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兵法》是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中国古代最著名的军事著作,世界上最古老的兵书。《三国演义》中有许多战例,其虚实分合,攻守进退,以小打大,以少胜多,应战应和,应擒应纵,胜负得失,都有可鉴之处。
由钱伯泉编著的《孙子兵法》主要内容为计篇,作战篇,谋攻篇,形篇,势篇,虚实篇,军争篇,九变篇,附录《四变》,行军篇,附录《黄帝伐赤帝》,地形篇……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孙子兵法与三国战例 |
分类 | |
作者 | 钱伯泉 |
出版社 | 新疆人民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孙子兵法》是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中国古代最著名的军事著作,世界上最古老的兵书。《三国演义》中有许多战例,其虚实分合,攻守进退,以小打大,以少胜多,应战应和,应擒应纵,胜负得失,都有可鉴之处。 由钱伯泉编著的《孙子兵法》主要内容为计篇,作战篇,谋攻篇,形篇,势篇,虚实篇,军争篇,九变篇,附录《四变》,行军篇,附录《黄帝伐赤帝》,地形篇…… 内容推荐 《孙子兵法》是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中国古代最著名的军事著作,世界上最古老的兵书。从《孙子兵法》上汲取前人积累的丰富多彩的经验,相应地变得越加聪明,然后参加实际工作,应用并改进这些从书本上学得的知识。我们学习和研究战争的知识也是如此。今天从书本上学习和研究战争,大量汲取前人和今人在血战中获得的经验和教训,使我们变得聪明起来,这又有什么可非议的呢? 由钱伯泉编著的《孙子兵法》十三篇,是他从齐国来到吴国,晋见吴王阖庐时所献的著作。在《孙子兵法》一书中,他以朴素的唯物主义观点研究战争,在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方面,提出了许多宝贵的见解。两千多年来,《孙子兵法》一直被历代的军事家奉为经典。 目录 孙子兵法 《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节录) 附录:《孙子见吴王》 计篇 作战篇 谋攻篇 形篇 势篇 虚实篇 军争篇 九变篇 附录《四变》 行军篇 附录《黄帝伐赤帝》 地形篇 附录《地形二》 九地篇 火攻篇 用间篇 村录《吴问》 三国战例 孙坚急智 董卓退兵 孙策诱敌 陈登运智败强敌 陈登离间 智取冀州 公孙死战 陈群劝告 袁绍遇险 许下屯田 官渡之战 程昱却兵守鄄城 郭嘉献计平冀州 田畴带路 张绣追敌 李孚穿围 李典清道 曹仁论围 赤壁鏖兵 假信退敌 激战关中 庞统三计 郑度献策 曹操稽迟误战机 钟繇汾水斩郭援 郭淮自强 吕蒙攻皖 刘馥备战 曹操先令 陆逊布疑 蒋济论兵 董昭先见 张既征西 吕蒙智取零陵城 奇袭新城 魏延出奇 李典论伏 司马懿献计解围 董昭建议泄机密 陆逊深意 陆逊致书 吕蒙偷袭 刘晔料敌 曹丕论兵 陆逊不救 陆逊火攻 陆逊忧后 吕岱南征 诸蔫心战 夏侯声援 刘劭出奇 张郃料敌 满宠移城 满宠知诈 陆逊退兵 诸葛空城 街亭失误 魏军坚壁 王昶诱敌 邓艾屯田 钟会使间 陈泰围城 姜维扬言 司马伐蜀 邓艾奇兵渡阴平 陆抗制胜 三国年代对照表 试读章节 孙坚急智 孙坚,表字文台,大概是孙武的后代。少年时代当县中的小吏。有一次,他和父亲同船到钱塘去,正碰上海盗胡至等人从匏里抢来商人的钱物,在岸边分赃,过往行人都裹足不前,孙坚乘坐的船只也不敢行驶。孙坚对父亲道:“这些海盗很容易打败,让我试一试吧。”孙坚的父亲道:“这不是你力所能及的。,’孙坚手拿钢刀,跳上岸去,伸手东西指挥,装做部署人马,包围海盗的样子。海盗远远看见,以为是官兵追捕他们来了,急忙抛下钱物,四散奔逃。孙坚追赶上去,杀死了一个海盗,回到船上。孙坚的父亲看了大吃一惊,孙坚从此就出了名。 《昊书》卷一《孙破虏讨逆传》 评论: 孙坚“出其不意”,给敌人以假象,从而取得成功。他在少年时候,即有这样的胆量和智谋,长大成为大将,做出一番事业,自然不足为奇。董卓退兵 韩遂等人起兵凉州,向东进攻。因为董卓是凉州人,熟悉当地情况,被任命为中郎将,带着一支兵马,和其余五路兵马分头西进,抗击韩遂,不想被韩遂的几万西羌兵包围在望垣硖地,内无粮草,外无救兵。董卓伪装捕鱼充饥,在归路的大河上筑了一道堤堰,使河水聚满了几十里地面,然后悄悄地带兵从堤堰的下面过河撤退,等全军过后,决开堤塘。西羌兵闻讯追赶,河水已经很深,无法渡过河去。当时六路军马并进陇西,五路大败逃散,只有董卓的兵马完整地回来了。 《魏书》卷六《董卓传》 评论: 董卓被围,内无粮食,外无救兵,形势十分危急。若是公然撤退,羌兵乘势追击,后果不堪设想。他假装捕鱼,筑堰积水,既可麻痹敌人,又可加快渡河撤兵的速度,还能放水阻挡敌军追击,真是一举三得,可说是退兵奇策! 孙策诱敌 庐江太守刘熊兵强马壮,威镇江淮,孙策将他看成眼中钉。为此,孙策假装弱小和谦逊,派人带着大批珠宝,低声下气地对刘熊说:“上缭的土民经常欺负我们,我们恨之入骨,已经不止一年了,很想攻击他们,可惜道路不便。上缭非常富饶,攻下这片地方,好处是说不尽的,希望你能出兵去打,我们可以派兵接应。”刘熊信以为真,又收了大批珠宝,不胜欢喜,部属们也都纷纷祝贺,只有刘晔持反对意见。刘熊追问原因,刘晔回答:“上缭虽小,城高池深。容易坚守,很难进攻,十天半月是打不下来的。如果旷日持久,兵卒疲劳,国家空虚,孙策前来乘机进攻,只怕很不好办。这一来,你进攻上缭,既不能取胜;退兵回来,又无立足之地。所以,如果你今天出兵,明天就会大难临头。”刘熊不听刘晔的劝告,派兵进攻上缭,孙策果然乘虚袭击刘熊的后方。刘熊无法抵抗,只得投奔曹操。 《魏书》卷十四《刘晔传》 评论: 孙子兵法说“敌虽众,可使无斗。”孙策是善于分散和削弱敌人的势力,从而战胜敌人的。像刘晔这样精明的人,一眼就看透了孙策的阴谋。只有刘熊这样的庸人,才会利令智昏,受骗上当。陈登运智败强敌 孙策派兵进攻匡琦城的陈登,水军的旗帜飘满了城外的大江。陈登的部属都认为敌人超过守军十倍,只怕抵挡不住,最好还是带兵躲避,让给敌人一座空城。南方之人,惯于生活在水上,陆地是住不长的,不久就会自行退兵。陈登听见这种议论,厉声说道:“我接受国家的任命,镇守这一带地方,虽然无力消灭强贼,岂能一见敌人就逃?我一定要以身报国,仗义杀贼。”于是紧闭城门,伪装弱小,不与敌人交战,将士们衔枚噤声,城里寂静得好像无人一样。陈登自己则在城楼上仔细观察敌人,终于知道了敌人的弱点,就命令将士连夜磨刀擦枪。次日天蒙蒙亮,他就率领军队,大开南门,杀向敌人虚弱的地方,同时又派骑兵抄袭敌人后方。孙策的军队措手不及,慌忙排阵抵抗。陈登手敲战鼓,督促全军猛攻,终于大败敌人。孙策的军队来不及逃下船去,四散狂奔。陈登乘胜追击,杀了上万敌人。孙策恼羞成怒,不久叉派大军进攻陈登。陈登情知军力不敌,于是当众派陈矫去向曹操求救。过了两天,又秘密派出一支部队,在离城十里的高地上修建营房,要他们多打柴火,两把堆在一起,每堆相隔十步,纵横成行成列,到了夜间,一齐点起火来。城上的将士见了,以为救兵已到,顿时士气高涨。孙策的军队见了,立即慌乱退兵。陈登领兵从城中追了出来,又杀死了无数敌人。 《魏书》卷七《吕布臧洪传》,裴松之注引《先贤行状》 P75-80 序言 从原始时代的部落争夺,到现代社会的世界大战,由挥舞拳脚棍棒,到使用原子弹、氢弹,战争不但是司空见惯的“家常便饭”,而且在不断地升级和发展。 毛泽东指出:“战争——从有私有财产和有阶级以来就开始了的、用以解决阶级和阶级、民族和民族、国家和国家、政治集团和政治集团之间,在一定发展阶段上的矛盾的一种最高的斗争形式。”在阶级社会里,战争是不可避免的,和平是暂时的,不是这里发生战争,就是那里发生战争;不是今天发生战争,就是明天发生战争;不是发生小战,就是发生大战。 我们必须提高警惕,加强战略,准备打仗。战争打起来,它的双方都要消耗成批的物资,破坏大量的建设,残杀无数的生命。这是一种人类社会最不合理的现象,所以毛泽东说:“战争——这个人类互相残杀的怪物,人类社会的发展终究要把它消灭的。” 是的,我们要消灭战争,但是,在当前,我们既不能消灭战争,也不能反对一切形式的战争。毛泽东说:“历史上的战争,只有正义的和非正义的两类。我们是拥护正义战争,反对非正义战争的。一切反革命战争都是非正义的,一切革命战争都是正义的。”所以。一个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不但不会无原则地去反对一切战争,相反地,应当热烈拥护和积极参加革命战争,去反对反革命战争,从而达到消灭战争的目的。我们今天拿起并握紧枪杆子,正是为了将来放下和销毁枪杆子。 我们既然要用正义的战争,去反对非正义的战争,就得学习和研究有关战争的理论和知识,用它来指导战争。毛泽东说:“指导战争的规律,就是战争的游泳术。”我们要在战争的汪洋大海中自由游泳,就得掌握战争的规律。所以毛泽东号召我们:“研究军事理论,研究战略和战术,研究军队的政治工作,不可或缓。” 学习和研究有关战争的理论和知识,有两个途径,一是从书本上进行学习和研究,一是在实际战争中进行学习和研究。 毛泽东说:“一切带原则性的军事规律,或军事理论,都是前人和今人做的关于过去战争经验的总结。这些过去的战争所留给我们的血的教训,应该着重地学习它。”在这里,毛泽东为我们指出了从书本上学习和研究战争的重要性。在过去轰轰烈烈的革命战争年代,打仗是经常的事,革命战士有很多机会在实际战争中学习和研究战争。现在情况不同了,除去解放军指战员在演习中能够体验类似实战的情景之外,广大群众没有机会在战争中学习和研究战争,因此,从书本上学习和研究战争就更有其必要。或许有人会说,这是“纸上谈兵”,不切实际。其实,“纸上谈兵”又有什么不好的呢?世界上无论是谁,如果他想成为比较有用的人,他就得到学校去,读书学习,从书本上汲取前人积累的丰富多彩的经验,相应地变得越加聪明,然后参加实际工作,应用并改进这些从书本上学得的知识。我们学习和研究战争的知识也是如此。今天从书本上学习和研究战争,大量汲取前人和今人在血战中获得的经验和教训,使我们变得聪明起来,这又有什么可非议的呢? 当然,从书本上学得的军事理论和知识是不够完美的。毛泽东早就说过:“读书是学习,使用也是学习,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从战争学习战争——这是我们的主要方法。”我们必须将书本上学到的军事理论和知识,应用到将来的实际战争中去,加以检验,予以鉴别,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同时增添从实战中获得的新鲜东西,这是很重要的。不这样做,革命战争就不可能取得胜利;不这样做,军事科学就不可能得到发展。毛泽东是这一方面的光辉典范。在领导和指挥中国革命的几十年中,他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辨证法,汲取中国历史上的多种多样的战争经验,进行了千百次艰苦卓绝的战斗,用少量兵力、劣势装备,靠“小米加步枪”,战胜了人数众多、武装到牙齿的国内外敌人,创造了神话般的奇迹,给我们留下了一整套军事科学体系,大大充实和丰富了世界军事理论的宝库。 叶剑英曾指出:“在我们中华民族悠久灿烂的文化宝库中,有着极其丰富的军事典籍和军事学术遗产,我们要吸取其精华,批判地继承下来,使我国无产阶级的军事科学更加绚丽多彩。”《孙子兵法》这一部著作,就是中华民旅文化宝库中光芒四射的一颗明珠。《孙子兵法》比较完整和比较系统地总结了古人关于一般战争的规律。在毛泽东一系列光辉的军事著作中,曾经不止一次地提到孙子的名字,由此可见,他对《孙子兵法》一书多么重视。我们今天学习《孙子兵法》,研究它,批判地继承其中的精华,对于指导今后的革命战争,对于发展军事科学,是有一定意义的。 孙子是春秋末年的人。《孙子兵法》十三篇,是他从齐国来到吴国,晋见吴王阖庐时所献的著作。在《孙子兵法》一书中,他以朴素的唯物主义观点研究战争,在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方面,提出了许多宝贵的见解。两千多年来,《孙子兵法》一直被历代的军事家奉为经典。 《孙子兵法》一书已经广泛流传了24个世纪,在印刷术没有发明之前,人们在竹帛上竞相传抄;在印刷术发明之后,又经无数次的翻印。在传抄和翻印的过程中,难免会有写错印错的字句,许多注释和研究《孙子兵法》的占人,又爱望文生意,因讹传讹,以致对于许多字句,聚讼纷纭,莫衷一是,给后人学习和应用《孙子兵法》带来了许多人为的困难。 1972年,山东临沂凤凰山汉墓出土了一批竹简,其中有《孙子兵法》13篇,另有4篇关于孙子的佚文。在4篇佚文中,《孙子见吴王》一篇应是司马迁据以编写《史记·孙子吴起列传》的原始材料。《吴问》一篇不见于史籍经传。《四变》一篇或即古本《九变篇》中的一段,后来被人删削出去,或许因为弃之可惜,所以单独成了一篇文章。《黄帝伐赤帝》也不见于史籍经传,从文意看,显然是《行军篇》的引伸,重点是讲,在取得“天时”、“地利”而战胜敌人后,还须在新占领的敌国实施“休民”、“艺谷”、“赦罪”等良好的政治经济政策,以期再得“人和”的优势。这套竹简本《孙子兵法》是两千多年前的遗物,离开孙子生活的年代不很遥远,其中因传抄而造成的错误必然比今天流传的《孙子兵法》要少。 为了清除长期流传过程中所出现的错误,使《孙子兵法》比较近实,能够使大家更好地学习和研究它,我搜集了一些版本,对照竹简本《孙子兵法》进行了校订,除无关紧要的文言虚字,如“之”、“也”等外,大约改正了40多处的字句,这些字句都是意思比较重要的。在此同时,在书前书后和有关篇章中,附录了《史记·孙子吴起列传》和新发现的4篇有关孙子的文章。 《孙子兵法》既然是上古的作品,又是专业性的军事著述,对于现代的人来说,自然比较遥远和陌生。历代注释《孙子兵法》的人虽然很多,但是他们用的也是古文,而且比较繁琐,不便于今天的读者进行学习。为了使具有高中文化程度的读者能够阅读《孙子兵法》的原文,我在句间作了一些简略的注释;至于初中以下水平的读者,则可参看我的译文。 研究战例,是学习战争的一种好方法。《三国志》一书所记载的历史,从汉献帝即位起,到东吴败灭止,大约90年间,几乎无年不战,无月不战,有着许多胜利和失败的战例,而且记载精短,事实简明。为了使读者更好地学习和理解《孙子兵法》,我同时挑选了66则三国战例,进行了翻译和编排,并且着重于从兵法的角度加以简单的评论。这些战例主要选自《三国志》一书,只有少数几则,因为《三国志》记载得过于简略,采用了《后汉书》和《晋书》。 由于我的能力有限,在校订、编写等工作中一定存在不少的缺点和错误,诚恳地希望读者批评指正。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