、坦诚的性格,根据《论语》的记载,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子路是孔子的学生中唯一一个敢正面批判自己老师的人。有一次,季氏的家臣公山弗在费地搞叛乱,征召孔子前去做官。一心想施展自己理想的孔子心动了,打算前往,这时候子路很不高兴地对孔子说:“您就是再没地方去,也不能投靠这个反动分子啊!”听到子路的这番话后,孔子急得连忙解释道:“我去那个地方,是为了能够复兴周朝的礼仪啊!”结果最后孔子也没有去成。还有一次,卫灵公的宠妾南子召见孔子,南子当时深受卫灵公的宠爱,要想受到卫灵公的召见与重用,必须通过南子这关。孔子为了自己的理想抱负,只好硬着头皮去了。子路知道这件事后,很不高兴,认为孔子做了违背礼仪道德的事,孔子知道后,急得他在子路面前指天发誓道:“我如果做了什么违背礼的事情,就叫老天抛弃我好了!让老天抛弃我!”
子路做了孔子的学生后,不仅仅只是跟着孔子学习知识,还兼职扮演着保镖、车夫的角色。孔子周游列国时,子路总是在他身边陪伴。很多以前嘲讽、欺负孔子的人,因为忌惮子路的勇猛威武,都不敢再轻看孔子了,孔子还曾经感慨道:“自从我得到子路以后,就没有再听到那些恶言恶语了。”子路和孔子,既是师徒,也是朋友,更是亲密的战友。子路敬佩孔子,忠于孔子,但这种忠诚又不同于一味地盲从,更为难能可贵。孔子曾经说过:“如果我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而要到海外去避世,到时候还能跟随我去的,恐怕只有子路了。”
后来子路到卫国做了大夫孔俚的宰相,孔俚的母亲伯姬跟人谋划立自己的弟弟蒯聩当国君,于是胁迫孔俚弑杀卫出公,卫出公听到消息后就逃跑了。子路当时在外面,听到消息后就进城去见蒯聩。蒯聩命人击落了子路的帽子,子路目呲尽裂,严厉呵斥道:“大丈夫就算死去,也要堂堂正正地带好帽子再死!”说完很认真地将落地的帽子捡起戴好,从容赴死。
子贡善辩
端木赐,字子贡,春秋战国时期鲁国人,是孔子的学生中成就最大的一个。
子贡是一个各方面表现都很优秀的人,他文化知识丰富,政治才能突出,口才很好,是一个优秀的外交家,此外,子贡还是一个成功的商人。由于篇幅有限,现在我们只介绍一下子贡的口才。
司马迁在《史记》中对子贡的评价是:“子贡利口巧辩,孔子常黜其辩。”子贡的才华是得到孔子的肯定的,孔子对《诗》评价甚高,曾说出“不学诗,无以立”这样的话,但他曾经这样评价过子贡:“始可与言诗矣。”对于孔子来说,这样夸一个人应该是不常见的。
齐国的田常想要搞动乱,于是打算将军队派到鲁国去挑衅,然后自己好在国内行动。孔子知道这件事后,问手下的弟子谁愿意前往处理这件事,好几个人都毛遂自荐,但孔子一直没点头,直到子贡说自己愿意前往后,孔子才同意。子贡先后出使了齐国、晋国、吴国和越国,他凭着自己的三寸不烂之舌,将利益关系揭示给各国看,结果鲁国完好无损地保存了下来,没有招致祸患,齐国被扰乱,晋国、吴国、越国也因为子贡的这次活动,势力发生了不小的变更。司马迁评价这次行动说:“子贡一使,使势相破,十年之中,五国各有变。”在这次活动中,子贡善辩的特长被发挥到最高水平。
凭借自己的才华,子贡很快就谋到了一个很好的官职,名声一度响亮得盖过了自己的老师。孔子被困于陈蔡时,最后还是凭借子贡去求楚王才得以脱险。但成功的子贡并没有骄傲自满,他还是一样的谦虚仁厚,一样的尊师敬长。孔子曾问过子贡,他和颜回比,谁更优秀。子贡的回答是:“当然是颜回更优秀。他听到一个道理可以自己再联想到十个,我最多也就能想出一两个。”有人在子贡面前诋毁孔子,子贡总是挺身而出,说道:“孔子是无法诋毁的。别的贤人,最多就像丘陵一样,虽然有高度,但都是可以越过去的,孔子不一样,他就像是天上的日月一般,是无法超越的。”
孔子死时,子贡不在身边,于是在别的学生守完孝的三年后,子贡又守了三年孝。
P6-8
千百年来,“四书五经”一直都是中国最著名的书籍,它在中华文明史上的地位,相当于《圣经》和《古兰经》在西方历史及阿拉伯世界的地位。因为自汉武帝推崇儒术以来,它们就广为天下人所知。到了宋代时,“四书”更是被当做基本书目,成为儒生学子的必读之书,也是国家选拔人才的必备书目。因此,不了解“四书五经”就不了解中国的文化特色,更无法参详中国过去的千年文明史乃至未来的人情世故。
然而,做为儒家传道授业的基本教材,“四书五经”虽然在古代广为普及,但对于大力推广白话文的今天的大多数人来说,了解这些文化的精粹,却有很大的难度。一方面,现代文明已经证实,“四书五经”中虽然有很多治国乃至治家的道理,但有些已经不适合今天的社会发展,其“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之类的说教,在今天已经明显没有了可附着的载体;另一方面,做为古人的教材和考试用书, “四书五经”中的许多内容,更是难以为生活快节奏的现代人所理解。因此,出于普及国粹的需要,出于推广中华民族文化精华的需要,我们编著了本书。
与人们传统的做法不同,本书并不是对“四书五经”简单的白话注解,也不是对“四书五经”的翻译或评价,而是从讲故事的角度,以通俗化的语言、以生动化的情节,将“四书五经”中所记载的事实、所承载的思想,更明了地呈现给读者。一方面让读者对先秦的历史有一个简单的串联,另一方面,更重要的在于普及国学经典,让迷茫浮躁的现代人了解古人治国齐家的智慧,学习古人认识世界以及改变世界的方法,从而让重压之下的人们拥有更强的应变能力。
中华文明是世界历史上唯一没有断代的古代文明。“四书五经”做为这个文明的精华之一,必然有其独到的风采。本书的推广,不但有助于帮助国人学习古人的智慧,还有助于增强人们的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这有助于改善有些人无所信仰、思想迷茫的精神状态,重拾和增强对生活和民族未来的激情。
因此,本书不仅仅以内容形式的简单明了取胜,更在于其内容的丰富性、翔实性。全书包括《论语》、《孟子》、《大学》、《中庸》、《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它们都是中华民族思想文化发展史上最活跃时期——先秦时期最具有代表性的史实资料,内容涉及当时的政治、军事、外交、文化、风俗等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本书的内容涉及哲学思想、社会规范、人际交流、社会文化等,对现代人具有多方面的指导作用和参考价值。无论是对于普及文化常识,还是学习其中的从政之道、为人处世之道,抑或是抱着纯粹欣赏乃至猎奇,本书都是一本不可多得的指导书,是一盏指点迷津的灯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