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词解苏轼(精)/诗词馆
分类
作者 周丛林
出版社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词解苏轼》以词的方式来解读苏轼,通过一首首耳熟能详的词来走近苏轼,走近他的人生旅途,走近他的精神世界,寻找真善美,寻找能为我们所用的精神力量。30首词,30个不一样的苏轼,各有各的特色,各有各的侧重点,为您还原出一个最饱满、最真实、最全面的苏轼。本书由周丛林著。

内容推荐

苏轼,一代文豪,其传奇的人生经历令后人神往,其为官一方便造福一方水土的入仕原则令后人敬仰,其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以及超然处世的人生哲学令后人推崇。千百年来,苏轼俨然成了后世文人学者的精神导师。

苏轼活在宋代,宋代是词的时代。《词解苏轼》以词的方式来解读苏轼,通过一首首耳熟能详的词来走近苏轼,走近他的人生旅途,走近他的精神世界,寻找真善美,寻找能为我们所用的精神力量。

30首词,30个不一样的苏轼,各有各的特色,各有各的侧重点,《词解苏轼》为您还原出一个最饱满、最真实、最全面的苏轼。本书由周丛林著。

目录

站在江边的求索者

十年生死两茫茫 

壮怀激烈的“狂人”

大江东去,千古风流人物

来世还要与你做兄弟

杨花落尽子规啼

多情却被无情恼

一蓑烟雨任平生

曾经沧海难为水

谁见幽人独往来

多情自古伤离别

蓝桥何处寻云英

作个归期天定许 

超然台上望江南

万事到头都是梦 

人生若只如初见

此心安处是吾乡

惟有西湖波底月

一点微酸已着枝 

若待得君来向此

落花飞絮断肠时

谁道人生无再少

文章太守、杨柳春风

凤凰山下雨初晴

钱塘江畔话别情 

几时归去做闲人

日高人渴漫思茶

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

对酒卷帘邀明月

独笑书生争底事 

后记

试读章节

宋代学者赵与时在《宾退录》中说:

读诸葛孔明《出师表》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忠;读李令伯《陈情表》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孝;读韩退之《祭十二郎文》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友。

诸葛孔明即诸葛亮,李令伯即李密,而韩退之即是韩愈。这段话的意思很简单:读《出师表》而不哭者,其人必不忠;读《陈情表》而不哭者,其人必不孝;读《祭十二郎文》而不哭者,其人必不友。在这里我特别想加上一句:读苏东坡《江城子》而不哭者,其人必不亲。

首先,这是一首悼亡词,感情真挚,凄凉哀婉,令人动容,堪称中国古代悼亡词的典范。其次,这是一篇以词的形式抒写的,即便不是用诗的文体来写,苏轼依旧写得情意缠绵,哀婉动人。最后,这首词上阕写实,下阕记梦,表达了词人对亡妻王弗深深的思念之情,字字看来皆是泪。

词的题目为“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那一年是乙卯年,即宋神宗熙宁八年(1075年)的正月,此时距离王弗病逝已整整十年了。

苏轼曾在《亡妻王氏墓志铭》中说:“治平二年五月丁亥,赵郡苏轼之妻王氏,卒于京师。”治平二年即为1065年。

十年来,苏轼宦海沉浮,一肚子的不合时宜,屡遭打击,加上围绕着“王安石变法”而引起的朋党之争,新党与旧党之间简直水火不容。作为旧党的一员,苏轼理所当然地遭到了新党的连番攻击。在这样的背景之下,苏轼思念起自己的亡妻来,无疑感情是真挚的。十年生死两茫茫,既是指自己与亡妻,也暗指了自己这十年来的辛酸坎坷。

遥想往昔岁月,一个十九岁,一个十六岁,新婚燕尔,伉俪情深,相互扶持着走过了十一个春秋。如今物是人非,已是尘满面,鬓如霜,纵使相逢应不识,怎不惹人思念?

其实悼亡诗由来已久,有明确记载的当为《诗经》中的《绿衣》,堪称中国古代第一首悼亡诗。

绿衣

绿兮衣兮,绿衣黄里。心之忧矣,曷维其已?

绿兮衣兮,绿衣黄裳。心之忧矣,曷维其亡?

绿兮丝兮,女所治兮。我思古人,俾无就兮。

缔兮络兮,凄其以风。我思古人,实获我心。

《绿衣》这首诗写得朴实真挚,饱含深情,它于细微处见深情,于平常琐事中见悲伤,极富感染力。后世的诸多悼亡诗都有《绿衣》的影子。

男主人公手捧绿衣,触摸着上面的一针一线,回想着亡妻的千般好处来,睹物思人,不由得悲从中来,一字一句,均发自肺腑。

在后世的诸多悼念亡妻之作中,也有不少感人肺腑的,但其中尤以苏轼的《江城子》写得最为悲凉感人。

唐朝的大情圣元稹也有悼亡之作,也是纪念自己的亡妻的,并且还一下子写了三首,我们且看其中的一首:

遣悲怀(其二)

昔日戏言身后意,今朝都到眼前来。

衣裳已施行看尽,针线犹存未忍开。

尚想旧情怜婢仆,也曾因梦送钱财。

诚知此恨人人有,贫贱夫妻百事哀。

昔日的贫贱夫妻,生活窘困不堪;今日的富贵荣华,却只有我一人独享了,我甚至连做梦都想为你送去钱财,可是你我却已阴阳永隔。你为我所缝制的针线,我一直都不忍去看,我怕睹物思人。诚知此恨人人有,贫贱夫妻百事哀。

元稹的这首悼亡诗,完全借鉴了《绿衣》的手法,写来也固然令人感动,若不是知道他在感情方面的糟糕表现,一般读者真容易被他感动,岂不见那句著名的“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亦是出自他的笔下。

可是就在他写这首诗的同一年,元稹便在江陵纳妾了,至于说他始乱终弃,那更是让人感到愤懑了。因此,我们可以很刻薄地说一句,悼念亡妻只不过为他提供了一个极好的素材罢了,别人想写都写不了。诚然,我们也不怀疑元稹对亡妻韦氏是有真情实感的,因为人总是会有多面性的。

苏轼虽在亡妻死后的第三年也续弦了,可娶的却是王弗的堂妹王闰之,可见对王弗还一直念念不忘,后来虽说苏轼也纳妾了,就是那个说出“一肚子不合时宜”的朝云姑娘。但这在北宋来说是一件很稀松平常的事。关键问题在于,苏轼对待自己的每一份感情都是极其真挚的,不存在欺骗人家小姑娘感情这回事,故而其人格魅力比起元稹来不止强了好几倍。

钱钟书的《围城》是一本睿智的书,同时也是一本刻薄的书,钱先生在《围城》中毫不留情地批判道:

文人最喜欢有人死,可以有题目做哀悼的文章。棺材店和殡仪馆只做新死人的生意,文人会向一年、几年、几十年、甚至几百年的陈死人身上生发。“周年逝世几年”和“三百年祭”,一样的好题目。死掉太太——或者死掉丈夫,因为有女作家——这题目尤其好;旁人尽管有文才,太太或丈夫只是你的,这是注册专利的题目。

钱先生的话不全对,当然也不全错,因为历史上确实有不少人借着亡妻而大做文章,西晋时的潘安不就这样吗?这位中国历史上最有名的美男子也有悼亡之作,也是悼念亡妻的,并且一下子就写了三首,洋洋洒洒,蔚为大观,我们且来看其中的一首:

《悼亡诗》其一

荏苒冬春谢,寒暑忽流易。

之子归穷泉,重壤永幽隔。

私怀谁克从,淹留亦何益。  龟勉恭朝命,回心反初役。

望庐思其人,入室想所历。

帏屏无芳菲,翰墨有馀迹。

流芳未及歇,遗挂犹在壁。

怅恍如或存,回惶忡惊惕。

如彼翰林乌,双栖一朝只。

如彼游川鱼,比目中路析。

春风缘隙来,晨溜承檐滴。

寝息何时忘,沈忧日盈积。

庶几有时衰,庄缶犹可击。

这又是同林鸟,又是比目鱼的,望庐思其人,入室想所历,也就是说,他潘安每时每刻都在思念着亡妻。既如此,何以这首悼亡诗遭尽了后人的唾骂呢?

原因很简单:感情不真挚,有借亡妻而大做文章的嫌疑。

潘安所处的西晋时期,正是华丽的骈文盛行的时代,个人以为,用这种文体去歌颂江山社稷当是非常合适的,可你却用来悼念亡妻,你潘安究竟是在悼念呢?还是在卖弄才情?遭到后世人的唾骂就在情理之中了。

生活本是柴米油盐酱醋茶,夫妻间的日子本就如此简单,可你潘安却来了个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将夫妻生活的场景用华丽的骈文铺叙开来,其诚意就不得不让人怀疑了。P10-15

序言

宋代是词的时代,而苏轼是宋词的第一张名片,不论是其开创性还是对于后世的影响,苏轼都是排在第一位的。

论其开创性,他使词由缘情变为言志,甚至于描写边塞、山川、农家、市井和政治,使词具有了广阔的社会内容,扩大了词的题材,丰富了词的意境,并首创豪放派,开一代新词风,这才有了后来的以辛弃疾为代表的豪放派。

论其影响,他使词的格调提高,并融进了文人士大夫的志趣和情怀,使词的地位得以全面提升,并最终成为与唐诗相并立的一座文学高峰。

王国维先生说:“以宋词比唐诗,则东坡似太白。”唐诗有李太白,宋词则有苏东坡。

苏轼,号东坡居士,千古文豪,有宋一代最伟大的文学家之一。

其实,走近苏轼是需要莫大的勇气的,当然也是一番精神的洗礼和享受。他的伟岸,他的人格魅力,无不令后人望尘莫及;他的豁达,他那笑看风雨的姿态,都给后世文人提供了一种绝佳的典范。这既是一座高不可攀的山峰,也是一种不竭的精神动力。谁人不识苏东坡?又谁人堪识苏东坡?千百年来,他俨然成了后世文人的精神导师。

他有着传奇的人生经历,有着为官一方便造福一方水土的人仕原则,更有着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尤为难得的是,在面临苦难与困境时,他能怡然自得,不怨天不尤人,超然物外,这样的人生处世哲学令后世学者赞叹不已,对于浮躁的现代人来说尤为重要。

对于兄弟不能相聚,他说“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对于青春不再人近黄昏,他说“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对于屡次被贬蛮荒,他说“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对于百姓民生,他说“风来蒿艾气如薰,使君元是此中人”;对于人生中的风雨,他又说“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千古之后,再无苏轼,千年之间,唯此一人!

余秋雨在《山居笔记》中说,他最喜欢的古代文人便是苏东坡;易中天先生在《品三国》中也表示,苏轼是他最欣赏的古代文人;而已故的台湾著名作家林语堂先生也是苏轼的忠实粉丝,为表达自己的敬仰之情,他还专门为这位偶像作传,即《苏东坡传》。

笔者常读林语堂先生的《苏东坡传》,林语堂先生是一位心高气傲之人,然对于苏东坡,先生是赞叹不已,喜爱之情溢于言表。

笔者不才,如有人问我最喜欢的词人是谁?我会不假思索地说是苏轼。能够解读自己的精神偶像,当是人生一大快事,然笔者也是诚惶诚恐、如履薄冰。为了走近这位文化巨人,为了更好地诠释出一个真实的苏轼,笔者查阅了诸多史料、个人笔记以及他人写的人物传记,如此这般,才有了这本《词解苏轼》。

本书以词的方式来解读苏轼,试图通过一首首耳熟能详的词来走近苏轼,走近他的人生旅途,走近他的精神世界,寻找真善美,寻找能为我们所用的精神力量。30首词,30个不一样的苏轼,各有各的特色,各有各的侧重点,希望为读者还原出一个全面、真实而饱满的苏轼。

由于水平有限,本书难免存在一些缺点和不足之处,希望各位读者提出批评和建议,谢谢!

周慕白

2012年9月12日于海淀

后记

终于写完了,虽说只有十万字,但于我来说,却是一番难得的经历,因为它使我真正地走近一个人,走近一个人的灵魂深处,甚至与他对话,笑谈人生。

记得以前有人问我,你最喜欢的古代文人是哪位?我几乎不假思索地说:苏轼。其实,那时的我是矫情的,因为我根本就不了解苏轼。不过经历此番周折,到底是稍稍读懂他了。在此,我并不想说我更加崇拜他了,只是对于自己多年的喜爱感到一丝欣慰罢了。

本书的出版,缘于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编辑李娜的约稿,说有一个“词解词人”系列,让我从中选择一位词人,我毫不犹豫地选择了苏轼,并最终得到了白沙总编的肯定。感谢白沙先生、李娜老师以及对本书出版作出过贡献的所有人!

书评(媒体评论)

词至东坡,倾荡磊落,如诗,如文,如天地奇观。

——刘辰翁《辛稼轩词序》

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

——胡仔《笤溪渔隐丛话》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 10:19: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