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芳芳编著的《大宋赵匡胤》内容介绍:一家姓氏,一代王朝,集天下之血火,开创一个新纪元!
他是精通武艺,曾饱尝流浪之苦的军官子弟;他战功卓著,用谋得当,和平演变夺得了江山;他靠武力建国,却能以文治国,开创了中国的文治盛世。
“黄袍加身”陈桥驿,“杯酒释权”美名传!
田芳芳编著的《大宋赵匡胤》内容介绍:是历史选择了他,还是他突破了乱世江山的怪圈?
他结束了安史之乱后两百余年的战乱局面,安抚了人民饱受战争之苦的情绪,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经济、文化的发展。他的文治武功,直接推动了中国封建史上文治盛世的出现。他,就是大宋江山的始创者——赵匡胤。一起来翻阅《大宋赵匡胤》吧!
将门虎子
历史总是按照其固有的规律不断变化且向前发展的。朝代有盛有衰,当它衰落的时侯,新的朝代便取而代之了。
大唐帝国曾经威风八面,可经“安史之乱”一折腾,元气大伤,虽然又苟延残喘了许多年,但昌盛不再。公元907年,宣武节度使朱温把唐朝最后一个皇帝李祝(唐哀帝)赶下台,自己做了皇帝,改国号为“梁”(史称“后梁”,朱温即后梁太祖),定都大梁(今河南开封)。从此,中国历史便进入了一个极其混乱的“五代十国”时期。这一时期前后绵延五十余年。
后梁是一个短命王朝。公元923年,河东节度使李克用的儿子李存勖赶走后梁末帝朱友贞,建立“唐”朝(史称“后唐”,李存勖即后唐庄宗),定都洛阳。三年之后,后唐发生内乱,李存勖的部下李嗣源又把皇帝的宝座抢到手(李嗣源即为后唐明宗)。李嗣源做了皇帝之后,改年号为“天成”。
我们即从后唐明宗天成年间说起。
天成二年(公元927年)二月十六日,后唐都城洛阳夹马营的一座府宅内,香烟缭绕。缭绕的香烟中,观世音菩萨的佛像显得庄重而神秘。佛像并不大,但一双佛眼却慈善而凝重。佛眼的面前,有一位双膝跪地的祈祷者。
祈祷者缓缓地抬起了头。这是一个中年男人。看他的面貌,似乎比观世音还要亲善。圆圆的脸,温柔的眼神,眉宇间透着一团和气,怎么看都像是一位乐善好施者。而实际上,他却是一位能征惯战的将军,姓赵,名弘殷,时任后唐飞捷指挥使。
赵家祖居涿郡(今北京市西南),是世世代代的官宦之家。赵弘殷的曾祖赵眺,曾在唐朝先后任过永清、文安、幽都令;祖父赵埏,担任过御史中丞一职;父亲赵敬,历任营州、蓟州、涿州刺史。
赵弘殷靠着一身过硬的骑马射箭功夫,曾带着五百人在黄河边上救过后唐庄宗李存勖一命,故而博得了一个飞捷指挥使的武职。此职是统帅皇帝亲军的,可见李存勖对他的器重和信任。虽然李嗣源称帝之后,赵弘殷失去了信臣的地位,但职务却也未变。
一个大将军,为何要跪在观世音菩萨的佛像前焚香祷告?他究竟要祷告什么?
原来,内室里,赵弘殷的妻子杜氏正在努力地要把腹中的胎儿生出来。赵弘殷是在为妻子生产而祈祷。
一般人作如此祈祷,无外乎有两大内容,一是祈祷妻子生产顺利,二是祈祷妻子最好能产下一个男孩。但赵弘殷不同,他的祈祷还有第三项内容,那就是:无论妻子生男生女,都千万别过早地夭折。
这似乎有些奇怪,更有些不近情理。妻子尚未生产,赵弘殷为何就想到了夭折一事?原因是,在此之前,赵妻杜氏曾产过一女,但不久便夭折了,后来,杜氏又产下一儿,赵弘殷高兴得不得了,为儿取名“匡济”——“匡济”乃匡济天下之意,从此不难看出赵弘殷自己的远大志向及对儿子的莫大期望——但匡济刚满周岁,就又夭折了。
赵弘殷是一个带兵的将军,随时都有战死沙场的可能。如果妻子杜氏所生儿女(尤其是儿子)都一个接着一个地夭折,那他岂不就有断子绝孙的危险?
故而,杜氏在内室紧张地生孩子,赵弘殷在外屋也很不轻松。他既希望观世音菩萨能够保佑杜氏顺利地产下一子,更希望观世音菩萨能够保佑他的儿子平安地长大成人,了去口他的心愿。从这个意义上说.外屋的赵弘殷比内室的杜氏还要紧张。才三月天气,赵弘殷的脸上就沁出了黄豆粒大的汗珠了。P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