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思行录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梁君
出版社 人民文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思行录》是一部思考中华文化与精神性励志问题的散文集。作者梁君把思索的触角伸向历史文化的诸多方面,又从现实生活层面进行描绘和表述。通过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思索来探寻中华文化对时下现实生活的启示。既是一种知性的写作,又是一种有力量的写作,散文的基调是思考型的,风格简约,在随记与杂感中历史、哲学、社会的奥义。

内容推荐

作为一名曾在铁道兵部队工作的战士和国有大型建筑企业的管理者,作者梁君参与了我国多条重要道路的建设;作为一位作家,他的脚步和眼界遍及全国乃至全球各地历史遗迹。《思行录》这部散文集正是他多年所行所思的记录和结晶,从不同侧面表达了对自然观、社会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深刻思考;通过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思索,探寻中华文化对今天现实生活的启示;用深情的笔墨记录人生的点滴,表达对亲情的眷顾。

《思行录》可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十四篇,是全书的灵魂,从不同的侧面表达了对社会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思考。第二部分六篇,是从民族精神、民族品质传承的角度,对有关古、近代人物的思考和评价。第三部分仅四篇,是我迟来的对亲人、亲情的一些感悟,这是人人皆有,心心相通的吧!第四部分十二篇,是对自然景色、相关人物、历史过程的描摹、记录、思考和联想。第五部分六篇,是以自己的切身感受,记录了共和国建设者艰难奋斗的劳动生活,并试图发掘和展现他们默默无闻、忘我奉献的美好情怀。

目录

第一辑

 在煌煌的人类文明面前

 漫谈理想主义

 思考鲁迅

 成功之后

 思维方式断想

 感受变化

 警惕“回归”

 历史的情感

 从《论语》的一段话说起

 如何看待生活方式的变革

 突破环形圈

 回望2008奥林匹克圣火

 读书随想

 心境

第二辑

 大禹

 绍兴的陆游

 秋瑾

 愚溪

 留取丹心

 肯将衰朽惜残年

第三辑

 年夜饭

 二姐

 病中感悟

 女儿的毕业典礼

第四辑

 呼和浩特昭君墓

 黑土地的遗迹

 听雨

 在千萃山上

 想到梵高

 青藏线上

 浣花溪诗魂

 净月潭

 登上珍宝岛

 利比亚点滴

 感受迪拜

 埃及二题

第五辑

 走进古尔班通古特沙漠

 黔北漫笔

 天路二题

 葱岭深处

 玉希莫勒盖

 那片草地……

后记

试读章节

历史的情感

听女儿用简单的英语同爱人对话,诸如“yes”、“no”、“thank”等单词我还熟悉外,前几年学的那点英语单词早已模糊了。在她们的嘲笑声中,我还真有点掩饰不住从心头渗出的那份“窘”。春节前学电脑,什么半角全角转换了,各个键位的功用了,还是女儿在旁指点的呢。女儿刚满十三岁,不过读初中一年级,就同我讨论起马六甲海峡的战略地位,讲“闻鸡起舞”、“中流击楫”,显得颇有大志。正值春节休假,在窗外爆竹炸响的间隙里,我屏息深思遐想,深为女儿适逢社会教育的佳期而欣喜,亦为自己的人生荒年而痛惜,这自然引起我对往事的一些回忆。

——1966年下半年,“文化大革命”席卷而来,我所在的一个听不到汽车声的农村小学,也在初冬停课了。在那奇异的社会空气感染下,社会上演绎出各种各样奇异的景象:学生批斗老师,农村社队干部成了“走资派”,人人要学“忠字舞”,家家“升”起“红太阳”,到处都分成两大派,许多人都戴着红袖标。直到1968年的8月,迟延了一年后我上了中学。入学那一天,同学们都背着“语录(《毛主席语录》)袋”(当年红卫兵的专用品,曾在群众中风行:红布做成,约高十五公分、宽二十公分),唱着“语录歌”,上的是“语录课”。

我又想起了“小将上讲台”的事——1970年夏,学校搞教学改革,学生上台讲课,我被指定讲数学。课讲完了,尽管我的同学和听课的老师、学校的领导给了一阵响亮的掌声,我走下讲台来,却感觉是做完了一场游戏。当时课开得少,更少作业,我就想方设法寻求课外读物,大部分是二姐借来的书。书中那些感人的人物形象、跌宕的故事情节、奇异的风俗风光,引起我无限的遐想,给了我一种力量。正当我沐浴着阳光苦读的时候,突然霞光散去、山路横断!1970年底我中学毕业时,国家的教育仍处病歇之中,我带着少年负志的遗恨,带着老师们无言的惋惜,迎着乡人淡下去的目光,走出了中学校门,随之跨入了军营。尽管我到军校上了学,后来又学了本科,但我心灵深处的这份遗恨,几十年来一直在煎熬着我,有时是痛楚,有时是失落,有时是悲凉。不言而喻,青少年时期,是人生成长和发展的奠基时期,对日后承担社会责任是至关重要的。我对社会的奉献可谓微乎!是时代使之然,还是懈于自身的努力呢?清风催促着时光,毫无眷意地飞逝着;历史昂着头,不屑一顾地挺进着。在时间和历史面前,你还能想到补偿吗?夜深了,远处的爆竹仍在吵着。

这几年因工作接触的院校毕业生及青年干部多了,自然对他们的了解也就深了。他们的青春是在知识的滋养中升华的。特别是近年的毕业生,有的在校修了第二专业,有的外语达到了较高的等级,计算机都达到了熟练的应用程度。他们在青少年时期,就为人生筑就了坚实的知识基础,常令我羡慕不已。看着他们,不禁使我常忆起青年时代所度过的时光,这里有自豪,也有酸楚。我的青年时代,有知识的汲取,更多的是体能的释放。当年不满十六岁,就参军到了驻守在大兴安岭腹地的铁道兵某部当了一名汽车兵。战士的时间排得很紧,那时政治学习又多,除星期六,晚上时间也都占得满满的。我自学的文化课(还有政治理论、文学),多是在星期六的晚上和星期天啃食的;单独开车后,书包便跟进了驾驶室。

我们的生活也是很有趣的,先说水吧。我刚入伍的1971年,部队驻在大兴安岭深处的樟岭(部队刚建的铁路站)北十四公里的白卡尔山下。没有河流也没有凿井,春融后,我们到山脚处找到闪亮的小溪,刨出坑,待水积满澄清后,舀进桶里担回去。冬天,沼泽地凸起的冰包里,是“蛹”动的泉。我们凿穿厚厚的“茧”,便涌出甘洌的琼浆。1972年夏,部队转战到大兴安岭西麓,在激流河畔扎下营。冬天河冻实了,我们就一大块一大块地把冰抬回来,码在帐篷后,一面面的冰墙晶莹剔透,衬着营房周围青翠的樟子松。我们每天都得悉心融冰化水,以备饮用,擦洗。

再说菜吧。冬天是白菜、卷心菜和土豆“老三样”,零下四十多度的天气实难保管,不是冻就是烂,吃冻菜我们已习以为常。我清楚地记得新兵连“帮厨”那一次:1月的大兴安岭,空气像凝固了一样,炊事班长扫开一方雪地,让我提筐冻脆了的卷心菜倒在雪地上,他操起一条松木棍子,几棍子砸下来,卷心菜碎玉般铺了一地,菜就是如此这般地“切”完了。就是到了春夏,鲜菜也很少运进来,实在是吃怕了那种“鸡毛菜”(可能是一种经机器脱水的油菜或白菜)和粉条,我们连一百四十多人,几乎人人都得过夜盲症。

我们的生活是苦的,工作就更苦了,特别是工作在施工连的战友们。那时还谈不上机械化,管理上突出精神作用。我进过掘进中的白卡尔隧道,下边是尺深的泥浆,上边滴着“雨”,在风枪震耳欲聋的吼叫中,战友们戴着安全帽,穿着棉衣、雨衣,在掌子面下甩着铁锹装渣,一个班(六小时)下来,连队的一顶顶帐篷外都晾满了汗水洇湿的棉衣。我的一个同乡战友,被白卡尔隧道的石头砸伤了头骨,我到卫生队看他时,他手握着《毛主席语录》,喊着要出院上班。

后来部队又转辗到长白山麓、呼伦贝尔草原,又回师大兴安岭呼玛河畔,1984年改工并入了铁道部。我们的血汗滋润着年松岁草,我们的青春涂染着朝晖暮霭,我们的生命熔铸在祖国日益发展的事业里。近年,祖国步入了一个新的时代,我们也步入了中年。

朦朦胧胧中,我生发出一种感觉,社会对我们似乎有些淡漠了、疏远了,近年来甚至有点冷酷了。难道历史没有情感了吗?迷蒙中我常自问自答,有时肯定,有时否定。今天,又引出了一番思量。爆竹也不闹了,多日聚拢在心头的被人们哄起的那份躁动的情绪此时也消失了。这一夜,我捋出了一道闪光的思绪。中国社会正在向以竞争为重要推动力的方向发展着,社会应逐步要由那些充满社会责任感的、蓄满知识的年轻人才为主来带动发展,这是历史的必然。历史对人们有着多么执著的情感啊,她总是目光远大,思虑深邃,不湎情,不忌过,排除干扰,挣脱羁绊,奋力向前,把人们带向美好的未来。如果历史把温柔的目光停留在习惯于结绳记数的人们身上,会有今天的计算机吗?如果历史不看重火药的发明者和继用者,会有今天的火箭和人造卫星吗?这就是历史的情感,历史的情感在于社会的进步发展,在于社会的美好未来。如果历史的情感拴结在过去的岁月里,结情于过去的人和事,历史就会衰老了,就会蹒跚不前了。

社会真的冷淡我们了吗?不是的。社会总是竭力给人们提供这样那样的适宜的、可发挥作用和实现价值的空间,这需要你自我审视,准确定位,适应变化。这样,你才会在社会的殷爱下,循着历史的轨迹前进。历史要求你的,是任何时候都不要失去拼争的决心和勇气;历史讨厌的,是那些不思进取,不想付出却伸长了手的人。

1999年2月于大连

P48-53

序言

王必胜

一个有着官员背景的人,写了众多作品,且执著于散文、诗歌的创作,题材广泛,思考深沉。于是,就可能成为我们议论的话题。

一个散文家,尤其是业余写作的散文家,他少有文坛的乖张之气,少有法度和规则的约束,更少有对于文字的随意。于是,我们看到了一个虔诚的作家执著的身影。

眼前这本书,出自于一位国有大型企业领导的手笔,因为职责不同,以及所从事的职业,这就是所谓的业余写作一路,或者可能是一种官员的写作。

当读到梁君先生这本散文作品时,我们当然可以从业余和官员两个身份上来归类和认定他的写作。是啊,在这个文坛急功近利、鱼龙混杂、浮躁不宁的时下,你的这种身份定会引起物议甚至诟病。人说,你好好的一个官员、企业的大佬,你每天在行政事务与企业达标的管理氛围里,在各种会议、指标、文件中,等因奉此,公事公办等等,你何能清逸而出,写作你所要表达本真的文字,写出你的个性与性情?还有,你一个人的精力和能量总是有限的,你以为这文学、那文坛就可那样随便出入,那样的风光,谁都可分一杯羹,去秀一把吗?如此等等,不能不是众多批评者所持有的疑虑,当然也为不少的事实所证实。

有没有人对梁君兄做这样的评说,或者,他对这些有没有当回事,我不知道。但这些无关我们对于他、对于他的作品的认定。眼前的梁君散文选,我不敢说篇篇是佳品,不讳言他的官员背景,不能忽视他的业余身份,但我敢说,他以一个文学虔诚者,一颗对文字的敬畏心,写下如许文字,论题广泛,情感真挚,用心真切,表达细腻,让我们读到了他的认真而执著的文字感觉。如果说是这样的官员写作,那可是值得提倡或者可以推而广之的。

所以,我对于他的文字怀有真诚的感动。我以为他的散文,以一个真诚的思考者的视角和文化自觉的心态,描绘了他所感知的社会人生,他的情感指向,或者,文化历史、文化世相、文化人物等等,成为他的笔下丰富鲜活的内容。

开篇之作《在煌煌的人类文明面前》,让我们领略到一个散文作家的心地。中华文化博大久远,世界文明光辉灿烂,他勺取了几位历史先行者的业绩,突出他们的思想和精神的重要。他指涉于人类文明的辉煌成果,由古及今,由中而外,不长的篇幅中,评说的是人类精神文化史上,为民族、为世界,立下伟业功勋的人和事。当年的左公柳,在边疆傲然而立;两千多年前的都江堰,开创了中华水利史。还有,众多的人类文明的开创者、思想者们,他们的足迹让后入景慕,他们的精神启示后人。重要的是,他从这些人类先贤者身上,看取作为芸芸众生者我等,如何能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地,踏实认真地做人之准则。他认为,面对沧桑人世,人是伟大而有作为的,比如,“欧洲两个大胡子老人的几本书,足以让世界翻覆!连荷兰那个割掉了自己耳朵的精神病患者的几幅颇具张力的草图,也足以填实人们的心”。所以,认识到人的作为,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在煌煌人类文明面前,“每个人都应走好自己的一生,留下闪光的足迹,为人类文明的大厦添一沙一石,使人生有更多的慰藉、满足和自豪,而没有抱愧和遗恨。人是伟大的,随着时间的延续,人类智慧的巨烛,必将愈燃愈亮,辉映更遥远的星河”。这种思考是实在而深入的。

注重精神性的励志功用,以一个现代人的身份,对茫茫人世、短暂人生做理性的思考,为那些博大精湛的人文精神进行充分的展现,是梁君散文最为闪光之处。也是本书的主旨。他感悟时下人与入的关系,感悟现实的人文精神缺失。他从白求恩想到关于理想主义的话题;他思考鲁迅,是为了担当和责任的思考;他有专文评说大禹、柳宗元、文天祥、陆游、秋瑾、梵高。他们的思想穿越了历史时空,而基准则是一种朴素的善与美的道德支撑。他考察其中至关重要的精神闪光点,比如,柳宗元的民本情怀,文天祥的气节,秋瑾的侠气等等,这不能不说是一个为文者深沉的精神方式。然而最为扎实的是他对于理想主义的执著评述,这种纯粹意义上的精神指向,在时下略为稀薄的理想主义和人文精神的氛围中,独有一番情怀。也许作为一个历经世事者、曾经的军人,理想主义的精神伴着人生年华一路走来,因而,就特别的看重。他甚至于做相当深入的考究,从西方哲学的思想库里,马克思所宗法的朴素社会主义的理想精神的思路中,看待理想与人生的关系,评议人类理想制高点上的精神花朵的美丽与高贵。这种浓郁的入文气息,是精神性的思考与阐发。这样的文字,成就了他作品的分量。当散文在众多的轻浮文化面前,显得有些轻飘之时,这种直面文化精神的表现,令人敬重,也铸就了它的成色与品相。

与此相关的是,他把思索的触角伸向历史文化中的诸多方面,而又从现实的生活层面来描绘和表述,他的这类题旨成为作品中的骨架。这类重在思想性表现,从某些历史和社会现象生发精神意义,或者,通过众多历史人物看取一种对时下的启示,是一种知性的写作,一种有力量的写作。不仅因为,他的论题是《感受变化》、《警惕“回归”》,他从正和反的角度来评述,认为“历史的情感在于社会的进步发展,在于社会的美好未来。如果历史的情感拴结在过去的岁月里,结情于过去的人和事,历史就会衰老了,就会蹒跚不前”,而且,即使是一些游历见闻的文字,比如《黑土地的遗迹》,以及《黔北漫笔》、《天路二题》等篇中,也着眼于人文历史的悠长,与当下社会变化的关系。

所以,他的散文基本色调是思考型的,其风格有如随笔杂感类。时下为文,也许这种随笔杂感文字,并不被众多读者所青睐,也因为写作的难度,为一些作者所回避。而梁君兄,不惮其繁复,执著于这种精神,对于散文写作的追求,也是一个有意义的坚持。

当然,从本书中,我们还见到作者的另一面:短小精粹的文字,表露心曲,描绘亲情,抒写过往生活中的记忆,其中,也浸透着作者丰富而细腻的精神感知。这样的篇什丰富了作品的内涵,一方面与历史人文对话,论大事,说世情;另一方面与现实的世俗生活牵手,不拘形式,轻唱低吟,有自然活泼的一面。后者中有《那片草地……》、《年夜饭》、《净月潭》、《听雨》、《心境》、《二姐》等。在《夜读》中,他说读书的快意,“足不出户,日不远眺,心灵却插上了巨翅,浮云乘雾,在时间的长河里畅游,在无际的广宇中翱翔”。他还写有《夜踱》之文,一个自在休闲的漫游者形象,与思考者的背影相得益彰。我以为,无论是写十分宏大的历史景象,还是私人化的情感记录,他都是规正整饬的情感表达,体现出一个在组织队伍中多年磨砺,深受时代洗礼而成熟、进步的作者所特有的禀赋。如此说来,这或许与他的身份、他的业余写作有关。所以,回到前面的话题,这种身份认定,或许让我们较为明确地看到了他作品的风格,也留给我们对一个韧性坚持的作者更为热情的期待。

是为序。

2012年6月21日北京

后记

王必胜同志在《序》中提出并为我回答了“本真写作”的原因,借此再赘述几句。早在部队期间,因“黑板报”、“创作学习班”等任务而写了一些“作品”,渐渐地引起了兴趣,以至于积习成癖,养成了思考的习惯。思考驱使我不时地拿起笔来……本书以“思行录”为名,直白地道出了笔者为文的主旨:笔者在社会生活中(属于“行”的范畴),为深受触动的一些人和事所激起的联想、思考,提取其中的文化元素,记录成文,以期于入有一点借鉴作用(似乎又回到了“行”)。写到这里,很自然地想到了那些萦于脑际的文学巨匠、大师,在远望他们高高背影的同时,眼前闪亮的是他们凝思的神色。惨遭腐刑的司马迁在接到身陷囹圄的老朋友任安的信后,心海的闸门被重重撞击了、开启了,情感的潮水倾泻而出,积成了一潭幽深的思想——《报任安书》。“书”中司马迁以极深的情感体验,对人生、社会做了痛彻的思考。他总结了一系列历史人物“退而论书策,以舒其愤,思垂空文以自见”后,道出了自己“所以隐忍苟活,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者”的真正原因,是将为后人留下一部“究天入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记》。《史记》对中华民族文化(文明)的提炼、集成、传承起到了难以估量的作用。司马迁以自身的行为,回答了“泰山鸿毛”说。鲁迅善于用轻松随意的语言阐明重大的命题。他在《我怎么做起小说来》一文中说道:“我深恶先前的称小说为‘闲书’,而且将‘为艺术的艺术’,看作不过是‘消闲’的新式的别号。所以我的取材,多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中,意思是在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道出了他内心深处解放民族思想、解救人们灵魂的自觉使命感。鲁迅在沉疴日重的情况下提示自己“赶快作”,把生命的社会作用推向了极限!他们的思想和行为怎么会不感染后来者?

纵观文学史上一篇篇闪烁光芒的文章,许多是公文、书信,皆出自实际,发自真情。诸葛亮的《出师表》(《前出师表》),是率师出征前写给蜀汉后主刘禅的报告,却成了千古传诵的文章。诸葛亮那准确生动的文字,充满着对形势和人事的洞察,充满着诚挚的情感,因而,无论谁人读之都无不为之所动。比诸葛亮稍晚一点的蜀国官员李密,给晋武帝司马炎写了一篇《陈情表》(又是一“表”),句句情、字宇情,成为中国文学史上抒情文的代表作。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的林觉民,牺牲前写给妻子陈意映的《与妻书》,流淌着对国家、民族、亲人血与泪的感情,未加修饰的文字,愈显其生动!历史上一些作家多不是为创作而创作的,他们的文章出自实际,言之有物,毫无做作,充满了真情实感,因而成了千古文章。随着社会的发展,更多的专职作家、半专职作家因时代而产生,文学作品百倍、千倍地涌出,虽不乏精品,但实在是少得可怜。不少作者极力追求数量,写作的速度十分惊人,即便是一部十几万字、数十万字的长篇,也就是几个月成稿、几十天成稿。在十分同情他们辛苦劳作的同时,也十分遗憾他们由此带来的一系列的浪费,特别是宝贵的时间!没有生活的深度体验,没有情感的深度感受,没有对事物的深度思考,怎么能够写出传世的好作品?身残后的史铁生,积多年对社会、人生的观察、体验和思考,才写出了那篇触动人心的、充满哲思的长篇散文《我与地坛》。在商品大潮的鼓荡下,一些读者猎奇、猎艳,一些作者逐名、逐利,一些庸俗的、媚俗的作品和文艺现象应运而生了,有的所谓“大”家,戴着国家奖、国际奖的桂冠,主导着这个“奖”、那个“坛”,将会把文化方向引导到什么地方去?风气一旦形成了,就会占据一定的历史时空!我国的春秋战国,诸子百家,硕果累累。西汉文化以司马迁《史记》为标志,达到了一个高峰。东汉虽有班固的《后汉书》,却一直在走下坡路。在突现“魏晋风骨”之后,中国文化很快就跌入持续一百六十九年之久的南北朝时期。白居易说:“陵夷至于梁、陈间,率不过嘲风雪、弄花草而已。”(《与元九书》)唐代再现中国文化的高峰,后经五代十国暂短跌落,北宋传承了唐的文化。此后一直到清末,总体上处在衰落的状态:元朝的近百年几乎一片荒芜;历经二百七十六年的明代可以圈点的是几部小说还有几位思想家;清朝的时间同明朝差不多,仅一部《红楼梦》而已。

如果把文化只当成了消闲品、消遣品,文化必然要改变味道了,不用太长的时间,人们的精神就会变轻,变散,人世间将飘满扭曲的灵魂!

本书可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十四篇,是全书的灵魂,从不同的侧面表达了对社会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思考。第二部分六篇,是从民族精神、民族品质传承的角度,对有关古、近代人物的思考和评价。第三部分仅四篇,是我迟来的对亲人、亲情的一些感悟,这是人人皆有,心心相通的吧!第四部分十二篇,是对自然景色、相关人物、历史过程的描摹、记录、思考和联想。第五部分六篇,是以自己的切身感受,记录了共和国建设者艰难奋斗的劳动生活,并试图发掘和展现他们默默无闻、忘我奉献的美好情怀。

王必胜、潘凯雄二位对本书的选编给予了悉心指导,让我深感友情的温厚。

梁君

2012年7月21日夜于北京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7 15:09: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