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建校已百年。早年的复旦窘于财力,频频飘泊而无固基,办学条件可想而知。上世纪三十年代,校舍数遭侵华日军侵占,学校档案、文物毁损殆尽。
由薛明扬,杨家润任主编的《复旦杂忆》收集了复旦学人回忆文章,全方位地展示复旦的风貌。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复旦杂忆 |
分类 | |
作者 | 薛明扬//杨家润 |
出版社 | 复旦大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复旦建校已百年。早年的复旦窘于财力,频频飘泊而无固基,办学条件可想而知。上世纪三十年代,校舍数遭侵华日军侵占,学校档案、文物毁损殆尽。 由薛明扬,杨家润任主编的《复旦杂忆》收集了复旦学人回忆文章,全方位地展示复旦的风貌。 内容推荐 《复旦杂忆》:回忆过去极有意义,它将已远去的模糊了的人或事拉近来,使之清晰化。钩沉去尘,补史之疏漏阙轶,可谓其一大功能。近世档案界、史学界学者,十分重视口述历史,结合某些专题研究,寻访相关人士,约时采访录音,记诸文字,实现“抢救记忆”。诚然,对于久远的回忆,于某些细节难免有误,但所忆其人其事,大体是真实的。 《复旦杂忆》为复旦百年纪念文集,收集了复旦学人回忆文章,全方位地展示复旦的风貌。本书由薛明扬,杨家润任主编,于2005年9月1由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 目录 (一)提督府初创公学 复旦校史 毛西壁 从两通书筒看复旦初创 喻蘅 复旦的开拓者——于右任先生 伊索 忆于右任在复旦公学 佚名 我们的茅屋 金通尹 本人在母校求学时代之回忆 方晓鳌 求学时代之回忆 余裴山 母校吴淞时代之回忆 薛祐宸 母校创办时期之回忆 吴念劬 旧迹随录念不忘 王耀柄 对于母校前途发展之意见 吴继泽 (二)李公祠借设杏坛 李公祠讼案纪略 江一平 李公祠生活回忆 吴颂皋 李公祠回忆录 金受仲 在母校求学时期的回忆 黄纬芳 在母校求学时代之回忆 卞燕侯 古祠赏花记 庸 夫 附中力学庐开幕琐闻 朱承洵 三十年后忆母校 周 策 对于母校之回忆 戚其章 (三)走马塘屹立 宫 江湾忆旧 龚云章 忆登辉园 人 甬 翔殷道上 王 瑜 翔段路上 汪向荣庸庵随笔 庸 夫 窗友追怀录 萧 瑟 复旦校外宿舍印象记 杜绍文复旦十年记 何德鹤 战后首探江湾校舍 孙绳曾 (四)迁北碚拓荒立校 复旦大夏联合大学始末 杨家润行云流水 林黎元 母校在夏坝 王惠章 回忆复旦 余楠秋 夏坝忆旧 杨宝煌 从夏坝寻梦说起 胡斐佩 敌机轰炸黄槐树镇复旦校舍罪行目击记 乔无竞 抗日战争时期复旦的东北学生 邵嘉陵 夏坝琐忆 魏文华 那时复旦 胡邦彦 夏坝岁月 蔡可读 夏坝心影片断 倪国坛 溽暑中的复旦同学们——北碚散记 项军 嘉村随笔 吴道存 忆抗战中之母校 游树楠 抗战时期徽州的复旦附中皖校 王振忠 抗战时期的吴南轩 王德耕 (五)困孤岛艰续弦歌 四迁记 徐学明 黑板前 石铭声 上海母校 德曾 我与复旦 朱鸿寿 我与复旦 夏涛 我与复旦 黄松年 我与复旦 李福镇 (六)学府春秋七彩虹 毛泽东主席为复旦大学题写校名 扬家润 关怀与教诲——忆毛泽东同志的几次接见 苏步青 毛泽东对遗传学研究的嘱咐 谈家桢 陈望道与《共产党宣言》 顾潜 孙寒冰与斯诺撰写的《毛泽东自传》 丁士华 鲁迅在复旦的两次演讲 钱益民 五四运动在上海 奚玉书 校训由来者 许有成 《复旦大学校歌》刍议 钱仁康 为复旦校歌欢呼 丰一吟 本校革命抗战史 王冠伦 谈吾校精神与形式方面的特点 严与宽 中国心理学先驱——郭任远 陈丽萍、许承直 五位生理学权威同出复旦 顾宝羽 谢六逸与新闻学科的兴起 徐培汀 凤子和复旦剧社 程晓苹 《雷雨》的演出和它的两位主角——怀念索天章先生和冯惠端同学 芮鹤九 追念那情谊——上海人艺和复旦剧团 陈四益 “落雨!落雨!……阿,雨停了” 陆谷孙 《伤痕》——“劫后文学”的一匹黑马 龚向群 忆《文种》 王洁之 复旦学生军杨家润 程晓苹 复旦的体育传统 周达云 永恒的感动——六十年代我在复旦女排的生活片断 何慧娴 辩论在复旦熟 周永忠 壁上观 鹿文 抗战时期复旦大学学生活动的一些回忆 苑茵 从嘉陵江畔到黄浦滩头——忆复旦大学《中导》社友 陈照 忆当年 李岚清 陈望道先生对语文研究、语文改革的重要贡献 濮之珍 (七)先生学生浓淡描 于右老与马相伯先生 方豪 李登辉校长 修 麟 忆章益校长 孟庆远 忆陈望道老师 夏征农 夏坝学人芬芳圃 邵嘉陵 追思苏步青先生 吴寿煌 富有魅力的人 孙小淇 洪深先生莅沪 顾仲彝 怀念周谷城先生 蒋孔阳 怀伍蠡甫先生 周国珍 孙寒冰教授的人格魅力 郑兰荪 “带锁披枷掘孔坟”——痛忆经学大师周予同 陈根棣 追忆先父赵景深的一生 赵易林 澹叟应成一 翁宗庆 王蘧常:“我只是把字写得古旧些罢了” 吴晓明 我的几位师长 风子 忆林同济先生和杨必女士 贾植芳 我国高校茶叶系科的创建者吴觉农 毛先旦 我的恩师薛芬先生夕 倪国坛 永远闪耀的星星——记教授伉俪全增嘏、胡文淑先生 章洁思 郭绍虞先生二三事 许道明 追忆卢鹤绂先生 杨家润 追忆王福山先生 华中一 卷英硕德的良师——吴文祺教授 周斌武 铮铮铁骨——悼朱东润师 吴中杰 惜乎,刘大杰先生! 许道明 我的后来者——潘世兹先生 贾植芳 文化神州——记著名学者谭其骧 潘真 秋风行戒悲落叶——忆师长 陆谷孙 “师傅”祭祖泉 洪永清 陈大华等 复旦文人画虎录 葛斯永 人才济济话汉皋 簃梅 好人毕竟是好人 叶鹏 M君,你在哪里? 章洁思 复旦哲学四教授 黄颂杰 (八)如是我闻忆复旦 李约瑟赞评:“复旦大学具有很高的学术声誉”——记1949年前复旦大学理科科研和学术活动夕 郑师章 蔡元培与复旦 任宏 章益与复旦的缘源 章大纯 靳以的复旦情结 章洁思 复旦,美丽的 史中兴 如是我闻 陈四益 复旦园里的华东革大 王乐三 复旦缘的断裂和续接 范家材 弹指一挥间 杨福家 中国海洋学高等教育最早机构之一——国立复旦大学理学院生物系海洋组的创建史 管秉贤 复旦农子 洪绂曾 我的大学 许道明 考教授:“文革”中的一出闹剧 杨家润 “复旦八景”寻踪 徐天德 历史的印记——复旦教工宿舍旧名怀想 喻蘅 十号楼的岁月 李良荣 校门三迁话校匾 许有成 光华楼新赋 徐天德 两部大书 潘旭澜 复旦的树 吴谷平 百年一名唯复旦 许有成 编后语 试读章节 复旦校史 毛西璧 (一)史前时期 复旦原由前震旦蜕化而来,故史前时期,即前震旦时期。前震旦为丹徒相伯马夫子所首创,地点在徐家汇天主堂之东,有六七幢二层楼校舍,另有六角厅一,为会客集会之所,又由马师捐资万元,建宿舍焉。初收专攻拉丁文学生,仅蔡孑民,张菊生,汪穰卿三人,继由南洋公学转入者二十四人。所开班次,有哲学,数学,量法,理化,拉丁文,法文,英文,音乐,图画,以及军训等科,应有尽有,除马师自任拉丁,哲学,量法外,其他各科,概由天主教教士义务担任。今日社会知名之士,如于右任,邵力子,马君武,胡敦复,曹梁厦,陈世璋,汪企张等皆出其门下。自民国纪元前十一年春夏之交迄纪元前八年春,凡三易寒暑,来学者日众,为数达二百人,只缘教士胁迫马师,谋夺学校行政权,全体同学,激于义愤,因而散学。 (二)吴淞时期 前震旦散学后,马师组织校董会,张謇,熊希龄,夏敬观等,担任校董,筹备复旦公学,并请准江督周馥,奉拨炮台湾官地七十余亩为校址,复拨款二万元就吴淞提督行辕先开办。时老同学中,有叶仲裕,李牧州等赞襄一切。纪元前八年秋,马师由颜惠庆先生之介,聘李师登辉为教务长,乃照前清高等学堂章程创办公学,分甲,乙,丙,丁,戌,己,庚,辛八班:上四班为高等部,下四班中学部。高等正科,计自纪元前四年至纪元前一年,毕业四次,共五十七人;中学部,纪元前二年,一年毕业两次共四十三人。自公学开办至纪元前五年,此三年中,校长凡四易;纪元前八年迄七年,马师任监督,纪元前七年春由严复继任,七年秋夏师敬观继任,纪元前六年秋高梦旦继任,五年春马师复职。 (三)光复时期 纪元前一年九月十四日,吴淞校舍充作光复军司令分部,一时师徒星散,乃于军事倥偬中迁往无锡,但未及一月,而南京光复,学校又复解散。 (四)光复后迄大学部东迁时期 民国元年,南京临时政府成立,由老同学于右任等呈请孙大总统拨助经费万元,并由教育总长蔡元培批准立案,又奉中央及苏沪当道指定徐家汇李公祠为本校校舍,仍由马师任校长,旋马校长北上,乃公推李师登辉继之,时在二年春间。四年冬,复推王宠惠为副校长,任职仅一年伺半。七年,李校长往南洋为学校募捐,由唐露园以校董代理校长。任职亦仅半载。李校长对于校务,积极扩充,本校之添办大学正科,自六年冬季始。而由公学改称大学,则自七年始。旋以来学者众,李公祠不敷应用,乃决自建校舍,以供大学之用,赖国内外热心教育者踊跃赞助,在江湾购地九十亩,九年六月经始,十年冬落成,十一年春,大学部迁入,中学部以校舍不敷,仍就徐家汇原址办理。中学部自十年秋季始,方有学长之设置,第一任学长为老同学张君季量。中学毕业期,初本四年,民国纪元前三年,改为五年制。光复后,遵照部令,改订课程,四年毕业。后为提高程度起见,六年秋,增设中学预备科一级,同时,于中学第四年级普通科外,另设特别商科一级。中学普通科,ia二年起至十一年止,计毕业九次,共三百六十四人;特商自七年起至十一年止,计毕业五次,共七十四人。 (五)大学部东迁以后迄国民政府成立时期 十一年冬,学校系统改革令公布,本校修订学程,增加修业年限,采行四二制,分设初级中学四年,高级中学二年,十三年春,李校长请假,由心理学系主任郭任远代理。十四年冬,李校长销假,郭任远任副校长,兼实验中学校长。十三年春,中学部学长改称主任。十四年冬,张主任辞职,由陆秋心继任。十六年夏。陆主任病故,由曹梁厦继任。自十二年至十六年普通科计毕业四次,共一百五十七人;特商计毕业四次,共一百三十八人。 (六)最近八年时期 十六年四月国民政府奠都南京。十七年秋季始业时,改用二三制,分设初级中学三年,高级中学分普通科及商科,普通科更分文理二组。十七年冬,曹主任辞职,由章友三继任。十八年春,章主任请假,由殷事务长以文代理,是年秋,殷事务长继任主任。本学年始,兼收女生。十九年春,开始设女生指导。是年夏,中学部改称附中。Iq年学校当局,鉴于旧有祠堂屋宇,窳败不堪应用,乃通盘筹划,分期建设。十九年发行建筑公债一万元,二十年九幢三层楼宿舍落成。二十二年,继续发行建筑公债,先后两期,计三万元,二十三年,七幢三层楼教室落成。同时,北宿舍改造,图书馆扩充,连同一切设备,所费不下十万元。气象一新,老同学之过此者,几疑为另一世界焉。自十七年至十九年,四二制高中普通科计毕业三次,共一百零九人,又商科毕业三次,计共六十七人。自二十年至二十三年,二三制高中普通科,计毕业四次,共一百零四人,又商科毕业四次,计共一百零二人。 溯自前震旦开办迄今,历时三十四载,回首当年,不禁兴今昔之感:盖徐家汇前震旦校舍所在,今则鞠为茂草矣;炮台湾官地七十余亩,二十年前,已为江苏省立水产学校,据为己有矣;吴淞提督行辕,有基地四十余亩,自我校迁汇,又为同济大学所得,今则尽为同济附中所属之黉舍矣。即徐家汇李公祠校舍,自民十四以来,李氏后裔,初诉于会审公堂,以地属华界,将案撤销,再诉于地方法院,以李公祠为前清邮传部暨招商局拨款建立,显系公产败诉,继控于高等法院。十五年,孙传芳督苏,左袒李氏,令学校向李氏租用,几至推翻全案,迫令迁出,卒赖老同学于右任之力,函李根源向孙开说,得维原状。国民政府奠都南京后,李氏仍复缠讼不已,并赖已故老同学杨律师春绿,及名律师同学江一平之力,讼案壁垒,始终坚如磐石,尤赖老同学邵力子之力,民国二十年二月,国民政府内政部教育部会令拨给李公祠屋宇基地永为校产,此案既定,而附中校基,益臻巩固。二十一年沪变以后,江湾大学部为日军蹂躏,一时不能开学,是年初夏,乃在附中开课。大学部屡经变故,不但不受丝毫影响,抑且逐年充实内容,扩充校舍,近又拓地数亩,积极向前进展。附中虽经讼事纠纷,当局与师生以坚苦卓绝之精神,同心戮力,兴筑新舍,以壮观瞻;严格训练,以正学风;军训既著声誉,童军亦负时名,所谓“患难兴邦,”以国家例学校。盖有同然。我三十年来之复旦,由危而安,由简而繁,由借用荒落官衙,颓废祠宇,而自置及奉拨校产百数十亩,自建高堂大厦数十座,号称东南有数之学府,我复旦师生合作精神之所寄,可以知矣。 (原载1940年《复旦大学年刊》)P3-6 后记 回忆过去极有意义,它将已远去的模糊了的人或事拉近来,使之清晰化。钩沉去尘,补史之疏漏阙轶,可谓其一大功能。近世档案界、史学界学者,十分重视口述历史,结合某些专题研究,寻访相关人士,约时采访录音,记诸文字,实现“抢救记忆”。诚然,对于久远的回忆,于某些细节难免有误,但所忆其人其事,大体是真实的。《复旦杂忆》的编辑,亦正基于这一点而萌发了辑文成书的念头。 复旦建校已百年。早年的复旦窘于财力,频频飘泊而无固基,办学条件可想而知。上世纪三十年代,校舍数遭侵华日军侵占,学校档案、文物毁损殆尽。因此,复旦的许多史事,是借助于一代又一代复旦人的记忆,形之于文而保存下来的。今天,我们将这些文章收集起来,目的在于展示全方位的复旦,充满生机活力的复旦,并以此祝贺复旦百年华诞。 本书编辑曾得到许有成教授的大力支持,他将自己多年来辛勤搜集的有关复旦早期的忆文贡献出来,丰富了复旦学子在枝学习、生活的历史内容,充实了本书,特此鸣谢。 由于所收文章发表时间跨度甚大,又因作者常用笔名、别名,以致我们迄今未能联系到所有作者。疏漏之处,尚祈鉴宥。更企高明者多加斧正。 编者 2005年8月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