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尼洛·契斯自言承袭了母亲将事实与传说糅合在一起讲故事的癖好,这在《死亡百科全书》中表现得淋漓尽致:九篇微缩纪事有意混淆了神话、文献与想象的边界,看似互不关联、风格迥异,却有着共同的主题:死亡。以虚无始,以毁灭终,古典神话中的毁灭还有着悲剧的慰藉,现代神话中的毁灭只剩下道德虚无的灰烬。契斯用文学回应了这个时代,他展示了仇恨与死亡的蔓延、欧洲社会的崩溃、人类历史的灾难,也表现了一个作家对人性的关怀。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死亡百科全书(丹尼洛·契斯作品)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
作者 | (南斯拉夫)丹尼洛·契斯 |
出版社 | 中信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丹尼洛·契斯自言承袭了母亲将事实与传说糅合在一起讲故事的癖好,这在《死亡百科全书》中表现得淋漓尽致:九篇微缩纪事有意混淆了神话、文献与想象的边界,看似互不关联、风格迥异,却有着共同的主题:死亡。以虚无始,以毁灭终,古典神话中的毁灭还有着悲剧的慰藉,现代神话中的毁灭只剩下道德虚无的灰烬。契斯用文学回应了这个时代,他展示了仇恨与死亡的蔓延、欧洲社会的崩溃、人类历史的灾难,也表现了一个作家对人性的关怀。 内容推荐 《死亡百科全书》,讲述“我”在图书馆找到了记录1789年以来所有普通人的传记的百科全书,它与众不同地“描述人物关系、遭际和风景——这些构成了人生的繁复细节”,这时“我”才获知了去世的父亲的全部真相…… 如果说《达维多维奇之墓》是为“大清洗”隐秘的受害者们而建的纪念碑,本书就是对该主题的延续和扩展——将历史的受害者、无名者与消逝的过去记录在案。正如作者丹尼洛·契斯所说“我需要一些证明,在我绝望的时候,证明父亲的生命并非徒劳与虚空,证明终究还有人在记录每一个生命、每一场痛苦、每一种生活,并赋予它们价值”。 目录 导读:抵抗虚无 / 景凯旋 1.西门·马古 2.最后的告别 3.死亡百科全书 4.睡眠者的传说 5.预知未来的镜子 6.大师与门徒 7.为国捐躯是光荣的 8.国王与傻瓜之书 9.有列宁肖像的红色邮票 后记 试读章节 下面的这一切发生在上个世纪末的“神秘之都”布拉格。这一事件——如果可以这么说的话——已经被很多作者叙述过,有些许微不足道的变动和修改,而我会忠于哈伊姆·弗兰克尔的版本——他的叙事的优点在于,它概括了那些曾撰文述及大师的其他门徒的观点。我们先撇开它关于信仰、道德和哈西德。主义刨根问底的长篇大论,交织在这长篇大论里的对《塔木德》的频频引述,以及弗兰克尔本人的诡辩,整个故事就变成下面这样: 博学多闻的本·哈斯(出生时名为“奥斯卡·莱布”)在十四岁上开始用希伯来语写诗。在1890年前后,本·哈斯朝圣归来,在布拉格定居下来,围绕着《今日》(Ha-Yom)杂志,他聚集起一群志同道合的学者,他有多少信徒,这份杂志就被手工翻印多少份。本.哈斯教授道德与文学。他的学说——被发表在诸多报纸杂志上,最近才出版了其中一部分文章(这得归功于上述哈伊姆·弗兰克尔)——面临一种可以追溯到柏拉图的道德困境,可以被概括为:艺术与道德建立在两个不同的前提上,而且它们互不相容。有人可能会(对弗兰克尔)声辩说,本·哈斯的全部作品——无论是诗歌还是哲学作品——都代表了一种克服这种矛盾的努力。本·哈斯试图缓和克尔凯郭尔的“非此即彼,,(either/or),尽管他取自观念史——主要在文学领域——的例证在在显示了这种困境的不可逾越。“艺术是虚无的产物,而道德则与虚无无关。”本.哈斯在阐述从大卫王到犹大·哈列维、所罗门·伊本.加布里埃尔这些伟人的生平时,在好几处反复强调这一点。以本·哈斯为首的这个圈子(有人说他们有五个成员,有人则说有七个),他们为自己设定的目标是以文字和行为来解决这困境;也就是,“在诗意诱惑的核心’’屈从于严格的道德准则——就如弗兰克尔所指出的,它建立在犹太一基督教的传统思想、犹太法典的主张,以及康德、斯宾诺沙与克尔凯郭尔的思想的基础上,也并非没有某些“无政府的元素”。然而,如果我们正确地理解了弗兰克尔,就会明白这(本·哈斯所谓)“严格的道德责任”并不排斥某些享乐主义的原则:出人意料地,伏特加、印度大麻、肉体的欢愉被视为与阅读、旅游、朝圣同样重要。弗兰克尔在这里所看到的全部——我觉得他已接近真相——是艺术与道德交集中的低点,在这里,这些力量“超越了善恶”,以它们最根本的形式相互冲击:真正的道德困境始于虚无,也结束于虚无;其他的一切则超出了道德的范畴。弗兰克尔将此与佛教的教义和僧侣的修行进行类比——肉体的愉悦对通向被称为“道”的绝对真理并不会构成障碍,与其说这是东方智慧直接影响的后果,不如说是对本·哈斯的经历做了个人猜测的结果。因此,即便有人目睹了三十岁的本·哈斯现身在布拉格的一个不光彩的地区(那时他已完全树立了他的道德准则),也不应该认为这一事实令人愤慨地违背了他在《夏天与沙漠》中所阐述的原则。“艺术是知识,而知识是无性的。”弗兰克尔引用这句话作为本·哈斯的基本前提之一,“无性,即是与道德无关。”换句话说,博学多闻的本·哈斯——他既是诗人,也是道德家,他将两个互相矛盾的使命结合在一起——试图带着自己决不可以降低的道德准则,调和艺术这无性的知识,这对所有的经历而言都弥足珍贵:“如果你完全相信他人的话,即便那是神圣的话语,那么比起那些打破了这话语所规定的戒律的人,你所面临的道德沦丧的危险还要更严峻些。”这段话引用自哈斯早期的言论,其中已经包含了对他的核心理念最简明的解释,若干年后从中衍生出大量错综复杂、难以理解的哲学教义——用一些使人困惑的、被赋予了新的意义的犹太神秘哲学的旧术语,和大量我们难解其义的概念来阐释。然而,对于弗兰克尔声称本·哈斯晚期教义的晦涩之处不过是怀疑的必然结果,“成熟”的果实,我们并不十分认同。(本·哈斯全集的评述版在出版的过程里遇到许多障碍,首先就是委员会里某些负责研究与出版的拉比和道德家们。) 虽然在此处引起了我们的兴趣,使我们有意扼要提及的这一事件,与本·哈斯的哲学教义并无直接关联,但是它起因于——看起来微不足道——他教义的本质,而且导致了对一个复杂的价值体系的整体质疑。如果你愿意承认的话,这是某种道德。 P167-P171 序言 南斯拉夫作家丹尼洛·契斯是一位命途多舛的人物,身为犹太人,他的一生经历了纳粹占领、斯大林式统治以及南斯拉夫解体前的民族冲突,始终都感觉到来自外部世界的威胁。由于英年早逝,且喜欢阅读甚于写作,他不是一位多产作家,其作品包括两部长篇小说《花园,灰烬》、《沙漏》,三部短篇小说集《栗树街的回忆》、《达维多维奇之墓》、《死亡百科全书》以及三部散文集。即使如此,这些作品已足以奠定他在世界文坛的地位了。他的三部短篇小说集可以看作是一个系列,分别写了两种极权制度下人的毁灭和原因。其中《达维多维奇之墓》一书,更是被视作继奥威尔《1984》、库斯勒《正午的黑暗》之后描写极权的一部经典作品。 《达维多维奇之墓》取自短篇集中一篇小说的名字,最初的集子则以其中另一篇小说《红木柄小刀》为书名。这部涉及第三国际恐怖历史的书出版于1976年,立即引起世界文坛的关注,但在契斯家乡,小说的内容却招致斯大林主义者和民族主义者的攻击。由于书中人物大多有犹太血统,对此书的毁谤因而充满了反犹意味。这些人避而不谈“大清洗”历史,而是指控契斯剽窃索尔仁尼琴、乔伊斯、曼德尔施塔姆、博尔赫斯等人的作品,宣称这是一个丑闻。为了替自己申辩,契斯撰写了随笔集《解剖课》,向世人展示自己的人文观念和文学渊源,同时也使读者得以了解他的生平经历。 契斯1935年出生于塞尔维亚小城苏博蒂察,靠近匈牙利边境。父亲是匈牙利籍犹太人,在铁道部门工作,母亲是黑山塞族人,信奉东正教。这个出身赋予他一种混合的身份和文化。像所有生活在欧洲各国的犹太人一样,他父亲的宗教感已很淡薄。他从小生活在苏博蒂察南边的诺维萨德,那是个横跨多瑙河的城市,塞尔维亚、匈牙利和德国人居住在不同社区。1939年,匈牙利颁行反犹法律,为了避祸,父母让他受了东正教洗礼。1941年诺维萨德被匈牙利吞并后,来自周围的敌意迫使他父亲不断搬家。由于一直受到周围孩子的欺负,童年的契斯始终处在恐惧之中,感到自己无处可去。 1942年,诺维萨德发生了屠杀犹太人事件,受害者尸体被扔进冰冷的多瑙河。契斯全家逃到父亲的匈牙利家乡,但在那里也不安全,经常有士兵和警察闯进家里检查证件,翻箱倒柜。父亲给了他和姐姐一本匈牙利杂志,并告诉他们要高高举起来,让别人看清楚杂志的名字。契斯意识到自己仍不属于这儿,乡村天主教堂的钟声让他感到神罚的 …… 重现。正如克罗地亚哲学家勒达·米舍维奇所称,鼓动南斯拉夫宗教分裂的“主要都是无神论者”。如果契斯依然健在,他会将此看作是该隐杀亚伯的虚无主义演绎,另一场现代诸神的战争。 苏珊·桑塔格曾说,契斯的作品“维护了文学的荣誉”,那是因为他用文学回应了这个时代,在展示极权灾难的同时,表现出一个作家对人性的关怀。他用优美的文字描绘出人的一生的诸多细节,让我们在惊惧和思考之余,仍能享受到美学上的愉悦。比如,书中一个人物在查阅《死亡百科全书》时看到了父亲的一生,这是一本记载1789年以来全世界所有普通人事迹的秘密文献。契斯细致而温馨地描写了人物的感受:在那些孩子中间,我清楚地看到了他,我的父亲,虽然当时他还不是我的父亲,但是他是将成为我父亲的那个人,曾是我父亲的那个人。然后,乡间忽然间变绿了,树梢的花蕾绽放了,粉红的,白色的,山楂花就在我眼前绽开。太阳缓缓上升,照耀着克拉列维察,镇上教堂的钟敲响了,牛在牛舍里哞哞地叫,朝阳绯红的反光映在农舍的窗户上,融化了屋檐上的冰柱。这就是文学,最终还是想象拯救了事实,抵抗了物理世界的时间。 后记 本书中所有的故事,或多或少地显示了我所谓的“形而上学”的主题:从吉尔伽美什史诗‘开始,死亡就一直是萦绕文学的题材之一。如果“诗集”。这个名词并不要求较鲜亮的色彩或更明亮的色调,那么这小说集——因为它显而易见的反讽和潜在的戏仿——就可以用“西东诗集”作为副标题了。 《西门·马古》是对一个诺斯替教传奇故事的演绎。雅克·拉卡里埃尔(Jacques LacaYriere)曾引用《天主教神学词典》将“泥泞派”(Borborites)定义为邪恶的异教徒:“特尔图良斥责他们的邪恶、淫荡以及其他该遭天谴的坏事。而仁慈的亚历山大则说,他们‘沉迷于性欲就像公羊一样,将他们的灵魂陷入泥沼’。‘泥沼’这个词被用在这些异教徒身上是因为他们淫荡的习性……他们是真的沉迷于泥沼中,抑或这只是一种隐喻呢?” 有一位善意的、学识渊博的人,让我注意到这个故事中描述的分裂教会的西门与鲍里斯·苏瓦林(Boris Souvarine)在1938年写下的一段文章非常相似!这段文字是这样的:“他们总是在说谎,只要有机会,每一分每一秒都在说谎,而因为他们从没停止过,所以他们再也意识不到自己在说谎。当每个人都说谎时,就没有人在说谎……谎言是这个社会的自然要件……集会、代表大会:演员、表演。无产阶级专政独享的骗子。群众的自发性;谨小慎微的严密组织。右、左:谎言。斯达汉诺夫’:说谎者。‘突击手’运动:谎言。快乐的生活:凄凉的闹剧。新人:灰色的大猩猩。文化:非文化。杰出的领导者:愚蠢的暴君……”这则故事与引述的这段文章之间所有的相似都是巧合。 在《最后的告别》中的简·瓦尔顿或是瓦尔廷是真有其人。在《逃出黑暗》。这本大部头著作中曾确凿地提及这段插曲,尽管它的情节很容易让人想起所谓的重复主题。佛兰德斯元素则是由泰尔博赫、鲁本斯和伦勃朗的油画呈现出来的气氛,对它们的阐释,和我在1972年到汉堡一游的回忆所启发。那令人厌恶的剑兰是O.V.两三天前带来的,我就像站在画架前画静物写生似的。 《死亡百科全书》最早发表在1981年5、6月号的《文学》(Knjizevnost)上;一年之后,在1982年6月12日,它经过亚米尔·阿尔卡莱的翻译刊登在《纽约客》上。做这场梦的人,以及这个故事所献予的人,……官冯·奥特男爵取得联系……他还努力获得驻柏林的罗马教宗大使接见的机会,但是他的请求遭到了拒绝……”他的结局既荒诞又悲凉:“1945年5月,格斯坦被法国军队俘虏,监禁在谢尔什一米迪监狱,孤苦无助,同年6月自杀身亡。”格斯坦预先用法语写下他的证词,当然也是因为沃斯队长已经使他厌恶自己的母语。 《有列宁肖像的红色邮票》这篇故事虽有大量的引用,但是它纯属虚构,尽管……尽管纳博科夫曾说:“我从未明白,杜撰书籍、编造那些并未以任何方式真正发生过的事情有何益处。” 这个故事提到“唯物论者狄德罗”,毫无疑问的是由于下面这一封信,多亏了伊丽莎白·菲特那(Elisabeth de Fontenav)夫人我才能发现它:“那些生前相爱并要求死后葬在一起的人们,也许并非像我们一般人所想象的那样疯狂。也许他们的骨骸紧抱在一起,已与对方融为一体……我又能知道什么呢?也许他们没有丧失原来的所有感觉与记忆;也许一点残余的温暖与生命仍然在他们体内燃烧。噢!苏菲,当我们死去,我仍然企望可以触摸你,感觉你,与你结合,与你合而为一,如果我们的组成部分之间依循着吸引力法则,如果我们注定要构成一个生命,如果在世纪的火车中,我注定要与你为偶,如果你那腐朽了的爱人的分子能够四处游走、找寻你散布在自然中的分子!留给我这个疯狂的幻想吧;它对我是如此珍贵,它许给我永恒——在你之中,与你一起……” 书评(媒体评论) 二十世纪下半叶无可争议的伟大作家之一,他的作品维护了文学的荣誉。——苏珊·桑塔格(美国作家)毫不夸张地说,契斯的笔锋近乎永恒,他对人物所做的描写几乎是所有已知的信条渴望对人类灵魂所做的事:扩展他们的存在,也动摇我们对死亡难以洞察的感觉。”——约瑟夫·布罗茨基(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一层死亡的阴影笼罩着这本书,但这阴影是美妙的,这黑暗发着冷光。——约瑟夫·史克沃莱茨基(捷克作家、出版人)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