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司马迁编著的《史记(上下全本无障碍阅读本)/世界文学文库》是由司马迁撰写的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最初没有固定书名,或称“太史公书”,或称“太史公传”,也省称“太史公”。“史记”本是古代史书通称,从三国时期开始,“史记”由史书的通称逐渐成为“太史公书”的专称。该书记载了上自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元狩元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与后来的《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史记》参考了众多典籍,如《左传》、《国语》、《世本》、《战国策》、《楚汉春秋》和诸子百家等,同时参考档案、民间古文书籍。司马迁还亲自采访,进行实地调查。
由司马迁编著的《史记(上下全本无障碍阅读本)/世界文学文库》是我国著名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位列“二十五史”之首,约成书于西汉武帝征和年间。“史记”一词,东汉之前乃一切史书之统称,后始为司马迁史书之专称,原书最初被称作《太史公书》,到东汉桓帝才改称为《史记》。全书分12本纪,10表,8书,30世家,70列传,共130篇,五十二万余字,以纪和列传为主体,故名纪传体,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开始到汉武帝太初四年(前101年)约3000年间的历史。司马迁撰写《史记》的目的在于“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原始察终,见盛观衰”。
沃丁崩,弟太庚立,是为帝太庚。帝太庚崩,子帝小甲立。帝小甲崩,弟雍己立,是为帝雍己。殷道衰,诸侯或不至。
帝雍己崩,弟太戊立,是为帝太戊。
帝太戊立,伊陟为相。豪有祥(本指吉凶的征兆,这里指凶兆)桑谷共生于朝,一暮大拱。帝太戊惧,问伊陟。伊陟日:“臣闻妖不胜德,帝之政其有阙与?帝其修德。”太戊从之,而祥桑枯死而去。伊陟赞言于巫咸。巫咸治王家有成,作《咸艾》,作《太戊》。帝太戊赞伊陟于庙,言弗臣,伊陟让,作《原命》。殷复兴,诸侯归之,故称中宗。
中宗崩,子帝仲丁立。帝仲丁迁于□(ao)。河宜甲居相。祖乙迁于邢。帝仲丁崩,弟外壬立,是为帝外壬。《仲丁》书阙不具。帝外壬崩,弟河□甲立,是为帝河宜甲。河□甲时,殷复衰。
河宣甲崩,子帝祖乙立。帝祖乙立,殷复兴。巫贤任职。
祖乙崩,子帝祖辛立。帝祖辛崩,弟沃甲立,是为帝沃甲。帝沃甲崩,立沃甲兄祖辛之子祖丁,是为帝祖丁。帝祖丁崩,立弟沃甲之子南庚,是为帝南庚。帝南庚崩,立帝祖丁之子阳甲,是为帝阳甲。帝阳甲之时,殷衰。
自中丁以来,废逋而更立诸弟子,弟子或争相代立,比(连续,接连)九世乱,于是诸侯莫朝。
帝阳甲崩,弟盘庚立,是为帝盘庚。帝盘庚之时,殷已都河北,盘庚渡河南,复居成汤之故居,乃五迁,无定处。殷民咨(嗟叹)胥皆(全都)怨,不欲徙。盘庚乃告谕诸侯大臣日:“昔高后成汤与尔之先祖俱定天下,法则可修。舍而弗勉,何以成德!”乃遂涉河南,治毫,行汤之政。然后百姓由宁,殷道复兴。诸侯来朝,以其遵成汤之德也。帝盘庚崩,弟小辛立,是为帝小辛。
帝小辛立,殷复衰。百姓思盘庚,乃作《盘庚》三篇。
帝小辛崩,弟小乙立,是为帝小乙。帝小乙崩,子帝武丁立。
帝武丁即位,思复兴殷,而未得其佐。三年不言,政事决定于冢宰,以观国风。武丁夜梦得圣人,名日说。以梦所见视群臣百吏,皆非也。于是乃使百工营(谋求)求之野,得说于傅险中。是时说为胥靡(因犯法而服劳役的人),筑于傅险。见于武丁,武丁日是也。得而与之语,果圣人,举以为相,殷国大治。故遂以傅险姓之,号日傅说。
帝武丁祭成汤,明日,有飞雉登鼎耳而啕(g6u,通“锥”,野鸡叫),武丁惧。祖己日:“王勿忧,先修政事。”祖己乃训王日:“唯天监下典厥义,降年(上天赐给人的年岁、寿数)有永有不永,非天天民,中绝其命。民有不若德,不听罪,天既附命正厥德,乃日其奈何。呜呼!王嗣敬民,罔非天继,常祀毋礼于弃道。”武丁修政行德,天下咸欢,殷道复兴。 帝武丁崩,子帝祖庚立。祖己嘉武丁之以祥雉为德,立其庙为高宗,遂作《高宗肜(r6ng)日》及《训》。
帝祖庚崩,弟祖甲立,是为帝甲。帝甲淫乱,殷复衰。帝甲崩,子帝廪(Im)辛立。帝廪辛崩,弟庚丁立,是为帝庚丁。帝庚丁崩,子帝武乙立。殷复去毫,徙河北。
帝武乙无道,为偶人,谓之天神。与之博,令人为行。天神不胜,乃辱之。为革囊,盛血,仰而射之,命日“射天”。武乙猎于河、渭之问,暴雷,武乙震死。子帝太丁立。帝太丁崩,子帝乙立。帝乙立,殷益衰。
帝乙长子日微子启,启母贱,不得嗣。少子辛,辛母正后,辛为嗣。帝乙崩,子辛立,是为帝辛,天下谓之纣。
帝纣资辨(通“辩”,有口才)捷疾,闻见甚敏;材力过人,手格猛兽。知足以距(通“拒”,拒绝)谏,言足以饰非。矜人臣以能,高天下以声,以为皆出己之下。好酒淫(过度,无节制)乐,嬖(bi,宠爱)于妇人。爱妲己,妲己之言是从。于是使师涓作新淫声,北里之舞,靡靡之乐。厚赋税以实鹿台之钱,而盈巨桥(古代粮仓名)之粟。益收狗马奇物,充仞(ren,充满)宫室。益广沙丘苑台,多取野兽蜚(通“飞”)鸟置其中。慢于鬼神。大取(zui,积聚)乐戏于沙丘,以酒为池,悬肉为林,使男女倮(Iu6,通“裸”)相逐其间,为长夜之饮。百姓怨望而诸侯有畔者,于是纣乃重刑辟。有炮烙之法。
以西伯昌、九侯、鄂侯为三公。九侯有好女,人之纣。九侯女不意(通“喜”)淫,纣怒,杀之,而醢(hai,古代把人剁成肉酱的酷刑)九侯。鄂侯争之强,辨之疾,并脯鄂侯。西伯昌闻之,窃叹。崇侯虎知之,以告纣,纣囚西伯美(y6u)里。西伯之臣闳夭之徒,求美女奇物善马以献纣,纣乃赦西伯。西伯出而献洛西之地,以请除炮烙之刑。纣乃许之,赐弓矢斧钺,使得征伐,为西伯。而用费中为政。费中善谀,好利,殷人弗亲。纣又用恶来。恶来善毁谗,诸侯以此益疏。
西伯归,乃阴修德行善,诸侯多叛纣而往归西伯。西伯滋大,纣由是稍失权重。王子比干谏,弗听。商容贤者,百姓爱之,纣废之。
P16-P17
《史记》是我国汉代史学家司马迁所著的史学巨著,位列“二十四史”之首。《史记》不仅是一部流传千古的历史经典著作,同时也是一部万世流芳的历史文学名著,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汉文学史纲要》)。
司马迁(前145一前87),字子长,西汉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城)人。他的父亲司马谈做过太史令,负责撰写史籍。司马迁年轻时就很喜欢历史,并漫游名山大川,到处考察风俗、搜集史料。父亲去世后,元封三年(前108)他承袭父职任太史令,得以看到大量的历史文献和档案材料。汉武帝太初元年(前104),司马迁遵父遗嘱承担撰写《史记》的重任。在此期间,因替兵败投降匈奴的李陵辩解,触怒汉武帝,惨遭腐刑,蒙受奇耻大辱。出狱后,司马迁更加发奋写作,终于在征和二年(前91)完成撰写工作。在他死后若干年,他的外孙杨恽将这部五十二万多字的巨著公之于世。
《史记》最初没有固定的书名,有称作“太史公书”,也有称作“太史公记”的。魏晋间开始有以《史记》专称《太史公书》的,至《隋书·经籍志》立“史部”,以《史记》居首,遂成专名。《史记》记载的是中国上自黄帝下至武帝太初年间(公元前104一前101)大约三千多年的历史。书分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本纪,记载的是历代帝王的事迹,及其在位时所发生的重大事件;表,是将人物、事件分条概括按顺序罗列的表格;书,是对重要典章制度的专门记述;世家,记载的是春秋战国以来各主要诸侯国历史和汉代所封的诸侯、勋贵的事迹;列传,则是各类杰出人物的传记。
在《史记》之前,我国也有史书,如编年体史书《春秋》,如国别体史书《国语》、《战国策》,还有政治史书《尚书》,但是还没有一部贯穿中国几千年历史的通史,《史记》则填补了这一空白,成为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它体例严谨,脉络分明,成为后代修史体例的典范。宋代史家郑樵就曾说:“使百代而下,史官不能易其法,学者不能舍其书,《六经》之后,惟有此作。”清代学者赵翼也说:“自此例一定,历代作史者遂不能出其范围,信史家之极则也。”
《史记》现存的版本较多,有通行的清武英殿本、同治年间金陵书局刊行的《史记集解索隐正义合刻本》、商务印书馆影印《百衲本二十四史》中的南宋黄善夫刻本等。现存最早的刻本是南宋黄善夫刻本,此刻本在内容编排上与金陵书局本、武英殿本略有不同。本书以黄善夫刻本为底本,在正文与目录编排上,综合金陵书局本、武英殿本,同时为方便读者阅读,对异体字、古今字、通假字则作了适当保留,并添加了注音、释义,方便读者阅读与理解。
不妥之处,欢迎广大读者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