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从构思策划、材料收集到编著成书,经历了一个曲折的过程,也收到了一个满意的结果。书名之所以叫做《万事溯源——趣味知识小百科》,是因为该书具有知识性、趣味性、故事性、准确性和可读性的特点。所谓知识性,就是所写的每一件事情都是一个小知识,使人读后感到能够增长见识,开阔视野;所谓趣味性,就是所写的每一件事情,都要顺藤摸瓜、追根溯源,把它的来龙去脉说清楚,使人细细读来豁然开朗,回味无穷;所谓故事性,就是书中论述的事情,多数以小故事的形式来叙述,使人读起来津津有味,爱不释手,读了上篇又想下篇。本书由郑华编著。
《万事溯源(趣味知识小百科)》内容包括文化体育、历史典故、社会民俗、省市名城、山水名地、名胜古迹等六个方面,涉及方方面面的内容,多为人们喜闻乐见的事情,文字通俗易懂,具有知识性、趣味性、故事性、准确性和可读性。闲暇之余阅读《万事溯源(趣味知识小百科)》,既可陶冶情操,又可增长知识。本书由郑华编著。
学位是由高等学校、科学研究机构或国家授予的表明专门人才学术水平的称号,现在世界多数国家的学位有学士、硕士、博士三个等级。
“学位”称号始于西方国家。博士源于欧洲中世纪,博士称号有时是由教皇和国王作为一种荣誉授予的;有时是作为取得大学任教资格的一种凭证。大学生要获得博士学位,需要用拉丁文写一篇论文并参加公开答辩,答辩通过后举行庆祝典礼,由校长代表教皇或国王授予证书并赠送一枚金戒指。获得学位的学生头上要戴一种特殊的帽子。要给导师赠送礼物并招待学友们,以表感谢。学士、硕士称号起源于13世纪的巴黎大学。学士为初级学位,是作为完成初期阶段大学教育的一个凭证。硕士为二级学位,经论文答辩合格,具备独立担负一门专业技术工作能力者才能被授予。
学士、硕士、博士之称在我国古代就有了,但和现在的三种学位有根本的不同。我国古时的学士,在不同的朝代有不同的概念。一是指在学校读书的子弟。《仪礼·丧服》日:“大夫及学士则知尊祖矣。”孔颖达疏:“此学(士)谓乡庠、序及国之大学、小学之学士。”二是官名。南北朝以后,学士为司编纂著述之官。清朝的学士是学士院的官,是负责给皇帝起草诏命的。清朝的学士是内阁、翰林院的官,大学士官阶为一品,居文官之首。硕士是指品节高尚,学问渊博的人。宋代著名散文家曾巩在其《与杜相公书》中说:“当今内自京师,外至岩野,宿师硕士,杰立相望。”可见,硕士在古代是指那些品节高尚而又博学多识的人。博士也是官,源于战国。博士这种官在古代要知识渊博,博学多闻,博古通今,可以充当皇帝的顾问。但官阶并不算高。《汉书·百官公卿表上》载“博士,秦官,掌古通今。”这种官直到汉代废止。
日本明治年间从西方引进学位制度时,借用汉语中博士、硕士、学士的词汇来翻译这些学位称呼。到了清末民初,中国人又从日本把这种译法搬回来。这样博士、硕士、学士的称呼在中国才正式形成学位制度。
会馆的由来
会馆是在民国之前,同省、同府、同县或者同业的人在京城、省城、大都会及大商埠设立的机构,主要以馆址的房屋供同乡、同业聚会或寄寓。
会馆是从明代兴起的,到了清代会馆仍很兴旺。会馆与封建社会实行科举制度息息相关。明、清时,每逢京师举行会试(这种会试称之为春闱,即在春季举行),数以千计的举子纷纷进京城赶考。于是就出现了专门为考试举子开办的“状元店”,但这类“状元店”租金昂贵,对于贫寒子弟来说,难以负担,他们中不少人来京,一路上省吃俭用,有的甚至被迫乞讨。于是,会馆便应运而生,这种以接待举子为主的会馆,称之为“试馆”。
民国以后,科举制度废除,这些会馆有的成为在京商人和学生居住和集会的场所,有的发展成为同乡会的会馆,有的发展成为行业性质的联谊场所,被称为“行馆”。无论是“试馆”、“行馆”、“会馆”,统称之为“会馆”。
清末民初,在北京有很多著名的会馆,如安徽会馆位于北京市宣武区宣武门外大街的后孙公园胡同25号。在历史记载中,安徽会馆是李鸿章兄弟于清同治十年(公元1817年)建造的。馆址是明末清初学者孙承泽的别墅故址。会馆有三大套院,房屋数百间,面积达9000多平方米。内有清式戏楼、思敬堂、藤闲吟屋、龙光燕堂等。 再如番禺会馆。其会馆距安徽会馆不远,在上斜街上。据有关资料记载,在清代道光年间,龚自珍曾在此居住,后来潘仕成把这所宅院赠与广东的同乡会,因此便成为了“番禺会馆”。会馆当时建得很漂亮,有凉亭、花园,曾繁华一时。由于一次大地震,番禺会馆被毁,现只剩下遗址。
还有绍兴会馆,在宣武区宣武门外大街的南半截胡同里。此会馆建于清代道光六年(公元1826年),原称“山阴会稽两邑会馆”,简称“山会邑馆”。民国初年,将山阴、会稽两邑合并为绍兴县,故会馆更名为“绍兴会馆”。绍兴会馆因鲁迅人住而著名。会馆内曾有11块清代绍兴历代应试中举名匾,“文革”中被红卫兵烧掉。公元1990年绍兴会馆被列为宣武区文物保护单位。
在清朝时北京的会馆大大小小多达500多所。其他大城市虽然没有北京的会馆多,但也有会馆,如重庆的“湖广会馆”,其建设规模比较大,而且建筑精巧,别具特色。现在进行了修葺,对外开放。P8-10
本书从构思策划、材料收集到编著成书,经历了一个曲折的过程,也收到了一个满意的结果。书名之所以叫做《万事溯源——趣味知识小百科》,是因为该书具有知识性、趣味性、故事性、准确性和可读性的特点。所谓知识性,就是所写的每一件事情都是一个小知识,使人读后感到能够增长见识,开阔视野;所谓趣味性,就是所写的每一件事情,都要顺藤摸瓜、追根溯源,把它的来龙去脉说清楚,使人细细读来豁然开朗,回味无穷;所谓故事性,就是书中论述的事情,多数以小故事的形式来叙述,使人读起来津津有味,爱不释手,读了上篇又想下篇;所谓准确性,就是所写的每一件事情力求真实可靠、有据可查,使读者读后感到条理清晰,论理透彻;所谓可读性,就是使人读后不仅能够领略到书中所介绍的人文景观知识,而且又能体味到传统文化的价值和意义,具有一种开卷有益,掩卷有味的体验。
世界上万事万物都有由来,要追根溯源把每件事情都说清将是一本巨大的百科全书。因此,本书就人们喜闻乐见的事情,与现实贴近的事情,能体现传统文化精神的事情,有针对性的进行阐述,目的是使读者在闲暇之余阅读,既可陶冶情操,又可增长知识。
为了完成本书,笔者阅读了大量古今书籍,查阅了大量历史资料,利用有利时机考察了大量名胜古迹和历史故地,可以说是尽心尽力,认真负责,不辞辛苦。可是,就在书稿进展过半时,本人不幸重病住院,经历了一场严峻的考验。也许是书稿还未完成,也许是我契而不舍的精神与坚韧不拔的意志感动了上帝,于是病情奇迹般地出现好转,真是峰回路转,柳暗花明,一切都向好的方面发展。于是,我又开始伏案进行艰苦的编著工作,历时六年终于成书。
由于本书涉及面较广,编写难度较大。因此,在编著过程中,为了达到“知识性、趣味性、故事性、准确性和可读性”的基本要求,笔者参阅了大量历史资料和部分报刊文章,有的前往实地考察,有的登门拜访专家、学者。在此,对所引用的相关资料、文章的作者或为本书提供有关资料的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谢。
为了给读者多提供一些观察和了解事物的角度与层面,对有些民间传说和历史故事,虽然版本不同,说法各异,但都一一列举出来,供学者研究参考之用,为读者增添一点消遣解闷之资,如果真能起到如此效用,将是笔者最大心愿。
在本书编写过程中,得到了王华琼、郑重、郑瑛姿、王兴度、王英姿、张宏伟、杜凤霞等人的大力协助和支持,在此一并表示衷心感谢。
编著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