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林广成编写的这本《如何为官做人——为官履职的多岗位多角度思考》所收录的这些文章真实反映了当时的生活和为官做事。
全书共分六个部分,包括:世象之思、人生之悟、从警之鉴、采编之见、法纪之辩和理政之考。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如何为官做人--为官履职的多岗位多角度思考 |
分类 | 人文社科-政治军事-中国政治 |
作者 | 林广成 |
出版社 | 中国方正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由林广成编写的这本《如何为官做人——为官履职的多岗位多角度思考》所收录的这些文章真实反映了当时的生活和为官做事。 全书共分六个部分,包括:世象之思、人生之悟、从警之鉴、采编之见、法纪之辩和理政之考。 内容推荐 《如何为官做人——为官履职的多岗位多角度思考》记述了民主与法制建设的时代进程,探索了地方反腐倡廉的目标路径,抒发了平凡人生的情感,琢磨了为官理政的智慧。 《如何为官做人——为官履职的多岗位多角度思考》由林广成编写。 目录 一、世象之思 1.为何不报案 2.由“我怕谁”说开去 3.涉法上访,解铃仍须系铃人 4.参与、珍惜、享受,一个不能少 5.生财须走正道 6.猪行变化有感 7.家祭何以告乃翁 8.从“捅刀子”说开去 9.致富与帮教 10.“发发发”与“死死死” 11.告别陋习 二、人生之悟 1.如何看待自己得到提拔 2.智慧人生,提高生活质量的途径 3.责任人生,不悔此生为人 4.积极人生,让生活更加充实 5.经济人生,学会取舍和选择 6.人生的“鱼和熊掌” 7.廉洁人生,留取丹心照汗青 8.法律人生,以职业为己任 9.我们有没有免疫力? 10.官品与人品 11.滚好人生“保龄球” 12.守纪必先明理 13.领导干部带头守纪的效应 14.培养自我约束的能力 15.守住内心的宁静 16.力戒贪欲 17.克服虚荣 18.消除懒惰 19.有“油水”的地方很滑 20.摒弃自由主义 21.谨慎交友 22.防微杜渐从“斑马线”开始 23.有人监督不是坏事 24.常怀一颗敬畏之心 25.算好人生“七笔账” 26.读书四说 三、从警之鉴 1.跨世纪公安警务建设的战略思考 2.经济转型期社会治安的规律和管理 3.现实斗争呼唤刑侦协作网络 4.“礼尚往来”辨 5.“感化”小议 6.授衔与挑水 7.润物无声 8.又闻“春攻” 9.一把尚方宝剑 10.形象,你思想的衣裳 11.哦,社区警务 12.警察的古道热肠 13.21世纪公安建设的35个预警 14.人民警察不能带进新世纪的N种行为 15.怎么一个“强”字了得 四、采编之见 1.与你结缘 2.四十而不惑 3.狗年,愿平安与你同行 4.新年的祝愿 5.含情的雨 6.洗尽铅华见真情 7.教育是重要一环 8.得失寸心知 9.乡规民约≠治安处罚 10.腰缠万贯,方便与危险伴行 11.木薯粉做成了“安乃近” 12.公民,测一测你的安全感 13.群众眼里的警察 五、法纪之辩 1.五道课题考政法 2.政法工作如何因势利导 3.确保正确执法 4.政法干警如何立德立志 5.严守党的纪律 6.纪律原来可以这样讲 7.日臻成熟的执政纪律 8.从检必须严守纪律 9.提醒是一副良药 10.先行者何以先行 11.破解内部监督难题 12.如何加强对执法办案的监督 13.从提法看反腐倡廉的决心 14.从数据看反腐倡廉建设的辩证力量 15.反腐倡廉建设的阶段工作着力点 16.一个城市的反腐倡廉建设切人点 17.事业越发展越要加强反腐倡廉 18.新形势下治理腐败必须多策并举 19.“问廉问责”模式初探 20.制度是啥玩意儿 21.让“高压线”通电 22.纪检干部也食人间烟火 23.纪检工作需要大智慧 24.韫英雄泪 六、理政之考 1.北部湾沿海城市科学发展探析 2.发展是硬道理,硬发展没有道理 3.品牌城市是如何炼成的 4.招商引资四忌 5.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实践 6.谁应在打造和谐社会中唱主角 7.廉州之廉,今人可鉴 8.抓工作与开药方 9.说“必” 试读章节 涉法上访,解铃仍须系铃人 在当前政法机关处理信访突出问题的工作中,犹数涉法上访为重头戏。所谓的涉法上访,就是状告政法机关。简单地说,就是要求解决在司法和诉讼活动中出现的问题而上访的活动。 在当前状告司法机关的案件中,无非有两大类:办错案,不作为或乱作为。当然还有少数是告司法干警腐败之类的,但这类事情不应放在“涉法”之列。“办错案”,包括错捕、错诉、错判之类;“不作为”,主要是对案子不查破或破不了,该诉该判的不诉不判。出现这些问题,分析起来不难看出其原因。一是历史原因,解放初期清匪反霸,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凭两页笔录,可以枪毙人;后来20多年的“严打”斗争,强调“两个基本”(基本事实确凿,基本情节相符),这些粗线条办案很难说不会有闪失,错误在所难免。二是长期以来,出于“严打”的需要,公检法三机关大讲互相配合,忽略互相制约,没人来把办案质量关,就连公安的第一道“质检”关——预审,也撤并到刑侦去了,造成了对案件把关不严。三是我们一些政法干警素质不高,本事不大。公安破不了案,老百姓有意见,其受害者或家属会一告再告,要求抓案犯抓凶手之类。法院定罪也有不准确的,一审判有罪,二审判无罪,极不严肃。在民主与法制日益健全的今天,由罪以供定到罪以证定的转变,由有罪推定到无罪推定的转变,对办案人员提出更高要求。四是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一些政法干警受利益的诱惑,钱权交易,把案件办偏了。 涉法上访问题有历史原因,也有现实原因;有客观原因,更有主观原因。中医有言:痛者不通,通则不痛。国家的肌体与人的肌体一样,一些地方出了毛病,闹出群体事件什么的,必定是对群众的诉求没有处理好,群众反映无门,即所谓政不通、人不和。因此,要治理它,必须“疏通经络,行气止痛”,畅通信访渠道,领导主动接访,倾听上访者的呼声,以实际行动解决一些问题,把病止住,缓解群众的诉求。 一些上访老户一访再访,案件多为几年前的事,有的甚至是十几年前的事,时间越长,处理难度就越大,且受案机关人事已非。而这样的烫手山芋,谁也不愿接,于是出现能躲就躲,能推就推,或踢皮球。 自古有话:“新朝要理旧事,新官要还旧债。”不能好处你都捞完,政绩你都要完,擦屁股的事你就推,天底下没有这等好事。事实证明,回避是避不开的,纸包不住火。公检法司,该谁主管,谁就应负责,谁家的孩子谁家抱,而且解铃还需系铃人,是哪个机关,哪个法官、检察官或警察造成的,一定追究责任,认真甄别。哪怕是经办人已经退休或调离,也得把他找来,了解当时情况,彻底处理。 现在一些上访案件之所以官民相持不下、处理不下,除了极少数是上访人无理取闹之外,大多数的诉求是可以理解的,有的甚至证明是我们办错了的。而我们一些部门却“死要面子”,不认错,这主要是怕影响执法形象,怕赔偿之类,结果造成一再上访。到省城的接回来,到北京的接回来,劳民伤财,“赔了警力又退财”,这条路明显是走不通的。实事求是,有错则认,比你对上访人“围追堵截”更能维护形象。赔些钱,“放了血”,比你拿这么多钱往返京城、疲于奔命更划得来。 当前的涉法上访,问题比较集中,有的同志感到好像越处理越多,其实不然。这是我们这个社会长期遗留下来的,只有集中处理,才能为今后的正常工作打下基础, “标本兼治”乃为上策。我们现在治“标”,应集中时间、集中精力解决长期遗留下来的老大难问题,为治本打下基础、创造条件。同时,治本仍有大量事情可做,比如提高政法干警素质,强化监督制约机制,公检法三家诉讼环节上的严格执法,如何从源头抓起,这些都值得我们研究。 言之又言 这是一篇“惹麻烦”的文章。文章发表后,我收到不少“告状”信。这些信件很多又不属于我管辖的地域和职能。来信说,文章说到了他们心坎上,难得有这样实事求是的官员。我非常高兴,一一作复。那段时间,令我应接不暇。后来引起了上级机关的重视,部署诸如“大接访”之类的行动,这让我看到了时评的效应和力量。 参与、珍惜、享受,一个不能少’ 都说时下各地兴起的创建平安活动是民心工程、社会工程,人们形成了一个共识:就是发动社会力量是平安建设能否有成效的主要标志。一方面是政府发动;一方面是群众参与。作为人民群众,应该以什么态度对待这次活动呢? 人民群众是创建平安活动的主体。历史上从没有一次社会活动缺少人民群众参与而取得成功,创建平安活动亦然。在感叹警力不足时,能回应它的就是身边有这么一支队伍。所谓“警力有限,民力无穷”,于是会有诸如“治安志愿者队伍”、“反扒志愿队”、离退休人员、居民联防队在街头出现;会有街头的出租车司机、清洁工人、书报亭人员、车辆看护人员等千万双眼睛盯着犯罪分子。这一支支队伍的力量等着我们去组织、发动。尽管也有人“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一天到晚只忙自己的,但是,只要我们工作做到家,他们也会有人出人、有力出力、有钱出钱的。人民群众是治安力量的重要资源,参与治安是首要一环。 “平安二字值千金”早已让人民群众耳熟能详,这说明群众对平安的渴望。在治安不好的时候,群众会要求尽快整治,收拾那些害群之马,还那一方净土。治安好转后,需要人们珍惜它,因为这个局面来之不易,是经过多少人付出大量心血得来的。当然也会有人在街上遇到坏人行凶时,却在啧啧称道好看,而任其打之。毋庸讳言,当今社会确有“唯恐天下不乱”者,这种人也许没有经历过治安混乱、坏人当道之苦,所谓“肚饱不知饥饿相”。不管如何,这都是不可取的。要知道,打击犯罪,整顿治安,我们是要付出代价的,甚至流血牺牲。同时,你不珍惜它,它也不会珍惜你,到头来,你被打家劫舍什么的,就在所难免了。 现代人讲享受。经过自己努力换来的物质成果,尽情享用,创平安也不例外。平安社会的最终目的,就是让人民群众安居乐业,这就是享受平安的含义。一些地方提得好:在创建平安社会中让群众得到实惠。这实惠有两个方面,一是看得见的、有形的,如公安机关破案追回了赃款、赃物,把它退回失主;而另一方面是无形的。治安好了,务工、经商、探亲访友不必担惊受怕。这种实惠,这种享受,面更广、人更多、时间更长。 对人民群众而言,在创建平安中参与治安、珍惜平安、享受平安,三方面同等重要,而且一个不能少。这三者是互相联系、互为因果的。没有参与就难得平安,没有平安也就没有珍惜、享受可言。参与是珍惜的前提,珍惜又是享受的前提。有多少付出就会有多少回报,创建平安社会也有经济学原理呢! 言之又言 长期在机关工作,文章容易写成公文,口吻容易变成命令。在写此文时,我一再警告自己:切不可写成官样文章,特别是平安建设这类严肃话题,稍不注意难免暴露痕迹。于是努力,让行文如跟邻居拉家常,让平安娓娓道来,让读者感受身边平安事,看得见、摸得着,把这古老而新鲜的平安话题写活。是否如此呢,让读者说。 P9-13 序言 思考,让人生精彩 人生是短暂的。 为官履职,一个人的职级和岗位也是有限的。 而思考呢,却是无限的。每个人都在思考,都应该思考。有的人生命虽短却闪耀出思想火花的强光,是思考的结果。为官理政的思考是人类社会思考中的重要、宝贵的一部分。人类历史上,像贾谊的《过秦论》、苏轼的《教战守策》,都是典型的思考结果。作为官员,不同的职级、不同的岗位会有不同的思考。 思考又总是打着时代的烙印。气象万千的时代必然是思想活跃的时代,给思想插上翅膀。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的诸子百家,形成一座座思想高峰。经过盛唐,不同思潮沉浮泛起汇合和论争产生了宋明理学。上世纪下半叶,我们摒弃“文化大革命”之后“两个凡是”的禁锢,改革开放,思想空前活跃,这又是一个特定的历史时期。我恰好在这个时期为官,在这思想激流中有较深的体会。 思考是智慧为官的需要。我虽然谈不上有多少智慧,只是喜欢思考。官至厅级,可谓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经历也颇为丰富。先是遇上“文化大革命”,荒废学业,插队务农,后来进了国营商场,加入了公安队伍,还曾经在新闻、政法、纪检、检察等岗位供职。用自己总结的话说:插过队(务农)、拉过车(修铁路)、把过秤(当售货员)、抓过枪(当警察)、握过笔(当记者编辑)、掌过权(任市委常委、政法委书记和纪委书记)。现在又成为检察机关的一员。这些履职的不同岗位正好给思考提供了不同视角。我经历磨难也不少:生在新中国成立初期,长在三年困难时期,学在“文化大革命”时期,工作在经济转型时期。人生之多艰培养了我们这一代人自强不息的性格,经历磨难却是这一代人的精神财富。因此,我很珍惜现有的岗位。如果说留一点点人生痕迹的话,那就是“勤奋+思考”的结果。也算作当今变革时代的一滴浪花吧! 人在思考时是不笑的。也许喜欢思考造就了我不苟言笑的性格。当然,一个人也不是分分秒秒都在思考。我很想笑,也喜欢看人家笑,或者微笑,或者哈哈大笑。我曾看到一个基层的检察官整天满脸堆笑,我很羡慕,他乐呵呵的性格多好!有时,我会问自己:“你今天笑了吗?”“你今天哼歌了吗?”我还会问自己:“你今天思考了吗?”我想笑,又要思考,咋办呢?于是,沉思之后,放下手中的笔,很想跑到另一个地方,最好是对着前方的峰峦远眺,深呼吸,闻着山花的芬芳。也很想到海边冲浪、呼喊,或者在酒桌上聊段子喷饭。虽然会由着性子,顺着环境,可是,回家之后又沉着脸了。其实,那些装出来的笑都不算数。 在现实生活中,思考非常有益。思考让我们的生活丰富多彩,让事业有声有色,让人生更加理智。思想有多远,行程就有多远。生活中的思考比比皆是。我有时会因一件小事得到启迪。坐飞机出差,碰巧遇到两个企业老板。这两个老板坐飞机,甲老板总是坐经济舱,他说:“难道坐头等舱的会比经济舱的先到达吗?”有道理,坐经济舱比较节约。乙老板总是坐头等舱,他说:“坐头等舱,能认识一个新客户,就多了一个商机。”确实,头等舱比经济舱的商机要多些。呵呵,你会认同谁呢?不同的观点比较,促使我们思考。 职场上的思考也无处不在。有一天,一个老部下打来电话,诉了一通苦。原来,他所在的单位换了新领导。不久,新领导换了办公室主任,调了一些人进来,他原来一直盯着的那个主任位置泡汤了。他很郁闷。我告诉他,作为老同志,你得首先表现好些,让新领导一样信任你。其次,你要适应新领导的工作作风,领会领导意图,你的工作是对领导负责的。岸在哪,船就靠哪。确实不行,领导如果总是不喜欢你或者冷落你,你也可以“走为上”,要相信一个人的价值,只要是金子,放在哪里都会发光。当然庸才另当别论。毛泽东同志说过,静止的、片面的观点,形而上学的观点都是无所作为的。这个老部下有所悟了。 与朋友交流也是很好的思考。有一次听某个朋友说,他会莫名其妙地很纠结,总是为一些人际关系患得患失。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态呢?我给他作了一些分析。我说,这种患得患失,首先是自我意志的表现,怕得不到又怕失去,实际都是自我作祟。其次,它的实质是欲望的困惑,老是想得不到的东西,就是私欲膨胀的表现。朋友问如何解?我说换一种思维:得到的,不一定是好事;失去的,不一定是坏事。这样,你才会心明眼亮。这个朋友随之豁然开朗。其实,并不是一番话就灵,说到底,这是由个人世界观决定的。 有时对思考闪耀出的火花需要兼收并蓄。我的态度是,好的东西长短不论,出处不问。手机里有一个朋友发来的信息说“人生九件事”,有三件事不能等:1.孝老,时间一拖可能你就不能尽孝了。2.行善,必须从现在做起,从我做起。3.健身,在创造财富时切勿忽略自身。有三件事不用怕:1.年龄,年岁高了说明你是赢家。2.孤独,宁静致远、淡泊明志是高境界。3.未来,你能把握的只有今天,对未来忧也没有用,毕竟它还未到来。有三件事不必悔:1.工作,相信你现在的工作只要努力是有作为的。2.机遇,当初没抓住的机遇会变身再来的,何况当初没抓住的机遇不一定是坏事。3.出身,出生于谁不是你的意志。所言极是。我把这条信息保存下来了。 自己思考出来的东西多为碎片、边角,需要及时整理成文,打磨润饰,最好送给编辑斧正。毕竟多个人修改总会好些。从这个意义上说,我要感谢曾经为我的小文章付出心血的编辑们。 尽管书中集结的文章有些时日已久,现在拿出来看看,不免又觉得欠缺些什么,甚至有些与现在的观念不同。但我始终认为,这些文章真实反映当时的生活和为官做事。它记述民主与法制建设的时代进程,探索地方反腐倡廉的目标路径,抒发平凡人生的真实情感,体现在不同岗位琢磨为官理政的智慧。本人一介凡夫,但有立足平凡、追求完美、追求崇高的勇气。如果此书对你的工作、生活有一丁点启发,我已满足了。 谢谢亲爱的读者。 林广成 于癸巳春邕江畔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