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钱学森中国星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杨照德//熊延岭
出版社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试读章节

1949年9月,在全国政治协商会议上拟定的“共同纲领”第四十三条是:“努力发展自然科学,以服务于工业、农业和国防建设,奖励科学发现和发明,普及科学知识”;第四十四条是:“提倡用科学的、历史的观点,研究和解释历史、经济、政治、文化及国际事务,奖励优秀的社会科学著作”;第四十二条上还把“爱科学”规定为国民公德的“五爱”之一。这些实际上为新中国发展科学确定了基本方针。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正式成立的消息传到美国,钱学森和大多数爱国的中国留学生一样,深感中国有了新的希望。

1949年10月19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三次会议通过任命历史学家、考古学家、文学家郭沫若为中国科学院院长的决议。10月31日,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泽东向郭沫若颁印。11月1日,中国科学院正式成立,归政务院领导,它标志着中国科学事业开始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中国科学院是全国性机构,不仅领导本院科学家,而且担负着关心和指导全国科学工作的任务;此外,还要积极争取和协助在国外的科学家回国参加建设。

1949年12月21日晚7时,竺可桢、陶孟和以及涂长望夫妇,到中南海参加中苏友好协会举行的庆祝斯大林七十华诞晚会,郭沫若夫妇也来到了会场。晚会中间,竺可桢、涂长望和郭沫若商量,怎样吸引海外的留学生回国参加祖国建设。涂长望说,在美、英、法等国的留学生中,有中国科学工作者协会的分会,大约有三分之一的留学生参加了这些组织。涂长望进一步提议:可以通过这些组织开展工作。郭沫若表示赞成,并说,我们可以以领导机关负责人的身份,向他们发出号召书,算是有凭有据的邀请。此后,郭沫若便以政务院副总理兼中国科学院院长的名义,写了致各国留学生、学者的号召书,涂长望亦以气象局局长的名义写了号召书,号召海外学子回国,参加新中国的建设事业。郭沫若还采纳了涂长望的建议,与教育部领导商定,由教育部授权在各国的中国科协分会代发回国证件,英国领事馆根据这些证件签发经香港入境的手续。这样,就为留学生回国安排了具体而可行的通道。然而,由于美国法律限制外国团体在美国设立分支机构,因此,留美中国科学工作者协会与中国科协无隶属关系,但尚有工作联系,实际上也起到了分会的作用。他们通过聚会和办刊物等方式,介绍新中国情况,发动留学生、学者回祖国参加建设,并出具介绍回国的证明,在协助留学生回国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如地质学家李四光经过艰苦历程,终于在1950年5月回到祖国;数学家华罗庚、物理学家葛庭燧、曹日昌、李薰以及叶笃正、谢义炳、王希季等一大批科学家冲破重重阻挠,克服种种困难,陆续回到祖国的怀抱,参加到新中国宏伟事业的建设中。

P4-5

后记

应“钱学森与中国航天”课题组安排,我们怀着十分崇敬的心情,以多年来的亲身经历和感受为线索,进行钱老与中国卫星事业专题研究。以作者1991年发表的《钱老与中国卫星》、2001年发表的《钱学森——中国空间事业的骄傲》和《钱老教我搞管理》为基础,并多次采访熟悉钱老的专家朋友,撰写了《钱学森中国星》一书。

回顾中国空间技术的发展历程,深感我们的事业能有今天的成就,与以钱老为首的一批富于创造的科学家、专家辛勤工作是分不开的。他们是中国空间事业的开拓者,是中国卫星事业各学科的带头人。翻开张劲夫、裴丽生、谷羽、王大珩、杨嘉墀、钱骥、陈芳允、庄逢甘、宋健、王希季、孙家栋、闵桂荣、戚发轫等回忆中国卫星研制历史的文章,可以清晰地看到,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的创建、中国卫星事业发展规划的制定以及各种关键技术的储备,无一不凝聚着钱老的智慧与心血。我们谨以此书表示对他的深切怀念。

应当说明的是,我们在撰写本书之初,曾向原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政委、96岁高龄的常勇将军和王希季、屠善澄、闵桂荣、戚发轫、叶培建等院士请教,他们热心指导并回忆了钱老的许多往事。在撰写本书的过程中,得到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现任领导杨保华、李开民以及张浩等许多离退休老同志的指导与支持;得到“钱学森与中国航天”课题组的石磊、王春河、陈大亚、陈中青、张宏显、李晓萍、刘登锐、王文祥、余盘清等同志给予的热情帮助与支持;得到钱永刚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给予的大力协助,在此,一并表示真诚的感谢!

本书力求根据第一手资料和比较可信的史料进行编写。限于作者水平,书中难免有不当之处,敬请广大读者斧正。

作 者

2012年10月

目录

第一章 海外归来描绘宏图

 中国卫星从中关村起步

 东北之行深入调研

 规划蓝图综合决策

第二章 开拓创建卫星事业

 呼吁倡导人造卫星

 空间探索创建“581”

 探空火箭试验先行

第三章 大力协同托起火箭

 自力更生发展导弹

 地面试验指点目标

 光学跟踪轨迹测量

第四章 宇航论坛推动卫星

 星际航行学术报告

 星际航行发展规划

 重点项目初见成效

第五章 卫星任务专委立项

 发展人造卫星建议

 国防科委综合报告

 专委立项组织落实

第六章 “651工程”系统论证

 首颗卫星论证会议

 运载工具专题论证

 卫星系列规划研究

第七章 创建空间技术研究院

 力排干扰形成拳头

 突出重点制定规划

 卫星工程系统管理

第八章 太空奏乐豪情盈宇

 集思广益审定方案

 突出重点强化管理

 系统管理卫星上天

第九章 应用卫星开拓创新

 返回式遥感卫星有功

 科学技术卫星先行

 导航通信远望测量

第十章 载人航天神州圆梦

 早期飞天探索活动

 “曙光”飞船推动科技

 高瞻远瞩“神舟”起步

 钱学森精神永放光芒

后记

序言

钱学森,1911年12月11日出生于上海,祖籍浙江省杭州市。1923年9月,进入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学习。1929年9月,他怀着科学救国和振兴中华的远大理想,以优异成绩考入交通大学机械工程系。他在刻苦钻研专业知识的同时,深入思考国家和民族的前途与命运。1934.年6月大学毕业后,他考取清华大学公费留学生。1935年9月,他进入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航空系学习,获航空工程硕士学位,此前曾到杭州笕桥飞机场和南京、南昌飞机修理厂实习一年。1936年9月,他转入美国加州理工学院航空系,在世界著名力学大师冯·卡门教授指导下,从事航空工程理论和应用力学的学习研究,先后获航空、数学博士学位。

天资聪慧、受过严格的家庭和学校教育、勤奋好学、勇于开拓的钱学森在美国显示出令人瞩目的才华。他在冯·卡门工程科学思想的影响下,自己总结二战中雷达、原子弹等提高综合国力的经验,从中看到了技术科学是一个国家从贫穷走向富强的关键。在美国长达20年的时间里,他在科学理论和工程设计两方面都取得了飞速的进步,始终如一地以推动航空和航天新技术的发展为目标,努力探索科学与技术最前沿的问题。早在1937年从事博士论文研究的同时,他就参加了由同学弗朗克·马林纳组织并得到冯·卡门支持的火箭技术研究小组,他对火箭研究中的诸多理论问题,如燃烧室中的温度、火箭的理想效率、燃烧产物膨胀不足和过度膨胀对火箭的影响、燃烧喷嘴设计、发动机推力计算等,进行了成功的研究,解决了火箭设计中的许多理论问题。该小组后来发展成为美国火箭研究的中坚力量,即当今世界遐迩闻名的喷气推进实验室。

钱学森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前夕,参加了由冯·卡门为团长的美国科学咨询团,并于1945年5月赴欧洲考察,特别了解德国在航空和火箭方面的新进展。他作为咨询团的核心成员,在哥廷根大学见到了冯·卡门的老师普朗特,并与冯·卡门一起代表战胜国方审问代表战败国方的普朗特及冯·布劳恩等,掌握了当时德国飞机和火箭技术已经走在美国前面的准确情况和大量第一手资料,并写出了若干颇有见地和深度的考察报告,全面展现了他的过人才华。回到华盛顿后,咨询团写出了著名的《迈向新高度》的研究报告。该报告共九卷,其中3、4、6、7、8卷中的部分出自钱学森之手,它成为美国导弹发展的规划蓝图,并为美国后来20~50年空军发展指明了方向。美国专栏作家密尔顿·维奥斯特曾写道:“钱(学森)是帮助美国成为世界第一流军事强国的科学家银河中的一颗明亮的星。”

在20世纪30年代,火箭在技术和理论上都是很不成熟的,并且由于常常和科幻小说中的登月和宇宙航行相联系,而被蒙上了一层神秘的外衣。当时还很年轻的钱学森勇于向未知挑战,选择它作为严肃的科学研究对象,这些都需要有持之以恒的动力,和献身于科学工程与技术创新的精神。

在美国学习和工作期间,他始终心系祖国,密切关注国内局势变化,希望能早日报效祖国。1948年,他为了准备回国,退出美国空军科学顾问团,辞去海军军械研究所顾问职务。新中国成立后,他回国的心情更加迫切。1950年夏,为了顺利返回祖国,他向加州理工学院提出回国探亲,但临行前被以莫须有的罪名拘捕,遭受无理羁留达5年之久。他不屈不挠地斗争,在毛泽东、周恩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关怀下,经过我国政府的严正交涉和国际友人的热心帮助,冲破重重阻力,于1955年10月回到祖国,并立即投入到新中国建设的热潮中。

1956年,钱学森起草了《建立我国国防航空工业的意见书》,并积极参与制定新中国第一个长期科技发展的规划《1956年至1967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的纲要》的工作,将喷气技术火箭导弹事业纳入了国家长远发展规划,勾画了这一尖端技术的发展蓝图,对推动航天事业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1956年1月,钱学森担任中国科学院力学所所长;10月任国防部五局第一副局长、总工程师兼国防部第五研究院院长;1965年1月,钱学森任第七机械工业部副部长,主持制定了《火箭技术(1965~1972)发展规划》;1968年2月,他兼任新成立的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院长。钱学森指导并开创了中国的空间事业,主持了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的研制和发射工作,培养了我国第一代人造卫星技术专家,规划了我国空间技术的发展,推进了我国空间事业成功起步和快速发展。中国的空间科学技术成就举世瞩目,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一步一个脚印,一步一个台阶,跨过了近地轨道、太阳同步轨道、地球同步轨道三个发展阶段。东方红卫星太空奏乐,神舟飞船返回大地,嫦娥奔月成功,实现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飞天梦想。

钱学森,他的名字将永远镌刻在中国空间事业这座丰碑上,与日月同辉,与祖国同在。他被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两弹一星元勋”,其经历岂止是不同寻常,更多的是给人们以深刻的启示。他的名字与中国航天的许多第一联系在一起,在他的名字的背后,有主席、总理、元帅和将军们强有力的支持,他还有一个伟大的名字——人民科学家。

水有源,树有根。今天中国卫星的基础是靠老一代科学家用心血、青春奠定的。钱学森在中国卫星史上竖起了一座丰碑。中国航天事业靠着一代又一代航天人的勇气和智慧,铸就了今日的辉煌。

作为亲历了共和国航天事业从艰难起步到今日腾飞的航天工作者,我们每当回首钱学森与中国卫星时,许多激动人心的场面历历在目。用文字去追忆钱学森,听到的是进军的号角;用语句去叙述钱学森,看到的是春天的绚烂;用阅读去触摸钱学森,感到的是民族精神。钱学森,携着科技的雷霆,挟着创新的电光,一路驰骋。历史留给我们的不仅仅是钱学森在中国卫星上的光辉成就,更是他的无穷智慧和思想……

内容推荐

《钱学森中国星》由杨照德、熊延岭所著,本书是“钱学森与中国航天”课题组的最新研究成果之一。作者是曾经长期在钱学森身边学习和工作的老科技工作者。本书通过大量的采访和个人回忆,搜集了有关钱学森与中国卫星事业发展的第一手资料,完整记录了中国卫星事业在钱学森的指导、关心下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不凡历史历程。

《钱学森中国星》有助于普通读者了解钱学森与中国卫星事业发展的那段光辉的历史。

编辑推荐

《钱学森中国星》由杨照德、熊延岭所著,钱学森,上海人,我国著名物理学家、世界著名火箭专家。1956年4月起,他长期担任火箭导弹和航天器研制的技术领导职务,对中国火箭导弹和航天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20世纪60年代,他领导研制了中国第一颗导弹,被誉为“中国导弹之父”。70年代初,他领导研制了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被誉为“航天之父”。

让我们一起打开本书,走进钱学森的世界,领略他的传奇一生。相信一定会激励大家像邓稼先那样,把自己的知识和力量无私地奉献给祖国,使我们的祖国早日强盛起来。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7 10:3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