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莲花村集伊斯兰文化与其他民族文化为一体,现存完好的建于近代的五座碉楼及三房一照壁、四合五天井、六合同春、走马转阁楼、角楼等建筑风格的古民居22座,在全省属于罕见的文物瑰宝。这里旖旎的田园风光、多姿多彩的民族风情、保存完好的古建筑、底蕴深厚的历史文化,构成了一个丰富多彩的村落,使之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价值和旅游观光游览价值。《中国名村(云南东莲花)》立足东莲花、跳出东莲花去描述回村的人文历史。本书由罗杨主编。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中国名村(云南东莲花)/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全书 |
分类 | 生活休闲-旅游地图-地图 |
作者 | |
出版社 | 知识产权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东莲花村集伊斯兰文化与其他民族文化为一体,现存完好的建于近代的五座碉楼及三房一照壁、四合五天井、六合同春、走马转阁楼、角楼等建筑风格的古民居22座,在全省属于罕见的文物瑰宝。这里旖旎的田园风光、多姿多彩的民族风情、保存完好的古建筑、底蕴深厚的历史文化,构成了一个丰富多彩的村落,使之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价值和旅游观光游览价值。《中国名村(云南东莲花)》立足东莲花、跳出东莲花去描述回村的人文历史。本书由罗杨主编。 内容推荐 巍山东莲花是反映伊斯兰文化的专著,《中国名村(云南东莲花)》图文并茂地介绍了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云南省巍山县东莲花村的山川名胜、历史溯源、风俗大观、文化集萃、趣闻轶事、人物风采、名优特产等内容。 《中国名村(云南东莲花)》中突出了东莲花在巍山的地位,回族经商的艰辛和在抗日战争中的贡献。今天,由于交通工具的改变,东莲花马帮已辉煌不再,他们留下的许多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更值得抢救并通过本卷流传后世。本书由罗杨主编。 目录 引言 回村源来 莲花绽放红河源 巍山回族族源 赛典赤第九代孙小围埂分支 风雨沧桑荷亦艳 马背上的名村 古村风貌 清真古寺 马家大院 马如清大院 马如骐大院 鞍心支锅走夷方 “五星级”大马厩 灵性山川 红河源 永济桥 忠义堂 杜文秀后军衙门(昭忠祠) 文化教育 经堂教育 东莲花小学 兴建中学 文学集萃 故事传说 对联诗词 宗教信仰与民族节日 六大信仰 五大功修 三大节日 人物 “指南老人”马注 总统兵马大元帅杜文秀 兴建中学创始人伊斯兰经学大师纳润章 著名大阿訇马玉龙 马云从大阿訇 马如骥 马如骐 马如清 民俗风情 饮食禁忌 婚俗 丧葬习俗 “穿衣”仪式 七彩面纱 百抖烤茶 风味特产 老六碗 馓子 煎乳扇 药膳蜜饯 烧粑粑 清真咸菜 牛干巴 白斩鸡 树皮 麦芽糖 饭油香茶 手工银饰品 手工刺绣 名村保护 东莲花村保护规划 对东莲花文化旅游资源及其价值的认识 保护与开发的意见建议 试读章节 马家大院是东莲花村保存最完整、最气派、最有特点的古建筑,是东莲花大马锅头马如骥的旧居。马如骥为人忠厚,勤劳能干,精于马帮运输和经商贸易,是巍山出了名的大马锅头。当时他有近一百匹骡马,雇有十多名赶马人。他的马帮商队走南闯北,运输和销售茶、糖、丝、麻等物品,足迹遍及东南亚各国。通过多年拼搏,他积累了许多财富,民国三十年(1941),他在村里建盖了豪宅大院,就是现在赫赫有名的“马家大院”。马家大院历时三年方全部竣工。当时工程一完工,就因其建筑风格、雕刻工艺和宏大的建筑气势轰动蒙化全县,四方八寨前来参观的村民络绎不绝。 “马家大院”由主院、西院、北院共三个院落组成。三个院落根据其使用功能的不同和主次,规模不同,布局不一样,雕刻规格档次也不一样,但都各具特色,都是当地回族建筑中的上乘之作。 主院采用“六合同春”布局,南北向分成两个院落。上(北)院由主房、东西厢房、厅房、东西漏阁、大门和角楼一起,构成走马转阁式四合五天井院落;下院在南面设有照壁,形成“三房一照壁”布局。马家大院主院的独特之处还在于,在下院的东北漏阁布置了一个四层高的角楼,在上院西南漏阁布置总大门。进入总大门左右分设两道二门,分别开向上下两个院落,这样既使这个院落浑然一体,气派壮观,又可以有效使用空间,把客房、主仆住所巧妙分开,互不干扰,保证了各种人员活动的井然有序。整个院落除角楼外,均为两层。 大门坐东朝西,为砖石结构。门柱方正,线条挺拔,高出漏阁檐口,无瓦盖顶。顶部为两台长形平台,旁边有两个圆柱装饰,都雕有花、鸟、虫、鱼等纹图画样,门顶两侧留有射击孔。建筑式样特别,外观融会了法式建筑风格。大门正对面建有青砖照壁,作为大门屏障。照壁上有精美彩画,上部的彩画、书法现在仍依稀可辨。 大门所在的漏阁,是一座二层小楼,明间为过道,南北各有一间小巧的木板房间。打开大门,迎面是在上院厅房的西山肩墙上巧妙设立的照壁。照壁上画有虫、鱼、花、鸟图案,中部从上到下凹式设置了四个两尺见方的砖边方框,砖框里面镶嵌着在汉白玉石上雕刻的“世守清真”四个蓝字,表达了院落主人对伊斯兰的虔诚信仰和执著追求。 小照壁两侧各设置了一道大门,北通上院,南通下院。 上院天井中心用六块两尺见方的大理石拼成一个花形图案,其余地面用两尺见方的青石板镶砌。上院各房的柱基、柱礅均为汉白玉,室内用青砖或木板满铺。坎沿、柱脚、柱礅、基座每一石件上面都雕刻了动植物等精美的线刻图案,房屋所有的门窗户壁都是精致木雕。房屋布局方正,上下两层都设有走廊,走廊宽可走马,房房相连,阁阁相通,故称“走马转阁”。 上院西房楼上后山墙正对大门外的入口通道处设有梯形构造的射击孔,防匪防盗,具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防卫优势。厅房檐下明间,南、北两面各有一个覆形斗拱,北房和东、西两房的明间檐下也各有一个藻井。藻井上布满彩画、雕花,可辨认的彩画有:《阿文学校》、《鸡足山楞严塔》、《西湖风景》和《上海街景》等。特别是主房藻井里的《上海街景》,描绘了20世纪40年代的上海景观,画有西洋建筑、宽阔的马路、飞翔的飞机、奔驰的摩托车等场景,它惟妙惟肖地再现了当年十里洋场上海滩的风采,表达了大院主人的开放胸襟和开阔视野。藻井彩画极具民国时期的绘画艺术特征,被专家视为不可多得的珍贵资料。 院内东南西北四房房子屋檐下都挂有匾额,北房是主房,所挂匾额是白崇禧民国二十七年为他题的“明道致远”;悬挂在东厢房的匾额是云南省国民政府主席龙云民国二十八年为他题的“义广财隆”,悬挂在西厢房的匾额是蒙化县县长宋嘉靖民国二十八年为他题的“仁惠梓里”;悬挂在南厅房的匾额是民国三十年马家大院落成时马如骥的亲家李银斋题赠的“大展骥足”。四房房子的厦柱上都挂有文人墨客为他题写的楹联。匾额楹联既为大院平添了浓浓的文化气息,又彰显了主人的文化素养和他广结政要的人缘人气。 下院除大门与正院同样是以三角形为门顶的装饰外,建筑要简单些,但雕刻工艺同样极为精巧。下院南面的照壁高大、气派,檐角高挑。照壁双面都有精巧砖雕,绘有精美的壁画。照壁下设有花台,花台西侧有一口古井,井栏四周均有线刻折枝花卉。 主院东面是马家大院的花园,从上院东北漏阁小天井里的侧门就可进入花园。花园里树木葱翠,繁花似锦,鸟语花香,是主人栽花植树、修身养性的地方。在花园看马家大院角楼,角楼更显雄伟、端庄,特别有气势。花园四周原来有围墙,现已被拆除,成为开放式花园。P50-53 序言 自然遗产、文化遗产都是先人留下的不可再生的宝贵资源,后代子孙与我们享有同等的权利,这就是代际公平。将这份遗产尽可能完整地留给后代,是我们这—代人义不容辞的责任。中国是世界上文明诞生最早的国家之一,有几千年的文明史。中国各族人民以高度的智慧和创造力,创造了光辉灿烂的中国文化。城镇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从不文明走向文明的标志之一。在四大文明古国中,中国是唯一文化没有断流的国家。我国众多的名城、名镇、名村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分布在神州大地上星罗棋布的名城、名镇、名村既是物质文化,也是非物质文化。但是,毋庸讳言,在当前现代化、城镇化的过程中,很多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遭到了严重的破坏,有不少古村落的原貌已荡然无存,即使遗留下来一少部分,也都面临文物建筑被损毁、文化遗迹被侵蚀、传统文脉被割断、文物原生态环境被瓦解或乱开发的命运,许多珍贵的历史文化遗存一去不复返。这是一个十分严峻和亟待解决的问题。 为了让广大读者更多更好地了解我国“三名”——名城、名镇名村的遗物遗址、文物古迹、风景名胜、掌故传说和时代风貌,同时更好地保护它们,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和知识产权出版社联袂推出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一《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全书》。这是—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善举,值得关注。 解读大理的历史,洱海东部宾川发现的白羊村新石器遗址,是云南迄今发现最早的新石器文化遗址,距今已有四千多年。出土文物说明,白羊村遗址是一个典型的以稻作农业为主的长期定居的村落遗址。剑川海门口文化遗址出土的夏代晚期青铜器开启了云南青铜文化的先河。在此基础上,汉置郡县,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白子国”,唐初合六诏(有说八诏)为一,最终形成了包括云南全省以及川黔部分地区在内的,几乎与唐宋相伴始终,绵延五百多年的南诏、大理国。 南诏、大理国政权的建立,结束了云南历史上部族纷争的混乱局面,将云南历史大大向前推进了—步,对中华民族的形成和伟大祖国的统—作出了重大贡献。 历史因时间而悠远,文化靠积淀才厚重。悠久的历史成就了大理众多的文物古迹。大理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很多,本次只收录了其中的—部分。它们比较集中地展示了大理历史文化的精华。 大理悠久的历史,厚重的文化,与大理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息息相关。根据学者们研究,先于西北丝绸之路两百多年,在祖国西南也有一条重要的“丝绸之路”,即“蜀身毒道”。还有经大理达西藏的“茶马古道”,从大理到安宁南下出海的“步头路”,奠定了大理滇西交通枢纽的历史地位。今天,大理同样是同时拥有民航、铁路、高速公路因而四通八达的民族自治州。便捷的交通使大理能够广泛吸纳中外文化精华,故而人文蔚起,薪火相接,代有名流;里巷传仁德之懿,父老有述古之风,享有“文献名邦”的美誉。秀美的山川、灿烂的文化与悠久的历史相得益彰,无疑是建设幸福、美丽大理的根脉,也是大理吸引中外游客纷至沓来的魅力所在。 靠文化扬名,提高品位;靠文化发展,一兴百兴。在这一点上,大理的经验值得借鉴。当前,保护“三名”已进^攻坚阶段,各级政府都纷纷出台保护办法,但还不够,必须加大宣传,增强人民群众对“三名”保护意识的自觉性。历史文化是人民创造的,也要人民来保护。正因为如此,我们便自告奋勇地承担了《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全书》大理白族自治州12卷的编撰任务。近两年来,大理白族自治州白族文化研究所联合州级文化部门,在大理州委、州人民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团结和依靠热心文化事业的有识之士,群策群力,完成了编撰任务。 参加本次编撰工作的既有年过七旬的学者,也有正当盛年、承担着繁重日常工作的中青年新秀,但他们都际着对历史负责、为子孙谋福的崇高理念,攻坚克难,争分夺秒,或多次深入所承担的地区开展田野调查,走访熟悉地方历史文化的有关人士;或沉迷于史籍档案,考稽钩沉,运用文字和照片,将各城、镇、村的山川名胜、人文历史、文物古迹、文学艺术、民风民俗、风物特产真实地记录下来,最大限度地将各地文化精华展示给广大读者。同时,各卷密切联系实际,对名城、名镇、名村的保护提出了意见和建议。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历史的辉煌值得自豪,更是留给每一个当代人的—份沉甸甸的责任,守望好这片热土,再创新的辉煌,在各自不同的岗位上,作出能够告慰先人、无愧后人的业绩,应该是每一个大理人不懈的追求。相信这套丛书能在大理各族人民建设幸福、美丽大理中进—步增强民族文化自觉,留住集体的文化记忆。 赵寅松 2013年3月 后记 当我在电脑键盘上敲下这段文字的时候,《中国名村·云南东莲花》总算完稿了。 《2010年云南省第三批旅游特色村候选村名单公示词》中说,“东莲花村集伊斯兰文化与其他民族文化为一体,现存完好的建于近代的五座碉楼及三房一照壁、四合五天井、六合同春、走马转阁楼、角楼等建筑风格的古民居22座,在全省属于罕见的文物瑰宝。这里旖旎的田园风光、多姿多彩的民族风情、保存完好的古建筑、底蕴深厚的历史文化,构成了一个丰富多彩的村落,使之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价值和旅游观光游览价值。”实际上,东莲花作为在一块十多平方公里范围内聚居的近二十个回村之一,其风俗习惯、人文、历史等与周围各回族村子是不可分割的,本书不得不立足东莲花、跳出东莲花去描述回村的人文历史。确实,东莲花只是巍山众多回村中的一个缩影、一扇窗口。 在各级各部门的高度重视和关怀下,东莲花村从2008年10月被命名为国家历史文化名村以来,短短四年多时间,就声名远播,得到越来越多的领导和专家学者、广大游客的关爱。 承蒙大理州白族研究所原所长赵寅松老师的厚爱,在组织编写《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全书》大理卷时,把东莲花列入其中,并点名要我承担撰稿和拍摄照片工作。尽管琐事缠身,单位的工作任务繁重,在赵老师的一再鼓励下,我还是欣然接受了这个任务。这样一本书是要拿到国家级层面上去编辑,在全国范围内出版发行的,对于宣传巍山,宣传巍山的文化旅游资源,宣传东莲花都是难能可贵的机会。 我对巍山的旅游文化资源情有独钟,对巍山回族文化情有独钟,对东莲花村情有独钟。2010年出版了个人专著《古道名村东莲花》。在写作本书时,我在认真制定写作提纲之后,对《古道名村东莲花》原来的资料重新进行了全面整理,充实完善,根据写作提纲的需要,再一次查阅了大量的文史资料,采访了一些学者、村里的老人。根据编辑的要求,针对每一部分文字,对插图进行了认真策划,归类和重新补充拍摄了一些新照片。从州上召开写作座谈会后,我每一个晚上,每一个周末,国庆、中秋假期的每一天我都在电脑前,泡在本书的写作里,拍摄收集了上千张照片,并仔细挑选和归类。在三个多月的写作过程中,我几乎没有做过一件家务,全部都由妻子马佳蕊承包了,同时,她还帮我对各稿次修改的文字进行了录入校对。可以说,本书能够顺利按时完成,与她的支持是分不开的,因此我想借此机会对她说一声:谢谢! 巍山县委书记张剑萍、县长常于忠、县委宣传部部长何尹全对本书的撰写给予了很多关心和指导。东莲花村、永和小学等单位和很多亲朋好友,老师长辈给我提供了部分文字、老图片资料,口头讲述了杜文秀时期和马帮时期的一些轶闻故事,使本书的资料更为翔实生动。罗杨先生的总序画龙点睛,让我们更加明白历史文化名村的价值所在。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的策划组织,知识产权出版社编辑的认真修改和精心装帧设计,使本书得以走上大雅之堂。对于他们,也惟有“谢谢”为报。 马克伟 2012年11月于巍山古城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