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史话》介绍了中国古代诗歌的有关知识,对灿烂的中华诗歌史作了比较全面系统的介绍,有较强的学术性、科学性,而在语言上,深入浅出,通俗易懂,选配丰富图片,彩色印刷,帮助读者更为真切地贴近中国醇厚丰盛的诗歌历史。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诗歌史话/中华文明史话 |
分类 | |
作者 | 王凯 |
出版社 |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诗歌史话》介绍了中国古代诗歌的有关知识,对灿烂的中华诗歌史作了比较全面系统的介绍,有较强的学术性、科学性,而在语言上,深入浅出,通俗易懂,选配丰富图片,彩色印刷,帮助读者更为真切地贴近中国醇厚丰盛的诗歌历史。 内容推荐 《诗歌史话》是《中华文明史话》的分册,内容涵盖了中国历朝历代诗歌的发展概况,介绍了乐府的地位与影响、田园诗人陶渊明、新诗风的探索与发现、保家卫国的南宋诗人、诗坛流派缤纷绚烂等内容。《诗歌史话》图文并茂,适合对中国诗歌感兴趣的普通读者阅读学习。 目录 序 引言 一、双峰并峙——先秦诗歌 1.寻根溯源探歌谣 2.精工典丽“诗三百” 3.浪漫楚辞话屈原 二、风华正茂——两汉诗歌 1.乐府的地位与影响 2.绚丽的文人五言诗 三、奇诡绚丽——魏晋南北朝诗歌 1.建安诗派和正史文学 2.田园诗人陶渊明 3.精悍凝练的乐府民歌 4.新诗风的探索与发现 四、火树银花——隋唐五代诗歌 1.隋代及初唐诗歌 2.盛唐山水田园诗和边塞诗 3.“诗仙”李白和“诗圣”杜甫 4.白居易与中唐新乐府运动 5.别具韵致的晚唐诗歌 五、铿锵悲壮——宋元诗歌 1.北宋诗文革新运动 2.“三苏” 3.保家卫国的南宋诗人 4.辽、金、元少数民族诗歌 六、江河日下——明清诗歌 1.前后七子复古运动 2.诗坛流派缤纷绚烂 3.后起新秀清代诗派 结束语 附录(中国历史年代表) 试读章节 2.“三苏” “三苏”,即苏洵、苏轼、苏辙,同属“唐宋八大家”。“三苏”中以苏轼最为著名。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苏洵之子,苏辙之兄。出身于书香门第,较早接受熏陶,自己刻苦努力,故青年时期便具备了深厚的历史文化知识和多方面的艺术才能,诗、词、文、书、画无所不精。 诗歌方面,苏轼最大的贡献便是率先打破“唐风”,建立“宋调”。比如《游金山寺》一诗,纪昀曾评价“首尾谨严,笔笔矫健,节短而波澜甚阔”。诗中既有韩愈《山石》诗的奇峻,又有李贺《李凭箜篌引》的瑰丽,更有宋诗“打通后壁”、“透过一层”的品格。 苏轼诗中多反映民生疾苦,关注社会现实,内容广阔,风格多样,笔力纵横,穷极变幻,字里行间多蕴涵有丰厚的人生哲理,意象奇崛,意境深邃,具有广泛而深刻的社会意义。如《除夜大雪留潍州元旦早晴遂行中途雪复作》一诗,明显流露出诗人悯农、劝农、忧农、助农的心态。晚年,苏轼十分尊崇陶渊明,创作了许多“和陶诗”,如《和陶归园田居六首》,诗中有儒,但不是俗儒,而是具有超越精神的儒;有道,但不是祈求长生或无为而治的道,而是与天地精神独往来的道;有禅,但不是摒除杂念、屏气凝神的苦禅,而是感悟生活、体味本体的活禅;有隐,但不是为隐而隐的隐,而是一无所隐的隐,由此可见,其生命已经达到了高度的审美境界。若以诗法论之,其诗凌空蹈虚,出如万斛泉源,不择其地;行如列子御风,无所待而白发,为宋诗的发展开辟了崭新的道路。至此,宋诗才真正形成了自己的基本特点,即讲究才学与议论,注重意象的新奇、观察的细致和构思的巧妙,以情悟理,化理为情,在具体表现上则注意表现力的丰富与强化,往往奇趣横生,妙趣无穷,新颖巧妙,并且诗的题材也得到空前的拓展与丰富。宋诗的这些基本特点均在苏轼的诗中体现出来,换言之,苏轼的诗歌是宋诗特点的集大成者。因此可以说,苏轼诗的出现标志着宋诗的成熟,也使宋诗发展达到一个新的高度。后世虽将苏轼和黄庭坚的诗并称,其实黄庭坚终究无法与苏轼并肩。 苏轼在词和散文上均颇有建树,其词凝聚了深重的时代意识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富有理趣,大气豪放,直抒胸臆,具有巨大的艺术魅力,对后世词的继续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苏轼还有意提拔新人,培养后进。当时有许多作家慕名而来,团结在他的周围,著名的“苏门四学士”有黄庭坚、秦观、张耒、晁补之,四人于文坛各有所成,影响深远,对于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 苏洵(1009~1066),字明允,号老泉,苏轼、苏辙之父。据说27岁才发愤读书,经过十多年的闭门苦读,学业大进。仁宗嘉祜元年(1056),他带领苏轼、苏辙到汴京,谒翰林学士欧阳修。欧阳修很赞赏他的文章,于是向朝廷推荐。一时公卿士大夫争相传诵,文名因而大盛。苏洵作诗不多,擅写五古,质朴苍劲。宋人叶梦得评其诗“精深有味,语不徒发,正类其文”。其《欧阳永叔白兔》、《忆山送人》、《颜书》、《答二任》、《送吴待制中复知潭州二首》等都不失为佳作。 苏辙(1039~1112),字子由,苏轼之弟。苏辙写诗力图追步苏轼,今存诗作为数也不少,但较之苏轼,不论思想和才力都要显得逊色。早年诗大都写生活琐事,咏物写景,与苏轼唱和之作尤多。风格淳朴无华,文采少逊。晚年退居颍川后,对农民生活了解较多,写出了如《秋稼》等反映现实生活较为深刻的诗。抒写个人生活感受之作,艺术成就也超过早期,如《南斋竹》:“幽居一室少尘缘,妻子相看意自闲。行到南窗修竹下,倪然如见旧溪山。”意境闲澹,情趣悠远。苏辙于诗也自有主张。他的《诗病五事》以思想内容为衡量标准,对李白、白居易、韩愈、孟郊等都有讥评。如说李白“华而不实”,说“唐人工于为诗而陋于闻道”,这看法在宋代有一定代表性。 3.保家卫国的南宗诗人 南宋时期,以陆游、范成大、杨万里、尤袤“中兴四大诗人”为代表的诗人将江西诗派学习杜甫的路子转到爱国主义上来,他们的很多作品中都表现出强烈的爱国热情,一时间,举国上下,蔚然成风。及至南宋后期,一些有代表性的诗派相继出现,比如四灵诗派、江湖诗派、爱国诗派等,这些诗派各具特色。 江西诗派是北宋末期南宋初期的著名诗歌流派,源于两宋之交诗人和诗论家吕本中的《江西诗社宗派图》,主张推崇杜甫,提倡以故为新,点铁成金,脱胎换骨,风格瘦硬拗峭,代表作家黄庭坚是江西人,故称“江西诗派”。 江西诗派的发展可分为三个时期,即以黄庭坚、陈师道为代表的产生期,以吕本中、曾几、陈与义等人为代表的扩展期和以杨万里、范成大、陆游为代表的末期。其中,以第三个时期成就最高,影响最大,具有标志性意义的现象便是“诚斋体”的出现。“诚斋体”由杨万里开创,其号诚斋,因此得名。“诚斋体”强调作诗应从自然中感悟,内师心源,外师造化,要求师法自然,感悟自然,想象新颖清新,语言活泼,风格诙谐幽默,自成一体。这些特点在杨万里的作品中多有表现,他还将诗歌创作发展到了自由的境界,成为宋诗中很有特色和影响的一家。另外,与杨万里齐名的范成大此时期对于诗歌的发展也作出了自己的贡献,尤其是在田园诗上。而这个时期成就最高的诗人则是陆游。 陆游(1 125~121O),字务观,号放翁。自小深受家庭文化和爱国思想的熏陶,文学与爱国便成为其一生中最重要的两部分内容。他在诗、词、散文方面均有成就,尤以诗歌成就最高,一生曾创作了万余首诗,是中国诗歌史上产量最多的诗人。这些诗内容丰富,题材广泛,其中最突出的是反映民族矛盾的爱国诗歌,如《关山月》,表达了诗人爱国愤世的激情,悲壮激昂,感人至深,是最能代表陆游爱国诗篇的思想和艺术风貌的作品。在陆游诗歌中,表达对民生疾苦真切关心的作品也占有相当的比重。他在关心百姓的同时,往往以尖锐的语言批判官府的腐败专制,这种勇气和精神在中国古代诗人中是十分难能可贵的。 P71-78 序言 我不是一个科班出身的历史学工作者,基础的中国历史知识,几乎全部得自自学。所谓“自学”,也就是自己摸索着读书。在这个过程中,一些篇幅简短的历史知识小丛书,给我提供过非常重要的帮助,是引领我步入中华文明殿堂的有益向导。按照我所经历的切身感受,像这样简明扼要的小书,对于青少年和其他普通读者了解中国的历史文化,应当会有更大的帮助。现在摆在读者面前的这套《中华文明史话》彩图普及丛书,就是这样一部中国历史知识系列专题读本。 编撰这样的历史知识介绍性书籍,首先是要保证知识的准确性。这一点说起来简单,要想做好却很不容易。从本质上来讲,这是由于历史本身的复杂性和认识历史的困难性所造成的,根本无法做到尽善尽美;用通俗的形式来表述,尤为困难。好在读者都能够清楚理解,它只是引领你入门的路标,中华文明无尽的深邃内涵,还有待你自己去慢慢一一领略。 这套《中华文明史话》彩图普及丛书,在首先注重知识准确性的基础上,编撰者还力求 使文字叙述生动、规范,深入浅出,引人入胜;内容则注重富有情趣,具有灵动的时代色彩,希望能够集知识性、实用性、趣味性和时代性于一体;选题则努力契合社会公众所关注的问题;同时选配较多图片,彩色印刷,帮助读者更为真切地贴近历史。 生活在物质文化高度发达的当代社会而来学习久已逝去的历史知识,经常会有人提出为什么要读这些书籍的问题。中国古代士大夫对历史知识价值的阐释,是“以史为鉴”,即在现实社会生活中特别是处理政务时借鉴历史的经验。历史知识这一功能,直到今天,依然存在,但并不是与每一个人都有直接的关系。对于大多数社会普通民众,尤其是对于青少年朋友来说,我想,历史知识虽然既不能当饭吃,也不能当衣服穿,但却是人类精神不可或缺的基本营养要素。读史会使人们的头脑更为健全,智慧更为发达,情操更为高洁,趣味也更为丰富。 2009年4月4日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