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互联时代,群雄逐鹿,联想如何布局?良将难寻,如何组建团队、培养梯队?文化碰撞,如何打造“非家族的家族企业”?业绩下滑,面临低谷,如何实现深V翻盘?人事更迭,如何传承,实现基业长青?……
由张小平编著的这本《再联想:联想国际化十年》由联想官方授权,独家资料揭秘联想这十年,你知道和不知道的故事。柳传志、杨元庆作序推荐。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再联想(联想国际化十年) |
分类 | 经济金融-经济-工业经济 |
作者 | 张小平 |
出版社 | 机械工业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移动互联时代,群雄逐鹿,联想如何布局?良将难寻,如何组建团队、培养梯队?文化碰撞,如何打造“非家族的家族企业”?业绩下滑,面临低谷,如何实现深V翻盘?人事更迭,如何传承,实现基业长青?…… 由张小平编著的这本《再联想:联想国际化十年》由联想官方授权,独家资料揭秘联想这十年,你知道和不知道的故事。柳传志、杨元庆作序推荐。 内容推荐 十年来,中国企业走向世界的道路布满荆棘,鲜有成功。联想“不败反强”的秘诀何在? 从迷茫到担忧,从碰撞到融合,从饱受争议到强力迸发;从战略到创新,从业务模式到组建团队,从企业精神到企业文化——联想用中国智慧、全球思维一一化解国际化过程中遭遇的政策、文化、市场、财务等风险。《再联想:联想国际化十年》全面披露了联想成为国际奥委会中国首家全球合作伙伴、收购IBM PC部门、金融危机中迅速从巨额亏损到全面盈利、进军移动互联领域等焦点事件背后诸多的内幕与细节。 《再联想:联想国际化十年》由张小平编著。 目录 推荐序一(柳传志) 推荐序二(杨元庆) 序章 蔚蓝色征程/1 厚积薄发/5 十年圆梦/9 群星璀璨/13 联想模式/17 第一部分 孕育梦想 国际化1.0阶段:2000~2004 第1章 眺望国际蓝/25 跨世纪的梦想/27 PC大变局/30 互联网的诱惑/33 再造几个联想/38 美国硅谷探梦/41 起航,向梦想进发/46 第2章 艰难的探索/51 互联网冬天/53 多元化受挫/55 裁员之痛/59 龙城复盘/63 启动“D项目”/66 “双模式”的诞生/69 推动激情变革/73 坚定走向国际化/77 第二部分 碰撞与融合 国际化2.0阶段:2004~2008 第3章 与大象一起跳舞/83 大象艰难转身/85 换标,不只是换脸/88 迎接巨大挑战/92 上天堂或下地狱/95 “抬轿子”的人/98 神秘的十分钟/101 有惊无险的磨难/105 “中国龙”与“美国象”共舞/108 第4章 先稳定,后发展/113 搭建国际化团队架构/115 稳定大于一切/117 本土人才国际化成长/121 提出“六字方针”/125 提炼“赢文化”/128 文化鸡尾酒行动/131 扣动扳机的人/133 复制成功经验/137 全球“创新三角”/140 第5章 奥运,新赛场/145 百年圆梦/147 007在行动/150 都灵练兵/155 “祥云”升腾/158 2008倒计时/161 圣火传奇/164 一个世界,一个家/170 奥运营销的魔力/174 第三部分 大展宏图 国际化3.0阶段:2008~2011 第6章 下一个春天/181 2008年的冬天/183 痛苦的抉择/185 回归“杨柳配”/189 LEC应运而生/195 “双拳”战略出击/198 加速创新/201 竞争法宝/206 寻找联想之根/210 第7章 新格局,新天地/215 新思维带来新格局/217 成熟的魅力/219 新市场,新机遇/222 稳固中国大本营/226 印度冲锋号/229 俄罗斯保卫战/234 桑巴在舞动/238 北美总部攻坚战/241 公益成就品牌/244 中国经验,全球复制/248 第8章 未来争夺战/253 后PC时代来临/255 乐Phone亮相/258 得应用者得天下/263 本地化生存与全球化未来/267 乐Pad再掀波澜/271 整合为王/274 尾声 国际化:一场没有结束的长跑/279 新一代国际化公司/282 蓄势待发的新征程/285 基业长青的中国梦想/289 后记/293 参考文献/296 试读章节 新世纪的第一年似乎特别垂青联想集团,联想的事业在这一年达到一个新的巅峰。 在资本市场,联想“0992”一扫长期以来“高业绩,低价格”的晦气,在2000年2月的最后一天,果断抓住了世界股市欣欣向荣的大好时机,推出了筹划已久的新股发行计划,把现有股份中的3500万新股出让给机构投资者,再以每股33.75港元的价格发行了5000万新股,在资本市场上一举募得28.07亿港元的巨额现金。 2000年3月4日,香港联合交易所内,“0992”如注入了强心针一般凌厉上扬,引起了股民的骚动。这一天,“0992”上升到每股59.5港元的高位,带动内地企业的红筹指数上升了6%。此后数天,“0992”继续谱写着神奇,股价一度摸高到70港元,市值冲到800亿港元,跻身香港十大市值公司之列。 促成这个股市神话诞生的,仅仅是两天前的一次握手—2000年3月2日,柳传志在香港紧紧握着李泽楷的手,双方谈成的合作内容是:共同发展宽带互联网服务、制造;销售联想NOW电脑以及通过NOW分享多媒体内容。 李泽楷当时头上笼罩着巨大的光环,他是华人圈极负盛名的商界巨子李嘉诚之子,享有“小巨人”之称。1999年5月,他打造的一只高科技概念股—盈科数码动力,借助股市的神奇力量,市值达到600亿港元。 柳传志受到这股互联网浪潮的影响,也不失时机地给投资者们讲述了一个当时特别热门的故事—互联网战略。他宣称:“互联网市场发展一日千里,联想集团必须把握机会。”联想宣布,新股发行募集的资金中,85%将用于推进实现“互联网战略”。这自然引来了资本市场的热捧。 热火朝天的景象不仅出现在香港股市。春天刚到的时候,只用了五个月时间就完工的联想大厦举行了封顶庆典。大厦坐落在北京市海淀区上地信息产业基地,地下两层,地上六层,由墨绿色的巨幅玻璃和银灰色的钢架边框构成。整座大厦蕴涵了简约、时尚、高科技的诸多现代设计理念,正如联想一位员工所说:“它流露出硅谷的味道。”这栋楼总造价2.8亿元,是当时上地科技园中最昂贵的建筑,这也与联想在中国信息产业中的领袖地位相吻合。 令人欢欣鼓舞的不只是拔地而起的新大楼。2000年第一财季,联想电脑销售收入达到32.32亿港元,比1999年同期增长了97%,这大大超出杨元庆提出的50%的增长目标;家用电脑销量同比增长了201%,占据国内42%的市场份额。 立于巅峰之上,来时路已经踏在了脚下,但未来往何处攀登,却还是一个有待认真思考的问题。 通常高处不胜寒,但有时高处往往不胜燥热。这种燥热,不独属联想公司,而是整个蓬勃发展的中国企业界的内在情绪。这股跨世纪的燥热情绪,从数年前就开始发酵了。 1995年无疑是一个值得特别关注的年份。因为在这一年,进入“世界500强”第一次成为中国企业和企业家清晰的目标和梦想。 在当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方针得以明确,“入关”、“入世”成为那几年最热闹的话题,中国与世界的距离迅速拉近。国内市场空前繁荣,诸多新兴企业迅速发展强大起来,整个社会掀起了一股火热、蓬勃的民族企业振兴运动。 正逢其时,美国《财富》杂志首次宣布将所有产业领域的公司纳入评选其制作的“世界500强”排行榜的范围,某些高速成长的中国企业开始跃跃欲试。而第一个把这种野心公告天下的是海尔集团的张瑞敏。他于1995年明确提出:要在2006年进入“世界500强”排行榜。 燥热的中国企业家纷纷跟进。在不到半年内,先后有30多家中国公司表达了进入“世界500强”的决心,并信誓旦旦地公布了明确的时间表。“世界500强”以一种图腾的方式,深深植入了中国企业家的“集体无意识”之中。 联想创始人柳传志也受到这股热潮的感染。1998年,柳传志到台湾宏访问时,施振荣骄傲地介绍说:“我们是世界500强企业!”这给柳传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第二年,联想销售收入超过20亿美元,成为全国电子企业百强之首,柳传志心潮澎湃,气壮山河地提出联想进入“世界500强”的梦想,但并未制定时间表,而是低调地表述为:“我们进入的时间还比较朦胧,但是目标很坚定!” 形成中国企业这股你追我赶热潮的真正社会因素,是当时整个国家弥漫的对民族崛起的渴盼之情。1996年,中国最火的一本书是《中国可以说不》。而未来学家约翰·奈斯比特也在为中国日益高涨的民族情绪“火上浇油”,在其新出版的《亚洲大趋势》中预言道:“亚洲将成为世界经济的中心,而中国无疑将成为亚洲的中心。” 正是这种情绪作祟,1996年年底出版的一本名为《联想为什么》的企业传记类畅销书上,在封底用黑体字写上了这样的“大道理”:“在这本书面前,我们只需深思一个问题,我们该怎样爱自己的祖国?”该书的作者叫陈惠湘,曾任联想公关部总经理。 像柳传志、张瑞敏等中国老一辈优秀的企业家,对“产业报国”有一种无法割舍的情怀。在2011年9月央视财经频道的一次节目中,柳传志曾这样回顾自己当年做企业的心境和动机:“中华民族一百多年来相当的可怜,挨打啊、受气啊,所以弄得我们比较自卑,又极度自尊,老想把自个民族建设得好一点……” “毫无疑问,联想的成功是联想根植中国大地及其产业报国使命感的成功”,知名战略管理专家白立新如此评论道。白立新博士查过字典后,才知道passion(激情、热情)这个被成功人士反复引用的词汇,也有“受难”的意思。他说:“有一部电影就叫《耶稣受难记》。 P27-29 序言 不久前,我辞去了联想集团董事局主席的职务,把更多的精力放在联想控股的全新事业上。 我曾经说过,联想就是我的命。在联想集团的发展过程中,尤其是国际化这几年,确实经历过非常困难的时期。在管理层和全球各地员工的共同努力下,我们不仅成功地克服了这些困难,而且在前进的道路上不断创造着新的里程碑。目前,联想集团已经走上了一条强劲发展的道路,元庆已经能独立撑起联想集团的一大片江山。 我为此感到非常欣慰。回想起来过去这么多年,我们赴汤蹈火,经历过很多沟沟坎坎,其中虽有想法的碰撞,但更多的是并肩浴血奋战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两个人的感情逐渐加深,到最后互为生命的一部分。 更让我感到高兴的是,在元庆的带领下,联想集团已经建立起了一支非常优秀的领导团队,他们以主人的姿态全心投入,在为这家公司工作。在我访问联想集团在世界各地的分支机构时,还看到了许多充满热情并且坚定执行战略的团队,这是公司取得更大成功的根本保证。多年来,我深刻地感触到,培养一员大将真的不易,需要经历很多磨难。也有人经常问我,联想控股涉足了那么多领域,为什么还能够实现发展。我觉得至少有两点和人才培养有关。 首先是我们有本事选对人,其次是能够给予他们真正属于自己的发展舞台。在联想集团就是这样,我们为年轻的管理者创造更大的发展空间,给予他们从物质到精神的激励。我们要努力把联想变成一家“非家族的家族企业”。而这些优秀的人才,是联想历史的创造者。 对于很多想要走出去的中国企业来说,跨国并购是一条捷径,但是这条捷径同样充满着荆棘,联想也正是在战胜诸多艰难之中一步一步走过来的。从联想的国际化来看,有两点可以分享。首先,在并购前要想清楚并购的目的,也就是出去到底图什么,而且还要分析,达到这个目的的过程中有多少风险。其次,所有人都知道,跨国并购最大的难点是文化融合。既然要并购别人,你就是占主导地位,那么把控就变得很重要。说到底,文化磨合最实质的问题就是,东西方不同地域来的人、不同企业来的人、各种不同背景的人,能不能在一起工作。2009年年初我重新出山的时候,在联想集团推行了“说到做到,尽心尽力”的联想之道。 我很高兴地看到,目前联想之道的核心价值观已经在这家公司扎根。虽然联想人来自于不同的文化背景,但我们拥有共同的价值观。大家越来越热爱我们自己的公司,满怀激情,士气高昂,这是一种强大的竞争力。 在联想27年的发展中,我们探索出了自己的一套管理企业的方法,总结为九个字就是“搭班子、定战略、带队伍”。每当联想遇到了困惑,我们就从这九个字中去寻找原因,去总结教训。在国际化的过程中,我们遇到了种种的困难和挑战,但是无论公司还是个人,在战胜这些困难以后,都会变得比以往更加强大。现在的联想集团,就是这样前所未有的强大。摆在大家面前的这本书,是来自于第三方财经作者对联想国际化历程的观察和记录。 这位作者对我们这段重要历史时期乃至于文化之根进行了全面的梳理和总结,在介绍联想国际化的成功经验的同时,也对挫折教训进行了思考和分析。在国际化的过程中,联想集团翻越了一座又一座山头,但当我们回过头看时,原来越过的只是丘陵,前面才是山峰。 我也相信,联想集团一定能到达心目中的顶峰,那将是一个全世界都能看到的高度。希望联想集团经历的这些百转千回,以及从中获得的心得体会,能够为有志于“走出去”的中国企业提供一些借鉴和启示,那也是另外一种收获。 柳传志 后记 在本书行将完稿之际,我的脑海中再次浮现出在长达半年的创作过程中所经历的欢乐和痛苦、欣喜和焦虑。在创作的过程中,我们遇到的艰难困苦外人无法体会,所幸都一一克服,并最终得以将这家中国最具知名度和代表性的国际化企业的精彩华章呈现给读者。 本书记录了联想十年来实施国际化战略的风雨历程,同时见证了这家企业本世纪初对于多元化和国际化路径选择的迷茫,到并购IBM PC业务之前的如履薄冰,再到全球化进程中的碰撞和交锋,以及此后数年的融合与今天的厚积薄发。 本书的最大意义在于,详细记录、解读了一家中国本土企业在长达十年的全球化进程中所遭遇到的挫折与磨难、成功与喜悦,再现了其最终成长为新一代国际化公司、傲立于世界知名品牌之林的全过程。这对于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意义极为深远,正如德鲁克所言:一个企业的崛起远比一个国家的崛起值得我们夸耀。 通过品读对联想成长过程的记述,读者能够真切地感受到这个国家、这个世界、这个时代日新月异的变化,以及这家企业在适应这种变化的过程中所经历的风风雨雨。而就在此书即将付印之际,联想的故事还在继续。 当然,本书的问世非作者个人之力所能完成,而是凝聚了各界人士的大量心血和汗水。在这里,我们首先要感谢联想两代领导者柳传志先生和杨元庆先生,正是以他们为代表的联想人的努力和探索,才为大家奉献了如此宝贵的人生哲理和管理智慧。在写作过程中,他们时刻关注本书撰写的进展情况,并给予笔者热情的鼓励和精彩的建议,还欣然为本书作序推荐。常言道:“内举不避亲。”柳传志先生和杨元庆先生深知,不管是联想从挫折得到的教训,还是从成功获得的经验,都是其他中国企业在自身发展历程中可供借鉴的宝贵财富,所以他们抱着不粉饰、不回避、不藏匿的态度,坦诚地与大家分享。 除了以上两位,我们的创作团队还直接或间接地采访了联想集团的众多高管和普通员工。他们中的大部分人,其人生的第一份工作履历就烙上了联想的印记,十数年间他们与这家企业共同成长,为之付出青春,与之荣辱与共,有人甚至已经华发初生。也有人先后因为不同的原因离开了联想,但仍然对联想充满着难以言说的深厚感情。感谢他们曾经的付出和生动的回顾。 我们特别要感谢联想品牌沟通部前任高级总监陈丹青女士和联想集团副总裁、品牌沟通部总经理魏江雷先生,他们在本书的策划和成形过程中贡献了最初的智慧,并支持我们开始了这个精彩的探访过程。他们的专业与热情不仅为本书提供了很多全新的精彩内容,而且对全书最后的内容核实与修订提出了非常宝贵的意见。郭彤彦与李季两位,则在全书的孕育到提纲讨论、创作、多次修改和确认的繁复过程中,给了我们大量的帮助,对于本书,两人所倾注的精力与热情,并不比创作团队少一分一毫。此外,周骁勇、王继玲、王瑜等人,为我们的访谈与资料搜集提供了很多帮助。联想人毫无保留地将联想二十多年来的珍贵档案、资料全部开放,他们严谨求实、认真细致的行事风格深刻地体现了“说到做到,尽心尽力”的联想之道,他们个人的大方、真诚、热心和智慧也让我们印象深刻。他们对于本书的面世功不可没。 另外还要感谢蓝色光标的李宽宽、李雪颖、张瑞、肖中云、周艳、谢松涛等人,他们为本书的写作提供了很大的支持,并提出大量的修改建议,在此深表谢意。 还要感谢机械工业出版社华章公司的王磊、白婕、张竞余、洪海山等人,他们专业的精神、敬业的态度让我印象深刻。尤其是策划编辑张竞余,他一直以来有一个梦想,就是将中国企业的管理智慧推广至全世界,本书得以付梓是他坚持梦想的一个印证。在极为紧张的后期过程中,他经常工作到深夜,从而保证本书的及时面世。 最后,还要感谢我的创作团队,新唐咨询传播机构的陈润、龚建辉、路卫军、刘四海的辛苦付出。作为创作团队成员,他们为本书奉献了大量的心血和智慧。近半年来,尤其是最后两个月的集中创作阶段,我与陈润、龚建辉三人共同奋战,度过了多个辛苦而又亢奋的日夜。陈润的妙笔生花、龚建辉的谋篇布局,都为此书增色不少。他们是众多“幕后英雄”之一。 在本书的写作过程中,我们还查阅了大量的参考资料,从众多文献的作者那里汲取灵感,在此要特别表示感谢。尤其是白立新博士富有启发性的管理思维和《三联生活周刊》李鸿谷先生的生动叙述,给了我们颇多教益。 如果读者在品读本书的过程中,能够从联想的成长经历中找到提升个人管理能力的途径,获得改变企业命运的力量,在追寻事业和梦想的道路上走得更轻松、更踏实,笔者将不胜宽慰。这正是写作本书的初衷,也是笔者最大的愿望。 张小平 2011年11月9日 书评(媒体评论) 全球观,中国心,专业能力,本土功夫,学习联想好榜样。 ——万通地产董事长 冯仑 研读中国企业的跨国经营时,联想无疑是一个优秀的案例。阅读《再联想》,不仅可以让我们了解联想在遇到挑战时如何智慧“急转身”,还可从更多细节上了解联想在走向世界的过程中,如何穿越风雨铸就坦途。 ——美的集团副总裁 黄晓明 在全球主流市场与主流行业的激烈竞争中,联想以“蛇吞象”式的并购和以我为主的整合,成功建立了“以全球应对全球”的管理运营体系,顺利实现了“第一代”到“第三代”企业的转换,其在整合全球资源方面的探索与实践为中国企业应对全球化提供了非常宝贵的经验。 ——长江商学院院长 项兵 联想集团是中国企业中少有的不断超越自己,并迈向国际化的公司,借助于联想的努力,让我们有机会窥见世界之大,也让我们有机会感受梦想的魅力。 ——华南理工大学工商管理学院教授 陈春花 作为一家亚洲企业、一家中国企业,联想公司走出去的过程比一般人想象的要困难得多。然而,艰难困苦,玉汝于成。联想公司在国际化方面为广大中国企业树立了一个标杆。 ——中欧国际工商学院教授 肖知兴 未来中国所有优秀企业最重要的主题,那就是国际化。联想的国际化在品牌塑造、国际化团队以及供应链等方面,为我们提供了最大的“云资产”。 ——锡恩集团MIP商学院院长 姜汝祥 如果只有联想而没有行动,我们就只有一段或者一个联想,正因为联想是中国企业中最富有探索精神的企业,所以联想使我们看到了它不断的行动和足以让我们再联想的空间。在国际化的道路上,联想尝试过的、调整过的、收获过的、扬弃过的,不只属于联想,也属于一整代走上全球化道路的中国企业群。 ——零点研究咨询集团&飞马旅 袁岳 因为联想,“蛇吞象”不再是传说。如果你也想演绎这个故事,一定读这本《再联想》。 ——北大纵横管理咨询集团首席专家第九届中国青年企业家协会副会长 王璞 一家企业的崛起远比一个国家的崛起值得我们夸耀。 ——彼得·德鲁克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