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鼓应校注的《庄子》独一无二的权威创作团队,国学泰斗饶宗颐名誉主编,集结两岸三地空前阵容,全球汉学界的顶尖学者倾力打造,深具国际视野,展现中西文明的碰撞与交融,以现代眼光、世界眼光、未来眼光来抚慰人心的摩登新国学,贴近当代社会的解读,挖掘古代国学经典的当代意义,浮躁社会的醒世箴言,迷茫心灵的治愈良药,老少皆宜,修身必读、学习必备,导读、原典、注释、译文、赏析与点评、名句索引、插图等一应俱全,解读全面专业权威。真正读懂伟大思想、受益一生,诗书传家久,国学继世长,双色印刷,装帧典雅,用纸考究,附全彩阅读指南,馈赠佳品、传世国学典藏,
庄子是先秦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文学家,与道家始祖老子并称为“老庄”,他们的哲学思想体系,被思想学术界尊为“老庄哲学”,然庄子文采更胜老子,代表作《庄子》并被尊崇者演绎出多种版本,名篇有《逍遥游》、《齐物论》等。《庄子》思想主张“天人合一”和“清静无为”,涵盖着当时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但根本精神还是皈依于老子的哲学。庄子生活贫穷困顿,却鄙弃荣华富贵、权势名利,力图在乱世保持独立的人格,追求逍遥无恃的精神自由。《庄子》分内、外、杂篇,原有五十二篇,乃由战国中晚期逐步流传、揉杂、附益,至西汉大致成形,然而《庄子》当时流传版本,今已失传。目前所传三十三篇,已经郭象整理,篇目章节与汉代亦有不同。内篇大体可代表战国时期庄子思想核心,而外、杂篇发展则纵横百余年,参杂黄老、庄子后学形成复杂的体系。《庄子》在中国文学史和思想史上有着重要及超卓的贡献。
译文
庖丁替文惠君宰牛,手所触及的,肩所倚着的,足所踩到的,膝所抵住的,哗然响声,进刀割解发出哗啦响声,没有不合于音节;合于《桑林》乐章的舞步,同于《经首》乐章的韵律。
文惠君说:“啊,好极了!技术怎么能达到这般地步?”庖丁放下屠刀,回答说:“我所爱好的是道,已经超过技术了。我开始宰牛时,所见不过是浑沦一牛;三年以后,就未尝看见浑沦的整只牛了。到了现在,我只用心神来领会而不用眼睛来观看,器官的作用停止,而只是心神在运用。顺着牛身上自然的纹理,劈开筋肉的间隙,导向骨节的空隙,顺着牛的自然结构去用刀,即连经络相连的地方都没有一点妨碍,何况那大骨头呢!好的厨子一年换一把刀,他们是用刀割筋肉;普通的厨子一个月换一把刀,他们是用刀去砍骨头。现在我这把刀已经用了十九年了,所解的牛有几千头了,可是刀口还是像在磨刀石上新磨的一样锋利。因为牛骨节是有间隙的,而刀刃是没有厚度的,以没有厚度的刀刃切人有间隙的骨节,当然是游刃恢恢而宽大有余了。所以这把刀子用了十九年还是像新磨的一样。虽然这样,可是每遇到筋骨盘结的地方,我知道不容易下手,小心谨慎,眼神专注,手脚放缓,刀子微微一动,牛就哗啦解体了,如同泥土溃散落地一般,牛还不知道自己已经死了呢!这时我提刀站立,张望四方,感到心满意足,把刀子揩干净收藏起来。”文惠君说: “好啊!我听了庖丁的这番话,·瞳得养牛的措珲了。”
“庖丁解牛”以宰牛之方喻养生之理,由养生之理喻处世之道。而这寓言尤引人注意的是它由技人道所蕴含的哲学和艺术的义涵。由技艺而呈现道境的学说,屡见于《庄子》一书。如《达生》篇中“佝偻承蜩”、“津人操舟”、“梓庆为镳。及《知北游》中“大马之捶钩者”等寓言,皆倡导由技人道的哲理。
庖丁的技艺能达到如此神奇的地步,乃是因为他不问断地操练工夫:初学时(“始臣之解牛之时”)、“三年之后”、“十九年矣”,在长期实践累积的经验中,庖丁越来越体认到其中的奥妙——掌握到牛体的生理结构、筋络的理路、骨节间的空穴。如是依着自然的纹理(“依乎天理”),顺着本然的结构(“因其固然”)“游刃有余”地进行运刀动作。
由技人道的过程中,主体的身体运作与心神投入是最为关键的因素。学艺时日越久则技能越专精,这在于持之以恒一一用庄子的特殊术语来说就是“有守”。庖丁的由技人道,正是技巧专一、艺能专精,志于道而有所持守之故。由技人道的过程中,主体的身体运作与心神投入是最为关键的因素。 “形”与“心”在艺术活动的创作转化中,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为了达到心神运作的灵妙,肢体必须在漫长的过程中,经过实质的技艺操作,方能升华为“游刃有余”的艺术活动。
想象力和美感是庄子创作运思的重要成素。在多项由技人道的寓言作品中,“庖丁解牛”的构想尤为出奇。宰牛原本是一项劳动强度极其艰辛的苦役,庄子笔下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洋溢着审美趣味。解牛告成,庖丁“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真是淋漓尽致地描绘出艺术创作者审美享受的陶然心境。
庖丁协调着肢体作出配合无间的艺演,举手投足之间皆能合拍于雅乐的美妙乐音,并表演出优雅动人的舞姿,这艺术形象构成一幅令人赞赏不已的审美意趣,也描绘出主体技艺之出神人化于挥洒自如的自由境界。而庖丁臻至道境的操刀过程中,是以“神遇”、“神行”为主导。守气、静心、凝神,“神”、“形”和合,才能展现为灵妙的道境及其出神人化的艺术活动。
苏东坡深悟了疱丁解牛的道理,体悟到艺术创作和经验累积的关系,从而说出了这样富有哲理的话:“出新意于法度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所谓‘游刃有余地’,‘运斤成风’也。”宗白华先生在《美学散步》中则说:“灿烂的‘艺’,赋予道以形象与生命。道给予‘艺’以深度和美感。”
P90-91
为什么要阅读经典?道理其实很简单——经典正是人类智慧的源泉、心灵的故乡。也正因如此,在社会快速发展、急剧转型,也容易令人躁动不安的年代,人们也就更需要接近经典、阅读经典、品味经典。
迈入二十一世纪,随着中国在世界上的地位不断提高,影响不断扩大,国际社会也越来越关注中国,并希望更多地了解中国、了解中国文化。另外,受全球化浪潮的冲击,各国、各地区、各民族之间文化的交流、碰撞、融合,也都会空前地引人注目,这其中,中国文化无疑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相应地,对于中国经典的阅读自然也就拥有了不断扩大的潜在市场,值得重视及开发。
于是也就有了这套立足港台、面向海内外的“中信国学大典”的出版。希望通过本套丛书的出版,继续搭建古代经典与现代生活的桥梁,引领读者摩挲经典,感受经典的魅力,进而提升自身品位,塑造美好人生。
中信国学大典收录中国历代经典名著近六十种,涵盖哲学、文学、历史、医学、宗教等各个领域。编写原则大致如下:
(一)精选原则。所选著作一定是相关领域最有影响、最具代表性、最值得阅读的经典作品,包括中国第一部哲学元典、被尊为“群经之首”的《周易》,儒家代表作《论语》、《孟子》,道家代表作《老子》、《庄子》,最早、最有代表性的兵书《孙子兵法》,最早、最系统完整的医学典籍《黄帝内经》,大乘佛教和禅宗最重要的经典《金刚经·心经·坛经》,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中国最古老的地理学著作《山海经》,中国古代最著名的游记《徐霞客游记》等等,每一部都是了解中国思想文化不可不知、不可不读的经典名著。而对于篇幅较大、内容较多的作品,则会精选其中最值得阅读的篇章。使每一本都能保持适中的篇幅、适中的定价,让大众都能买得起、读得起。
(二)尤重导读的功能。导读包括对每一部经典的总体导读、对所选篇章的分篇(节)导读,以及对名段、金句的赏析与点评。导读除介绍相关作品的作者、主要内容等基本情况外,尤其强调取用广阔的国际视野和当代眼光,将这些经典放在全球范围内、结合当下社会生活,深入挖掘其内容与思想的普世价值,及对现代社会、现实生活的深刻启示与借鉴意义。通过这些富有新意的解读与赏析,真正拉近古代经典与当代社会和当下生活的距离。
(三)通俗易读的原则。简明的注释,直白的译文,加上深入浅出的导读与赏析,希望帮助更多的普通读者读懂经典,读懂古人的思想,并能引发更多的思考,获取更多的知识及更多的生活启示。
(四)方便实用的原则。关注当下、贴近现实的导读与赏析,相信有助于读者“古为今用”、自我提升;卷尾附录“名句索引”,更有助于读者检索、重温及随时引用。
(五)立体互动,无限延伸。配合图书的出版,开设专题网站,增加朗读功能,将图书进一步延展为有声读物,同时增强读者、作者、出版者之间不受时空限制的自由随性的交流互动,在使经典阅读更具立体感、时代感之余,亦能通过读编互动,推动经典阅读的深化与提升。
这些原则可以说都是从读者的角度考虑并努力贯彻的,希望这一良苦用心最终亦能够得到读者的认可、进而达到经典普及的目的。
需要特别提到的是,国学大师饶宗颐先生慨然应允担任本套丛书的名誉主编,除表明先生对出版工作的一贯支持外,更显示出先生对倡导经典阅读、关心文化传承的一片至诚。在此,我们要向饶公表示由衷的敬佩及诚挚的感谢。
倡导经典阅读,普及经典文化,永远都有做不完的工作。期待本套丛书的出版,能够带给读者不一样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