玛丽娜·茨维塔耶娃所著的《火焰的喷泉(茨维塔耶娃书信选)》开放性的茨维塔耶娃作品系列由俄语翻译名家如苏杭、谷羽等先生担纲,有旧译新订,也有新译。对于喜爱茨维塔耶娃作品的读者来说,是一道精神大餐。她的诗句饱含热情、赞美、痛苦,大胆奔放,横溢斜出,应和了她跌宕的人生。她的散文如抒情诗般锋利、跳跃、灵动,意象纷至沓来,令人应接不暇。她的书信如火焰的喷泉,遍布情感的风暴。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火焰的喷泉(茨维塔耶娃书信选)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俄)玛丽娜·茨维塔耶娃 |
出版社 |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玛丽娜·茨维塔耶娃所著的《火焰的喷泉(茨维塔耶娃书信选)》开放性的茨维塔耶娃作品系列由俄语翻译名家如苏杭、谷羽等先生担纲,有旧译新订,也有新译。对于喜爱茨维塔耶娃作品的读者来说,是一道精神大餐。她的诗句饱含热情、赞美、痛苦,大胆奔放,横溢斜出,应和了她跌宕的人生。她的散文如抒情诗般锋利、跳跃、灵动,意象纷至沓来,令人应接不暇。她的书信如火焰的喷泉,遍布情感的风暴。 内容推荐 玛丽娜·茨维塔耶娃所著的《火焰的喷泉(茨维塔耶娃书信选)》是二十世纪俄罗斯诗人茨维塔耶娃的书信选集。茨维作者塔耶娃不仅以诗歌名世,其散文及书信创作也别有异彩,在俄国散文史上堪称戛戛独造,即使置之于世界文坛,也别具一格。茨维塔耶娃的散文成就仅次于诗歌创作。她的近四十篇随笔,逾千通函件,十来篇充满睿见的文论和作家评论,都是文学史上不可多得的精品。《火焰的喷泉(茨维塔耶娃书信选)》是茨维塔耶娃的散文,一如其诗,跳跃性极强,意象纷至沓来,令人应接不暇。与其说诗人在写散文,不如说是用散文写诗。 目录 致瓦·雅·勃留索夫 1910.3.15 致马·亚·沃洛申 1(4)1911.4.18 2(23)1911.11.3 致谢·雅·埃夫伦 1(4)〔1917.11.2〕 致安·安·阿赫马托娃 1(1)1921.4.26 2(2)1921.8.31 致伊·格·爱伦堡 11921.10.21 21922.2.11/24 致鲍·列·帕斯捷尔纳克 1(1)1922.6.29 2(3)1923.2.10 3(4)1923.2.11/14 4(7)1923.3.9/10 5(8)1925.2.14 6(11)1926.5.22 7(12)1926.5.23/25/26 8(13)1926.6.21 9(14)1926.7.1 10(15)1926.7.10 11(16)1926.12.31 12(17)1927.1.1 13(19)1927.2.9 14(20)〔1927.7.15〕 15(补遗)〔1931.6.25〕 致康·博·罗泽维奇 1(1)〔1923.9.22〕 2(2)〔1923.9.23〕 3(补遗)1923.12.23 致安·安·捷斯科娃 1(5)1925.2.10 2(10)1925.10.1 3(13)1925.12.7 4(18)1926.6.8 5(24)1927.2.21 6(25)1927年复活节第三天 7(29)1927.12.12 8(32)1928.2 9(40)1929.1.9 10(41)1929.1.22 11(43)1929.3.17 12(45)1929.6.19 13(54)1930.10.17 14(59)1931.3.20 15(64)1932.1.1/27 16(66)1932.10.16 17(69)1933.11.24 18(71)1934.1.26 19(78)1934.12.27 20(80)1935.2.18 21(81)1935.2.23 22(83)1935.4.23 23(88)1935.12.28 24(90)1936.2.15 25(92)1936.3.29 26(99)1937.1.2 27(101)〔1937〕.5.2 28(108)1938.9.24 29(109)1938.10.3 30(118)1939.5.31 31(119)1939.6.7 32(120)1939.6.12 致莱·马·里尔克 11926.5.9/10 21926.5.12 31926.5.13 41926.6.3 51926.6.14 61926.7.6 71926.8.2 81926.8.14 91926.8.22 101926.11.7 111926.12.31 致叶·亚·切尔诺斯维托娃 〔约1927.1.15〕 致阿·马·高尔基 1(2)1927.10.8 致弗·弗·马雅可夫斯基 1928.12.3 致伊·谢维里亚宁 〔1931.2.28〕 致萨·尼·安德罗尼科娃加利佩恩 1(99)1932.8.12 致弗·费·霍达谢维奇 1(3)1934.4.15 2(4)〔1934.5〕 致内务人民委员部侦查部门 1939.10.31 致拉·巴·贝利亚 11939.12.23 21940.6.14 致柳·瓦·维普里茨卡娅 1(1)1940.1.9 致叶·鲍·塔格尔 1(2)1940.1.22 致薇·雅·埃夫伦 1(3)1940.2.1 致薇·亚·梅尔库里耶娃 1(1)1940.2.20 2(3)1940.8.31 致彼·安·巴甫连科 1940.8.27 致伊·雅·埃夫伦 1(13)1940.10.3 致塔·尼·克瓦宁娜 1(1)1940.11.17 致阿·谢·埃夫伦 1(1)1941.2.5 2(2)1941.3.10 3(5)1941.4.12 4(8)1941.4.16 5(9)1941.5.16 6(12)1941.5.23 7(13)1941.5.29 致图·伊马穆季诺夫 〔约1941.8.18〕 致作家基金会委员会 1941.8.26 致格·谢·埃夫伦 〔1941.8.31〕 〔致作家们〕 〔1941.8.31〕 致尼·尼·阿谢耶夫及西尼亚科娃姊妹 〔1941.8.31〕 试读章节 尊敬的马克西米利安·亚历山德罗维奇: 我一边听音乐,一边给您写信。——我的信大概将是充满悲哀的。 我在思考书籍。 我现在才真正理解到那些不让孩子阅读他们成年人的书籍的“愚蠢的成年人”!就在不久之前,我还在为他们的自负而感到愤慨:“孩子们不会理解”,“这对孩子们太早了”,“等他们长大了,就会了解的”。 孩子们不会理解吗?孩子们会完全理解的!七岁时阅读的《童僧》和《叶甫盖尼·奥涅金》,远比二十岁时阅读的理解得要准确和深刻。问题不在于这一点,不在于理解得不够,而在于理解得非常深刻,非常敏感,异常地准确! 每一本书都是对自己的生活的盗窃。读得越多,会得就越少,因此我便想自己生活。 要知道,这才可怕呢!书籍是毁灭。书读得多的人是不会幸福的。要知道,幸福总是不知不觉的,幸福就是不知不觉到来的。 读书与研究医学完全相似,要准确地知道每一次呼吸、每一丝微笑——这听起来很感伤——和每一滴眼泪的原因。 医生不可能理解诗歌!或者他会是一位不好的医生,或者他会是—个不真诚的人。对一切超自然现象的自然解释,对他来说应当是自然而然逐渐增长的。我现在觉得自己就是这样的医生。我望着山上的火光,便想到煤油;我看见忧伤的面孑L,便想到他的忧伤的自然的原因,即疲惫,饥饿,天气恶劣;我听着音乐,便看见演奏如此悲伤的和外来的音乐的人们的模糊不清的双手……一切方面都是这样! 书籍有过错,我对真正的、现实的生活的深深的不信任也不对。书籍和生活,诗歌和使诗歌产生的东西——是完全不同的值!我如此受到这种不信任的感染,以至我只看到——开始看到这一切的物质的、自然的一面。要知道,这是一条直达怀疑主义——我所憎恨的、我的敌人的道路。 有人对我谈起忘乎所以。“从锁链中摘掉一个环节,既没有昨天,也没有明天!” 忘乎所以的人是幸福的! 我只在书中,在读书的时候,才会忘乎所以! 然而,只要有人开始对我说起忘乎所以,我便对他产生一种强烈的深深的不信任感,我开始觉得他如此令人讨厌,以至我同一瞬间便和他断绝往来。而且不仅仅是这一点!我能望着一小片云彩而忆起日内瓦湖上的同样的一小片云彩并且会微笑。①和我站在一起的人也会微笑。现在谈谈忘乎所以,谈谈瞬间,谈谈“既没有明天,也没有昨天”。 能忘乎所以,可真不错!他在热那亚城堡,我十一岁的时候在日内瓦湖畔,我们两个人都在微笑——这是非常深刻的理解,是异常深入到别人的心灵里去,是完全的情投意合! 这是在好的情况下。 同大海也是如此——孤独,孤独,孤独。 书籍给予我的较之人们要多。对于人的回忆,在对书的回忆的面前,显得苍白无力。——我不是说对儿童的回忆,不,只是对成年人的回忆! 我心里感受到了一切,得到了一切。我的想象总是跑在前面。我使尚未开放的花儿开放,我粗暴地触摸最温柔的东西,这件事我是不由自主地做的,不能不做!这就意味着,我不可能成为一个幸福的人?我不愿意人为地“忘乎所以”。我厌恶这样的实验。我不能因为观点过分激烈而前进或者后退——这是自然的。 余下的便是绝对的孤独感,这种孤独感无法医疗。别的人的身体是一堵墙,它妨碍我看到他的心灵。啊,我多么憎恨这堵墙! 我不想上天堂,虽然那里一切都幸福而且高高在上,——我非常喜爱人们的面孔、姿态、风习!我不喜欢生活,生活中一切都那么清楚、简单和粗里粗气!我的眼睛和双手仿佛不由自主地把所有东西上面的面纱——如此华丽的面纱!——揭下来。 镀金揭下去, 猪皮留下来! 这两句诗好吗? 生活是一尘不染的蝴蝶。 幺1桐旱沿右蝴蝶的灰尘。 蒙上灰尘的蝴蝶又是什么呢? 唉,我不知道。 应当是某种另外的东西,是某种实现的幻想或者成为幻想的生活。然而如果这个真的存在,那么不是在这里,不是在大地上! 我对您说的一切,都是真心话。我备受折磨,而且手足无措:从山岩去大海,从岸边回房间,从房间去商店,从商店去公园,从公园又去热那亚城堡——就这样一整天。 然而音乐几乎响起来了,您以为我第一个念头是演奏者的枯燥乏味的面孔和笨拙的双手? 不,第一个念头,甚至不是念头,是往何处漂浮,是与什么交融…… 而第二个念头才是音乐家。 我就这样生活着。 您写的关于大海的东西,使我赏心悦目。就是说,我们都是大海的? 关于这一点我甚至还写过一首诗——这种巧合多么好啊! 我吸烟吸得比任何时候都多,躺着晒太阳,我晒得黝黑,不是天天晒,而是时时晒,不停地读书——可爱的书籍!读完了《约瑟夫·巴尔萨莫》,多么神奇的书啊!我最爱劳伦斯,她过着截然相反的双重生活。巴尔萨莫本人是如此地高尚和如此地动人。感谢您的这本书。现在在读唐森夫人和她的传记。 我预计在此地逗留到5月5日。我所写的一切,对我来说非常重要。复信时,千万不要当圣人——如果回复的话!要知道,睿智也是来自书中,我需要的是人的回答,而不是书上的回答。 再见了,我的听取忏悔的神甫! 留声机可能不会响了。 玛·茨 1911年4月18日 古尔祖弗P5-9 序言 日常生活和生存的记录 俄罗斯著名诗人玛丽娜·茨维塔耶娃(1892—1941)一生中分阶段创作了许多种体裁的作品:诗歌、散文、戏剧、回忆录、评论文章,但是伴随她一生的却还有一种体裁,那就是书简。为什么说她的书简也属于创作呢?因为她不像所说的那样,一个人随便把信写完,寄出去,就算完了。她如同创作任何作品那样,有的时候把信先在笔记中写了下来,再誊清,再寄出去。就这样,有些书简即使遗失,从她的笔记本中也可以找得到。 在现在俄罗斯出版的七卷本《茨维塔耶娃文集》中,有两卷是书信集,由此可见在她的创作中书信所占的比例是多么大。两集连同注释共1600余页,收有收信人150人左右大约近1000封信。 其中最多的是捷克女作家安娜·捷斯科娃(1872—1954),有120封。从1922年起,茨维塔耶娃与她直接接触有三年,从1925年起书简往来有十四年,贯穿她在国外生活的十七年,直到她离开法国在返回苏联的火车上的最后一封信。她在与捷斯科娃的通信中,海阔天空,无所不谈,堪称是万花筒。谈每一部新的著作,谈她所举办的诗歌或散文朗诵会成功的喜悦,谈对作家的评论和怀念,谈她个人的隐私——不断的爱情,谈她的生活的贫困,谈她丈夫的生病,谈她儿女的成长,以及她向捷斯科娃的求助等等。捷斯科娃是捷俄团结文化慈善协会的创办者,是一位非常善良的、年长茨维塔耶娃二十岁的妇人。她对茨维塔耶娃提出的要求全部都能给予满足,不但协助她组织诗歌和散文朗诵会,将她新的作品译成捷克文发表,还资助她生活费,接济她演出用的衣饰。茨维塔耶娃像爱母亲一样爱她,依赖她。这弥补了茨维塔耶娃少年失去母亲的遗憾。 1922年帕斯捷尔纳克(1890—1960)突然给刚到国外的茨维塔耶娃寄来书简。先前在莫斯科的时候,他们之间虽然有些接触,但却没有留下什么印象。而在茨维塔耶娃出国以后,帕斯捷尔纳克读了她的诗作,发现了她的天才,出于仰慕而给她写了信。就这样,他们之间相互欣赏,彼此献诗,称赞你我的创作。帕斯捷尔纳克在回忆录中写道,我“认为茨维塔耶娃是属于高层次的……较之我经常对其朴素和抒情性表示赞赏的阿赫玛托娃,她是一位更大的诗人……”直到1926年,帕斯捷尔纳克为了使在国外生活的茨维塔耶娃轻松轻松而将受到茨维塔耶娃敬佩的奥地利诗人莱纳·里尔克(1875—1926)介绍给她。由此,原本对爱恋着帕斯捷尔纳克的情感转移到里尔克身上。正在茨维塔耶娃提议同里尔克在某地会见的时候,里尔克却溘然逝去。茨维塔耶娃与他相恋仅仅半年还未曾谋面便结束了,这使茨维塔耶娃深受打击。里尔克生前曾写过一首诗献给茨维塔耶娃,并曾将自己的诗集《杜伊诺哀歌》寄给她并有题词:“我们彼此相互接触。用什么?用翅膀。/我们从远方缔结着自己的姻亲。/诗人是一个。于是那个支撑着他的人/有时候和支撑者会见。”在《献给俄耳甫斯的十四行诗》中也有题词。他逝世后,茨维塔耶娃写了《新年书简》、《你的死》,还翻译了里尔克致某青年诗人的书信。后来,茨维塔耶娃与帕斯捷尔纳克的书信往来到1935年末逐渐停止。他们这段书信往来被称为精神恋爱,但是无论是帕斯捷尔纳克,还是茨维塔耶娃都十分珍视他们之间的书简,以至在苏联卫国战争期间他为了妥善保存这些书简而将它们委托给一个熟人,而这个人对书简更是心爱有加,却不慎将其遗失了。然而有些书信被另外一位诗人影印下来,其他书信也从茨维塔耶娃的笔记本中发现了。 康‘罗泽维奇(1895—1988)原本是茨维塔耶娃的丈夫谢尔盖在布拉格查理大学的同学。他1917年是黑海舰队海军中尉,下第聂伯红色舰队司令员。后被白军俘虏。命运将他抛到布拉格。1926年定居巴黎,加入了共产党,与法国左翼组织合作。德国占领期间,参加过法国抵抗运动,1939年被捕,关押在德国集中营,1945年被苏联红军解放。他与茨维塔耶娃结识,后短暂的罗曼史被茨维塔耶娃转化成长诗《山之诗》和《终结之诗》。这段感情被茨维塔耶娃称为“天和地的统一”,使她刻骨铭心,终身难以忘怀。茨维塔耶娃给罗泽维奇的书简有30余封。 茨维塔耶娃尚有几个心仪的人,比如尼·格伦斯基(1909—1934),茨维塔耶娃与他相识的时候,他还是个孩子,他比茨维塔耶娃小十七岁,但是后来却成了茨维塔耶娃的情人。他们的关系维持了五年之久,直到后来,格伦斯基死于地铁。格伦斯基是茨维塔耶娃培养起来的诗人,她认为他的诗风与她相同,在他死后茨维塔耶娃与他的父母一起出版他的诗集。茨维塔耶娃本人还组织了一次他的创作的报告会,给予了他高度的评价。茨维塔耶娃给他的信有60余封。 还有一位也是年轻的诗人阿·施泰格尔(1907—1944),由于肺结核而住在疗养院,他当时正好是失恋而非常痛苦。经他诗人姐姐的介绍而与茨维塔耶娃相识。于是茨维塔耶娃以她固有的错误的估计而满腔热情地每天给他写一封信,同时还有献诗给他,就这样电闪雷鸣般地向他袭去,对此他却难以承受,便又回到名士派的圈子里去。茨维塔耶娃给他的30封书简被称为“恋爱的百科全书”。 这一类的书信还有给亚·巴赫拉赫(1902—1985)的,给阿·维什尼亚克(1895—1943)的,以及给尤·伊瓦斯克(1907—1986)的,由于篇幅有限,本书均未能选译。 萨·安德罗尼科娃一加利佩恩(1888—1982),人称彼得堡美人儿,早年曼德尔施塔姆曾写有《麦秆儿》短诗献给她。她从1926年起到1934.年止,连续八年从自己的工资中每月资助茨维塔耶娃生活费200—500法郎。她说,“我的流亡生活中由于茨维塔耶娃,由于同她的经常会见而大放异彩。我一下子便爱上了她。……茨维塔耶娃聪明,非常聪明,无限地……她话说得很好,生动,一连串的幽默,常常开怀大笑”。茨维塔耶娃给她的信保存下来的有125封,但是在每一封中都是向她催讨生活费。后来,安德罗尼科娃一加利佩恩在国外先于苏联将书信出版,这使诗人的女儿阿里阿德娜感到十分尴尬和愤慨。 在流亡生活中,茨维塔耶娃家里的生活贫困是有目共睹的,有的人对她深表同情,因此马·斯洛尼姆(1894—1976)曾经组织过一个接济茨维塔耶娃的委员会,虽然有人捐献了一些钱款,但是最终还是不了了之。 茨维塔耶娃的女儿阿里阿德娜(1912—1975)和丈夫谢尔盖(1893—1941)由于对苏联的好感和依赖而于1937年先后从法国返回本国。但是他们万万没有想到,这是一个阴谋,当茨维塔耶娃于1939年携十四岁的儿子回国以后仅仅两个月,她女儿和丈夫先后被逮捕而落入陷阱。最后女儿被误判“特嫌”前后两次流放十七年,而丈夫则被处以极刑。这当然是茨维塔耶娃自杀以后的事,她已经无从知晓。但是在得知女儿流放以后,便在信中告诉女儿“给爸爸送去的东西收下了”,借以暗示她,在她之后爸爸也被逮捕了,现在还活着。之后便积极地为女儿准备在流放地所缺少的各种菜蔬并将其烤干,连同衣物寄给女儿。并且叮嘱她要坚强下去,甚至还幻想能够见面。在女儿和丈夫被捕以后,茨维塔耶娃和儿子无法再在博尔舍沃生活下去,到处流浪,居无定所,每次在信中都告知他们又变更了地址。 茨维塔耶娃致拉·贝利亚(1899—1953)的信,是对苏联克格勃的一纸控诉书。她声称,她丈夫是清白的,请审查是否有人诬告。而且证明她丈夫早已倾向苏联并为它而效忠。然而在关押仅两年以后仍然无辜地将其处死。虽然后来女儿获得自由后,在她奔走之下得以于1956年平反,恢复名誉,但是却已经成为无法更改的历史事实。 此外,还有一些书信尚未找到,例如诗人的妹妹阿纳斯塔西娅·茨维塔耶娃(1894—1993),她曾被流放到西伯利亚多年,姐姐对此却一无所知,直到她从法国归来,在火车站上的欢迎人群当中,惟独不见妹妹。阿纳斯塔西娅同样是一位作家,著有散文《国王的思索。1914》、《烟,烟,烟》以及《回忆录》等。还有斯维亚托波尔克一米尔斯基公爵(1890—1939),俄国评论家,文学史家。侨居英国期间曾参加欧亚大陆运动。1932年返回苏联,1937年被捕,1939年死于距马加丹两百公里的阿特卡劳改营中。茨维塔耶娃于1926年3月10日曾应他的邀请抵达伦敦。米尔斯基是茨维塔耶娃天才的热情的崇拜者,曾在他的现在西方大学里所采用的《俄罗斯文学史》中给予她很显著的地位。米尔斯基的目的是给她提供在笔会朗诵的机会,从而获得一些报酬。晚会很成功。还有马克·斯洛尼姆,俄罗斯政论作家和批评家,1919年离开俄罗斯,1922—1923年先后在布拉格《俄罗斯意志》和巴黎《当代纪事》刊物任编辑,1941—1962年定居美国,从1943年起在纽约萨拉劳伦斯学院任教。无论是在布拉格还是在巴黎,斯洛尼姆都是茨维塔耶娃作品的发表者和热烈的推荐者。他与茨维塔耶娃结下了浓厚的友谊,著有《忆玛丽娜·茨维塔耶娃》。谢尔盖·沃尔康斯基(1860—1937),十二月党人的孙子,戏剧活动家和作家。他本是一个同性恋者,但是茨维塔耶娃却征服了他,虽然他对女性不感兴趣,但是却“爱上了爱情”。他与茨维塔耶娃有着多年的友谊,茨维塔耶娃有组诗《门生》献给他,而沃尔康斯基曾以她信中的“日常生活和生存”话语作为自己回忆录的书名,并以此书献给茨维塔耶娃。此外,还有一些人的书信尚未发现。 在苏联卫国战争期间,随着作家集体匆忙疏散到鞑靼自治共和国境内叶拉布加小城以后不到半个月,茨维塔耶娃为了儿子的未来而痛感无能为力,决然自缢。读着她的绝笔书令人潸然泪下。就这样,一个天才的诗人结束了自己的一生,年仅四十九岁。然而令她想不到的却是让她那样深信与她结成友谊的诗人阿谢耶夫(1889—1963)却未完成她的嘱托。人间冷暖,世态炎凉。 茨维塔耶娃的儿子格奥尔吉(1925—1944)在给他姐姐阿里阿德娜的信里表示,将来要和姐姐一起,像居里夫人的女儿写居里那样,书写对母亲茨维塔耶娃的回忆录。然而格奥尔吉于1944年十九岁时应征入伍,不幸战死沙场,未能实现这一愿望。 苏杭 2012年11月18日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