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派文化是在中国江南传统文化(吴越文化)的基础上,融合开埠后传入的对上海影响深远的欧美文化而逐步形成的上海特有的文化现象。李伦新编著的《海派文化典藏(共5册)》是“老上海”拿起就不忍释手的经典,“新上海”融入海派不可少的攻略。
爱上海,先要懂上海。《海派文化典藏(共5册)》带领读者步入海派之门,不带偏见地发掘和品味,自会感到趣味无穷。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海派文化典藏(共5册) |
分类 | 人文社科-心理-心理学百科 |
作者 | 李伦新 |
出版社 | 文汇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海派文化是在中国江南传统文化(吴越文化)的基础上,融合开埠后传入的对上海影响深远的欧美文化而逐步形成的上海特有的文化现象。李伦新编著的《海派文化典藏(共5册)》是“老上海”拿起就不忍释手的经典,“新上海”融入海派不可少的攻略。 爱上海,先要懂上海。《海派文化典藏(共5册)》带领读者步入海派之门,不带偏见地发掘和品味,自会感到趣味无穷。 内容推荐 李伦新编著的《海派文化典藏(共5册)》收录5册上海海派文化攻略。 《上海女人》 有关上海女人的亚文化,很容易被当作谈资。没有一个地方的女人,会像上海女人一样具有长久的可谈性,可读性。误读也时常发生。 马尚龙写《上海女人》的冲动,来自于对“上海女人”的辨析和还原。作者想要还原的,是上海一百年历史对上海女人的外动力,是上海女人自身的内动力,是上海女人与上海男人之间的互动力。 《上海先生》 男人在上海讨生活不容易,要做一个标准的上海先生就更难。先生情怀已成上海人文精神的精髓。 《上海望族》 为何上海老人说“半条华山路是李家的”? 黄浦江边的聂家花园经历过怎样的风雨? 步入曾经的海派大宅门,不带偏见地发掘和品味,自会感到趣味无穷。 《上海租界》 搜寻隐匿在史料中的情境画面,还原历史的现场感。 《上海吃货》 上海吃货,“中西合璧”。“吃货”可不是贬义词,离开了“吃喝”二字,你别谈性格,也别谈地域,更高雅不起来。 目录 上海女人 第一章 女人情:做女人难,做上海女人更难 在三只角之间徘徊 伊一点也不像上海女人 “派头”两个字,女人一辈子 第二章 女人花:适宜比嗲更重要 看上去老适宜的 软实力 家庭妇女 第三章 女人家:石库门盛开栀子花 近邻结婚,这就是命 小白脸是上海女人的软肋 化妆吃饭做爱一样都不少 第四章 女人心: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东京的月亮 上海女人更容易出轨 离婚不需要找理由 第五章 女人味:女为悦己者勤 巩俐没空买衣裳 女人味道的配方 规规矩矩做人 第六章 女人气:不怕多情,就怕失情 失情的女人 焖骚在家里 亭子间老姑娘 第七章 女人经:小弄堂女人豁得出 这个女人真厉害 草窝里的凤凰 睡衣不是困衣 第八章 女人妖:做就做,爱做的事 亚热情淑女 是嗲还是发嗲 最后一夜 第九章 女人妆:一生就为这一天 淮海路爱思公寓的阳台 半地下的时尚年代 时尚大姐大 第十章 女人乖:只是一个后天美女 后天美女 四大花旦 小气大奢华 上海先生 自序 辑一 一代上海先生 男人的世界--银行 光明使者 一代名医乐文照 大宅门里出来的银行家 辑二 帝国斜阳下的上海先生 帝国斜阳下的上海先生 一张去香港的戈登号单程船票 孤独的长跑者 辑三 上海先生众相 两代风流 一代上海美食家沈京似 老Boy黄伯伯 球拍挥出的时尚 上海租界 第一章 宫慕久、巴富尔与上海租界起源 宫慕久与《上海土地章程》 巴富尔与上海开埠 英商居留地首开租界先例 青浦教案 英租界首次扩张 开辟美租界 敏体尼首创租界新概念 黄浦江边的钉子户 第二章 一对广东老乡的生死际遇 刘丽川初登上海滩 小刀会勇夺上海县衙 吴健彰乔装潜逃 海关大权旁落 泥城浜与泥城之战 华洋合力围剿小刀会 第三章 崛起于老城厢卧榻之侧 迅速膨胀的租界 华夏与夷狄搅和成一锅粥 新的租地章程与工部局成立 从更夫到巡捕 爱棠与公董局 沦为危邦的上海 第四章 乱世商机 把商机变为现实的金能亨 从夹缝中崛起的买办 第五章 流产的独立共和国与公共租界 李秀成兵临上海 洋寡头的上海之梦 第六章 物化的西风东渐 所谓外滩 最老的外滩建筑--英国领事馆 老资格的外滩建筑--礼查饭店 看一眼真实的租界 细节中的上海 第七章 杂交,从物质到精神的惯性导人 租界,从居留地到城市 是是非非说时尚 秀才不出门,全知天下事 工部局乐队 第八章 纯欧版空间格式化 跑马厅的三次移扩建 从英国总会到上海总会 以和平女神命名的德国总会 第九章 围绕外滩与外滩公园的历史风云 送他一个神圣的头衔--外滩之父 谁家之外滩 园禁之争 第十章 会审公廨,从司法之争到民族对抗 凭空而来的一则情报 会审公廨的由来 德为门发飙与《苏报》案 群情激愤上海滩 四明公所的斑斑血泪 从罢市到流血 善后交涉余波激荡 收回会审公廨 第十一章 拆城填壕筑路,百年前的系统工程 1912年1月19日述评 上海城墙沿革 保城派初战告捷 拆城派的质疑和理由 认同,还是降服 第十二章 五月三十日的租界 五卅运动的缘起 一衣带水的危险邻邦 最后的五分钟到了 来自国际司法调查委员会的法庭调查 第十三章 被外力终结的租界 孤岛沦陷 工部局的日本时代 水深火热的美英侨民 美英日竞相亮出橄榄枝 跋郑家尧 后记 上海望族 走近海派大宅门(代前言) 第一章 李鸿章家族的“上海地图” --晚清第一家海上沉浮录 “半条华山路是李家的” 丁香花园:与真正的李家豪宅隔了两条街 李树德堂:小开李国芝的花花世界 裕华新村:李经方遗嘱之风波 储能中学:蔡锷老师李经羲的旧居 武康路:李国松居沪大不易 上海新村:李家、段家、袁家 沁园村:李国杰与王亚樵是哥儿们 平街:李玉良暗设秘密交通站 康平路:一支枪引来抄家祸 乌鲁木齐南路:李荫轩的藏宝之地 十年浩劫:李鸿章遗物的毁灭 外滩15号:“留守总裁“刘攻芸 走向世界:驶往海外的“三艘航空母舰” 人才辈出:从上海走向全国的李家英才 屡败屡战:李氏家族的百年家风 第二章 聂家花园的欧风美雨 --聂缉椝家族风雨沧桑路 黄浦江边的聂家福地 曾国藩慧眼识贤婿 多事之秋的海上地方官 聂云台妙手办“恒丰” 有限的经济与无奈的政治 一条信息毁了一个企业 宋美龄为聂其璧结婚作傧相 “洋和尚”的小故事 聂光堃与俞大维的友谊 聂光墀怒斥卜舫济 四老爷斗胆冒犯袁世凯 狂风暴雨中的旧王孙 阳光下的炼狱 寒风中的三棵老树 以自己的方式叩响世界 第三章 第八部《四库全书》之梦 --刘晦之家族的儒商传统 新闸路上的小校经阁 李鸿章的心腹大将与亲家 挤兑风潮中诞生的银行总经理 “特别有奖储蓄”风波 宋子文“吃掉”中实银行 躲进小楼成一统 第八部《四库全书》之梦 唐宫乐器重进皇宫 “善斋善哉” 六十年风水如何转? 当代儒商刘永龄 科技、教育界的良师益友 和乐堂里收藏乐 第四章 近代金融第一家 --席正甫家族在上海 一个历史久远的显赫家族 席正甫当年一肩行李到上海 祖孙三代连任汇丰银行买办 席家、沈家、胡家、王家--撑起外滩半边天 宋子文的得力助手席德懋 东平路一号的席家花园 新中国第一代仪表专家席素明 特殊年代的特殊经历 与时俱进人才辈出 第五章 诞生了三代收藏家的大宅门 --张石铭家族的收藏轶事 红卫兵突然发现了一间密室 诞生了三代著名收藏家的大宅院 张石铭与张元济的宋版书交往 张家三代藏书入归中央图书馆 霞飞路上一座占地27亩的大花园 古钱大王张叔驯 神秘的“大齐通宝” 第一个古泉学社的创办人 一块古玉换了一辆凯迪拉克 张葱玉17岁一夜身价200万 迅速崛起的张家第三代收藏家 一场豪赌输掉了大世界地皮 在文物鉴定的岗位上鞠躬尽瘁 张家把“锅碗瓢盆”留在了国内 第六章 房地产大王与一号汽车 --周湘云家族的东西方情结 三个穷兄弟闯荡上海滩 周莲塘十年辛苦成巨商 水太夫人“杀一儆百” 飞速崛起的地皮大王 亦是一个红顶商人 沸沸扬扬的一号汽车 文物收藏一大家 陆连奎保驾对簿公堂 房产大王的豪宅旧事 周家丧事的“三点主” 周家小姐的新使命 第七章 一个家族与半个中国 --荣氏家族海上创业记 迟到的“荣宗敬故居” 老太爷“大难不死,必有后福” 荣宗敬三闯上海滩 四台石磨“变成”了十四家面粉厂 “棉纱大王”碰上了多事之秋 宋子文的美梦落了空 一代实业巨子的最后岁月 梅园、锦园、千桥会 抗战胜利后最大的绑票案 荣鸿元皇太子头上敢动土 从富家子弟到红色资本家 永远的大姐--荣漱仁女士 打造“金山”的能手荣鸿庆先生 走遍天涯也忘不了根 第八章 沙船、轮船、小乐队 --朱志尧家族的百年悲欢 法租界的一道音乐大餐 淀山湖边的“沙船帮朱家” 九死一生的航海历程 女强人马氏夫人力挽狂澜 现代民营造船业的先驱--朱志尧 大有大的难处 法国人“吃掉”求新船厂 大洋彼岸的深情呼唤 千丝万缕的教友情结 抗战壮举--三条轮船沉江底 朱斌侯创办笕桥航空学校 水井里的枪支引发的案件 永远的乐迷 主要参考书目 上海吃货 第一章 浓油赤酱,所来何处 本帮菜是如何打造的 象牙筷所指何处 山外青山楼外楼 “海派”这包胡椒粉 贴心贴肺的私房菜 别饶风味吃大菜 日本料理,咸淡如何 第二章 小吃或许是一种心理按摩 小吃的今生前世 城隍庙小吃,甜蜜生活的点缀 黄楚九和生煎馒头 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美食 吃什么都有个理由 第三章 那杯清咖有点微苦 从“有啥吃啥”到“吃啥有啥” 票证时代的饮食生活 风干的鸡鸭,风干的故事 茁壮成长的豆芽 大隐于市的酸梅汤 失眠时,我听到了牛奶瓶的碰撞 想当年,急死人的年夜饭 “金中”的那一缕咖啡香 第四章 石库门的家常风味 甜食 糯米团家族 一只螺蛳逼死英雄汉 鱼从头吃起 狮子头拣软的吃 草头摊粞和金花菜 江南鲜笋趁鲥鱼 毛蚶祭 第五章 餐桌上的表情很重要 一次事先张扬的打包 刀俎间的动物 餐桌边的血崇拜 千万不要和女人同桌 以怀旧的名义纵欲 第六章 挑食是他们的权利和福分 沙沙冰沙 夹饼 沸腾的鱼 面在鱼不在 快跟韩国人抢豆浆喝 拼死吃河豚鱼 厨房的三重境界 给美食侦探吃什么 第七章 在潮流的灯光下 在星光下品味松露 假面酒会 情人节 晚宴 等出来的美味 第八章 恋恋迷迭香 印度飞饼的游戏精神 将咖喱涂在蕉叶上 拉丁热舞在华灯下 像足球一样美妙 亲王的味道,格格的吃法 别了,乐美颂 吃遍法国三星餐厅的上海小姐 以侦探的名义进餐 第九章 写在菜单边上 一部法律管住了啤酒的泡沫 一块红烧肉的成本 讨伐小龙虾 虾爬子的华丽转身 当面条烫了头发 给生活多一点滋味 第十章 明天我们怎么吃 中国人,可以不吃野味吗 山德士上校穿唐装 你要放屁不放屁 人造美食 大长今给我们的启示 如果伯纳德在中国 留一只座位给文化人 试读章节 在三只角之间徘徊 老板要问出处,女人要问住处。“啊呀,王太太,侬蹬了啥地方啊”(你住在什么地方)?两个女人第一次见面,半是寒暄,半是探底;发问者一定是蹬了不错的地方,才会这般地问;“啊呀,我就蹬了霞飞路爱思公寓呀(淮海路的瑞金大楼),闹猛是闹猛得来,困告(睡觉)也困不着。”要是王太太有些许支吾,那么她一定是住在不闹猛的地方讲不出口,一定是她的先生发财发得不好。住处对于一个女人来说,出嫁前,是父亲和祖上的荣耀证书,出嫁后,是所嫁的男人的财力证书。一个上海女人的住处,是这一个上海女人的命,也是这一个上海女人的运。 上海女人的命和运,就在上海的马路上穿行,就在上海的河浜里流淌。 上海是一方水土,上海又岂止是一方水土?上海是一个超级大城市,出租车从浦东机场开到虹桥机场,或者从嘉定F1赛场开到东海大桥桥脚下的南汇芦潮港,车费就要二三百元,在外地至少已经横跨两个城市,口音都会相差很多,全国就没有一个城市会像上海一个城市之内口音变化会这般大,这是上海的一方土。但是真正构成上海人文结构此起彼伏、千姿万态的,是上海的水。上海原先河浜很多,是一个多内河的城市,以桥命名的地方和以浜命名的地方至今还在,比如淮海路的八仙桥,虹口的提篮桥,肇家浜路打浦桥,西郊的虹桥,甚至就在如今的市中心还有以港命名的地方:日晖港。有桥有港必有河,如今大多数的河被填没了,解放初期肇嘉浜被填没算是一项伟大利民工程,但是桥和港的命名依旧证明了河曾经的存在。不同的内河地区居住了不同文化层次的人和不同经济的人,而黄浦江的东和西,苏州河的南与北,那就是上海地域文化的分割水线。为什么以前上海人都会认同“宁要浦西一张床,不要浦东一间房”?都会将莘庄、嘉定和浦东当作是“新加坡”来揶揄(“浦”和“坡”在上海话中同音)?那就是上海人与乡下人的区别;力什么以前上海最好最有名的店都开在苏州河的南面,在苏州河的北面多是小店杂店?那是上只角与下只角的区别。至于在这两大水土背景下诸多內河的阴与阳、东与西,就是区域文化的细分,河的两岸往往就是两种身份的居住群体,桥的两端往往就是两种文化的集散地。 所以上海是一方大水土,而在这一方大水土下,至少就是八方水土;按照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说法,上海至少养的就是八方上海人。假如是一个男人,除非飞黄腾达突然发迹或者家道中落,否则很可能一生一世就生活在同一方水土里;假如是一个女人,就会带有不确定的因素,比如出嫁,比如一段情爱经历,很有可能改变自己的水土纪录,从乡下人变成上海人,从下只角到了上只角。在地理意义上,上海是平原,而在精神和物质意义上,上海是绵延起伏的丘陵,绵延之广,起伏之大,上海是独一无二的,这也就是为什么“嫁得好”百来年前就是上海女人人生课题的原因。 自然会想起王安亿的《长恨歌》和里面的王琦瑶,或者说是王琦瑶们,因为王琦瑶是一代上海女人的形象大使。她们是哪一个角的女人?她们出生在弄堂,弄堂不是最上只角的,但是也不见得是下只角的,她们就贯穿在上海所有的地方,淮海路和四川路都有弄堂;王琦瑶还住过公寓,最后死在弄堂的洋房里。作家王安忆对王琦瑶们当有最精当的诠释一一 “王琦瑶是典型的上海弄堂的女儿。每天早上,后弄的门一响,提着花书包出来的,就是王琦瑶;下午,跟着隔壁留声机哼唱‘四季调’的,就是王琦瑶;结伴到电影院看费雯丽主演的《乱世佳人》,是一群王琦瑶;到照相馆去拍小照的,则是两个特别要好的王琦瑶。每间偏厢房或者亭子间里,几乎都坐着一个王琦瑶。王琦瑶家的前客堂里,大都有着一套半套的红木家具+堂屋里的光线有点暗沉沉,太阳在窗台上画圈圈,就是进不来。三扇镜的梳妆桌上,粉缸里粉总像是受了潮,有点黏湿的,生发膏却已经干了底。樟木箱上的铜锁锃亮的,常开常关的样子。收音机是供听评弹,越剧,还有股票行情的,波段部有些难调,丝丝拉拉地响。王琦瑶家的老妈子,有时是睡在楼梯下三角间里,只够放一张床。老妈子是连东家洗脚水都要倒,东家使唤她好像要把工钱的利息用足的。这老妈子一夫到晚地忙,却还有工夫出去讲她家的坏话,还是和邻家的车夫有什么私情的。王琦瑶的父亲多半是有些惧内,被收伏得很服帖,为王琦瑶树立女性尊严的榜样。上海早晨的有轨电车里,坐的都是王琦瑶的上班的父亲,下午街上的三轮车里,坐的则是王琦瑶的去剪旗袍料的母亲。王琦瑶家的地板下面,夜夜是有老鼠出没的,为了灭鼠抱来一只猫,房间里便有了淡淡的猫臊臭的。王琦瑶往往是家中的老大,小小年纪就做了母亲的知己,和母亲套裁衣料,陪伴走亲访友,听母亲们喟叹男人的秉性,以她们的父亲做活教材的。” P2-4 序言 写《上海女人》?有五六位作家朋友一致推荐,非马尚龙莫属。在文新大楼43层的顶层咖啡座,文汇出版社总编桂国强先生这么对我说;同座的责任编辑、老朋友朱耀华也是嘿嘿笑着附和。 那是2006年11月底的时候。从43层看地面的路人,男女莫辨,但是上海女人在我的心里,是一个很清晰的形象。这些年陆陆续续写过一些有关上海男人和上海女人的文章,而且又是在《现代家庭》杂志供职,对上海女人的观察和判断是有些心得的。 任何有人的地方都会有女人。上海女人在女人的意义上,在脸型、肢体的特征上,本没有分外妖娆,但是上海女人,很容易被当作谈资,没有一个地方的女人,会像上海女人一样具有长久的可谈性。这一份待遇,几乎就是殊荣了。那是因为“上海女人”是上海的女人的缘故。随着上海这座城市越来越具有品牌意义,“上海女人”也具有了符号的意义,这四个字会传递出约定俗成的联想,会勾勒由社会认同的画像;一些特有的词汇、神情和物质,会很自然地包含在联想和画像中。“上海女人”文化上的符号意义,使多少部小说、电影、电视剧,都以上海女人作为主角,关于上海女人的社会学讨论会也常有听闻。 也正是上海女人的符号意义,激发了我写《上海女人》的冲动。关于上海女人的联想似乎已经很完整了,上海女人的画像似乎也已经很清晰了,对“上海女人”似乎有了教科书一般的定义,尤其是在一些时尚式的怀旧中,上海女人成为一种模式被固定下来:旗袍,嗲,作,咖啡,搓麻将,跳舞……好像上海女人就必须是这样。曾经有一位不谙上海生活的外地朋友,接受了模式化的信息传递,下结论说上海人这一百年里都是穿羊毛衫的,因为上海女人是不会结绒线的,结绒线的都是乡下女人。 有许多关于上海女人的联想和画像,是不很准确不很正确,甚至就是很不准确很不正确的;上海女人在被误读,上海女人和上海的女人,应该是同一个概念,但事实上经常不是。最主要的大约就是上海女人的优雅和闲适被失当地放大,以至于真正属于上海女人的特质常常被忽略不计。 当然也会有反向的联想和画像。如果说旗袍是上海女人优雅的象征,那么穿了睡衣满街跑恰是上海女人庸俗的写真。却很少有人去推理在旗袍和睡衣之间的生活逻辑关系,在睡衣和弄堂之间的生存因果关系。 我写《上海女人》的冲动,就是来自于对“上海女人”的辨析和还原。我想要还原的,是上海一百年历史对上海女人的外动力,是上海女人自身的内动力,是上海女人与上海男人之间的互动力。这既是抽象的背景,也是具象的生活空间。比如,所有的地域都会有贫富的差别,唯独上海会以上只角下只角来界定,上海女人的命就在上只角和下只角之间徘徊,上海女人的运就在黄浦江苏州河中流淌,上海女人的生态、心态、姿态、形态,就在每一个十字路口发育。 身为上海的男人,我是上海女人最近距离的观察者。我把《上海女人》一些章节发在了自己的博客上,许多认识和不认识的朋友惊讶于我的观察、我的记忆,惊讶于我对上下几十年上海的融会贯通;在书稿完成后,甚至我都惊讶于自己,在几个月內怎么就汇聚起这么多的上海女人点点滴滴的细节。唯一的解释,因为是上海女人.所以才会有这么浩瀚的点点滴滴,才会让我为之怦然心动。 有人据此说我是老克勒。我当然不是,无论是老克勒所需要的年纪,还是老克勒所需要的殷实家境,我都远远的不配,也没有想要般配过。只是在淮海路居住了几十年,略有所见所闻所想罢了。淮海路以前是有些许老克勒的,那只是很少的一些人,更多的人就是最寻常的男人与女人。至于我,在看得到老克勒的时候,仅仅是小赤佬而已,在淮海路背了书包奔来奔去,头上像蒸笼一样在冒汗,一不小心倒是撞在了某一个老克勒身上,被人家骂了一句小赤佬。这一点不是自谦倒是得意,因为老克勒看到的是老克勒自己,小赤佬看到的是所有的人。 2007年6月10日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