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矢民这一辈子有两件事是和婚姻有关。最让他荣耀的是,曾经因为在自家炕上和媳妇办那个事,搞得动静过大获得了一个响当当的外号,叫做“拆屋”;而最窝囊的事则是因为连死了两房媳妇,被家族当做妖孽给从胶州老家驱赶出了家门,只身一人流落到了当时还在德国统治下的青岛。
有关郑矢民在炕上“拆屋”的故事,这还得从头说起。
从郑家宗谱考证,郑家原籍江浙一带,祖上为官,因冒犯朝廷被充军发配至云南(古云州,运城以南),于明永乐年间,经由山西洪桐大槐树下迁徙来到山东胶州。
相传,朱元璋在最落魄的时候一路要饭来到山东临朐,沿门乞讨,不但无人施舍,反而还被一家有钱的员外放出恶犬给咬伤。朱元璋因而对山东人痛恨到了极点,对天发下毒誓说:有朝一日当上皇帝,定将山东人斩尽杀绝。元朝末年,山东连年灾荒,民不聊生,已经成事的朱元璋难以忘记昔日的誓言,派大将徐达、常遇春率军二十五万进入山东境内,大开杀戒,连续杀戮十年,把山东人已经彻底赶尽杀绝,从而使山东大地成为人迹罕至的无人之地,古书形容当时山东是“千里无鸡鸣,白骨露于野,田莱尽芜,蒿藜没人,狐兔之迹满道”的凄凉景象。
至明永乐年,当朝皇上朱棣听从大臣进谏,开始将移民经山西洪桐大槐树向山东境内迁徙。郑家的祖先就是这些迁徙移民中的一支,被官兵绑缚着手,从遥远的云南押解到山西洪桐,再由大槐树下出发,披星戴月日夜兼程来到了山东胶州,在这里拓荒垦田,繁衍生息,从此诞生了这个以郑姓为第一大姓的自然村落——郑家林。 ’
康熙年间,郑家举子郑隽进京赶考,一路闯关至殿试,结果只因长相略逊而屈居榜眼,为“两榜进士”。被派任陕西富平做八品县丞,后升任县令,因治县有方,深得百姓爱戴,并于康熙三十六年奉旨进京入翰林院。郑隽一生为官清廉,于耄耋之年经皇上恩准告老还乡,在村前面对墨水河的场院里大兴土木,修建郑家宗祠,以示对祖先的感恩与缅怀。宗祠里从此年年香火不断,全村郑姓族人都供奉着一个老祖宗。
岁月如逝,郑家林早已经由原来的老祖宗繁衍成了一个一百多户人家的大村了,村里全部都是青砖灰瓦的四合院式建筑,一条条胡同巷子相互串通,排列有序,完全延续了明朝的建筑风格。从高处望下来,全村的形状极像一个大大的“井”字,把各个院落之间连通成为一体。
自先人设下规矩,郑家一直由一位德高望重的长辈出任族长,统管各户家长里短,调停村里大小事务。至此,郑姓家族和睦相处,除了偶尔出现婆媳不和、姑嫂不睦等鸡毛蒜皮小事之外,几代人沿袭下来没有发生过大的争端,皆因为一笔写不出两个郑字,大家都出自一个老祖宗。
郑矢民这二支是老进士郑隽的嫡门后代,一直住在这个“井”字的中间,世代以农耕为主,放地收租,起早贪黑,几代人熬出了不小的家业。经世代繁衍,到了郑矢民出生的时候,族谱已经从“德章望远行,顺应矢天高”传到了他的矢字辈了。他爹郑应勤秉承了老辈上吃苦耐劳的精神,勤于持家,把个家理整得像模像样。二十岁上郑应勤奉他大大(胶州方言,父亲)郑顺昌之命,娶了营海殷家集老殷家的二嫂儿过门,两口子精打细算,勤劳简朴,城里有字号,家里放着租,已经成了和城关王成格、城南曾大洋、城西杨立宽齐名的胶州四大家之一了。
深宅大院,三进的宅子,瓦房二十余间,房子是刚刚翻新过的,清一色的青砖到顶白灰抹缝,宽阔的大门上端镶嵌着精美的花乌砖雕,高高的门槛上浮镌花草云纹,两侧浑厚的门扇上茶盘大的铺首,兽面狰狞,扣齿衔环,锃亮抛光。门前阶石如玉,平滑如案,光可鉴人。一对坐鼓石狮,狮子蹲在雕以花草的石鼓上,卷尾昂首,露齿探爪,呈现出一副滑稽而又喜悦的样子,很是气派。两扇厚重的朱红大漆门侧,镌刻着郑隽当年亲笔书写的“忠厚传家,诗书继世”楹联,笔力苍劲,俊逸洒脱。跨进半尺高的门槛,影壁上用彩石拼砌的五只张开翅膀的蝙蝠,围在一个斗大的“福”字四周,预示着“五福临门”的美好寓意。最为壮观的,还要属前院里的两棵四个人都搂不过来的老槐树,传说是先人从洪桐县出走时,采撷下洪桐大槐树的种子,于来到胶州当日亲手种于此处,现今老槐树也风风雨雨经历了好几百年历史,显出了一副老态龙钟模样。其中的一棵,树心不知道从什么年代就已经枯空得能藏得下两个人,而枝叶却依然繁茂。两棵老树一左一右,像两位神勇的武士一样守护着郑家。
P2-3
已在天堂的母亲,你好吗?《大商埠》就要成书了,是在你走后的第五个春天。
我想把这本书送给你,我的母亲,在你祭日到来之际,我已经实现了你的夙愿,把这本书写出来并已经交付出版了,你老人家可以暝目了。也许今天提这个话题的时候,未免有些伤感,因为毕竟我的母亲永远都不可能看到这本书了!
想通过某一个人或某一个家庭来描写青岛的百年,这个想法我已酝酿很久,当有一天我终于开笔写《大商埠》的时候,才发现自己对这个城市的了解还太少太少,和很多生在青岛住在青岛的人一样,对这座自己貌似已非常熟悉的城市,感觉又很陌生。那个时候,只有母亲躺在病床上鼓励我:写下去!
我像是中了魔咒一样地写青岛。一夜一夜地熬,却时常感觉无从下笔,虽然准备下了数百万字的资料,可总觉得缺少什么。那一段时间我几乎绝望了,对一个看似已经熟悉透了的城市,却感觉根本就不认识,无论是她的历史还是她的今天,只要想起青岛这两个字,竟然心生一种难以启齿的痛苦。
于是,我走出去,一点一点地去看,去观察,去发掘,去搜集,去感受。当有一天我终于有了一种新的感觉时,我发现自己距离青岛真的已经很近了,几乎听到了她的喘息和心跳,仿佛看到了一个窈窕美女正在向我走来。我心里豁然开朗了许多,青岛,我在你身边这么多年,直到今天才撩开你的面纱。在那一刻,我竟然激动得哭了。
然而这仅仅是一个开端,刚刚拨开了一层雾帐,在缭绕中所出现的不过是一个婀娜的体态,其深层的思想个性却并未了解。青岛,尽管没有千百年的历史,可分明也有一段长达一百二十年的发展和成长过程。我们所知道的仅仅是从光绪十七年章高元来青岛开埠,第一次在青岛设置了衙门,有了青岛这个建制开始,其后是德国以“巨野”教案为由侵占了青岛,再后来是日本占领、北洋政府的统治……但这一切只是一个概况。
创作的痛苦是无法形容的。我把自己逼进了一个死胡同,连我自己都不曾想到,我竟然在这个死胡同里一待就是十年。期间的苦辣酸甜只有我自己知道,曾经无数次呆呆地望着电脑,却一个字也敲不出来,那时我想,今天我死了!当太阳再度升起的时候,我却发现我依然还活在这个世上,于是,继续!
十年,三千六百多天,头发白了,人垮了,心老了。当我得知这本书即将出版的那一天晚上,我在重庆的斗室里把自己灌醉了。那一刻,不会有人理解我的心情,因为我完成了毕生最大的一件事,即使死了也不再遗憾!
可能我的这种顽固的青岛情结促使着我要在肉体中得到具体的存活,当我走出去的时候,料峭的春风不停地刺激着我的每一根神经。我需要青岛,就像需要香烟和茶一样,那种澎湃的激情在告诫我,应该去面对这种料峭,只有这样,才能赋予自己的东西生命力。在沉沦中一次一次聚集起的能量,又一次一次摧毁了我的心智。我想,如果我们把所有的元素放在一个量杯中,用自己的心去摇晃,看看究竟能勾兑出什么东西。也许这就是我在作品中想要表达的:真实地记录一段历史,让世界认识一个真实的青岛。
这才是我苦苦追求了十年的东西,不错,那就是刻在我灵魂深处的青岛风骨。
翻开刘杰半自传家族体小说《大商埠》,一股浓郁的乡土气息迎面扑来,青岛、胶州清末民初的历史画卷随即展现在读者眼帘。
书中讲述了一个动人的故事,通过一个家族的沉浮命运,用亲历见证者的手法,以郑矢民四次婚姻为主线展开,将人物的悲欢离合、发迹史、创业史、奋斗史与真实的历史事件巧妙地串连起来,将人间冷暖、世态炎凉有机地结合为一体,以正义、仁爱、良知为主旨,贯穿孔孟老庄思想、儒家思想以及和、顺、缘等因素,情节生动曲折、跌宕起伏、耐人寻味、发人深思,方言运用得体,气息浓烈,评嘴、论箸、品茗精道,引经据典恰当,集医学、书画、玄学、饮食、乡音于一体,融建筑、景物、事件、典故于一炉,准确地把握了历史事件。
整部小说通过隐藏很深的一个“和”字,完整地解读了人性,使读者随着小说中喜怒哀乐、苦辣酸甜的百味人生而思绪起伏,时而哀怨,时而悲愤,时而喜悦,时而激奋。
作品人物刻画细腻、个性突出、生动丰满、有血有肉,用七色墨将人分成善良者、正义者、勇敢者、懦弱者、邪恶者、奸佞者、灵魂丑陋者等,用犀利的笔锋将其内心世界、灵魂深处剥露掏出,展示给读者。好人与好人间各有千秋,坏人与坏人间各有其恶,土匪与土匪间大相径庭,官吏与官吏间其嘴脸丑陋各怀其奸,强盗与强盗间各有差异,在作者的笔下都刻画得栩栩如生,入木三分,读来如身临其境一般,让人重温历史的天空。
本书是一部比较完整的中国典型大商埠的近代史缩微影像,所塑造出的一系列有血有肉的人物,都是在真实事件和历史人物的基础上,以文学方式加以表现。书中细腻的描述、精彩的笔触、火辣的煽情以及真实的记录,浑然一体,使之成为反映中国城市沿革的最具代表性的一部长篇史诗性作品。
从各种角度来说,《大商埠》都是一部难得的佳作,值得一读。
《大商埠(上下)》原名《郑家》,系作家刘杰闭门谢客十年所创作的首部反映中国大商埠一一青岛百年历史风云的长篇巨著,也是中国首部解密殖民地“商道”的城市列传和大商埠变革的百科全书。
作者巧妙地通过郑矢民家族的亲历,讲述了一个小人物经过努力成长为商业巨贾的生命传奇。作品以波澜壮阔的场景和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再现了从一八九一年章高元奉旨来青岛开埠,到遭受德国和日本殖民主义的统治,再到“五四”运动爆发……殖民地时期的城市众生相,完整地记录了中国城市沿革的风云烟雨,再现了当时帝井中的商人、流氓、土匪、太监以及早期的中共地下党的活动,将许多尚未公开的历史档案以真实的笔触记录下来,还原了青岛在清末、民国、军阀混战、解放战争等历史时期的沉浮变化和不为人知的历史风貌,将一百多年来的大商埠如清明上河图一样尽现眼前。
《大商埠(上下)》中集中表现了青岛民间风俗文化,铁蹄下的殖民文化入侵,至真至善的人性展示,细腻抒写的青岛景致,粗犷豪放的青岛方言,亦正亦邪的人物角色,催人泪下的人间真情……从另一个视角首次记录了中国“私商”发展史,通过一个隐藏很深的“和”字,体现了中国大商埠青岛的风骨,既是一部中国殖民地城市变革大史记,也是最具代表性的中国城市沿革长篇史诗性作品。
刘杰编著的《大商埠(上下)》是一部比较完整的中国典型大商埠的近代史缩微影像,所塑造出的一系列有血有肉的人物,都是在真实事件和历史人物的基础上,以文学方式加以表现。书中细腻的描述、精彩的笔触、火辣的煽情以及真实的记录,浑然一体,使之成为反映中国城市沿革的最具代表性的一部长篇史诗性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