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岁后为梦想寻找现实的出口》(作者:李梓新)是一本散文作品集,描述了30岁左右的一代人的生存状况,记录了他们的不同抉择和坚持。他们上有老下有小,事业刚刚开始,多数又远离故乡,面临着工作、婚姻、创业、自我、责任等诸多问题。他们正逐渐成为社会的主流人群,他们的生活状态,更值得我们去关注、去了解。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30岁后为梦想寻找现实的出口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李梓新 |
出版社 | 中信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30岁后为梦想寻找现实的出口》(作者:李梓新)是一本散文作品集,描述了30岁左右的一代人的生存状况,记录了他们的不同抉择和坚持。他们上有老下有小,事业刚刚开始,多数又远离故乡,面临着工作、婚姻、创业、自我、责任等诸多问题。他们正逐渐成为社会的主流人群,他们的生活状态,更值得我们去关注、去了解。 内容推荐 30多岁、不再年轻的年轻人、还未中年的中年人,是什么样的一代人? 20世纪20年代初,他们是“迷惘的一代”; 40年代末,他们是“垮掉的一代”; 60年代,他们是“反叛的一代”。 在今天,在中国,他们有一个新名字:“三明治一代”。他们上有老、下有小,是社会的中坚力量,也面对着现实的“压力山大”。他们夹在现实与理想之间,夹在父母和孩予之间,夹在上司和下属之间,夹在城市和故乡之间,夹在工作和创业之间,面对工作、婚姻、创业、自我、责任…… 他们职业不同、背景各异,一些人被生活打败了,一些人寻找着更好的选择,追寻内心的价值,在困难与压力下坚持梦想,去实现“生活在别处”。 《30岁后为梦想寻找现实的出口》(作者:李梓新)写下了他们的故事,记录了他们的抉择和坚持。这些故事,也是你我的故事。 目录 序言 我们“中国三明治”一代 第一章 我们”中国三明治”一代我的奢侈生活 去往墙外 一场全程直播的间隔年旅行 旅行不是生活目的,而是人生礼物 体制内的理想主义 一个人的“舌尖上的中国” 10万微信粉丝经济 摇滚青年的互联网人类学 一个独立时装设计师在这个时代 审美和品位是可以像财富一样被普及的 喧嚣的互联网CEO与孤独的电影导演 “铿锵玫瑰”伤退,生活继续燃烧 吃过猛犸象,再吃恐龙 舞者三十 当我们谈论教育,我们谈的是中国社会的变化脉络 从奥美辞职后,我们回家养蚕了 第二章 创业,也是创造生活 深夜我们送猪肉 裸辞or not? 裸辞这一年 一个女生的西部环游 致我终将逝去的记者生涯 追求自由、亲近自然而又战胜自己 告别GE再创业的淘宝妈妈 10年没上一天班 第三章 归国,还是出国? 激情与迷茫 30岁以后会好吗? 空箱子出还是空箱子回? 我为什么从纽约回国? 我最想对孩子说“We’re going home,for good.” 更换国籍之后……1 第四章生活这堂课 剩剩更健康 独一代,独二代 海那边的孩子 给女儿的一封信 其实我不想到香港背奶粉 国际化儿童的幸福命题 废品摊的小英 关爱生命的最后时刻 第五章 回不去的故乡 在“新天地”放学回家 想家的情绪 东公界 阳光灿烂的新疆童年 给我一道故乡流水席 试读章节 我的奢侈生活 西乔是这样在个人博客上介绍自己的:web(网页)设计师,现居上海,designlol.net(全球设计精享站)站长。另外再配上她略显冷峻的证件照。她的名字出现在“科学松鼠会”网站的落款栏里,她义务设计了这个声名鹊起的科学网站。而知道分子们熟读的FT(《金融时报》)中文网也与她有关。28岁的她已经在web设计界备受关注。 然而,网上关于她的报道很少,除了几段她讲“理性的设计”的讲座视频。她的网站designlol.net介绍的是全球各领域的设计精华。她的博客《西乔的九卦》有一批忠实粉丝,只是她更新得没有以前勤了,描写个人的《九卦生活》栏目更是有近一年没有更新。这位设计师显得有点神秘。她说,她正在备考雅思,准备去加拿大读一个艺术方面的两年制硕士课程。 然而,如果“翻墙”,你会从Twitter(推特)这只“愤怒的小鸟”上看到一个活跃的家庭主妇版的西乔——爱淘宝,也爱做菜,当然也爱和她的程序员先生霍炬夫唱妇随。她也因此获得了程序员们的生活素材,在《程序员》杂志上连载《神秘的程序员》漫画,目前已出版了28期。“这是我目前唯一固定的月收入,每月500块钱。”她骄傲地伸出了一只手掌。 这对IT(信息技术)界的知名夫妇自称过着“反组织”的生活,整天宅在家里做着自己喜欢的事,特立独行。他们的婚礼是在2009年6月举行的,在北京的奇遇花园咖啡馆。他们谢绝了红包,并给宾客提供霍炬家乡天津的特产——煎饼果子。结婚半年后,2009年年底,在很多人为婚房发愁的时候,他们卖掉了北京的房子,告别了那曾经是无数素不相识的程序员联络点的客厅,搬到上海居住至今。现在的生活主要是泡浦东新区图书馆,因为“只有在那里你才能在中国体会到一个纳税人的福利:免费停车,免费借书,免费无线网……” 我和西乔的谈话进行了三个小时,她的表达很清晰,大概是因为有讲座的历练;她也不像照片上那么冷峻,这让我相信这是一个毕业5年,有自己的本领和爱好,又能自由地把控自己生活的女生。 问:我们先谈谈你的个人经历吧。 答:我是知青子女。在上海出生没多久就到了安徽望江县生活,在那里一直读到高中。我妈妈是在“文革”后期从上海下乡到安徽的,她很快考取师范院校,在当地做了老师。我爸爸是安徽人,他很爱学习,70年代末就下海了,最早开了照相馆,拥有县城里唯一一台专业相机。后来他又自学电工,学修汽车,在80年代初就拥有了6位数的存款,而那时普通人的月工资只有二三十块钱。16岁的时候,我的户口回到上海,而我本人直到2002年才回到上海,在专门为知青子女开设的全国高考考场参加了高考。 问:你父亲对你有很深刻的影响吧? 答:我父亲对我有三点影响:一是他是最早一批下海的人,不想过朝九晚五的生活,一直有创业精神,都想去试,哪怕要付出代价;二是他是一个求知欲非常强的人,老了也想继续学东西;三是他是一个希望了解真相的人,他会“翻墙”。我父亲在我初中时给我讲解的历史和历史书上的不一样。这对我世界观动摇很大,历史书上的事居然可能不是真的!那怎么能写到课本上教给大家呢?我就去问我的历史老师。他是一个很好的老师,和我说确实有些不是真的,以后要学会自己看历史。这件事对我影响很大,我之后再也不相信从单一渠道了解到的东西。我开始拥有追求真相的意识。 我父母都觉得浪费时间是罪过,一直坚持学习,整个家族没有人会打牌打麻将。我爸天天看Google Reader(Google公司提供的在线阅读工具,现已停用),经常缠着我先生问这问那,岁数大了怕忘,还专门列了一个“to-do list”(待办事项清单),要请教哪些问题,路由器要设置,代理要更新等等。我妈也很早就开了博客。 问:听起来真是很独特的家庭氛围,那你是怎么选择自己的大学专业的? 答:我家在1998年就买了电脑。大概在1999年我就开始在家上网了。因为我爸爸后来还做摄像,我在上大学之前就已经学会用Premier软件剪视频短片,也会用PhotoShop软件,对互联网比较感兴趣。我大学报考的是中国传媒大学的网络艺术专业,那是一个实验性的专业,把各种相关学科的课程都拿了过来,却什么也学不深,所以我在大学都是做自己的事情。我是一个不喜欢集体生活的人,不参加任何社团和学生会的活动,想好大学毕业就做设计。学设计的学生很容易接到项目,我还和同学一起在校门口开了一家图片社,就是用两台彩色喷墨打印机,帮大学生打印文件、设计海报等。那是我第一段近似创业的经历。广院(中国传媒大学旧称)是一个很自由的地方,鼓励学生创新,强调动手能力,很像进入社会的预演。但也比较遗憾,我没有去一个纯艺术学校接受教育,也没有去一个学术氛围更浓的学校。 问:毕业后你有过一段短暂的公司生涯? 答:我们这个专业据说当初是为了北京奥运会设立的,同时也为以后数字电视方向储备人才。还没毕业时我的同学大多都去了央视五套实习。那时候我在央视国际频道实习,待了一个星期我就觉得事情太琐碎了。2005年11月我去了一个朋友开的跟电子竞技有关的小公司。他们一开始很器重我,公司日常业务就是经营一个电竞的资讯平台。那时我就负责改版,把一个静态的公司网站改成一个门户网站。我招了一个开发人员和几个编辑,工作一两个月后我名片上的头衔就变成了网站总监。小公司是很锻炼人的,它需要的是全能型的人才,而不是流水线上的螺丝钉。2006年1月我接了第一个正式外包项目,来自央视,为一个类似《同一首歌》的栏目做官网。我带了一个开发人员,接了这个项目,赚了一些钱。那时我还没有正式毕业。从那时起,我就觉得我可以带项目,自己负责客户接洽、管理项目进度,做设计、做产品、做前端,和开发人员合作。后来我又在深圳接了两个项目。我算了算积蓄,不工作,够我生活半年。我决定SOHO(居家办公),不去上班,靠接项目生活,如果半年后活不下去就再找一份工作。我觉得很多创业的人在离职前都这样打算过。我的上班生涯就这样结束了。上班让我有点迷茫,在交通、会议和琐事里花掉很多时间,下班以后也没有很多时间看书或做自己想做的事。那时我也找不到人生的价值,所有时间的付出都是为了挣钱,然后变得更能挣钱?年薪百万就算是人生追求吗?我们最终是为了什么而付出心血和健康,牺牲和家人待在一起的时间,牺牲自己支配时间的自由呢?我决定尝试另一种生活方式。P3-7 序言 “中国三明治”,重新想象生活 感谢您翻开这本书,读这些“中国三明治”的故事。 “中国”和“三明治”,看起来是有错落感的两个词,但用在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出生的这代中国人身上,却恰如其分。“中国三明治”是我在2011年初偶然得到的一个名字,用来命名我当时即将开始做的一个集体博客。 三年后,这个集体博客已经发展成一个“综合体”,既有网站(China30s.com)、公众微信平台(china30s)、线下沙龙活动,也有视频节目、电台、电子书以及现在的这本纸书。 当1985年生人在2014年虚岁到了三十的时候,我之前试图定义的一代人,1975~1985年出生的“三明治一代”全部都迈入30岁的门槛了。新的一拨“三明治”,85后甚至90后正在不断加入。 “中国三明治”面临的是一个非常有趣的时代。旧的生活定义正在被一一粉碎,而新的生活方式正以雷电般的速度奔袭而至。回首创立“中国三明治”这过去三年半的时间,这种感受更是令人无法抵抗。 2011年初,我刚刚31岁,结束了在英国短短一年的留学,重新回到上海,那时身边的同龄朋友正在从“赶紧买房”的热潮中慢慢走出来,重新思考自己在都市里的生活方式。但一切看起来似乎阻力重重,父母的期望,自我的再定位,生活方式的新设计,新技能的学习,做任何事情都有“为了什么,怎么养活”的思维……这些说不清的阻力让人怀疑生活创新的可能性。 有很多理由解释为什么这一代中国人有其特殊性。比如他们都诞生于“文革”之后、改革开放之初;他们都在青年期才开始接触互联网,并不是互联网的“原住民”;他们是通过学习和工作初步接受国际化洗礼的一代人;他们的30岁恰逢创业、自由生活方式、公益等社会思潮在中国的兴起,他们中的一部分人投身其中:他们的父母是“共和国一代”,在历史的起落里被剥夺了安全感,又经受了20世纪90年代市场经济带来的拜金主义的“洗礼”,思想实际而保守,两代人之间的冲突在所难免…… 以我自己而言,我生长于广东潮州,一个古老而偏远的城市,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却脱节于现代大潮之外。我直到19岁上大学时才有机会第一次踏出家乡,到28岁才有机会出国。在北京求学、上海工作之后,我的生活进入了一个漫长的自我探索期,到现在还没有终止。童年的经验未必能为今天提供直接帮助,却成为我们的出发点和性格底色。我们这一代人没有接受过有关什么样的生活方式适合自己的教育,我们是慢慢自发开始这种探索的,是一种类似呼吸的自然行为。 于是,我从当记者开始,经历了创业,后来又涉猎公关工作,再到英国求学,带上自己的小家庭大篷车般一路奔波,不亦乐乎。到现在,我明白自己最想做的,就是一个讲故事的人(storyteller)。 回到2011年3月,我开始创立“中国三明治”,如何找到那些和自己相似的声音和故事呢?我用的是最接近手工艺人的方式,用自己擅长的访谈方式去了解身边朋友的想法,进而是朋友的朋友,最后扩展到更大的人群。而一个个故事被讲述出来之后,我发现事情变得更加有趣了:这群人可以一起来做点什么。 我发动了更多朋友来参与访谈,共同组织活动。每一次访谈,其实都是探索孤独灵魂,找到呼应者之后的一场欢愉交汇。而从采访演化而来的线下故事沙龙、交流分享,再到集体公益行动,乃至把“中国三明治”当成一个正规实体进行运作,都是自然而然的事情。我也从一个职业媒体人,转入“中国三明治”的全职运营当中。运作“中国三明治”的这三年也是我自己快速成长、体验中国社会多元现象的三年。 这本书里面收录的,是三年来“中国三明治”的一些精华故事。它们中有的点击率近20万次,有的感动影响了很多人,有的只是默默记录了一个主人公的思考和突破。这些故事不是全部,只是开头。 中国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世界地位在提高,内部社会生活正在一种有趣的纵横交错之中缓慢推进。以中国人自己的亲身经历和视角来写中国故事,而不是借助于何伟等外国人士的叙述,才是这个时代我们更该倡导的。 “中国三明治”这个平台其实并不过分在意年龄,它正成为一个不断发展的概念体和行动实体,一方面我们既会持续追踪“三明治”一代在接下来五到十年的发展轨迹,另一方面也会吸纳并观察新的85后人群。他们带来的新的观念和生活方式的冲击,已经在很大程度上重塑了整个社会的价值观,把更放松、更娱乐、更多元的方式带给了这个时代。我们将同样关注他们的故事发展。而更重要地,我是在观察这个社会的运行肌理,甚至是探索当下人群的一种新型组织方式。 当然,这本书里呈现的故事,只是中国当代生活景观里的冰山一角。希望读者读过之后,可以联系我们,讲述你们更多的“三明治”故事。 也希望这本书,可以作为一个起点,让你重新想象自己的生活。只要想象力更广阔,行动力再强一点,任何时候,生活都可以变得充盈。 书评(媒体评论) 30岁,是焦虑、期待、压力共生的年岁。放弃挣扎还是不停寻找出口,是每个30岁人面临的选择。“中国三明治”记录的这些故事,是他人的生活实验。 ——姬十三(果壳网CEO) 少年时我们说“不要相信30岁的人”,現在请你们在这本书里面发现长大了的我们和他们是值得信任的行动者,“三明治一代”应该成为明志的一代。 ——廖伟棠(香港诗人、作家) 这本书里30岁上下的生活样本,也是同龄者的你生活该有的其他可能。他们反抗板结式的日复一日,清楚自己想要到达哪里、如何到达。他们也许不都熟悉生活的本质,但他们熟悉生命的。他们心内都有光。 ——蔡钰(虎嗅网联合创始人) “中国三明治”是最“有病”的群体,生于改革开放初期,享受罕见的历史性物质硕果却又失去应有的灵魂,只是时代都不乏勇者,这里记录的是少数派,是一个时代应有却缺失的精神。 ——孙东纯 (中国“间隔年”第一人,《迟到的间隔年》作者) 与其说这是“30世代”的行动书,不如说,这是一群30岁的人的心灵书。我们为什么要这么活着,有没有其他活法。这个问题一旦提出,它就成了一个心灵上必须给予回答的问题。而我们不谈心灵已太久。 ——马一木(《ONE?一个》 App创办者,《短裤》视频创始人)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