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战》由沈伟光所著,在人类战争还不能消亡的今天,“一将功成万骨枯”的时代应该结束了!
未来的军事转型应指向建设生态化国防、建设生态化军队、进行生态性战争、遏制反生态战争、遏制反生态战争。
在生态战的条件下,全面控制战争对生态的破坏,进行规模小、时间短、力量精、破坏少的生态性战争。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生态战 |
分类 | |
作者 | 沈伟光 |
出版社 | 新华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生态战》由沈伟光所著,在人类战争还不能消亡的今天,“一将功成万骨枯”的时代应该结束了! 未来的军事转型应指向建设生态化国防、建设生态化军队、进行生态性战争、遏制反生态战争、遏制反生态战争。 在生态战的条件下,全面控制战争对生态的破坏,进行规模小、时间短、力量精、破坏少的生态性战争。 内容推荐 《生态战》:生态战,广义地指人类掠夺生态资源、抢占生态空间的战争:狭义地指战争中基于对生态实旋保护或破环的作战,战争目标是对制生态权的争夺,作战对象是生物的自然环境、生理特征和生活习性。生态战的崛起,标志着人类战争转变指向制生态权。 《生态战》由沈伟光所著。 目录 序 战争是什么 前言 生态战:当今世界的战略课题 第一章 战争破坏性 第1节 战争对物质资源的破坏 1.战争耗费巨大 2.作战规模空前 3.军备竞赛加剧 第2节 战争对精神文化的破坏 1.割裂记忆 2.摧毁意志 3.打击价值 第3节 战争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1.直接破坏 2.间接破坏 3.潜在破坏 第4节 战争对人的发展的破坏 1.兵民伤亡惨重 2.妇孺遭难最深 3.人员危害久远 第二章 战争理想性 第1节 无序战争时期 1.为了生存的战争 2.针对自然的战争 3.针对人类的战争 第2节 理性战争时期 I.《孙子兵法》与全胜策 2.阿基米德与科技战争 3.四大发明与战争进化 4.克劳塞维茨与《战争论》 5.马克思、恩格斯与暴力论 6.马汉与海权论 7.杜黑与空权论 8.富勒与机械化战争论 9.利德尔·哈特与《战略论》 第3节 理想战争时期 1.信息战 2.斩首战 3.失能战 第三章 战争生态性 第1节 人类未来牵引生态化生存 1.人类文明发展的产物 2.国际政治格局的制衡 3.全社会各领域的实践 4.信息深度开发的需要 第2节 四种力量促推战争生态性 1.科学技术的推动力 2.战争控制的作用力 3.信息作战的牵引力 4.舆论传播的影响力 第四章 生态战战略 第1节 反生态战争 1.化学作战 2.生物作战 3.基因作战 4.气象作战 5.物理作战 6.环境作战 第2节 生态性战争 1.闪击作战 2.微型作战 3.机器作战 4.类人作战 5.思维作战 6.传媒作战 第五章 军人智识化 第1节 生态理念 1.保护生存环境 2.减少资源消耗 3.拟制军备竞赛 4.倡导循环军事 5.减少人员伤亡 6.维护全面利益 第2节 科技素养 1.军用科技新特点 2.现代军人新素质 第3节 战略意识 1.关注美国总统 2.关注国际金融 3.关注国内焦点 4.关注战争变化 结论制生态权:人类战争转变新指向 附录 试读章节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世界范围的军备竞赛并没有因此结束,反而有增无减,特别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败国德国,在希特勒的鼓噪下,更是有恃无恐,再一次走上了扩充军备的不归路。例如,德国航空工业1932年年产飞机36架,到1935年已上升为3183架,而到1939年则达到8295架,比英、法、美三国空军力量的总和还要多。到20世纪30年代末,德国军事工业得到了很大发展,达到了高于英、法、美三国总和的水平。在1935年至1939年,美国军工生产总值为15亿美元,英国为25亿美元,而德国为120亿美元。 同样,两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军备竞赛也并没有因此而停止,而是朝着新的领域拓展,进入了更加危险的境地。战后,美苏争霸、北约和华约东西方两大集团的军备竞赛幂愈演愈烈,双方投入巨额军费开支。1970年,苏联军费的绝对额首次赶上美国。到了1977年,苏联军费的绝对额为1300亿美元,同年美国是1130亿美元。美苏巨额的军费开支,极大地阻碍了其国内经济的发展。1980年,美国国债高达2600亿美元。苏联经济形势的恶化是其解体的主要原因之一。从1964年勃列日涅夫上台至20世纪70年代,苏联的经济实力同美国的差距大为缩短。1975年,苏联的工业总产值相当于美国的80%,苏联已在军备方面赶上了美国。冷战期间,美苏军备竞赛主要集中在三个领域:一是进行常规武器的竞赛。双方大规模加强其常规军备,不断更新各种武器装备和发展现代技术,以服务于军事、政治目的。在1978年,双方的武装力量规模为:美军总兵力是210万人,苏军总兵力为440万人;美军拥有坦克10500辆,苏军拥有坦克50000辆。这一时期苏联推行与美国争夺世界霸权的积极进攻战略。美苏争霸的重点在欧洲,美苏在欧洲都集结了重兵,处于两军对峙的战略相持状态。苏联一方面对欧洲以“缓和”的战略麻痹西方,另一方面加紧在欧洲以外的地区扩张。1979年苏军入侵阿富汗,标志着苏联的霸权主义政策发展到了顶点。二是进行核武器竞赛。20世纪70年代,美苏发展核武器的竞争相当激烈,结果使得双方拥有了世界核弹头库存总数97%的核武器规模,同时双方在核武器运载工具、多弹头分导等高技术领域的研制投入大量人力和物力。苏联的战略导弹至1975年已达2402枚,超过美国40%,1979年苏联在战略核力量上的开支几乎为美国的3倍。三是进行太空武器竞赛。20世纪80年代,美苏军备竞赛转向太空和其他高技术领域,美国制订的《星球大战计划》即是一个重要例证。军事预算的迅速增长、武器质量性能优势的争夺以及军事战略的不断变化,是美苏军备竞赛的主要特点。20世纪90年代世界经济不断国际化,各国间相互依存关系的加强,以及由于美苏政治战略的调整,带来了国际形势趋向缓和的局面,使军备竞赛的势头有所抑制。在初步实现了实质性裁军的同时,美苏的竞争更多地转向了以经济为中心的综合国力方面的较量,但美国依旧发展了如隐形飞机等的代表当时高科技水平的新式武器装备。 P16-17 序言 战争是什么? 因为兴趣的缘故,我读了许多关于军事、战争、历史方面的书籍;因为工作的缘故,我编辑过许多相关的稿子。这也是我许久以来,因为兴趣和工作,所一直思考的问题。 中国古代历史上最杰出的“兵圣”孙武说: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西方军事思想界的先驱克劳塞维茨说:战争无非是政治通过另一种手段的继续;以上的孙武和克劳塞维茨两位,已经不仅仅是军事家,而且同时是哲学家。他们的高度,是我们到了今天都望尘莫及的。 对战争时代的划分,有冷兵器时代和热兵器时代的划分。但是,如果把第一次世界大战作为一个分界点,我们不难发现:在一战之前,如果说还可以依靠军力和装备弥补“人”的因素的不足的话(这里的“人”的因素,主要是交战双方对战争的理解),那么一战之后,“人”的因素对战争的影响开始变得越来越大:这一点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达到了第一个巅峰,即决定战争成败的不再是装备或军力的多少,而是看交战双方对战争的理解程度——举个例子,1940年的法兰西战役,法军无论在装备和训练上均不逊于德军,但战役的结果让人目瞪口呆,号称拥有300万陆军的法国在战争开始仅不到一个月后便跪地请降,其关键不是法国人的军队少、装备差,而是法国人的脑子坏掉了!法国人对战争的理解还停留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水平上。 1990年时,本书的作者沈伟光出版了一部名为《信息战》的著作。在当时,有不少人认为书中的内容是天方夜谭信息怎么可能用来打仗呢?在我们这边还在争论的时候,不到1年的时间,1991年的海湾战争,美军给全世界上了一堂生动的信息战指导课,这是世界上第一场大规模的信息战。从1991年的海湾战争开始,到1999年的科索沃战争、2001年的阿富汗战争、2003年的伊拉克战争无一不是信息战的继续。每当再次翻出伟光兄的《信息战》,总是不禁想起中国发明火药的典故:是中国人发明了火药,但是近代中国的屈辱恰恰与火药有关;如今又是中国人提出了信息战的概念,但将其运用得当的却是美军,实在郁闷。 以前上学的时候,经常在读书的时候读到一句话:本书限于编者水平所限,有不尽人意之处,请读者谅解。当时我想:好吧,既然这么谦虚了,那我就原谅他吧……等到我自己成了编者的时候,才理解了“不尽人意”是多大的一个概念,那是一个很可怕的概念。坦白地说,我首先、并且肯定不是什么军事专家(估计这辈子也没戏),充其量也就算个半拉军事发烧友罢了。过去读过许多关于军事方面的著作,但从未想到过在“战争”这件看似设计简单的外衣下面,还有那么多复杂的设计思路。 大概20多年前,编者曾拜读过刘亚洲将军的经典著作《这就是马尔维纳斯》与《恶魔导演的战争》。刘将军用一种优美的文学形式描写了20世纪的战争,今天回忆起来,那些著作所带给我的震撼依旧历历在目:原来20世纪的战争形式已经是这个版本了。不过当时我从未想过自己有一天能从事出版这个职业。如今的战争形式也进入了21世纪版本的,沈伟光的《生态战》、戴旭的《盛世狼烟》等这些著作在我编辑后出版,让我觉得有了一种前所未有的畅快淋漓的感觉,因为这些书也许不是如今最畅销的,但有可能是若干年后让人百读不厌的,就像已经流传了上千年的《孙子兵法》那样。我自认从事出版这个行业以来从未编辑出版过那些“精神垃圾”,因为我遵循一个原则,人有两样东西不能丢:一个是理想,一个是良心。图书出版更是如此——每编辑出版一本书的时候,我首先都问问自己:要带给读书的人一些什么影响? 从1990年伟光兄出版《信息战》至今,已经过去21年了。1990年出版的《信息战》,美国人在1991年的海湾战争中就将其变成了现实。21年后的今天,伟光兄再次出版了最新的军事巨著《生态战》。《生态战》要用多久成为现实?让我们拭目以待。只是希望,这一次的“生态战”理念,不要再由美军或俄军等其他外国人来帮助我们证明。 以上乌七八糟的文字,是为编者想说的话,到此为止。 孟通 2011年6月10日于北京新华社第二工作区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