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集市上来》内容介绍:现实主义的幽默大师肖洛姆·阿莱赫姆是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俄国犹太人民最伟大的天才作家,是专制制度和民族歧视双重压迫下犹太人民追求幸福的热情歌手。他以敏锐的眼光观察了人民痛苦的生活,以幽默的手法揭露了当时资本主义社会的丑恶,并以深厚的爱表达了人民对未来的美好理想。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从集市上来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
作者 | (俄罗斯)肖洛姆-阿莱赫姆 |
出版社 | 人民文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从集市上来》内容介绍:现实主义的幽默大师肖洛姆·阿莱赫姆是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俄国犹太人民最伟大的天才作家,是专制制度和民族歧视双重压迫下犹太人民追求幸福的热情歌手。他以敏锐的眼光观察了人民痛苦的生活,以幽默的手法揭露了当时资本主义社会的丑恶,并以深厚的爱表达了人民对未来的美好理想。 内容推荐 《从集市上来》是一部带有浓烈自传色彩的小说。作者肖洛姆-阿莱赫姆一生可谓命途多舛,历尽坎坷,他很小的时候就尝到了家庭衰落的滋味。《从集市上来》生动地叙述了他在这个破落的家庭里所度过的惨淡童年和充满失意的青年时代,在我们面前展示了一个纷繁多彩,甚至是光怪陆离的世界:里面有各式各样的人物,各种各样的生涯,还有各种幻想和理想,悲伤和失望……令人仿佛置身于一个熙熙攘攘的大集市上。 目录 前言 第一部 1 为什么要叫做《从集市上来》 2 故乡 3 父亲和母亲 4 孤儿什姆利克 5 宝藏的故事 6 拉比升了天 7 什姆利克不见了 8 梅特维杰夫卡的梅耶尔 9 再失去一个好朋友 10 好朋友“谢尔柯” 11 “谢尔柯”的悲剧 12 天使和恶魔 13 偷窃,打牌及其他罪恶 14 魔鬼菲格烈 15 鬼 16 亲属们 17 尼斯尔叔叔和戈特尔婶婶 18施梅列的儿子彼涅列到敖德萨去 19 换个地方——转转运气 20 伏隆卡的人们各散东西了 21 小偷格尔格列 22 马车夫梅耶尔一维尔夫尔和他的“千里马” 23 再见吧,伏隆卡! 24 旅途 25 在新的地方 26 大城市 27 假期 28 神学先生和教师 29 经学先生 30 古时的学塾 31 十三周岁 第二部 32 青年 33 初恋 34 霍乱 35 在服丧的日子里 36 在第聂伯河旁 37 在渡船上 38 在波古斯拉夫“墟场” 39 如此的接待 40 在皮衣堆里 41 人——鸟 42 末审日 43 结茅节 44 节日完了——该回家了 45 后母娘的词汇 46 在大门口旁边的长凳上 47 “卖彩票的” 48 称心的女婿 49 坡特伏尔克的阿尔诺尔特 50 小中学生所罗门 51 “津贴” 52 新朋友爱利亚 53 在领唱人和音乐家中间 54 不可偷盗 55 领唱人的女儿 56 托拉节 57 危机 第三部 58 肖洛姆教书 59 闲情逸致的生活 60 希望的破灭 61 闲情逸致的生活完结了 62 半年漂泊 63 又回到家里 64 好职位 65 在梦中和醒着的时候 66 表的故事 67 下凡的天使 68 意外的考试 69 犹太地主 70 农村生活 71 管家多佳 72 征兵 73 别尔捷契夫的托伊巴姑姑 74第一次试飞 75 人事关系 76 库彼尔涅克 77 “秘书”的职务 78 选举 试读章节 《从集市上来》可以算是一部描写像集市一样纷繁的生活的小说。每一个人都喜欢按照自己的看法把生活比作一些什么东西。例如,有一次一个木匠说:“人就像一个木匠——木匠活着,活着,然后就没了。——一个人也是这样。”有一次,我还听到一个鞋匠说,生话像一双靴子:“当靴底还一是完整的时候,它才是一双靴子;只要靴底一旦磨破了,靴子也就完蛋了。”自然,马车夫会把一个人比作一匹马(请不要见怪)。因此,像我这样一个已经年过半百、饱经沧桑的-人想把自已过去的生活比作集市,也就毫不奇怪了。 不过我这样说还有别的意思。人们说“从集市上来”的时候,多半是指从集市上回来或者是想盘算一下自己在集市上的收获。一个人去赶集的时候,总是满怀希望的。他还不知道什么运气在等待着他,他将要得到些什么。因此他去的时候,总是飞快地跑,拼命地赶——这时候你们千万别耽搁他,他可没工夫哩!但是当他从集市上回来的时候,他已经知道自己买了些什么,得到了些什么。这时候他已经不再气喘喘地飞奔一没有什么可着急的了。他对一切都看得清清楚楚,确实知道自己在集市上有什么收获,因而他就有可能将这一切收获告诉世人,不慌不忙地告诉人们,他在那里遇见了谁,看见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我的朋友们不止一次地责备我,说我不下工夫将自己的生活经历向读者介绍。他们说:“是时候了,这将是一件十分有趣的事情。”我听从了善良的朋友们的话,而且不止一次地动手写作,可是每一次都只好搁下笔来,因为我觉得……时机还没有成熟。可巧,就在我还不到五十岁的时候,有一次我竟然荣幸地面对面和死神陛下见了面;不是开玩笑,那时我差一点就到那个连写一封信回来,捎一点什么东西,甚至带个口讯回来问好都不可能的地方去了。简言之,我几乎要和这个世界永别了,于是我对自己说:“现在时候到了,动手写吧。因为没有人晓得明天你将会怎么样。等你死了,很可能会有些人自认为非常了解你,于是便要为你写各种各样的荒唐的文章。可是你要这个干吗呢?还是自己来吧——因为你了解自己比所有的人都更清楚——你自己说吧,你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写篇自传吧……” 但是,“写篇自传”,——不是凭空虚构而是写出自己一生的真实经历,并不像说起来那么容易。这就是说,要把你的整个生活经历告诉读者,而且要对世人负责。由此可见,写自传和写遗嘱,几乎是同一回事,这是第一点。其次……当一个人谈论到自己的时候,很难有这样高的修养不在人们面前自我吹嘘一番,把自己描写成为一个英雄好汉,好得别人非要来摸摸他的面颊不可。因此我选择了一种特殊的自传形式,就是小说的形式,或者是自传体的小说。我将要像讲述别人一样来讲述我自己。就是说,我,作家肖洛姆·阿莱赫姆要讲述另外一个普通的人肖洛姆·阿莱赫姆的真实传记,既不客套,也不粉饰,更不装模作样,就像一个人一生伴随着一个同伴,和他一起游遍了七层地狱现在来给他写传记一样。我要慢慢地,一点一滴地把所有的细-节,零星的故事都讲给你们听。我希望那赐予人们以记忆力来记住生活中所发生的一切事情的上帝能帮助我,不要让我把过去哪怕能引起人们一点点兴趣的事情忽略了,同时,希望他帮助我不要把五十年中我在这生活的大集市里所遇到的任何一个人忘记了。P1-3 序言 现实主义的幽默大师肖洛姆·阿莱赫姆是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俄国犹太人民最伟大的天才作家,是专制制度和民族歧视双重压迫下犹太人民追求幸福的热情歌手。他以敏锐的眼光观察了人民痛苦的生活,以幽默的手法揭露了当时资本主义社会的丑恶,并以深厚的爱表达了人民对未来的美好理想。 肖洛姆·阿莱赫姆(他的真名是肖洛姆·诺胡莫维奇·拉宾诺维奇)于1859年3月2日生于乌克兰波尔塔瓦省的彼里雅斯拉夫。他的家庭在当时宗法式的犹太社会里算是比较开明的。如同所有的犹太人一样,他从小受的是宗教教育。由于他父亲接受了新思潮的影响,他得以进入当地俄罗斯人办的学校去读书。在这里,幼年的肖洛姆学会了俄文,接触了俄罗斯进步的文学,接受了俄罗斯文学的人道主义精神和为人类进步而斗争的先进思想。 肖洛姆·阿莱赫姆一生经历了崎岖不平的艰苦道路,仿佛是犹太人民悲惨命运的一个缩影,他所。遭遇到的家庭的破落和个人的失意,也只是当时沙皇政府-的沙文主义和反犹太主义给整个犹太民族带来的灾难中的一个例子。 大家知道,沙皇俄国这个“各民族的监牢”,对犹太人特别残暴。沙皇政府把犹太人困在乌克兰、白俄罗斯、立陶宛的一些最偏僻的地区。住在这些所谓“犹太区”里的犹太人的生活条件比大城市里的贫‘民窟还要不如。除了极少数爬上了有产阶级地位的犹太人外,一般犹太人根本不准离开这落后贫困的地方;要是他们到大城市去,那就会被当作“私货”抓起来。他们不但居住得不到自由,就连选择职业也受到限制。在沙皇俄国,犹太人不得在政府机关做事,不能到工业区去,不能从事农业,就是当兵,军阶也不能超过“下士”。至于受教育,那就更加困难了。在当时的中学和大学里,留给犹太学生的名额不得超过百分之二三,而且也只是有产阶级的子弟才能入学。由于政治上处于无权的地位,一般犹太人只好过着极端贫困落后、愚昧无知的生活。 然而,另一方面,在十九世纪六十年代,资本主义已经开始在俄罗斯发展起来了。资本主义的冲击破坏了犹太地区中世纪宗法式的封建基础。在俄罗斯先进的民主主义思想家和文学家的影响下,犹太人民中也出现了第一批启蒙者。他们寻求宗教、经籍以外的知识,从事语言科学和文学的研究。如我们在《从集市上来》中看到的,这些先行者给了年轻的未来的作家很大的影响。 肖洛姆·阿莱赫姆一生可谓命途多舛,历尽坎坷。他很小的时候就尝到了家庭衰落的滋味。《从集市上来》生动地叙述了他在这个破落的家庭里所度过的惨淡的童年和充满失意的青年时代。他早年丧母,受尽后母娘的虐待。为了生活,他不得不在天寒地冻的时候到院子外面去替他父亲的小客店拉客人;小学还没有毕业,就不得不背起行囊,挨家挨户地去给人教书,找人事关系,谋位置……后来总算在一个“犹太地主”家里找到了一份工作——当他女儿的家庭教师。这短短的三年——作者曾经写道——是他生活里一段幸福的日子。然而,命运总是和他作对,当他总算能够比较安定地生活和工作了,竟又被人赶了出来。为什么呢?只因为这个穷小子竟胆敢爱上一个有钱人的女儿。 离开了“犹太地主”罗耶夫的家之后,他在基辅找了很久工作,最后终于在波尔塔瓦省一个叫鲁布尼的小镇上当了一名公职拉比。当这种“虚伪的人,伪君子,有钱人的食客,政府的官吏”,原非肖洛姆·阿莱赫姆的志愿,但为了生活,他还是去干了。在鲁布尼的两年间,他兢兢业业地工作,努力使自己“不要成为像其他的公职拉比那样的人”。他积极参加社会公益活动,主张把修建教堂的经费用来建筑医院和学校。这样的公职拉比当然是不合那些“可敬的”人们的心意的,但是在穷苦的人们中间却留下了好名声。 1883年他和罗耶夫的女儿奥尔加再度相逢,他们违背了她父亲的意旨而结合了。就在这一年,肖洛姆·阿莱赫姆正式开始了他的文学活动。 1885年在肖洛姆·阿莱赫姆的生活中发生了一个巨大的转折,这个终日梦想得到“宝藏”的幻想家果真成了巨富。由于丈人罗耶夫的去世,他意外地得到了一笔相当可观.的遗产。然而,作为一个文学家,他并不善于掌管他的财产。他把很大一部分钱都花在建设犹太人民文学的事业上。他出资出版了《犹太人民丛书》,并且慷慨地资助生活有困难的犹太作家。这对发展犹太人民文学和团结当时犹太文坛一切进步力量起了很大的作用。然而,正因为如此,在基辅的交易所里,那些,投机商和骗.子手,那些“曼纳汉姆·曼德尔”们,如同豺狼嗅到了美味的猎物一样,在他周围团团转。这个不求实利的幻想家哪里懂得经商呢?不到几年他们便把他的钱财骗光了。为了避债,他只好逃到外国去。 即使是在肖洛姆·阿莱赫姆的声誉非常高的时候,他的生活也是很艰苦的。这个举世知名的作家为了人民的文学事业,竟然和出版商订了最苛刻的合同;出版商靠他的作品大发其财,而他却连起码的温饱都保不住。而且,那时他还染上了肺病。直到1908年纪念他从事文学活动二十五周年时,他的朋友们才从出版商的手里赎回了版权,交还给这时正在意大利养病的作者。 然而,犹太人民贫困的生活,个人的失意遭遇却丰富了作家的生活阅历和知识,唤起他把这一切写出来的欲望。肖洛姆·阿莱赫姆很早就显露出写作天才。他的第一篇文章在当时一份希伯来文的报纸上发表时,他才不过二十岁;到1883年,他已经正式从事文学工作了。这位天才的作家没有读过大学,也没有上过中学,甚至在家庭里,他所受到的,也不是父母的爱抚,而是像冰雹一样落在他头上的“后母娘的诅咒”。然而,恶劣的环境并没有使作家屈服;强烈的求知欲,对文学深厚的爱好,促使他顽强地学习。人民的疾苦和他对人民的同情触发他从事创作活动。他的才华之神正是这犹太人民的贫困。正是在这落后和愚昧的“犹太区”里,他写出了这么多充满了幸福憧憬和对生活抗议的诗篇一样的作品。 他所有的作品和他自己的生活经历以及整个犹太民族的苦难,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生活——这是他的作品的唯一的源泉。 “如果生活本身就是一部小说,干吗还要写小说呢?”这是作者写在本书卷首的一句话。生活——集市。这也是他创造的一个生动的比喻。的确,如我们在这本未完成的小说①中看到的,从他还是个“学塾”里的小学生开始,一直到他踏入生活的门槛开始作第一次“试飞”为止,在这短短的时期内,在我们面前,展示了如此纷繁,丰富多彩,有时甚至是光怪陆离的生活。在这里面有各式各样的人物,各种各样的生涯,还有各种幻想和理想,悲伤和失望……读这本书的时候,真使你仿佛置身在一个熙攘的大集市上,五花八门的景象让你目不暇接,简直分不出作者是在写自己还是写别人,是在写小说还是写自传。 肖洛姆·阿莱赫姆是一位来自人民的作家。他不像有些作家那样喜欢描写伟大的历史事件和伟大的人物。他只描写一些“小地方”里的“小人物”,描写他们在专制压迫和民族歧视下的贫困生活,以及他们对未来的理想和希望。这些人物在他的笔下刻画得栩栩如生,不但同时代的人可以在他的作品里看到自己的影子,就是我们今天的读者,听着书中许许多多活生生的人物——天真烂漫的孩子、耽于幻想的神学先生、做手艺的老实人、乐观的音乐家、饶舌的马车夫……对你诉说自己的命运和遭遇,也要情不自禁地和他们一同哀伤,一同欢乐。作者在谈这些“小人物”时如此亲切,就像是在谈论自己的一些老相识、老朋友。而作者对读者谈起这些故事的时候,也像是对老朋友、老相识谈话一样。作者的笔名“肖洛姆·阿莱赫姆”,原是犹太人日常见面时的一句问候语“祝你平安”。如此说来,作者倒不像是在写小说,而像一个人遇见了一位老朋友,互道寒暖之后,侃侃而谈,或者像一个茶馆里的说书人,和听众见面问好之后,开始讲述那、些“哪怕能引起人们一点兴趣的事情”。 肖洛姆·阿莱赫姆笔下的小人物多半是些淳朴、善良、勤劳而虔诚的人们。他们生活在那闭塞落后的卡斯里洛夫卡(这是作者给这个小地方虚构的地名),愚昧无知和孤陋寡闻造成了他们可笑的性格。这些“卡斯里洛夫卡的人们”都是口直心快,“心里想什么,口里便说什么”,他们有将自己一切告诉别人的愿望。“不知道你认不认识我,我是燕达,燕达·库洛拉帕……”《瓦罐子》(这是一个描写一家人死于肺病的故事)里那个多嘴的女主人公就是这样絮絮不休地向人介绍自己。她那滔滔不绝的言词,那经常重复和大量用词不当的语句,使人听起来觉得可笑,然而通过这滑稽的故事,我们却看到了一个贫困家庭的悲剧。 永远怀着美好的希望,得到的却永远是痛苦的失望,或者是,永远遭受痛苦的失望,但从不放弃美好的希望一这是肖洛姆·阿莱赫姆许多作品里的主题思想。那些饿着肚子的人们幻想着发现宝藏,中头奖,那个连过安息日也没有钱的神学先生却幻想着他当了大银行家洛希尔之后,要“永远地消灭战争”(《假如我是洛希尔》)。 甚至是最倒霉的入,在作者的笔下也是些“快乐的穷汉子”,在他们的脸上我们看不到愁眉苦脸的表情。他们的悲痛被作家以幽默为手法(高尔基称他这种幽默为“辛酸的,感人的”幽默),被这些人物的笑声冲淡了。但这不是他所说的“笑是有益的,医生也建议人们笑”那一回事。照他看来,笑是这些“快乐的穷汉子”的自卫手段,他们用笑声来表示自己的抗议。这些人物笑别人,也笑自己,在一片笑声中,他们严厉地谴责了那个腐败透顶的不合理的世界。 作家谈到人民的疾苦,谈到这些被生活压迫而变成畸形的人们的时候,他的笑声里渗透着泪水,然而,当他嘲笑那些贪得无厌而又高傲自负的有产阶级,那些目光短浅的知识分子、律师和法官的时候,却是辛辣无情的。《从集市上来》最后几章提到的那个“地下律师”是一个很鲜明的例子。他们的外表虽然神气十足,内心却是又卑鄙又肮脏,就像他们手里提的大皮包一样,外面看去亮闪闪的,里面不过是些“旧报纸,肮脏的硬袖口和领子”而已。 在《森德尔·布兰克》(1888)、《雅克涅胡斯》(1894)和《中大彩》(1911)等作品里,他无情地揭露了那些资本家、大财阀的丑恶面貌。讽刺剧《雅克涅胡斯》当时在一些巨商富豪中间引起了如此大的震动,以致沙皇政府不得不禁止了这个剧本。肖洛姆曾两次到过美国,在那里他看到了典型的资本主义城市的生活,在他后期的作品《莫吐儿在美国》和《游星》(1909—1911)里,还揭露了所谓“西方文明”和“美国生活方式”。 肖洛姆·阿莱赫姆也写过一些长篇和抒情的作品。例如在自传小说中提到过的早期作品《斯切姆彼纽》(1888)、《夜莺约谢列》(1889)和《雅歌》。前两篇是描写人民中天才的艺术家的遭退,后者可以说是一首爱情的叙事诗。 不过,使作家的天才得到最充分发挥的却是他的短篇小说。他一共写过三百多个短篇。就是一些重要的著作如《曼纳汉姆·曼德尔》、《卖牛奶的台维》、《莫吐儿》等也是围绕着一个主角,由一组短篇小说合成的。这三组短篇小说集是作者最重要的,也是他自己最喜爱的作品。 《曼纳汉姆·曼德尔》是作者在他当富翁的短短的时间内,在交易所里了解了生意人的世界,观察了许多经纪人、投机商和包工头之后创造出来的悲喜剧式的典型小资产阶级的人物。,曼纳汉姆·曼德尔本来是个穷汉,但他却有许多幻想的计划。他相信只要有一天时来运转,他就可以发财了。他到了大城市,看到了许多富人,见识了各种各样的投机事业,他相信这就是他发财的地方了。然而运气老是对他不利。他发觉自己根本无法挤进这些发财的事业中去,只是给别人无情地践踏着。这个倒霉的人物简直到处碰壁,甚至有一次连做媒,人也出了乱子。他给一个富家女子做媒,满以为可以得到一笔优厚的报酬,谁知道当他把那姑娘带到预定的地点和他的同行从别处带来的对象见面时,才发觉对方原来也是一个女子! 曼纳汉姆·曼德尔这个人物是资本主义世界里小资产阶级的悲剧。这个怪人和幻想家为了能在资本主义世界立足,拼命地沿着社会的阶梯往上爬,但却一次又一次地从这阶梯上摔下来。 和曼纳汉姆·曼德尔相反,卖牛奶的台维是.一个淳朴的劳动者。他是一个诚实乐观、热爱劳动、笃信宗教的人。虽然他的日子不好过,但他和他的家人一起劳动的时候,他是:愉快的。他认为一个人应该靠自己的双手谋生活。投机生意,不劳。而获这种思想和他是格格不入的。甚至当他被曼纳汉姆·曼德尔引诱去碰运气,结果把他积存的一百卢布全亏光之后,他也只是擦了擦鼻子尖骂自己道:“你想要赚钱吗?那你就得去流汗……不劳而获是没有的。” 台维热爱生活,也热爱真理。他以淳朴的感情来对待周围的事物。他有七个女儿。当她们小的时候,生活还很平静。但当她们长大以后,就赶上了1905年的革命风暴。他的一个女儿违背了传统的习惯,和一个革命者结了婚。后来丈夫被流放,她也自愿跟他到西伯利亚去。台维虽然不大明白他的女婿的理想,但他很尊敬和喜欢这个小伙子,并且同情他的遭遇。另一个女儿嫁给了一个俄罗斯人。这一点很使台维伤心,传统的习惯和宗教的感情使他一时转不过来。不过后来他终于意识到这只是一种由于无知而产生的偏见,他问自己道:“什么是犹太人,什么是非犹太人呢?为什么上帝要创造犹太人和非犹太人呢?既然他创造了他们,为什么他们彼此要隔绝,为什么要成为仇人,就好像一些人是上帝的儿女,而另一些却不是呢?” 热爱劳动,热爱真理的台维是人民乐观主义精神在作者笔下的化身。不幸接二连三地打击他,但他却像一棵橡树一样坚强地站立着,任何时候他都充满了对未来生活美好的信念,就是在1905年革命失败后的反动黑暗的日子里,他还是相信美好的日子一定会到来的。 在儿童的世界里,肖洛姆·阿莱赫姆寄托了自己纯洁、完整与美好的理想。虽然沉重的生活压迫和黑暗的社会对这些天真烂漫的小孩的心灵多少投下了一些阴影,宗法社会的各种清规戒律约束着他们,使他们的生活很少乐趣,然而他们毕竟能够在自己的小天地里幻想着幸福。肖洛姆·阿莱赫姆在孩子们身上看到了人们对任何邪恶的本能的反抗和对自由的强烈的渴望。他很珍视他们这些性格,而不像一个大人那样讥笑他们。在’他的笔下,孩子从来不是笑料,相反的,肖洛姆·阿莱赫姆所写的儿童故事都是非常抒情的。 然而那些愚昧的人们哪里了解孩子们的心灵呢?无论是自传里的小肖洛姆,或者是短篇小说中著名的莫吐儿,人们对他们进行教育的唯一方法就是巴掌、耳光、拳打脚踢。直,到他们成了孤儿的时候,人们才忽然觉得需要怜悯和爱护他们。 “我多么幸福啊,我是个孤儿啦!” 多么幽默的手法,多么辛酸的感情啊!就是.这样,作者把一些伤心的故事写碍使你读了不能不发笑,而一篇幽默的故事却使你读了不得不流泪。 这正是高尔基读了他的作品之后的感情。1910年“当代问题”出版社开始出版了肖洛姆·阿莱赫姆作品的俄译本。高尔基读了他的《莫吐儿》一书之蓿,给他写了一封热情的赞扬的信,“您的书我收到了。我笑了也哭了。这真是一本绝妙的书!全书洋溢着对人民的崇高、深厚而真挚的爱。这种感情在今天是不可多得的。” 1904年他在彼得堡和高尔·基见面。高尔基的革命思想对他后期的作品发生了很大的影响。他虽然不是一个革命者,可是从他后期的作品可以看出,他已经渐渐不满足于反映和揭露了。在他的作品里,革命和抗议的声音越来越响亮。他对1905年的革命是同情的。这时期他也写了许多抨击沙皇政府的小品文和评论。在好些作品里,他还.塑造了像高德尔、什姆利克、约瑟夫、彼尔契克这样一些革命者的形象。卖牛奶的台维的女儿和女婿彼尔契克为了革命的理想而被流放到西伯利亚。作者通过台维来表示自己对革命的态度。他认为,真理是在彼尔契克这些人那边的。 作家的女儿在1939年出版的回忆录中谈到,肖洛姆·阿莱赫姆在瑞士的时候,常去听列宁、卢纳察尔斯基和普列汉诺夫等人的演讲。他把马克思、倍倍尔称作“善良的人们”,并且相信俄罗斯将不可避免地发生无产阶级革命,美好的时光一定会到来。 然而,作家终究没有活到“美好的时光”到来的一天。晚年他在德国养病,由于第一次世界大战,他连祖国也回不了。可以想象,作家当时的心情是怎么样的。那时,俄国还在尼古拉二世的统治之下,而德国又是反犹太主义的摇篮。不管哪一方战胜了,这对犹太人会有什么好处呢? 1914年底作家怀着极度抑郁的心情再度到美国去。1916年5月13日,这个伟大的犹太作家就在远离祖国的异乡与世长辞了。 这位伟大作家的逝世不但在犹太人民中引起了莫大的悲痛,所有的正直和进步的人们都像悼念一位人民作家那样来悼念他。出殡那天,纽约有一万五千人瞻仰了他的遗容。大街上有近二十万人排成行列向他告别。除美国之外,在俄国、在波兰、在南非,上百个有犹太人居住的城市也都集会纪念他。对于一个既无权又无势的作家的这种尊崇,在犹太人的世界里是很少有的。正因为他来自人民,心里装着人民,所以人民如此尊敬他,热爱他。 就是在他生命快终结时,在1916年2月一封家书里他还念念不忘勉励孩子们说:“要学会热爱人民,学会欣赏我们的人民在这伟大的世界里的精神财富……”事实上,肖洛姆·阿莱赫姆作品的意义正是远远超出了民族的界限,而成为世界进步文学的一份宝贵财产。 今天人们在作家的坟头上,还可以读到他的遗嘱中出自肺腑的一段话: “无论我以后死在哪里,请不要把我跟那些贵族名流、富豪士绅葬在一起,请把我葬在普通的犹太工人,真正的人民安息的地方,好让我坟墓上的基石点缀我周围普通人的坟墓,也好让那些普通人的坟墓点缀我的墓碑——就像我生前那些纯朴正直的人民使自己的人民作家增光一样。” 作家用自己的作品热情讴歌了人民。他的呼声打动了那些受压迫和屈辱的人们的心。他用自己的作品唤醒了人的自尊,帮助他们了解自己、了解生活以及自己在,生活中应有的地位。“人——他要成为什么样的人,就能成为什么样的人。”这是肖洛姆·阿莱赫姆自传体小说《从集市上来》的最后一句话,这既是对作家艰苦奋斗一生的高度概括,也是他对自己的同胞和世人一句充满睿智和期盼的遗言。 1959年作家一百周年诞辰之际,世界和平理事会决定将他作为世界文化名人来纪念。当年,在北京和上海分别举行了隆重的纪念活动,人民文学出版社为此出版了拙译《从集市上来》及一些短篇小说。自从我国著名文学家茅盾于1921年第一个介绍肖洛姆·阿莱赫姆及其作品以来,国人开始认识并注意这位伟大的作家,陆续有人翻译他的作品。1959年的纪念活动无疑是一次大宣传,当年《从集市上来》的出版有助于我国读者更好地了解他。 不过,当年由于时间仓促,那时资讯远不如现在这般发达,译文难免有这样或那样的缺陷。此后笔者通过各种渠道继续翻查各种有关资料,后来还找到了更权威的苏联国家文学出版社出版的《肖洛姆·阿莱赫姆文集》(6卷本),拿来与原译本对照,发现不同版本的俄译有些地方有所不同,特别是6卷本书后的丰富注解是以前我依据的版本所无的。因此我得以重校一遍,根据情节改动了一些地方的译法,并补充了一些有助于了解犹太人民风俗习惯和当时历史背景知识的注释。 时光过去了整整50年,许多国家又掀起了纪念作家诞辰150周年活动的高潮。我国上海市文史研究馆、上,海市人民对外友好协会、上海市作家协会为此共同举行“纪念世界,文化名人肖洛姆·阿莱赫姆诞辰150周年座谈会”。上海社会科学界的专家,部分高校的教师、学生,乌克兰、美国驻沪总领事馆总领事以及俄罗斯、以色列驻沪总领事馆官员等来宾百余人参咖,共庆作家华诞。我因故未能出席这次盛会,权把这修订后的译本呈献给读者,作为对这位伟大作家的一份迟来的贺礼吧。 译者 2010年9月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