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科学研究,人类80%的大脑细胞是在3岁前形成的,若以17岁时的智力为100计算,8岁时进行开发,只能开发20%,4岁时进行开发却能达到50%,而更大的潜能开发在3岁以前。化庸才为天才,关键在于父母给予的早期教育!孩子的早期教育会影响其一生,身为父母应该有效开发孩子的潜能,为孩子打造人生的宽度!
邓嘉安创作的《不能错过的黄金教养期(0-6岁)》将德国早期教育先驱——卡尔·威特的教育方式,融合现代教育理念,从观察力、记忆力、创造思维、责任感、理财观、社交等方面全面培养孩子的能力,让孩子拥有全方位的优质教育。
想要孩子有个美好的未来,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一定要把握黄金教养期。人的大部分能力都不是天生遗传的,要把孩子培养成为全方位发展的人才,后天教育才是制胜的关键。
《不能错过的黄金教养期(0-6岁)》将德国早期教育先驱——卡尔·威特的教育方式,融合现代教育理念,从观察力、记忆力、创造思维、责任感、理财观、社交等方面全面培养孩子的能力,让孩子拥有全方位的优质教育。
《不能错过的黄金教养期(0-6岁)》的作者是邓嘉安。
跟孩子讲盲人摸象的故事,使他懂得从部分到整体或从整体到部分有步骤的观察方法。引导孩子对各种植物的播种、一发芽、长大、开花、结果过程作长期持续的观察,让孩子懂得过程观察。要启发孩子动脑筋,对观察的结果多问些为什么。有些事物需要孩子自己亲自动手去做,在操作中观察事物变化的规律和性质,进而加深认识。
观察的方法不该用单一的模式囊括,不同的情况应该选择不同的观察方法。这里介绍一些观察方法,供家长培养孩子观察力时参考。
1.综合观察法。即先局部后整体或先整体后局部的观察方法,以达到对观察对象全面正确的认识。教会孩子对某一事物作综合观察,由表及里,一层一层弄清事物。
2.动静观察法。动态观察指按先后顺序或方向位置观察物体的变化;静态观察系指按物体的颜色、形状等进行观察。父母要指导孩子学会动静结合观察法,培养孩子看图数数和看图列式的基础。
3.比较观察法。比较是一个鉴定的过程,只有通过比较才能提高孩子的观察能力。例如:让孩子观察其他孩子的绘画作品,并和自己的作品进行比较,肯定好的,指出不足之处。
4.反复观察法。对于某一种体育动作可让孩子进行重复观察,这种方法可以强化孩子大脑皮层形成暂时性的联系,并能使各个暂时性联系之间互相贯通,逐步形成动作的连贯一致。反复观察能使孩子形成整体观察能力,掌握难度大的环节。
5.顺序观察法。事物的发生一般都有一个先后顺序,如植物的生长。让孩子认识一个事物发展的全部过程,养成按顺序观察的好习惯。有顺序的观察,能使孩子有条理地思考,思路清晰、言之有序,逻辑思维能力增强。观察的顺序可以选择由近及远或由远及近;从上而下或从下而上;从左到右或从右到左;先中间后四周或先四周后中间;由表及里或由里及表等。
6.重点观察法。在事物完整的发展过程中,必定有一个环节是最重要的,如植物生长是其从生到死过程中的最主要的环节,这个环节是重点观察的对象。这些训练对培养孩子抓住主要问题、抓到中心环节、掌握大局都有好处。
孩子的视野是否开阔,对于观察能力的影响很大。孤陋寡闻的孩子,缺少实验的机会,观察力必然受到影响。看到同样一种现象,有的孩子能说出许多,有的孩子却说不上几句,这是什么原因呢?这与孩子的见识深浅有关,见识广,道理较能融会贯通,观察事物就比较深刻。
提问也是增进观察能力的一种好方法。不要总认为孩子什么都不懂,孩子常常会向父母提出一连串精彩的问题,如“天冷了水为什么会结冰?”、“我是从哪里来的?”等。孩子们的许多问题是父母意想不到的,这些问题是孩子对周围事物的敏锐观察与思考的结果。孩子提出问题,正是引导他深入观察的好机会。鼓励孩子提问,就是为了培养他们对周围事物的观察与思考,而非立即把现成答案告诉他们。同时,父母也应注意多提问题,有意识地引导孩子去观察那些容易被忽略的方面,使孩子的观察力得到充分的发展。
父母不要以为观察训练需要刻意进行,其实生活中随时都可以进行。孩子很爱玩水,父母可以引导他观察物体的沉浮现象,给他一些玻璃球、木球、小石头、塑料片,让他观察哪些东西是浮在水面上的,哪些东西是沉在水里的;然后给他一张皱纹纸,要他看一看纸放在水里开始怎么样,后来发生了什么变化,最后又怎么样了。孩子在玩的过程中,不仅提高了观察的兴趣,也提高了观察的质量。
让孩子观察大自然的千变万化,能大幅度地提高他的观察兴趣和能力。江河湖海、花草树木;不同植物的发芽、生长、成熟、衰败和季节变化过程;春天气候温暖,草木发芽变绿,花朵开放;夏天气候炎热,草木茂盛;秋天天气转凉,树木的枝叶变黄、凋谢;冬天气候寒冷,草木凋零等,这样丰富的野外观察,使大脑接受了丰富的刺激,经常处于兴奋状态,发育就会很快,智力当然就发达。为了弥补都市孩子观察自然事物机会的不足,父母可以教导孩子在家里种花草、养小鸟和小动物,让孩子观察它们怎样吃东西、怎样呜叫、怎么生长,花又是什么样子,如何开花,等等。P12-14
我们生活在一个知识爆炸的年代,网络的迅速发展,使我们被淹没在大量的信息之中,我们在学校里接受的那些知识老化速度加快。为适应变化的时代,我们因而提出终身教育的应对之策。
看看今天变化的程度,就能够想象出孩子在今后将要面对多少变化。在浩瀚的信息海洋中,他们仍然能够保有正确的目标,坚守不变的信念吗?孩子们挣扎着应对日益复杂化的事物,常常在生活中因面临过多选择而困惑。我们急切地呼吁教育改革,来应对日新月异的变化,解决为人父母的焦虑。可是,许多家长的观念还是没有改变,他们依然认为教育是学校的事。基本上和他们没有关系。这种根深蒂固的守旧思想不合时宜,依然顽固地存留在不少家长的头脑中。
在孩子的教育过程中,家长过度地依赖于学校教育,对学校的教育方式和教育权威深信不疑,而忽视了自己在孩子教育中的角色与作用。殊不知现代教育那一套标准化的教育方式,根本无法满足禀赋完全不一样的众多孩子的需要。
教育制度上的改革,总是来得缓慢,专家们说学校的改革得花费30年时间,但是孩子们不会因此而暂缓成长,我们不能等到发生了重大变革再去行事。所以,今天的教育改革应该从每个家庭起步。在课堂、学校和书本之外还有那么多事情要做,“有其父必有其子”,孩子幼年时期受到什么样的影响和教育,他就有可能会成为什么样的人。
为人父母,在日新月异的时代变革中,充满了对子女教育的焦虑,但是焦虑并不能解决问题,需要的是实际行动。为人父母的根本之道,是在孩子的教育中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积极参与孩子的教育。在家庭生活中也可以展开丰富的学习活动:在百货公司或是厨房里教数学,用餐具、碟子、筷子、刀叉教识字阅读。重视这些活动的意义并身体力行,我们就会惊奇地发现:家庭也变成了一个学习型组织了。
我们为孩子设计出一套有系统的方案,不会太难也不会太长,简单而容易实行,让家长和孩子共同完成教育规划,共同来体验成功。这种方案为孩子走向成功提供了多种途径,使他们在家做的和在学校做的有所区别,互相补充,而不会重复。
学习型家庭是一种新的参与孩子教育的方式,不同于以往是将为孩子请家庭教师、参加家长座谈和监督孩子完成作业当成家庭教育的全部,把教育孩子的责任完全推给学校和老师。在学习型家庭里,父母和孩子一样为了冈应变革,而终生学习不辍;父母同时按照切合孩子实际需要的早期教育方案,对孩子施以引导和教育。
教育孩子从来都不是一件简单的事,今后就更难了。年轻父母往往会因为工作忙碌或者出差到世界各地,而把子女托付给老一辈或是孩子的保姆,不经意间放弃了对子女的亲自教养。年轻的父母们应该明白:孩子的成长是需要陪伴的,与其在孩子熟睡的深夜归家,还不如尽可能地早点回去陪伴孩子,为孩子是值得付出的。过度逼迫孩子,期待孩子成功,这种望子成龙的急切心情很多时候是源自于父母受挫的野心。特别要提醒家长们注意的是,任何对孩子的催逼和急功近利都会毁了孩子。
了解以上认知之后,在实施早期教育之初,父母们应该想清楚教养子女的一个核心问题,即希望把儿女培养成什么样的人。卡尔·威特的父亲说,他的教育理想是把儿子培养成一个全方位发展的人。其实,这应该也是每个疼爱子女的父母的理想。
父母不应该为了要在他人面前炫耀,满足自己的虚荣心,而一定要把孩子培养成一鸣惊人的神童。为人父母者“挖空”自己仅有的智慧,在不影响工作的情况下,尽力把子女培养成身体、智慧、兴趣全面发展的青年,让他们身心健全,活泼又幸福。对子女教育的精心安排,目的是让他们成为完美的人,一生都在充满成功与乐趣的幸福中度过。孩子们应该在各方面得到最好的发展,在儿童时代就是一个{}常健康、精神饱满的活泼少年,有丰富的学识修养,有良好的道德质量,也有广泛的兴趣爱好。
父母不应该为了让子女出国而让他们只学习英语,而母语造句却写得一塌糊涂;也不应该让他们埋首于计算机面前,患上网络症候群。当孩子表现出片面发展的倾向时,父母就应该立即想办法纠正。孩子不应该只有一个聪明的大脑,而缺少丰富的感情体验。家长没有理由娇宠儿女,子女犯了错误就应该得到完全的纠正。在尊重子女独立人格的前提下,对他们进行应有的管束,教育他们懂礼貌、说话客气,对父母也不能例外。
及早培养子女独立性与责任感,对子女的溺爱和娇宠是他们形成独立人格最大的障碍。父母应该是子女的启蒙老师,而不是他们的保护神。尽早让子女在小事中学会独立的能力,明白不能永远依靠父母,凡事要靠自己。培养孩子的独立性,这才是对他们真正的爱,而溺爱最终会让孩子吃尽苦头。要帮助孩子学会尊重他人和自我克制,知道对自己的行为负责。缺乏忍耐力的孩子,将来不会有什么作为。即使孩子受到了伤害,也不应该给予过分的安慰和同情。时间稍长,孩子就会明白,他生活在一个只能依靠自己的环境中,不管遇到什么困难,都不应该求助别人,要自己忍耐,这样,他们才能养成坚忍不拔的性格。现代人都把子女当成了心肝宝贝,对于他们的要求总是有求必应,而这正是现代家长经常犯下的错误。
让子女学习各式各样的东西,不要放任他们变成呆头呆脑、形同枯木、板着面孔、难于接近的人。教育的目的是尽最大能力培养完善的人,这种人心胸宽广、爱分享、充满仁义之心,能够看出矛盾和缺陷,并立志去解决。孩子所学习的知识,应该有助于分辨真伪善恶,否则知识就会显得软弱无力。子女不能对他人有所帮助,对社会有所贡献,父母就是失职。弱不禁风的书呆子,成天病恹恹;体格强健,却粗鄙不堪,只能靠体力过活一这些孩子似乎都不会是父母对孩子的期望。
性格是决定一个人成功的关键。性格开朗的人,容易被人接受,社交范围广,有走向各种人生道路的可能;性格孤僻的人,不合群,社交范围狭窄,做事往往会阻力重重而半途而废。所以,父母应该从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上对子女进行性格培养。在孩子的自尊心不受到伤害的情况下,观察孩子,了解他们的内心,以期在他们烦恼的时候给予适当的帮助。不要让孩子把不快闷在心里,想办法让他们一吐为快,开朗快乐起来。在孩子听信了别人的评价而产生自卑心理的时候,父母应该开导他们,消除心理上的障碍,使他们重新获得自信。任孩子将问题埋在心底,他们就会常常为此烦恼,最终影响人格形成,开朗的孩子会因此变得孤僻消沉。
而理财观更是现代父母不可忽视的课题,因为理财的管道多元化,有的人可以善加运用而迅速累积财富,有的人却因不善利用而败光家产。所以提早培养孩子正确的理财观可以帮助孩子拥有成功的人生。
总之,父母心中有了让子女全面发展的宏伟蓝图,下定了完成艰巨教育任务的决心,对子女的早期教育才算迈出了第一步。
也许,有的父母在阅读本书时,会单纯地认为卡尔·威特的父亲的教育方法就是提早教育孩子而已。其实,这是非常片面的看法。老卡尔教育理念的核心并不仅仅是早期教育,赏识孩子,也是他培养出天才儿童的一个秘诀。正是赏识自己孩子的爱心,才使他想尽办法,不为他人的劝告和嘲笑所动,坚持不懈地教育天赋不足的小卡尔,使他成为一个杰出的人。
所以,在本书行将结束之前,我觉得有必要再次向家长们重申,卡尔·威特的父亲教育学说的精髓:赏识孩子的每一个进步。
孩子每天都在成长,每天都在争取成绩。他每天的进步就像一滴水,非常微小,但是日积月累就汇成了浩瀚的江河。可是,不少心急的父母却对孩子这些微小的进步视而不见,总是抱怨孩子不长进,不时地对孩子严加催逼,结果导致和子女之间的关系变得每况愈下。
……
例如:学耀认为自己的一幅画没画好,拿去征求父亲的意见。正在做事的父亲瞥了一眼说:“画得很好!”这时,孩子很可能放弃自己的意见而认为父亲是对的,父亲的一句漫不经心的夸奖就改变了孩子正确的审美标准。或者,孩子对父亲的意见不以为然,心想:“你只是随口说说而已,并不是真的认为这幅画好。”潜意识就是“爸爸不诚实”或“爸爸并不在乎我的画”。
同时,也要注意夸奖的语气,不要说这样的话“啊!真难得,是不是太阳从西边出来了,你竟然会自己学习了!”讽刺的说法反而会让孩子的自尊心受到更大的伤害。
遭遇失败的孩子非常脆弱,他们极需要情感的安慰,父母此时更需要赞美孩子。父母不妨这样对他说:“只怪爸爸妈妈对你关心不够,你已经获得不错的成绩,我们相信你一定能赶上其他同学。”为孩子不停地高喊。“加油”,哪怕孩子跌倒了一千次,也要坚信他们能在一千零一次站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