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世纪以来,主流批评界以强大的势力构筑了一个特定的[阅读视界],左右和影响了中国的理论界、创作界以及中国的观众。这个占据着权威地位的理论批评本身却存在着巨大的迷误。陈敏所著的《对中国问题剧传统的反思》立足反思,在理性和审美地剥视中国戏剧理论界的[荒谬性]的点上,对中国问题剧传统进行深入、系统、全面的梳理和探讨。
陈敏所著的《对中国问题剧传统的反思》内容简介:就戏剧本质的认识而言,问题剧的精神是[西化的],它不是来自我国戏曲文学的传统,而是来自近代西方人本主义哲学。《对中国问题剧传统的反思》通过胡适等接受了西方近代教育的思想家积极的借取、传播和鼓惑,中国问题剧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哲学,即思想启蒙,批判现实的哲学。
前言 反思,基于对中国戏剧理论界迷误的“剥视”
一、怀疑与思考
二、借鉴与发展
第一章 易卜生社会剧的审美特质探研
第一节 西方戏剧理论界对易卜生剧作的两种看法
第二节 萧伯纳“易卜生主义”的迷误及其根源
第三节 《罗斯莫庄》——易卜生“最深刻”的社会剧
第二章 阿瑟·米勒社会剧的理论与实践
第一节 社会剧的内在特质
第二节 社会剧的表现形式
第三节《推销员之死》——社会剧理论完美的实践诠释
第三章 中国“五四”时期的问题剧
第一节 胡适“易卜生主义”的迷误及其根源
第二节 “五四”问题剧的特点与创作模式
第三节 中国戏剧理论界对“五四”问题剧的两种态度
第四章 “五四”问题剧的传统是如何传承的?
第一节 宣传剧、政策剧——“五四”问题剧的畸形变异
第二节 曹禺、夏衍——不该被列入“问题剧”队伍的剧作家
第三节 “五四”问题剧传统的当代继承与断裂
结语 反思,是为了更好地面向未来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