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康熙教子秘语
分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伦理学
作者 赵润田
出版社 东方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有清一代,最有作为而又最富传奇色彩的皇帝,当推这位圣祖玄烨。他的生平已毋庸赘言,无可计数的传记和影视作品将他的人生经历和性格情致传播得几乎尽人皆知,而且,康熙不仅是一位功勋卓著的帝王,还是一位成功的父亲和教育家。然而,真正知晓他面对子女时的训诫秘语者,大概不多。赵润田编著的这本《康熙教子秘语》就是披露玄烨那些秘语的。这部书中清圣祖康熙皇帝的言辞可视为他一生中发自内心深处的真实表露和几十年执政历程最为机密的经验之谈。

内容推荐

赵润田编著的这本《康熙教子秘语》选自玄烨《康熙庭训》。所谓庭训者,在古代专指父亲对子女的训诫调教。此书反映出康熙家庭教育和子孙培养不为人知的方方面面,也大致反映出康熙家庭生活的一个侧面。《康熙庭训》成书后,传播不远,闻之者寡,并不为世人所熟知,编者深感此书极有价值,特此编辑注释,以飨读者。

《康熙庭训》编辑大体以时间为序,而《康熙教子秘语》编者则择其内容相近的条目加以编排,分门别类。归为四个部分,依次以“隐”“忍”“致”“胜”归纳排列。考原书旨意,所述尽显孔儒精神,间或有训诫者自出机杼的人生体会,但基本合乎此四字之意。举凡人生态度、行为原则,纳入为“隐”;心理状态、克己修身,纳入为“忍”;努力事功、运筹帷幄,纳入为“致”;把握时机、驾驭全局,纳入为“胜”。

康熙不仅是一位功勋卓著的帝王,还是一位成功的父亲和教育家。他对二十四个皇子耳提面命,严格教育,带领他们习文练武,务使他们成为国家的栋梁。他绝不将手段和途径当作目的,所要遵循的原则和策略,始终通向一个最高宗旨:统治天下。在他的直接培养下,有了雍正的勤勉和乾隆的圆通,也造就了人们交口赞誉的康乾盛世。这个功劳,是足以彪炳千秋的。

目录

居安思危 处变不惊

治心之要 首在克己

仁者之心 随感而应

循规蹈矩 才是真孝

体贴君亲 忠出至诚

顺适为安 自然为孝

昏定晨省 不可拘泥

家居闲谈 善行良言

严饬则爱 娇纵则害

远近之道 皆宜深省

冠帽尊贵 放置有序

礼用和贵 齐家治国

名实相副 混淆不得

君子三畏 没齿不忘

天道好生 仁爱为本

须发变白 听其自然

年老齿落 有益子孙

居家洁净 清气著身

俭约不贪 福寿长全

一丝一缕 来之不易

悖逆人性 祸必上身

造谣中伤 终有恶报

言而有信 为人守秘

己所不能 嘉彼所能

久经征伐 须重人命

敬重神佛 不可随俗

尊老爱幼 彼此避讳

机心修身 其益无比

扬善揭短 智者不为

长持其志 无暴其气

修身治性 谨于平日

一念之微 天理人欲

约束下人 禁其滋事

心静身凉 祛暑之要

食宜淡薄 于身有益

酒伤身心 能饮不饮

知足不辱 知止不殆

勤俭敦朴 惟念民艰

雷雨大作 不躲树下

偏好一艺 必为所溺

以戏陷罪 不可为之

节俭廉洁 用度不奢

取笑残疾 必然招祸

涵养仁爱 戒除躁忿

洁癖久之 反为身累

命由心造 福由己求

嘉言善行 在于经书

饮食之制 颐养之道

殷鉴前朝 释放宫女

盘中一餐 粒粒辛苦

物华有限 不可奢费

严禁赌博 断不轻恕

富贵不淫 贫贱不移

清心寡欲 少忘少病

君子“三戒” 不可贪得

与医配合 方能治病

忍耐一时 便觉无事

神静心和 心和形全

心小胆大 防患未然

嘉纳良言 闻过则改

自任其过 大人之为

慎重持敬 谨终如始

防微杜渐 预其未萌

事无巨细 不可懈慢

以德服人 心悦诚服

恒劳知逸 自强不息

实心相待 不务虚名

修德之功 在于主敬

持斋必戒 感发善念

立志于道 犹入圣域

至诚无息 日积月累

逸乐有节 勤修不惰

诚而有信 不欺暗室

体认世务 据理审事

读经明史 开卷有益

四书性理 立命之道

好学多问 遍求名师

日进日新 精进永固

希贤希圣 谁能阻挡

虚心向学 习人之善

一字未明 必加寻绎

研读古书 审其大义

知之为知 不知为非

权变为雄 惟时惟事

善恶邪正 瞭焉眊焉

回顾斜视 人之大忌

污秽之言 慎于口吻

神佛之教 以善引人

好问好察 耳聪目明

过而能改 善莫大焉

幸灾乐祸 小人之情

为人君者 岂可诿过

奉天行事 赏罚惟慎

晓谕良方 希冀益众

投药治病 贵在适宜

养生之道 饮食为重

宽敞明亮 适意为宜

农桑要务 躬耕稼穑

量入为出 用度有准

待前朝厚 得天下正

贵为皇子 当思保重

痴呆软弱 娇养所致

治黄治淮 国计民生

古今不同 不守成规

未寒进衣 养身之道

风寒雪冷 宜常防范

读书贵精 学博致约

鉴古知今 庶可寡过

用人不疑 开诚布公

最忌杀戮 仁斯仁至

敬惜文字 天地至宝

竭诚体贴 事亲至孝

精于历算 苦学之得

未老拄杖 甚是可厌

民可由之 不可知之

存心济世 医家之德

洞察病源 对症施治

书法要旨 心正气和

勤习一事 身增一艺

礼讲实效 尽其意义

千里之行 始于足下

谨记旧典 防止汉化

赤子之心 人之真性

以身作则 而后求人

好知其恶 恶知其美

近朱近墨 其习相远

虚名无益 有实则名

以义为利 义安则利

身劳心安 利少义多

立定脚跟 战胜私欲

不忍舍处 方得书味

为山九仞 未可偏废

幼稚好学 励志盛年

学而日新 必有所成

穷理求知 行事得之

尽其人事 以听天命

虚己游世 自无祸患

前车之覆 后车之鉴

法令之行 率先身之

见人得失 如己得失

深思熟虑 无憾无悔

教化普遍 怀柔远人

善喜善念 去恶去凶

心存善念 天报福禄

俯仰无愧 存乎一心

良知良能 乾乾不息

知书明理 贵在贯通

不为书愚 不为书欺

博采众长 垂示永久

父祖之基 不可易视

宽严兼济 使人之要

心志专一 即是养生

一粒之艺 于身有益

众谋独察 不可偏废

竭其心智 博取众议

身先士卒 为将之道

教之以劳 有勇知礼

诚能勤勉 耕耘有获

食不遗远 远近皆亲

节猎养生 所向无敌

溯源谘众 审时度势

为政悦服 长治久安

不信术士 不信邪道

纤细之伪 日久自败

欲善其事 先利其器

行善遗福 长享吉庆

天变灾异 深自儆省

事无定规 合理则为

不学则已 学则必精

循序有致 为学不废

一卷之益 一日之益

一日之力 一日之效

立言行事 无愧今生

学以养心 亦可养身

试读章节

居安思危处变不惊

训曰:曩者三孽作乱①,朕料理军务,日昃不遑②,持心坚定,而外则示以暇豫③,每日出游景山骑射。彼时,满洲兵俱已出征,余者尽系老弱。遂有不法之人投帖于景山路旁④,云:“今三孽及察哈尔叛乱⑤,诸路征讨,当此危殆之时,何心每日出游景山?”如此造言生事,朕置若罔闻。不久,三孽及察哈尔俱已剿灭。当时,朕若稍有疑惧之意,则人心摇动,或致意外,未可知也。此皆上天垂佑,祖宗神明加护⑥,令朕能坚心筹划,成此大功,国已至甚危而获复安也。自古帝王如朕自幼阅历艰难者甚少。今海内承平,迥思前者,数年之间如何阅历,转觉悚然可惧矣⑦!古人云:“居安思危。”正此之谓也。

【注解】

①曩:过去,从前。孽:妖孽。三孽,指发动叛乱的吴三桂等“三藩”。康熙十二年(1673年),吴三桂、耿精忠、尚之信等明降将先后反清;因其降清后封藩称王,故称“三藩”之乱。②昃:日偏西。遑:闲暇。③暇豫:悠闲逸乐。④景山:即今北京景山公园。⑤察哈尔叛乱:指察哈尔布尔尼叛乱。康熙十四年(1675年),蒙古的察哈尔部头目布尔尼举兵叛清,失败身死。⑥垂佑:对下边的护佑。加护:加意保护。⑦悚然:恐惧的样子。

【译文】

以前,吴三桂等人发动“三藩”叛乱,我处理军国事务,从早到晚,没有空闲时间,但我保持着内心的坚定,表面上给人以悠闲逸乐的样子,每天都到景山骑马、射箭。那时,我们满洲八旗兵都离开京城奔赴前线,留下来的都是一些老弱病残者。在此情况下,便有一些不法分子在景山的路旁扔下一些书帖,上面写道:“现今正有‘三藩’和察哈尔布尔尼的叛乱,各路大军忙于征讨,在此危急之时,为何还有心思到景山去游玩呢?”对这种造谣生事的现象,我就像没有看见、也没有听见似的。

不久,“三藩”之乱和察哈尔叛乱都先后剿灭。当时,倘若我稍稍表现出惊疑、害怕的意思,那么人心就会动摇,或许会发生一些难以预料的意外之事。这都是上天保佑,祖宗神明加意保护,使我能够坚定信心,认真谋划,终于成就此功业,使已面临危亡的国势重获安定。

从古至今的皇帝,像我这样从小就经历了不少艰难的,实在不多啊!而今,四海之内又是太平盛世,但回想起往事,在几年的时间里我所经历的种种艰难,反而有些后怕。古人说:“居安思危。”讲的就是这个意思。

在开宗明义的第一篇庭训中,康熙大帝阐述了作为一国之君、统领天下的领袖人物,首先应该具有的是一种沉稳大气的雍容心态,即所谓“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台”的大将风度。因为,利害冲突或两军对垒之时,胜利的一方往往是那些具有决断力和胆略的将军,而不是学识更高一筹者。康熙皇帝一生文治武功,匡扶将倾的清帝政,对领袖的统驭才干自然是深有感触的。

【评语】

吴三桂、察哈尔布尔尼发动叛乱,清廷边关军情紧急,康熙帝却每天照常骑马出行、射箭游乐,“暇豫”之状,成了一些人攻讦他的口实。但不久叛乱迅速被平定,国势转危为安。很显然,康熙悠闲逸乐是一种安定人心的策略,是优秀政治家的良好素质及杰出才干的体现。作为帝王韬略,安定人心,在必要时不得不示人以闲适快乐的假象。当决定命运的大事突然发生时,把握处世行事的尺度很难,这需要良好的心理素质,还要有丰富的人生历练的经验作为基础。生活中,我们很钦佩那种在危急关头临阵不慌、镇定自若的大将风度,敬服那些喜怒哀乐不露于形的强人。当然,这种风度绝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由于后天的修持和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远大志向决定的。P1-2

序言

有清一代,最有作为而又最富传奇色彩的皇帝,当推这位圣祖玄烨。他的生平已毋庸赘言,无可计数的传记和影视作品将他的人生经历和性格情致传播得几乎尽人皆知,然而,真正知晓他面对子女时的训诫秘语者,大概不多。本书就是披露玄烨那些秘语的。这部书中清圣祖康熙皇帝的言辞可视为他一生中发自内心深处的真实表露和几十年执政历程最为机密的经验之谈。

本书编自玄烨的《康熙庭训》。“庭训”者,长辈对家庭子女之调教言辞也。原书传播未远,知之者寡,因之,从“庭训”这一角度认知这位绝顶聪明的一代天子,尤其是从中品味到他那些推心置腹的治世经验和人生体会,对生活在当下的人们来说,应该算是一件有意思而且有意义的事。

“庭训”作者是一位皇帝,他的工作以今日语汇来讲,是一种管理,管理对象是一班朝臣、几圈皇戚和整个国家。既为“管理”,于当下万千企业、机构的统御必有相通之处。并且,于古人那里是中国人,千载之下仍是中国人,从人性、团体性和民族性来看,其理为一者,在在皆是。因之,视“庭训”为管理学又未尝不可!况且,“庭训”还涉及教育、修为、读书以至军事、水利诸多方面,凡欲有所作为者读来必有裨益。

当然,年深日久,时代更迭,现在的世界远非康熙皇帝那个时代的样子了。但是,人世恒久远,经验永流传,这位极有阅历、执政高明的一代政治家,在为江山社稷培养接班人时谆谆叮嘱的言语,乃出自毕生管理国家事务、处理人事纠纷、树立品行修为的高度智慧结晶。

这难道不是一种精神财富和智力借鉴?

对希冀个人有所修为、事业有所建树的人们而言,从“庭训”中不也能捡拾到闪光的金粒吗?

作为皇子皇孙,从他们降临人世起,管束和各种名目的规矩就紧紧环绕着他们,绝对没有寻常人家孩子那样的自由。按清朝的规矩,六岁开始上学,地点在上书房。清代南书房值班大臣曾回忆,每日天未亮,就有三三两两的人打着灯笼从远处走过,就知道皇子们来念书了。天亮了,则跟着诸王爷大臣一起站在皇帝前面上朝。有的皇子太小,连门槛都迈不过去,则由内侍太监举着放进门内朝见皇上。

康熙帝是一位十分严肃的人,对皇子的教育极为严格。他深知掌权风险,对历史典籍的熟悉又使他同时深知宫廷内部平衡之重要。他有皇子24人,要求他们自幼诵读儒家经典,择时由他亲自加以考试。考试时,有诸多满汉大臣在场,康熙帝令大臣临时指定经书章节,由皇子诵读讲解。即便是不足十岁的皇子也要参加,指定哪一章节就得背诵讲解哪一章节,比之如今高考,甚有过之!

文之外,还有武。皇子们要自幼练习骑射,每年夏秋还要由皇上带到塞外行猎。康熙三十一年(1692),康熙帝巡视塞外,有7位皇子跟随身边,其中最小的允禟只有9岁。第一次出猎,9岁的允禟就猎获了两只鹿。面对围场中野性非常的虎豹狼熊,行猎一个月,皇子们终日跃马射箭,多有斩获。如此胆魄和成绩,岂是整日养尊处优、美女环绕所能做到的?

康熙皇帝还亲自带皇子们深入地方办公,让皇子们从小学会更多本领,包括丈量土地、观察日食、学习数学天文。有一年日食,康熙皇帝召集诸皇子,在乾清宫用仪器观察、研究。满汉文书法也是皇子们的必修课,难怪后来皇帝、皇子们的书法都很是了得!电视剧中皇十四子允禵勇而少智,事实并非如此,他率师西征时,康熙帝曾派人送去御制折扇,让允禵亲笔题字后赠送西域民族首领和边关部将,受赐者莫不感恩涕零。这位允禵的书法,怕也是相当不错的,否则,怎么拿得出手?我们看康熙、雍正、乾隆、嘉庆、道光一串皇帝的书法,尽管有的规矩有余、才气不足,但功底都是相当不错的,这与他们少小时候结受的严格训练密不可分。

在康熙皇帝对皇子们的教育中,更多的还有耳提面命的执政指导。在这部书里,很多章节都有群臣对话的场面,康熙皇帝对朝野事宜时时举一反三,论说各种道理,甚至追本溯源,说起很多年以前的旧事,让皇子们深省个中缘由。

康熙皇帝8岁登基,在位61年,是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为清朝入主中原后稳定动荡局面、廓清执政障碍起到关键作用。他严谨从事,威抚并举,表现出极高政治智慧,同时,他又亲手培养出雍正、乾隆两任皇帝,为清朝走向鼎盛奠定了坚实基础。雍正、乾隆成为清朝历史上最有执政能力的皇帝,这与康熙皇帝对他们的教育密不可分,而那些教子秘笈就收编在这部《康熙教子秘语》之中。

要说明的是,《康熙庭训》原书大体以时间为序,而编者择其内容相近的条目加以编排,分为四个部分,依次以“隐”、“忍”、“致”、“胜”归纳排列。考原书旨意,所述尽显孔儒精神,间或有训诫者自出机杼的人生体会,但基本合乎此四字之意。举凡人生态度、行为原则,纳入为“隐”;心理状态、克己修身,纳入为“忍”;努力事功、运筹帷幄,纳入为“致”;把握时机、驾驭全局,纳入为“胜”。值得一说的是,康熙皇帝绝非诺诺书生,绝不将手段和途径当作目的,他所要遵循的原则和策略,始终通向一个最高宗旨:统治天下。而且,他很是不愿意自己的子女成为死读书的刻板学子,他要他们保持入关时带来的锐气和朴质。然而不无遗憾的是,那种锐气到了乾隆后期便已是强弩之末,大清初期的进取性日渐式微,但这责任似乎不能推到康熙皇帝身上。

作为编译、评注者,亦知原文之外的译、注、评语出自一家之言,未尽妥帖之处自在,观点也未必尽合读者之意,好在面对文本,读者以自身体会绳墨,自可于思考中别开生面,所获更多更深。那也是编者所企望的。

2014年6月21日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7 6:53: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