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克斯·威勒编著的《绿色和平》是一则吸引人的故事,关于小船上一群勇敢的人的奇闻轶事——但是这些故事都是真实的,这些人改变了世界。
本书不仅是一部伟大的绿色和平编年史,更忠实记录了那个将和平与生态列上社会日程的时代。它揭示了以勇气和智慧说出真相的非凡力量。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绿色和平(精)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加拿大)雷克斯·韦勒 |
出版社 | 三联书店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雷克斯·威勒编著的《绿色和平》是一则吸引人的故事,关于小船上一群勇敢的人的奇闻轶事——但是这些故事都是真实的,这些人改变了世界。 本书不仅是一部伟大的绿色和平编年史,更忠实记录了那个将和平与生态列上社会日程的时代。它揭示了以勇气和智慧说出真相的非凡力量。 内容推荐 世界因为“绿色和平”而不同。 雷克斯·威勒编著的《绿色和平》讲述的是一则传奇—— 一九七一年,十二名勇敢的普通人从加拿大的温哥华启航,乘一般渔船驶往阿姆奇特卡岛,前去阻止美国的核试验。一场世界性生态运动的大幕,就此拉开。他们继而把生态问题变为全球的大众话题,把“绿色和平”从一个单一议题的裁军小组,发展成了全球性的生态行动组织。他们阻止工业化轧路机的为所欲为,为人类带来了自我改变的希望。 《绿色和平》是一扇窗口—— 第一部登陆中国的民间组织之真实历史故事。扬帆于核弹前的“织女星”号、对峙捕鲸炮叉船与核废料桶的”黄道带”小艇、纽芬兰浮冰上以身体护卫小海豹……多彩的人物独特的时代背景、难以置信的事件,为了客观记录”绿色和平”的光荣与梦想、挫折与成功,曾获普利策奖提名的雷克斯·韦勒作为亲历者穿越传奇的外在光环,历经数十载访谈调研,完成了这一部不可复制的巨著。 目录 中文版序 雷克斯·韦勒 推荐序一 绿色+和平陈冠中 推荐序二 书写传奇施鹏翔 章前篇 谁到那里去? 第一卷 战争与和平 第一章 爆炸在这里停止 第二章 不要兴风作浪 第三章 在以“太平”命名的海洋上 第四章 海洋法 第二卷 一切有意识的生灵 第五章 制止亚哈布 第六章 伟大的与鲸同谋 第七章 门多西诺海脊 第八章 龙年 第三卷 政治生态学 第九章 老爸旅馆 第十章 为了自然的名义 第十二章 彩虹的律师们 第十二章 权杖 未终止的一章 世界理事会 附录 人物表 译注及资料来源的说明 注释及资料来源 索引 关于作者 跋 荷戟呐喊,反抗绝望卢思骋 试读章节 奇特又可预见的梦想 一九六九年夏,一辆锈迹斑斑的雪佛兰皮卡哗哗啦啦地响着朝鲍勃和佐伊·亨特在温哥华南部弗雷泽河畔的新农舍驶来。每周三期的专栏使鲍勃·亨特成了名人。他为在城中酒馆里引人注目而自得,却又想藏身在农场中,以便能够静心写作。他已经写出了一系列专栏文章,论及化学及生物武器,美国制造炭疽及加拿大的秘密参与。他把大麻描述为“温和的……不会上瘾的”,比酒精导致的问题要少。他把巴里·考曼诺的《环境》杂志称作“对污染进行有组织抗御的首要载体”。这样的观点被称为只能出现在地下刊物中;在主流的大报上读到简直令人震惊。 亨特坐在青梅树下的前廊,黄绿色的梅子开始成熟。佐伊在室内忙着,孩子们在住所四下里跑来跑去。作家眯起眼睛打量着那辆皮卡。会是谁呢?他又低下头去看书,那本书是爱德华·霍尔对人类文化具有特殊洞察力的论文集《隐蔽的维度》 (The Hidden Dimension)。亨特颇以不落伍于当代那些善于幻想的作家为荣。杰奎斯·伊鲁尔(Jacques Ellul)的《技术社会》(Technological Society)和保罗·厄尔里奇(Paul Ehrlich)的《人口爆炸》(The PopulationBomb)就放在他手头的书堆中。他自己正在著述对文化和生态无所不包的分析:《无政府之大敌》(The Enemies of Anarchy)。这一书名来自他的论点:“真正的无政府主义者”是那些军国主义的单一民族国家,它们在地球上以“唯我独尊”的态度横行霸道,而无视自然法则,炸毁太平洋的珊瑚环礁,毁灭环境。从贝蒂·弗莱顿(Betty Friedan)和女权主义作家那里,亨特认识到,新意识更为感性而不是理性,这也是霍尔的著作所强调的理念。 然而生态就是那样的。一月份,加利福尼亚州圣巴巴拉的海岸外一座大型油井喷发,亨特认为是工业无政府状态所付出之代价的例证。离岸六英里、海床下三千五百英尺的一座联合石油公司的油井喷发了,在一条地质断层上生成了许多裂缝,将二十万加仑的原油喷人海洋中。海鸟、海豹和海豚的尸体冲到海滩上。他认为,这样的灾难暗示着社会有一个最后的期限。人类大概等不到感知的缓慢进化。新的科学技术过于迟缓,无法挽救社会于目光短浅。亨特相信,没有观念上的根本改变,环境恶化、气候变化和争夺资源的战争,便会在人类醒悟到要创造所需的技术之前,扼杀选择并摧毁文明。 不过,他推想一种社会变革正在出现。他的书中预言了同四百年前哥白尼学说的变革一样戏剧性的思维模式。“哥白尼判断地球并非宇宙的中心,”亨特常在酒馆里阐述,“同样,生态教导我们,人类并非地球上的生命中心。”他认为,这样的领悟将改变从心理学到政治学的一切学说。 当那辆红色汽车驶近时,他从书本上抬起了头。装在车后备箱上的东西,看来像是一座霍比特人的住所:上面有杉木板屋顶,一个弯曲的烟囱和饰有线绳编成的小十字架的窗户。汽车在卷起的土尘中猛然停下,一个蓄着金黄胡须和长发、模样粗犷的嬉皮士从车座中走了出来。来人穿着一双缀珠的印第安软皮鞋,戴着一顶颜色鲜亮的无边帽。亨特已习惯了奇人异士对他的寻访。他的专栏以先进的观念吸引着人们。他阅读过卡尔·荣格的作品,相信他应该对“同步性”加以关注。他歪着头看着那个笑眯眯的嬉皮士朝他走来。“嗨。”那陌生人打着招呼。他弯曲的手指间拿着一本小书。“嗨。”亨特说着站起身,从前廊走出来,和他握手。陌生人解释说,他是做扬琴的,一个四处游历的手艺人。他把那本小书递过来。“这是给你的。”他说,“这本书会揭示一条影响你一生的道路。” 那本薄书的封面上,画着一名印第安勇士,坐在像是一只鹰和一头野牛的下面。那个做扬琴的解释说,那些动物的灵魂规劝着一位到荒野中斋戒和祈求精神指导的酋长。亨特看了看书名:《彩虹的勇士们,印第安人奇特又可预见的梦想》。他翻阅起那本书,而来客则不动声色地在一旁看着,书中提及佩奥特教的典仪和佛家教诲,还有《圣经》、《古兰经》及《薄伽梵歌》的引语。他读到一句下面画线的句子:“没有一个心灵是强大的……除非那是一个探求的心灵。”封底上作者的照片是一位笑眯眯的阿拉斯加的阿留申群岛原住民和一位斯坦福大学的生物学家。“好的,”亨特对来人说,“谢谢。” 做扬琴的人点点头。他并没打算和亨特深谈,这倒使作家感到既意外又解脱,他正一心要回去继续工作。来人询问,能不能拿走一些他在地里看到的旧栅篱桩子,那些木头可以做出上佳的扬琴。“当然。”亨特说。陌生人谢过他就走了。亨特目送着那辆货车颠簸着驶回碎石车道。他一边走进屋子,一边翻阅着那本小书,读了几段,便把那书放在书架上,与他的其他心灵类书籍码放在一起:《唐·璜的教导》,《易经》和《西藏的死者之书》。他返身继续他的阅读,后来在他的笔记本上草草写下:“一切人类社会都是过渡状态。对于现状的唯一可确定之处是其不会持久。” P47-50 序言 绿色+和平 “绿色和平”上中央台的新闻联播了!那是在一九八O年代,当时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的国际新闻时段曾经播出“绿色和平”在全球各地跟一些跨国大企业、国际大品牌以至西方国家的政府对峙的戏剧性画面,如大卫挑战巨人。许多稍有年纪的中国人因此对“绿色和平”并不陌生。 “绿色和平”就是绿色加上和平。它坚守非暴力的原则,在任何情况下都不使用暴力手段,但为了绿色与和平,它无惧抗争。 二OO八年我获选为“绿色和平国际”的理事会成员。我参加“绿色和平”,正因为它无惧抗争,因为它是行动派而它的行动有效果,因为它的经费是来自一般普通个人的捐款,不接受任何政府的拨款或任何企业的赞助。这个世界太多与利益挂勾的弊案丑事,需要独立而有胆量的民间组织采取行动:见证、调查研究、游说、动员、揭发、对抗。 我列举了见证、调查研究、游说、动员、揭发、抗争,因为自从参加“绿色和平”后,我发觉这些都是它固定的工作。它派科学家去三极做气候变化的见证。它有环保科学专家团队,更有先进科学中心专做调查研究。它把调研报告公开发表及提供给国际组织和各国政府,并且日复一日地游说国际组织、政府与企业采取绿色政策。它在街头也在媒体宣扬绿色理念,与其他同道的民间组织合作共同动员社会人士,甚至配合政府推广有利绿色与和平的政策。对冥顽不灵的政府或企业污染者,“绿色和平”向媒体或政府有关部门揭发它们。再进一步,“绿色和平”也不怕冒着风险,采取非暴力但抗争性的直接行动。 媒体经常报道的,是“绿色和平”的见证、动员、揭发和抗争,因为有画面有戏剧性,而不是幕后所做的大量的调查研究和游说。这是可以理解的。 我在“绿色和平”的资历很浅,对当年的事迹、草创期的克难、前人的无畏无惧、理想主义与幽默感,那种虽千万人吾往之的气度,都是补课补回来的。其中助我如身历其境的,就是雷克斯·韦勒的这本书。 二O一一年一月 后记 荷戟呐喊,反抗绝望 (一) “绿色和平”是个传奇。 能够成为这个传奇的一部分,三分荣幸,七分战惶。“绿色和平”总是背负着沉重的爱憎,倾慕者爱不忍释,嫉恨者怒目切齿。十多年前,“绿色和平”派我到北京,建立团队,开展项目,我没头没脑,一口就答应了。山芋之烫手,出乎所料。 当年官员诸多推搪,媒体亦不敢报道,连NGO的前辈也语重心长,婉转地说激进的“绿色和平”不符合中国国情,言下之意,最好不要来华。 十多年来,“绿色和平”在中国,不懈努力,扭转了转基因食物的专家一言堂,举证农药的过量使用,促进可持续农业;提出电子垃圾的祸害,关注河流的工业污染,推动企业责任和清洁生产;揭露了企业在国内外的非法毁林伐林,保护森林;推动可再生能源发展,倡导减少对煤电之依赖,应对全球气候变化。至今,总算扎根发芽。欢呼加冕,蜚语贬责,坊间与殿堂皆有之,百姓自有评断。 我想,“绿色和平”那独立的身段,自由意志的高扬,批判精神的发挥,正是当下的盛世中国所匮缺的。正如鲁迅笔下的“精神界之战士”:“他们最显著的特点,一是反抗,是批判的战斗的知识分子,而且这种批判是广泛而彻底的,有一种‘不克厥敌,战则不止’的劲头。二是注重行动,是具有很强的实践精神的知识分子。” “绿色和平”经常被指为激进,语带贬抑。查“激进”(radical)、一词之拉丁字根radicalis,正是“根部”、“有根的”之意,指涉根本的、彻底的、不妥协的。“绿色和平”往往问究寻根,敢冒不韪,秉持“坐而论道不如身体力行”(actiorl speaks louder than words)之实践哲学,与破坏环境的罪魁祸首,管他企业还是政府,坚韧顽斗,百战不挠,岂不如鲁迅所言:“唯向所信是指,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毁之而不加沮?” (二) 岁月催人,“绿色和平”也难逃老化。“绿色和平”于一九七一年创立,如今正是不惑之年。不惑者,不为外界事物所迷惑,独立自主,形成了坚强的主体意识;然而,不惑也可解作自以为是,独尊既定思维,昔日光辉成为负累,不再反躬自问,对现存秩序不再怀疑挑战。 面对全球化和气候变化的双重挑战,近年“绿色和平”内部一直就如何与时俱进而辩论不休。在电视屏幕上以小艇挡捕鲸船,是否如当年有效?反捕鲸、海洋保护区的设立、可持续渔业,孰先孰后?在没有英雄的年代,如何才能与博客推友并肩,推动环境运动2.07资本主义的过度消费乃问题所在,但苦口婆心地叫人减少消费,在发达国家能争取多少民众的支持?“绿色和平”敢以批判之矛指向支持自己的中产阶级吗?自西方国家崛起的“绿色和平”,如何面对东方国家的贫穷落后和发展需求?中国、印度、巴西等发展中大国的急速经济发展,压缩时空的生态问题,众可敌国的超级都市面临的环境压力,又岂是物博人稀、复拥殖民历史的西方经验所能解决?气候公平,环境正义,南北分歧,事非不再黑白分明,敌我也不见得那么容易划清。 然而,地球的生态危机,却比过去任何一刻都要严峻。新世纪转眼又十年,在经济与气候变化的双重危机下,人类社会像一列快速驶往悬崖的火车:更弦易辙,则回头仍然是岸,否则只有死路一条,追悔莫及。全球绿色大转型,迫在眉睫。“绿色和平”必须重新发明自’己,浴火重生以保持活力,执锐披坚,继续向前。 中国过去三十年的粗犷发展,生态饱受折腾消耗,污染扑面而来,直人民众肠胃心肺。中国等大型发展中国家的崛起,使全球生态资源的压力变本加厉。过去只占全球两成人口的富国人民,消耗地球八成的资源;假若中、印等国人民,也走上他们的覆辙,再多三个地球也恐怕不足以支撑无边的消费。我们比过去任何一个时候,更需要“绿色和平”这样的组织,穿越狭隘的民族国家利益,同时于全球和本地两个层面,思考与实践并进。 时代对我们提出了挑战,弃甲而逃,埋首冷漠,显然皆非出路。我们只有一个地球,未来——如果还有的话——也只会是绿色的。过去四十年,“绿色和平”孜孜不倦,奠定典范:行动可以带来改变。我们需要更多的人,荷戟呐喊,反抗绝望,创新弄潮。 正如鲁迅九十年前所说:“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是为跋。亦为未来之序。 二0一一年二月二日 书评(媒体评论) 雷克斯·韦勒的《绿色和平》是一则吸引人的故事,关于小船上一群勇敢的人的奇闻轶事——但是这些故事都是真实的,这些人改变了世界。 ——彼得·辛格(Peter Singer) 著名伦理学家,《动物解放》与《实用伦理学》的作者 本书不仅是一部伟大的绿色和平编年史,更忠实记录了那个将和平与生态列上社会日程的时代。它揭示了以勇气和智慧说出真相的非凡力量。 ——邦妮·莱特(Bonnle Raitt) 九度格莱美奖获得者 我始终以为,社会运动总是一种观念的改造与革新。例如环境保护,在任何实际的行动与对策之前,它首先改变的是我们的观念,让我们对这个地球有了不一样的看法,使我们发现了人类在整个生态系中的位置和作用。这部书不只是本关于绿色和平这个传奇组织的故事,它还能把任何有志于社运的读者带回现场,目睹一个观念诞生的过程,看见它在实践脉络中抽芽、成长,直至僵硬土地的松动和崩解。 ——梁文道(文化评论人) 我在绿色和平的资历很浅,对当年的事迹、草创期的克难,前人的无畏无惧,理想主义与幽默感,那种虽千万人吾往之的气度,都是补课补回来的。其中助我如身历其境的,就是雷克斯·韦勒这本书。 ——陈冠中(作家) 不管是反对污染环境,破坏生态,还是做其他事,都需要行动,“在你开始努力的时候,大变革看起来几乎是不可能的,但当你结束的时候,它看起来则是不可避免的”——绿色和平给在中国想要做一些事的人的启迪就在这里。 ——李檐(法学家,社会学家)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