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聆乐夜思(汉英对照)/刘易斯·托马斯作品集
分类
作者 (美)刘易斯·托马斯
出版社 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聆乐夜思》是刘易斯·托马斯在1980,1981,1982,1983这四年里,给美国几家杂志写的专栏。有些话题是从前说过的。可是,放在本书里,它们又有了新的意义。最终是要强调,我们无知的领域还有很多,科学的前景依然远大而光明,而科学教育也大有可为。

内容推荐

刘易斯·托马斯编著的《聆乐夜思(汉英对照)》一书名字,来自书中最后一篇的题目。那篇文章,是谈论对于热核战争的忧思的。看起来,热核战争的危险,是作者当时关注的热点。《聆乐夜思(汉英对照)》有好几篇是谈论这个话题的。

除了这个和其他几个重大课题,这本书还比较集中地谈到了一些奇异的、也就是科学所不知道、无从索解的事物。2500多米的海下喷出的300多摄氏度的热水里,竞有活得好好的细菌;羊瘙痒病的慢作用病毒里,找不到DNA和RNA;甲虫oncideres妈妈会寻到共生树产卵,完了还不忘把树枝切断;人的皮肤怎样做到仅凭催眠师的暗示就能烧起燎泡或除掉疣子;还有,还有,聪明的马,聪明的猫和蜜蜂……

托马斯写这些,不仅是为了满足我们的好奇。这里谈的是科学教育。弄得不好,科学教育是容易成为迷信教育的。我们从小学科学,就是学着相信。从来没有人教我们去怀疑。我们以为科学是既定的,万能的,只要相信,学会,就成。托马斯说,不,我们是无知的。20世纪科学的最大成果,就是知道了我们的无知。科学就是一大堆困惑。科学就是承认无知。

批评愚见,激发思索,切中时弊。人间真理,复杂深奥,需要这样的科学家的头脑,而出之于诗人的语言。

目录

难忘的火灾/1

眼角/10

让科学管事儿/15

炼金术/23

聪明的动物/28

说气味/32

我神奇的节拍器/36

关于说话的说话/40

七大奇观/45

人工心脏/53

无边风光处处新/56

基础科学与五角大楼/67

科学与“科学”/74

收容所的需要/79

利他行为/84

作伪与失败/89

医学与原子弹/93

痴呆问题/98

测谎机/104

科学建言/109

大脑里的阁楼/113

人文与科学/118

论可疑的事物/128

聆乐夜思/135

译后记/139

试读章节

眼 角

有些东西,人只能从眼角看见。最妙的例子,小孩子都知道的,就是那些隐约可见的小星星。这样一颗小星星,当你直视它时,它隐去了;而当你移开眼睛,凝视近处的夜空时,它重又出现。如果你挑出彼此相邻的两颗这样的小星星,聚焦于其中一颗,它消失了,而同时你就从眼角看到另一颗。你可以让你的眼睛来来回回,关闭处在你视网膜中心的一颗而打开另一颗。这一现象有个生理学的解释:在我们视网膜的周边,更多一些视杆,那是用来感知光线的细胞;而在视网膜的中心,则更多一些视锥,那些细胞是用来感知色彩的。

类似的事情,也发生在音乐里。巴赫的赋格曲里,有些音符串你并不是真能听见的,除非同时响起了其他音符,主导了那片地方。有些旋律,只能从大脑的角上听到。音乐的真谛端在于此。

有一时,我曾经犯愁,担心计算机会不会如此强大,如此精致,至于能取代人的大脑。人工智能这个想法曾把我吓得半死。一台足够大的机器,已经能做各种各样超出我们能力的智力活儿:多少分之一秒内算出靠人脑需用好多年才能算出的数学答案,凭记忆绘出精确的图画,甚至能制造出一串串声响,让你不得不承认那像是音乐。计算机能翻译整本教科书,自己撰写博士论文,甚至能朗读印刷的页面,发出非人的机器语声。它们会彼此交流,在全球的网络上自己举行咨询会和委员会。

当然,计算机会犯错误,小错不断,让人心烦。但这些错误几乎总会得到纠正。在这方面,它们根本是非人的,而正是这点,让人想一想会松口气:计算机不会接管世界,它们取代不了我们,就因为按设计它们不像我们这样,生来就有模糊性。

试想想,一台计算机要按照程序制造语言时所面临的困境吧。咱不说黑长尾猴之间那种好玩的声音交流,也不说聪明透顶的黑猩猩天才们所作的符号交流,咱只考虑真正的人话。语法倒不是过于困难,由原形词,也就是那种最初的,纯粹的,用来指称实物的不带歧义的词来构造某种词汇,应该也不成问题。可是,要它们犯人类在用词时所犯的那种必要的错误,像我们这样,在建造语言时本能地,直觉地犯一些错误,改变词义,让它们意指大为不同的事情,处心积虑地构造出花样百出的歧义,那就不可能了,而没有这个,话就永远成不了人话。

如果你想一窥人的大脑有什么特殊性质,致使机器望尘莫及,那就看看语言的记录。比如,看一看我们日常所用的隐喻,正是这些隐喻讲述着我们是谁,我们住在哪儿,我们来自何方。

不妨就从地(the earth)这地儿开始。Earth一词从前指的是我们行走其上的地面,我们种庄稼、挖蛤蜊的泥土,还有地球本身;我们也用它指称全人类,比如我们说,整个大地为一个孩子的美丽而欢呼。

我们语言中表示earth的最早的词,是那个印欧词根dhghem,看看我们对它做了什么。我们通过增加后缀,把它变成拉丁语里的humus(土,地);今天,我们称那种把肥沃土壤连拢在一起的复杂多聚物为humic acid(腐殖酸);不知怎么,同一个词根还成了humility(谦卑)。换一个后缀,那个词成了human(人)。是土地变成了人,还是人来自土地?有一种解释,可能包含在一个可爱的同源词里边,它就是humble(地位低下)。接着,humane(仁慈的,人道的)一词被建造起来,把大地和我们自己都延伸了。在古希伯来语里,有个词adamha意指土地,而指人的词则是adam(初人亚当即是这个词)。怎样的计算机会如此自己运行,这样子摆弄来摆弄去?

我们也从另一方向达到这一定义自己的系统。指人的最初词根是wiros;后来一路抬举我们,演变出virile(男子气的)和virtue(德行),这够让我们虚荣的。可是,它也演化出日耳曼语里的weraldh,意为人生,并由此演变成我们英语里的world(世界)。

在这种追根溯源中,我们领略到一种深藏的蕴意。人的世界乃来自这个星球,跟泥土的生命共祖同源,和所有其他生命一起谦卑地生活着。我想不出如何给电脑设计程序,让它想出这样的想法。反正20世纪的电脑是做不来这样的事。

时髦的说法是,世界起源于“大爆炸”。我们老是这样,用一些错误的字眼描述世界和我们自身的起源,而避免用另一个词儿,怕它让这个世纪难堪。当然不会有任何爆炸,因那时还没有空气去传导那声波,况且也没有耳朵听见。那是别的什么,发生在我们所能想象到的最绝然无声的寂静里。它就是“大光”。

从前我们还说那是什么混沌(chaos)。但是,那时候的世界,还不是我们今天会用混沌一词指称的这个世界。我们今天用这个词,指的是什么东西都乱七八糟砰乓乱撞。希腊语里的chaos可不是这个意思。人家的意思就是虚空。

到了我们语言里,我们拿过它来,从chaos,变成了cosmos,意思不过是秩序,齐整。我们惊异于这秩序,而我们的宇宙学者和物理学者们不肯罢休,还在继续寻找这份秩序之令人震惊的新方面。我们过去从整个这回事做成了一个词universe(宇宙),字面意思是把所有万事万物笼统为一。我们惯于说,它是个miracle(奇迹),至今还纵容自己说宇宙之妙不可思议(marvel),而把这两个词,miracle和marvel,的原本意思保留在潜意识里。它们的古老词根是smei,指的是一笑。见所未见,是给人这东西大欢喜的,而知所未知,就更让人欢喜无限,而最最让人欢喜的,乃是思所未思。最晚近的惊奇是土星的光环。我的所有物理学家朋友们都为这一现象神魂颠倒,惊异于对于行星动力学的小小违反,震惊于那些莫知其所以然的、像乱刻乱画一样穿插于道道光环中的带子和轮辐。让物理学家们看到新的、无从索解的东西,是件好事。那意味着,自然界的规律又一次需要再加一条新注脚。

最大的惊奇,乃在于我们自己本地近郊风光的太阳系。还不是火星;火星自有令人惊异之处,但还不够令人瞠目结舌。没找到生命的征象,是不免让人失望;从火星登陆舱传回的照片,确也有点让人悲哀:可怜那长着长腿的装置,茕茕孑立,举目无亲,用它的多节手臂到处刺探,捡了一块又一块标本,一块一块都是不毛的火星土块,想从中寻找生命的闪现可是啥也没有。茫茫火星上,唯有的生命迹象就是那登陆舱,那只是人的思想从地球到火星的延伸,绝对是孤独的。

土星也不是多大的惊奇;木星不是,金星不是,水星也不是。瞅瞅其他的几颗,也都未足为奇。

P10-13

后记

好多年没在春天里做翻译活儿了。一来贱躯似乎颇不宜于春寒,二来每年的三月到五月,总是我最为紧张的时段,因要给毕业生看论文。今年破了例,竟然在这两个多月里,把刘易斯·托马斯的这本小书做完。上课如常,身体竟也没出新的毛病:这在我是值得欣幸的。

译稿弄完,照例该写点什么,至少聊赘数言,附在书末。因为总觉这是译者应有的礼数,就像跑堂的上菜时报个菜名。可是,这一次实在无话可说。一则上了几岁年纪,早不像以前那么饶舌;二则这次是出版社集中推出托马斯的好几种书,关于老托其人其文,我见到的,读者也都见到,不要我来说了。

然而,还是觉得像有义务似的。那就借此版面,少说两句。也算是利用这个机会跟读者朋友交交心,不过,这好像又偷偷地把义务变成特权了。

先是一点信息。这个集子所收的,是托氏1980,1981,1982,1983这四年里,给美国几家杂志写的专栏。其中,“说气味”刊于《新英格兰医学杂志》,“难忘的火灾”刊于《纽约书评》(原题为“Unacceptable Damage不可接受的破坏”),其他篇章多数刊于《发现》;只有两篇,“七大奇观”和“无边风光处处新”,或许在结集之前没曾发表。

这些文章,我觉得比较好玩的,是谈论炼金术,动物,气味,起搏器,说话,奇观,测谎机,大脑里的阁楼,还有眼角,等等数篇。读之不但增加见闻,而且也是可作进一步思考的有趣材料。

比较沉闷的,是关于科学研究和原子弹的那些。这个集子里面,这两个话题比从前更重些。似可说明它们是这一阶段托马斯氏心中老在考虑的话题。

好玩的那些,有些话题是从前说过的。可是,放在本书里,它们又有了新的意义。比如气味,在《细胞生命的礼赞》中已经说过。在彼书,我以为那是讲这个世界的同一性的;而在本书里,则主要想说那是我们无知的领域。跟相关的几篇一道,最终是要强调,我们无知的领域还有很多,科学的前景依然远大而光明,而科学教育也大有可为的。

关于科研的几篇,我们可以把它们跟“无知”这个主题一同来看。基础科研的出发点不是确定性,而是相反。关于原子弹的几篇,那确是沉闷。何况,这个话题也有些过时。可是,在冷战以后的世界上,核扩散一直还在进行。近期的紧张状况,尽管不像当年两个大国之间的那样让人难忘,但局部地区的愚蠢行为,也还是让我们不能完全无动于衷。

而且我想起了,几十年前,面对核战争的威胁,那一代中国人所耳熟能详的豪言壮语是,“南方不亮北方亮,黑了西方有东方”。意思是,中国入不怕原子弹。杀死几亿,也不打紧的。可怪的是,当时怎么就没想到,上亿人的死亡,意味着什么;还有那么多一时死不了的,他们感觉如何,你又怎么去帮助,去救治他们。就是没有人去想这些。

当时的我们,面对这样的人间惨剧的威胁,何以如此麻木不仁?!我们曾经是怎样的一伙?我们怎样成为那么一伙的?现在想想,真是不可思议。托马斯的文章,照见了我们较为黑暗的一面。是该想想堕入那黑暗的原因,以及今后如何避免堕入那黑暗的路途所在了。

最为吃重的一篇,是那篇谈论人文与科学的。科学教育,弄得不好,是很容易成为迷信教育的。我们从小学科学,就是学着相信。从来没有人教我们去怀疑。我们以为科学是既定的,万能的,只要相信,学会,就好。托马斯说,不,我们是无知的。20世纪科学的最大成果,就是知道了我们的无知。科学就是一大堆困惑。他要改变科学教育的课程表,首先要教年轻人知道我们的无知。“基础知识”可以往后放。这一提议是严肃的,也是当今中国人迫切需要的。如果认识到,科学就是困惑,就是学会去知道人的无知,那么,我们在谈论“科学发展”的时候,就会想到,这可能也意味着在一大堆困惑中发展,就会想到,我们可能要学着了解,我们实在不知道如何去发展。发展所牵涉的人的行为,社会的行为,社会的走向,实在是世界上最为复杂,最为难以预知的事情,需要更多的开明,公开和开放,需要诸多学科的学者,包括艺术家和广义的作家,更多的探究、怀疑和讨论的自由,也需要一般公众更多怀疑和讨论的自由。只有这样,我们才不至于走上迷信和愚蠢的老路。

最有意思的一篇,我以为是“眼角”。人的眼睛真奇妙,能在游移于不同目标的时候发现新东西;人的语言真奇妙,能在谈论着不同事物的时候产生新理解;人的思维真奇妙,能在出入于不同学科的时候发现新意义。我忽然想到了翻译:往来于外语和母语之间,翻译者是不是也能在母语和外语中,发现只讲母语的人和只讲那种外语的人所未曾发现的什么?是不是能看到一些作者未曾想到,或没想去表达的东西?刘易斯·托马斯的文章,我一向是本本分分,老老实实地翻译的。但是,这并不是说,我的译文与原作之间,就没有多少的若即若离。以为是即了,可能实际是貌合神离;看去是离了,或可能给人以游移目光、发现新意的机会。

想到这次双语对照本的出版,本来心里面增加了不少压力:托马斯所讲的,大多是我所不知道,不理解的。错误不知有多少,这回可是原文具在,跑不了了;还有我那些笨拙拖沓的词句,比之托马斯的流动简洁,更难免贻笑大方。可是,想到眼角,也就想到,读者朋友们方便地把目光在我的译文和原文之间来回顾盼之际,当然会有皱眉,有苦脸,甚至怒容吧,但希望也会有展颜一笑的时候的——怕就怕以后我走在校园里,会多了几只眼角在看我。

李绍明,

2010年5月18日,

雨中的威海寓中。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9 1:50: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