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抗战到“文化大革命”,全景再现中国百年跌宕史。最平凡的父亲母亲,最有血有肉的冯玉祥、张自忠、王光美、杨尚昆……
一本书,了解抗战,了解“文化大革命”,了解平凡的人性。
凤凰书品出品的《我的父亲母亲》秉承以过来人亲身谈历史往事,大是大非中细诉点点滴滴,“因事找人,因人找事”的宗旨,聚焦重要历史人物、国家政要所亲身经历的事件,选取重要历史人物的子女讲述他们的父亲母亲在抗战时期与“文化大革命”时期,面对荣誉与屈辱时所表现出的淡定与坦然,为人们还原了最富有人情味,最有血有肉的伟人形象。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我的父亲母亲(口述历史)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凤凰书品 |
出版社 | 湖南文艺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从抗战到“文化大革命”,全景再现中国百年跌宕史。最平凡的父亲母亲,最有血有肉的冯玉祥、张自忠、王光美、杨尚昆…… 一本书,了解抗战,了解“文化大革命”,了解平凡的人性。 凤凰书品出品的《我的父亲母亲》秉承以过来人亲身谈历史往事,大是大非中细诉点点滴滴,“因事找人,因人找事”的宗旨,聚焦重要历史人物、国家政要所亲身经历的事件,选取重要历史人物的子女讲述他们的父亲母亲在抗战时期与“文化大革命”时期,面对荣誉与屈辱时所表现出的淡定与坦然,为人们还原了最富有人情味,最有血有肉的伟人形象。 内容推荐 凤凰书品出品的《我的父亲母亲》主持人曹景行、陈晓楠,凤凰卫视金牌历史文化节目,秉承以过来人亲身谈历史往事,大是大非中细诉点点滴滴,“因事找人,因人找事”的宗旨,口述还原真相,细节撼动心灵。 聚焦重要历史人物、国家政要所亲身经历的事件,选取重要历史人物的子女讲述他们的父亲母亲在抗战时期与“文化大革命”时期,面对荣誉与屈辱时所表现出的淡定与坦然,为人们还原了最富有人情味,最有血有肉的伟人形象。 《我的父亲母亲》中冯理达(冯玉祥之女)讲述冯玉祥一心为国,一心为民的伟大爱国情怀;张廉云(张自忠之女)讲述张自忠在抗战时期所经历的赞誉与屈辱,最终战死沙场的可歌可泣的故事;刘爱琴(刘少奇之女)讲述母亲王光美与刘少奇在经历“文化大革命”动荡时期依然不离不弃,坚持真理与信仰的伟大爱情;杨绍明(杨尚昆之子)讲述父亲杨尚昆将自己当作一只羊,为党的事业奉献一生的无私精神;乔松都(乔冠华与龚澎之子)讲述父亲母亲精彩的外交与政治生涯;秦铁(秦邦宪之子)讲述秦邦宪尽心做好党之喉舌,并以此为荣的工作状态;李浈(李汉魂之女)讲述父亲铁衣照中原的赤胆忠心;陈祖涛(陈昌浩之子)讲述父亲作为西路军统帅的光荣与寥落。 目录 第一章 冯理达 基督将军:我的父亲冯玉祥 第二章 张廉云 我死则国生:张自忠的最后岁月 第三章 李浈 铁衣照中原:父亲李汉魂 第四章 陈祖涛 半生寥落:西路军统帅陈昌浩 第五章 秦铁 好事是秦邦宪的,坏事是博古的 第六章 杨绍明 我是一只羊:父亲杨尚昆 第七章 乔松都 我的父亲母亲:乔冠华与龚澎 第八章 刘亭亭等 无私的爱:我们的妈妈王光美 试读章节 冯玉祥的做法,在当时算得上特立独行。只是没有人会想到,这位被美国《时代》杂志称为当时中国最强者的“基督将军”,最初只是一个不起眼的小兵。 冯玉祥出生于一个淮军下级军官家庭,少时家贫,常常得靠典当衣物来糊口,等父亲冯有茂领了俸禄后,再把东西赎回来。揭不开锅是常有的事儿。因为贫穷,冯氏夫妇的七个儿子,除了长子和次子冯玉祥,另外五个都由于营养不良夭折了。 光绪十八年(1892年),迫于生计的冯玉祥挂名入伍。这一年他十一岁,连一个正式的名字都还没有。 冯理达:那天招小兵,就是十几岁的才要。一看招小兵,我父亲想,能被招就招,不能被招就算了,所以他就去了。招兵的认识他,看见他来了,心想这个冯小二还不错,他们家生活又那么困难,就要他吧。招兵的把我父亲叫过去问话,问他叫什么名字,我父亲光知道自己的小名,不知道大名。后来有一个人说给他起个名,叫玉祥,这就是我父亲名字的由来。 清朝末年,军备废弛,军队中吸鸦片蔚然成风。由于父母都曾染上抽大烟的恶习,屡戒屡犯,烟瘾发作时痛苦不堪,使得冯玉祥对鸦片深恶痛绝,虽在军中却从不沾染。这为他赢得了叫操(在操场上喊口号)的机会。 冯理达:清朝的人不是都抽大烟嘛,没底气,没底气就叫不了操。军队里谁要叫操就多给饷。我父亲就天天在操场上叫,这样他能够多得点儿饷。 据说冯玉祥为了能够叫操,每天都早起练习,大年三十的早晨照样练。甚至他连走路都边走边喊,惹得旁人纷纷说他是神经病。 苦练叫操之余,冯玉祥把空闲时间都用在了读书上面。他买来《彭公案》《施公案》《三国演义》等书,一有空就看。因为冯玉祥只念过十五个月的私塾,识字不多,所以看起书来颇为吃力。一旦遇到不懂的地方,他就会主动向人请教。 冯玉祥经常彻夜读书,为了不影响他人睡觉。他找来一只大木箱,开个口子,把头伸进去,借着微弱的灯光读。这种好学的习惯伴随了他一生。在《我的生活》一书中,他曾写道:“读书,我此时好像吃甘蔗,越往下吃越甜,越读只感到它的趣味,而且越读眼越亮,心越宽。”读书之余,冯玉祥还花了很大的力气练功夫。由于勤奋好学能吃苦,每回考试都是第一名,冯玉祥在清末民初的乱局中崭露头角,很快得到了上司赏识,升为教习。 冯理达:大概是因为天天叫操,一下叫了个大个儿,长到一米八四还是八五。他不抽烟,不喝酒,举止又挺潇洒的,人也长得好,又能吃苦,这样上司就都看上他了。所以后来就“噌、噌、噌”地升上去了。 冯玉祥最初投靠的是李鸿章的淮军。然而清朝末年,军队腐化,士兵疾苦无人关心,这让冯玉祥备感失望。1902年,袁世凯在直隶编练新军,冯玉祥便毅然离开淮军,加入新军。从一名士兵做起,一直做到队官。 此时改朝换代的革命已是蓄势待发。因为越来越不满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冯玉祥和兄弟营营长王金铭、施从云等人成立了秘密组织“武学研究会”,大家公推冯玉祥为会长。孙中山也秘密派员与之联系,商议待机举事。武昌起义成功的消息传来后,“武学研究会”趁势发动“滦州起义”。因准备不足,起义以失败告终,王金铭等人牺牲。冯玉祥因起事时不在现场,加上长官为他求情,被削去军职,保住了性命。 袁世凯就任中华民国总统后,着手扩建军队,冯玉祥被长官借机召回,派往直隶景县和河南郾城一带招兵。这成了他一生建立自己队伍的起点。冯玉祥前后一共招募了近两千人,带回北京后亲自编练。其中就有韩复榘、吉鸿昌、佟麟阁、石友三等人。这批人后来成为冯玉祥部队的骨干力量,都是叱咤风云的领兵大将。 冯理达:我父亲因为从小家里清苦,他又孝顺,所以他招兵,都要先拍拍肩膀,问人家,你孝不孝?他觉得你要不孝的话,你就不忠!什么佟麟阁、赵登禹,都是被拍着肩膀招上来的。 1914年10月,冯玉祥所部改编为陆军第十六混成旅,冯玉祥任旅长,晋升陆军少将,加封焕威将军,授予一等嘉禾勋章,由北洋政府直接指挥。1921年8月,他又升任陆军第十一师师长,从属直系军阀,不久率部队进入陕西,接任陕西督军。在陕西,由于苏联的大力支持,冯玉祥的军事实力不断壮大,并在多年的烽火岁月中,建立了一支完全忠诚于他的“西北军”。 “我自民国元年统兵以来,由营而团而旅而师而军,十数年中,其间饷械两缺,苦不堪言。然经战大小不下数十百次,从未有过败北之举。驻扎遍及直、鲁、豫、陕、川、甘、察、绥、热、湘、鄂、皖十二省,也从未有过哗变扰民之事。我的军队颇为中外所称许,虽觉受之有愧,但我的治军之法,也有可说之处。” ——《冯玉祥自传》 曹景行:您父亲有一个很特别的地方,比如说一段时间他离开了,他的部下也散掉了,但是等他一回来,那些散掉的部下又都回来了,这是个什么道理? 冯理达:没主心骨了呗!另外就是我父亲以身作则。他打枪特别准,不能说是领导就什么都不会,是吧?他不光自己打,让我们也打枪,常带我们跑到三阳观,就在泰山的后头,趴在地下打。 曹景行:你们打的什么枪? 冯理达:打步枪,我还记得当时顶得我肩窝特疼。打枪可不是那么容易的事儿,那都得锻炼。他打得特别准。对他底下的人也是,一个是严,一个是慈。P6-9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