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通往现代化之桥/名家随笔丛书
分类 科学技术-工业科技-交通运输
作者 茅以升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试读章节

岁月不居,新中国建立已经35周年,而我从事桥梁建设工作则已有67个年头之久了。在这漫长的岁月里,我亲自经历过中国近代桥梁史上的关键时刻,也在祖国的桥梁建设事业中尽到了自己绵薄的力量。回首前尘,不胜依依之情。

我1896年出生于江苏,祖籍镇江,却在南京这座六朝粉黛的石头城中成长。77年前,我曾目睹秦淮河上的文德桥断裂伤人的不幸事件,从此矢志为人民架设桥梁,便民利国。我因家境贫寒,1911年以15岁的稚龄,考入公费的唐山“交大”,5年以后,又被保送留美。1917年,我在美国康奈尔大学土木工程系攻读桥梁专业,在导师贾科贝教授的指导下,获得硕士学位。其后,又被导师推荐,到美国钢铁生产中心匹兹堡一家桥梁工程公司进行实习,一面工作,一面在当地著名的加利基理工学院(后改名加利基一梅隆大学)攻读博士学位,于1919年底通过博士论文答辩,成为这所学院第一名工学博士。60年后,即1979年,我率中国科协代表团访美时,曾接受加利基一梅隆大学赠送的荣誉校友奖章。旧地重游,两鬓似霜,这使我感慨万端,思绪起伏。

我自1921年返回祖国后,先后在唐山母校、南京东南大学、南京河海工程大学、天津北洋工学院、贵州平越大学(抗日战争时期)、唐山工学院等任教,其中除执教外,还担任过院长、校长。1949年10月,当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时,我又荣幸地被中央人民政府任命为中国交通大学校长,并参加新中国桥梁的建设工作,颇有些历史性的巧合。俗话所谓“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对于我来说,不管是“河东”、“河西”,都离不开“搭桥”、“建桥”工作。今年5月间,我被光荣地推选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副主席,在感到责任重大的同时,我想到的仍然是“搭桥”、“建桥”:早日搭成通向祖国现代化之桥,尽快建造祖国统一之桥。

人们都知道,我国的桥梁建设有着极其悠久的历史。早在3000年前,中国人民就会建造木桥和浮桥,后来又掌握了建造石梁桥、石拱桥和铁索桥的技术。我们的前辈们修建的桥梁以其严谨的结构与优美的造型闻名于世。如建于隋开皇大业年问(590—608年)的河北赵县(州)的安济桥、建于公元。1053—1059年的福建泉州的万安桥,以及始建于公元1170年的广东潮州的广济桥,为中国的三大名桥。其中安济桥是一座跨度37.07米的石拱桥,结构合理,造型精巧美观,至今虽然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但仍巍然屹立,完好无损,堪称世问奇迹之一。

尽管我国建造桥梁的技术起源较早,但是,由于长时间封建制度的桎梏与禁锢,特别是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在那个内战频仍、国难深重的历史年代,铁路、公路往往是“遇河而断”,或“遇河而止”,以致使城乡交通极其不便,特别是南北交通困难万状。直到三十五年前,新中国如朝日初升,我国广大的桥梁技术人员才获得了充分的用武之地。中国的桥梁建设才得以迅速发展。截至1981年底,我们共修建桥梁14000多座,总长近:1000公里。

1957年以后,中国铁路建设发展速度极快,对中小跨度桥梁需求量很大。根据这一情况,铁路混凝土梁(20米以内)和预应力混凝土梁(32米以内)采用了工厂预制的标准梁,从而加速了铁路施工进度,也节约了大量钢材,开创了铁路桥梁建设的崭新篇章。随着祖国经济建设的不断发展,需要在大江大河上架设新桥梁。我们曾于50年代后期建造了不少铁路特大桥梁,如黄河桥、珠江桥、赣江桥和湘江桥等。在过去,人们一直把长江视为无法跨越的天险,似乎在波涛汹涌的长江上建起大桥,是一件不可思议的事情。但是,“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的局面终于出现了。1957年,中国的桥梁工程技术人员经过努力,终于在长江上建成了武汉长江大桥,“万里长江无桥梁”的历史从此宣告结束。这座大桥为公路、铁路两用桥,正桥由三联连续钢梁组成,每联三孔,每孔跨长128米,梁高16米,全桥长1670米。武汉长江大桥的建成,为我国建造深水基础桥梁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标志着中国的桥梁建设已进入新的历史阶段。

60年代初期,中国成功地建造了南京长江大桥,获得了世界各国的赞叹与’注视。南京位于长江下游,水深湍急风浪大,基岩埋置又深,地质情况复杂,一向被视为禁区。中国奋发有为的桥梁工程技术人员,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设计并建造了这座跨越长江的第二座公路、铁路两用桥,主跨达160米,全长1577米,铁路引桥6.7公里。南京长江大桥工程规模之宏伟,技术要求之复杂,在世界建桥史上亦属罕见。南京长江大桥的胜利竣工,显示了我国人民自力更生的志气,也反映了中国桥梁工程界的新水平。

70年代后期,随着电子计算机在桥梁设计中的应用,高强度钢梁和高标号混凝土的问世,使桥梁制造工艺水平不断提高,桥梁结构向更大跨度方向发展。1980年,我国建成四川省重庆公路长江大桥,该桥为预应力混凝土T型钢构桥,主跨达174米。1981年,建成中国第一座铁路斜拉桥——广西红水河桥,该桥主梁为预应力钢筋混凝土箱形连续梁,主跨96米,采用分段悬臂灌注法施工。这座斜拉桥的建成,为铁路预应力混凝土梁向更大跨度发展打下了基础。1982年建成的山东省济南黄河公路斜拉桥,主跨220米,是当前中国已建成的跨度最大的斜拉桥。此外,1982年还建成湖北省汉江铁路斜腿钢构桥,主梁为箱形钢梁,跨度达176米,该桥中孔浮运至桥位整体吊装,别具一格。这些新型桥梁结构为我国桥梁建设填补了空白,并展示出新中国铁路桥梁建设水平的不断提高。

新中国建立以来,国家注意培养桥梁建设人才,组织和加强桥梁科研、设计、施工队伍。中国目前有9所大学设有桥梁专业,每年向国家输送大批桥梁技术人才,还设有专门从事铁路桥梁科学研究的铁道部科学研究院。除此以外,我国还有5所铁路设计院,铁道部各工程局、铁路局都有专门的桥梁设计、施工、养护队伍。在公路方面,也设有不少研究和设计机构。

我是中国桥梁科技战线上的一名老战士,在一生的科研、教学实践中,曾经带出了一批又一批的新兵。1978年,为了总结我国历史悠久、日新月异的桥梁技术,我曾主编过一部《中国古代桥梁技术史》。这项工作,对于我来说是愉快的,也是为了完成自己多年的心愿。早在四十八年前,怀着一颗为中国人争气的爱国心,我曾同我国的科技人员一起以最高的速度、最低的造价,战胜了“无底钱塘江”,建成了连接浙赣的钱塘江大桥,利用了“气压沉箱法”,并试采用了微波通讯的先进技术。1982年11月,我应邀访美,接受美国国家工程科学院院士荣衔。旧地重游时曾接受美国《匹兹堡日报》专栏作家马丁·史密斯的访问。史密斯先生显然是对我当年修建的钱塘江大桥极感兴趣的,以致他在自己的专访中写道:“时隔40多年,它(钱塘江大桥)仍然在为运输服务。”不错,我是以此为骄傲的,也是以此为荣的。但是,这份光荣并非属于我这个桥梁工程师,而是属于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没有勤劳智慧的中国劳动者,一位桥梁科技人员又怎能做出惊天动地的业绩呢?

每当我向北京的青少年叙述这些往事的时候,我总是满怀信心地希望这些祖国未来的栋梁之才迅速成长,早日把中国的“统一”之桥、现代化建设之桥胜利建成,并在全世界的朋友们和我们之间架设更多的友谊之桥,使第二代、第三代的生活变得更加美好。P1-3

目录

桥话篇

我与中国的桥梁建设

征程六十年(回忆录)

钱塘江建桥回忆

没有不能造的桥

桥梁和桥梁技术

桥话

中国的石拱桥

名桥谈往

桥名谈往

赵州桥与李春

五桥颂

中国古桥技术史概论

教育篇

新时代的科学教育

习而学的工程教育

工程教育的方针与方法

工程教育中的学习问题

工程教育之研究

问学篇

学习研究“十六字诀”

科学与技术

提倡一下科学道德

我们年老科学家的愿望

工程师和科学家

科研与科普

“中国是世界技术的摇篮”

科学工作的群众化、革命化

从小得到的启发

师友篇

《竺可桢日记》序

记柳翼谋师

中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詹天佑

纪念近代科学先驱者和伟大艺术家——达·芬奇

序言

茅以升在主持“东大”工科期间,有自己的办学指导思想。他主张改革书院式的、灌输式的教学,提倡工科教学要理论联系实际, “先习后学,边学边习”,并倡导科研、教学和生产要互相结合,交叉进行。主张将学生由“受体”改变为“主体”,教师的职责不仅是授业,更重要的是教学生学,培养学生自立学习、自立研究的习惯和能力。他把中国传统教学中的“教学相长”等好的经验,和西方教学中的重视培养独立研究等好的做法有机地结合起来,灵活运用,深得学生好评。他在“东大”担任的课程,常超过聘书上规定的每周14一16课时,有时每周授课达20节以上。他先后开设的课程有:结构力学、桥梁设计、土木学、学控建筑等。他还尝试过“学生考老师”的教学法,引起学生很大的兴趣,教学效果甚好。东南大学当时已采用“学分制”,学生可以自由选课。选听茅以升授课的不仅有工科学生,还有其他学科的学生及教师,当时工科全部学生只有60余人,而他的课堂中听课者常在百人以上,往往把教室挤得水泄不通。

茅以升认为工科教育主要是培养未来的工程师,而一个优秀的工程师必须具备下列6个要素:品行、决断、敏捷、知人、学识、技能;同时提出效率是工程师的最重要观念。对于培养工程技术人员的目标,他又制定了8项具体要求:1.善于思考;2.善用文字;3.善于说辞;4.明于知己;5.明白环境;6.知所以然;7.富于经济思想;8.品德纯洁,深具服务精神。上述培养要求,迄今仍有借鉴意义。

关于他的治学经验,他总结为“十六字诀”,即:“博闻强记,多思多问,取法乎上,持之以恒。”他认为:要想当专家,首先应该是“博”士;想要成才,唯有靠勤奋;事业成败的关键在于能否持之以恒;学习、研究都要有计划,有了计划要严格执行。茅以升一生勤学苦练,于青年时代,就能流畅地背诵圆周率小数点的后百位;成才以后,仍耕耘不止,几十年中,累计在中外刊物上发表的论文达200余篇。

内容推荐

《通往现代化之桥》收录了茅以升先生关于桥梁科学、科学研究、科学道德、科学家与工程师、纪念师友的科普随笔文章。他以清新朴实的笔触,向读者叙述了我国桥梁建设的悠久历史和卓越成就。他强调,科学工作者和社会公众要培养面向未来的科学精神和道德情操。通过《通往现代化之桥》,我们可以了解到一代学人茅以升的为人、治学和修养,他那爱国如家、正义凛然、追求学术、求知上进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和发扬光大。

编辑推荐

《桥名谈往》、《赵州桥与李春》、《五桥颂》、《中国古桥技术史概论》、《新时代的科学教育》、《习而学的工程教育》、《工程教育的方针与方法》、《工程教育中的学习问题》、《工程教育之研究》、《学习研究“十六字诀”》……《通往现代化之桥》收录了茅以升先生关于桥梁科学、科学研究、科学道德、科学家与工程师、纪念师友的科普随笔文章。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4 22:0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