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案惊奇》是明朝末年凌蒙初编著的拟话本小说集。成书于明朝天启七年(1627),第二年由尚友堂书坊书坊刊行问世。其后凌蒙初又编著《二刻拍案惊奇》,于明朝崇祯五年(1632)刊行。二书合称“二拍”。凌濛初的《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通称为“二拍”,与冯梦龙的“三言”(《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齐名,均为明末“话本”、“拟话本”的上品,在中国小说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话本”源于唐代的“说话”,至宋代渐为盛行,且开始有刻本流传。“说话”就是说书、讲故事,“说话之事,虽在说话人各运匠心,随时生发,而仍有底本以作凭依,是为‘话本’。”(鲁迅《中国小说史略》)“话本”仅是故事的梗概,是供说书人去讲给观众听的。其间文人也摹仿话本编写小说,将故事情节铺展开来,供读者去看,这就形成了“拟话本”。
凌蒙初编著的《拍案惊奇》创作于天启七年(1627),当时凌潆初科场失意,滞留南京。书编成后,于崇祯元年(1628)由尚友堂刊行,共四十卷。尚友堂原刊本今藏日本。
《拍案惊奇》四十篇,展示了一个多元的、五光十色的社会。在这里,传统士子和达官贵人、英雄豪杰已退居到相对次要的位置,而商人、手工业者、妓女、僧尼、乡绅、胥吏、强盗、骗子等凡夫俗子占据了文学的主要舞台,他们为各种欲望所驱使,演出了一幕幕令人拍案惊奇的生活悲喜剧。好货与好色,进取与冒险,贪婪与欺诈,追求与毁灭,这一切构成了小说真实的生命本体。这是一个人欲横流、价值多元的时代,是一个充满刺激和诱惑、堕落和犯罪的时代。
《拍案惊奇》之“奇”,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取材的追求新奇,二是于日常生活中发掘新奇。正由于此,书刊行后即大受欢迎,而且长盛不衰。
红如喷火,巨若悬星。皮未皲,尚有余酸;霜未降,不可多得。元殊苏井诸家树,亦非李氏千头奴。较广似曰难兄,比福亦云具体。乃是太湖中有一洞庭山,地暖地肥,与闽广无异。所以广橘、福橘,播名天下,洞庭有一样橘树绝与他相似,颜色正同,香气亦同,止是初出时,味略少酸,后来熟了,却也甜美,比福橘之价,十分之一,名日“洞庭红”。
若虚看见了,便思想道:“我一两银子买得百斤有余,在船可以解渴,又可分送一二,答众人助我之意。”买成,装上竹篓,雇一闲的,并行李挑了下船。众人都拍手笑道:“文先生宝货来也!”文若虚羞惭无地,只得吞声上船,再也不敢提起买橘的事。
开得船来,渐渐出了海口,只见:银涛卷雪,雪浪翻银。湍转则日月似惊,浪动则星河如覆。三五日间,随风漂去,也不觉过了多少路程。忽至一个地方,舟中望去,人烟凑聚,城郭巍峨,晓得是到了甚么国都了。舟人把船撑人藏风避浪的小港内,钉了桩橛,下了铁锚,缆好了。船中人多上岸,打一看,元来是来过的所在,名日吉零国。元来这边中国货物拿到那边,一倍就有三倍价。换了那边货物,带到中国也是如此。一往一回,却不便有八九倍利息,所以人都拚死走这条路。众人多是做过交易的,各有熟识经纪、歇家、通事人等,各自上岸找寻发货去了,只留文若虚在船中看船。路径不熟,也无走处。
正闷坐间,猛可想起道:“我那一篓红橘,自从到船中,不曾开看,莫不人气蒸烂了?趁着众人不在,看看则个。”叫那水手在舱板底下翻将起来,打开了篓看时,面上多是好好的。放心不下,索性搬将出来,都摆在艎板上面。也是合该发迹,时来福凑。摆得满船红焰焰的,远远望来,就是万点火光,一天星斗。岸上走的人,都拢将来问道:“是甚么好东西呀?”文若虚只不答应。看见中间有个把一点头的,拣了出来,掐破就吃。岸上看的一发多了,惊笑道:“元来是吃得的!”就中有个好事的,便来问价:“多少一个?”文若虚不省得他们说话,船上人却晓得,就扯个谎哄他,竖起一个指头,说:“要一钱一颗。”那问的人揭开长衣,露出那兜罗锦红裹肚来,一手摸出银钱一个来道:“买一个尝尝。”文若虚接了银钱,手中等等看,约有两把重,心下想道:“不知这些银子要买多少,也不见秤秤,且先把一个与他看样。”拣个大些的,红得可爱的,递一个上去。只见那个人接上手,撷了一撷道:“好东西呀!”扑地就劈开来,香气扑鼻。连旁边闻着的许多人,大家喝一声采。那买的不知好歹,看见船上吃法,也学他去了皮,却不分囊,一块塞在口里,甘水满咽喉,连核都不吐,吞下去了。哈哈大笑道:“妙哉!妙哉!”又伸手到裹肚里,摸出十个银钱来,说:“我要买十个进奉去。”文若虚喜出望外,拣十个与他去了。那看的人见那人如此买去了,也有买一个的,也有买两个三个的,都是一般银钱。买了的,都千欢万喜去了。
元来彼国以银为钱,上有文采。有等龙凤文的最贵重,其次人物,又次禽兽,又次树木,最下通用的,是水草,却都是银铸的,分两不异。适才买橘的,都是一样水草纹的,他道是把下等钱买了好东西去了,所以欢喜,也只是要小便宜心肠,与中国人一样。
须臾之间,三停里卖了二停。有的不带钱在身边的,老大懊悔,急忙取了钱转来。文若虚已此剩不多了,拿一个班道:“而今要留着自家用,不卖了。”其人情愿再增一个钱,四个钱买了二颗,口中哓哓说:“悔气!来得迟了。”旁边人见他增了价,就埋怨道:“我每还要买个,如何把价钱增长了他的?”买的人道:“你不听得他方才说,兀自不卖了?”正在议论间,只见首先买十个的那一个人,骑了一匹青骢马,飞也似奔到船边,下了马,分开人丛,对船上大喝道:“不要零卖!不要零卖!是有的俺多要买。俺家头目要买去进克汗哩。”看的人听见这话,便远远走开,站住了看。文若虚是伶俐的人,看见来势,已此瞧科在眼里,晓得是个好主顾了。连忙把篓里尽数倾出来,止剩五十余颗。数了一数,又拿起班来说道:“适间讲过要留着自用,不得卖了。今肯加些价钱,再让几颗去罢。适间已卖出两个钱一颗了。”其人在马背上拖下一大囊,摸出钱来,另是一样树木纹的,说道:“如此钱一个罢了。”文若虚道:“不情愿,只照前样罢了。”那人笑了一笑,又把手去摸出一个龙凤纹的来道:“这样的一个如何?”文若虚又道:“不情愿,只要前样的。”那人又笑道:“此钱一个抵百个,料也没得与你,只是与你耍。你不要俺这一个,却要那等的,是个傻子!你那东西,肯都与俺了,俺再加你一个那等的,也不打紧。”文若虚数了一数,有五十二颗,准准的要了他一百五十六个水草银钱。那人连竹篓都要了,又丢了一个钱,把篓拴在马上,笑吟吟地一鞭去了。看的人见没得卖了,一哄而散。
文若虚见人散了,到舱里把一个钱秤一秤,有八钱七分多重。秤过数个都是一般。总数一数,共有一千个差不多。把两个赏了船家,其余收拾在包里了。笑一声道:“那盲子好灵卦也!”欢喜不尽,只等同船人来对他说笑则个。P5-6
一代风骚多寄托,十分沉实见精神。中国古典文学名著名篇反映了世道人心,凝聚了时代精神,是中华民族心灵的吟唱。它于千般风情、万种精妙之中,高扬着真、善、美主旋律,或铁板铜琶,或小桥流水,令我们不灭希望之火理想之梦,薪火相传、血脉相承。中国古典文学名著名篇以其传世价值,持续地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人们。在人类文化遗产中,中国古典文学名著名篇熠熠生辉。
人类书籍阅读的历史就是人类出版的历史。自前人们一部部原创作品先后“落地”开始,相关的阅读与出版活动也开始了。阅读如潮,出版似波;波潮不歇,披沙拣金。从中国古典文学名著名篇形成及其代代相传相习的历史脉络上,我们看到出版的关键作用与积极意义。
我社身处深圳经济特区,已经沉淀了二十五年的阅读与出版互动的历史;曾经向阅读界提供了一些中国古典文学名著名篇,如:《中国古典文学四大名著》、《唐宋全词》、《新唐诗三百首》、《新宋词三百首》等。为了承前启后,继往开来,我社组织古籍校勘专家重新整理、校点包括“四大名著”在内的一批中国古典文学名著。在精选底本、择善而从、认真校勘的原则下,这些作品很快会以汰弃流俗之精神,超越众本之标举,“足本”、“善本”之面貌,展现在读者面前。
仰望星空,万籁俱寂,星辉充沛。中国古典文学名著名篇是星空中的一个个星辰。请安静下来,让我们一道静静地走进这片辉光。
海天出版社
2011年10月12日
当我们说起明朝那些事的时候,就不能不想起一个人来。这个人叫冯梦龙。仿佛是一次次轮回中的又_次,中国历史在冯梦龙这个时候,也讲起了前朝前前朝的故事。冯梦龙无疑是最重要的讲故事之入。
1574年,冯梦龙降世。他是江苏长洲人,字犹龙,一字子龙,别号墨憨子、龙子犹。冯氏究竟有多少别号、斋号、笔名等,至今还没有研究终结。冯氏一生创作、编辑、出版了多少作品?我们常见到这样的说法:冯梦龙除编纂“三言”外,还辑刊了《挂枝儿》《山歌》等民歌集,增补过《平妖传》,改作有《新列国志》,另创作、修订了数十种戏曲等。而自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在古籍整理领域中,目前至少有两部号称“冯梦龙全集”的成果出版问世。这些成果,是不是完全囊有了冯氏作品?我们一时还没有主张。但是,从苏、闽两地的这一成果看,冯梦龙不仅是我国最伟大的通俗文学家,也是我国杰出的编辑家之一、出版家之一。在冯氏作品中,我们能够看到一个视野极为开阔的明末文人,用其文字,关怀人生,观照社会。在冯氏作品中,不仅有着“末世”之叹之哀,也有着浓郁的忧患意识;缘此,其作品中又有了试图解救当下的政治思想与军事谋略。
在冯氏的通俗文学作品中,《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是不朽之作。它们合称“三言”。它们与稍晚问世的《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又合称“三言二拍”。在中国文学史上,“三言二拍”占据了不可撼动的地位。
“三言”所收作品,或由宋元话本增补而成,或采唐宋传奇、笔记小说敷演成篇,或据时人所写轶闻传略润色改编;其中不少作品应出自冯氏之手。目前,对于“三言”中哪些作品属于冯氏原创,还在研究中。“三言”中各个短篇作品,或通过动人的爱情故事,描写人们追求幸福生活的愿望,抨击恶势力对人性的禁锢与迫害;或描写社会阶层的矛盾与斗争,揭露权势者对百姓的掠夺与压榨,谴责罪恶,崇尚正义;或描写市民生活,反映市民的思想感情,肯定辛勤劳动,歌颂拾金不昧,赞美诚信与友谊……“三言”是白话短篇小说的代表作,是中国小说发展史上的重要丰碑。它留下了由宋至明白话短篇小说历史演进的轨迹,显示了这一文学样式反映社会生活的巨大容量,证明了以冯梦龙为代表的通俗小说家们独树一帜、卓尔不群的艺术才力。
在“三言”中,《警世通言》是第二部,四十卷四十篇,刊于天启四年(1624)。世存《警世通言》的主要流传本是明兼善堂本、三桂堂覆刻本。前者四十卷,后者三十六卷。由这两种流传本排印、整理、影印的重要版本为:《世界文库》本、人文社校订本、沪古影印本。改革开放以来,涌现出许多《警世通言》排印本。《警世通言》共写了三百多个人物,其玉堂春、白娘子、杜十娘、玉娇鸾等二十余位,人物性格鲜明生动,传神阿堵。
本次新刊,整理者依据《世界文库》本为底本,校以各种传世本、排印本。个别版本部分卷目与流行版本的完全不同,如第十九卷作“定山三怪”,或者“新罗白鹞”,我们不予采用。以上择善而从,均不出校记。本次刊印,沿用各本署名习惯,仍署“冯梦龙编”。
禺子、范文、毅炜
2011年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