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和国领袖的历史,是共和国的宝贵财富,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和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的重要资源。“共和国领袖故事”系列故事采用故事体裁,讲述同共和国的命运紧密联系的共和国领袖人物的生动故事,时间跨度从上个世纪末到改革开放的今天。
这本由马英民、吕章申编写的《毛泽东(共和国领袖故事)》是其中一册,讲述了毛泽东的故事。
“共和国领袖故事”系列丛书自领袖人物的幼年到投身革命,到在战争舞台上叱咤风云,到在建设、改革开放年代”指点江山,挥斥方遒”均有描述,文笔清丽,细节生动,展现了创建、保卫和建设共和国的全景和历史航程,展现了领袖人物的千秋风采和崇高的精神境界。本丛书是给建国65周年的献礼。
这本由马英民、吕章申编写的《毛泽东(共和国领袖故事)》是其中一册,讲述了毛泽东的故事。
送友求学东洋之际,毛泽东抒豪情、寄壮志,其勃勃兴致是不难想见的。本来毛泽东也准备不久即赴日留学的,只是日本政府对中国留学生的态度突然变得十分恶劣,留日学生纷纷回国,罗章龙和毛泽东都未能成行。
6月,正当毛泽东从一师毕业时,他忽然收到恩师杨昌济从北京寄来的一封信。杨先生告诉他,法国要到中国招募华工,吴玉章、蔡元培、李石曾等在北京组织了华法教育会,帮助青年用半工半读的方法到法国去求学,这种留法勤工俭学运动已在北京、上海等地展开。杨先生特别希望毛泽东也能组织湖南学生赴法勤工俭学。毛泽东看信后,高兴极了。即刻和同住岳麓山的蔡和森、张昆弟等人商议,决定通过新氓学会会员,首先在长沙发起这一活动,并派蔡和森先到北京打前站。
经过一段深入的宣传、发动工作,报名赴法的青年学生已达几十人,并陆续前往北京。这时蔡和森却来信说北京方面困难很多,催毛泽东赶快到北京去。于是,1918年8月15日,毛泽东和萧子升、张昆弟、李维汉、罗学瓒等24名青年,奔赴向往已久的北京。
由于途中受阻于洪水,8月19日,毛泽东一行才抵京。这是毛泽东第一次来到北京。这时,湖南到京准备赴法的青年学生已有50余人,是全国来的人数最多的省份。可是,赴法的事却遇到了各种难题。听说毛泽东到了,大家都来找他,不少人还冲他发起
随后,他和蔡和森等几个人经过反复商议和多方联系,终于为大家找到了排忧解难之策:首先,把到京的几十个人分别介绍到北京、河北的保定和蠡县的3个留法预备班学习法文;其次,与各有关方面谈妥,帮助筹措赴法旅费;再次,请华法教育会帮助解决去法国的护照问题。经过几个月的紧张工作,这些问题一一有了着落。
1919年春,在北京的部分湖南学生获准第一批赴法。毛泽东数月的辛劳有了成果,他是多么高兴啊!他不顾自己的许多困难,一定要陪这批同学去上海。可是,这时他身上的钱仅能买一张到天津的车票。一个同学借给他10块钱,才买了到浦口的车票。到浦口下车后,他身上一个钱也没有,脚上的鞋也失落了。多亏遇到一位熟人,借给他足以买一双鞋子和到上海车票的钱,他这才到了上海。
这时,忽然喜从天降,有人要送给毛泽东一笔足以去法国留学的钱——原来,朋友们见毛泽东一个心眼为大家,把出洋的问题一一解决,用种种方法筹来了所需经费,谁心里不感动呀!再说大家也知道,毛泽东是早就有志于出洋留学的。于是,大家就想给毛泽东一个意外的惊喜:将暗中为他筹措的钱直到现在才送给他。
“谢谢大家的好意!我现在还不想去留学。”毛泽东说。
“这是为什么呢?”大家有些莫名其妙了。
毛泽东稍停了片刻,语重心长地对大家说:“外国要有人去,去看新东西、学新东西,这是我们国家的需要。可我们本国呢?也要好好研究啊!”他接着说,把本国问题搞清楚,才能更好地学习外国。现在,自己对本国的许多问题还不够清楚,所以想留下来先深入研究一此本国问颢。P2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