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安心(济群法师讲禅修与调心之道)
分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宗教
作者 济群法师
出版社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济群法师是当代著名高僧,学修并重的僧人! 善用网络开示智慧法语,微博达人,新浪微博粉丝超过50万人!

创办大型公益学习型组织“菩提书院”,教化众多海内外信众!

“菩提书院”从历年精华文章中精选五大主题,问道、觉悟、安心、处世、云水禅心。帮助解决人生困惑,调适心灵,获得智慧人生!

周国平郑重推荐!

《安心:济群法师讲禅修与调心之道》收集了十篇法师对观心、修心的禅修开示,从禅修的方式观照内心。修心是修行的核心,调适内心的贪嗔痴,方能从生活中各种烦恼中解脱出来,从而达到净化心灵的目的。

内容推荐

心的本质,即是宇宙的本质。禅的本质,是觉醒的心。禅修,就是帮助我们开发觉醒的心。唯有找到内心深层的宁静,你才有能力面对自己,享受安静。放慢脚步,此刻,让我们一起聆听自性花开的声音。《安心:济群法师讲禅修与调心之道》收集了济群法师十余篇法师对观心、修心的禅修开示,从禅修的方式观照内心。修心是修行的核心,调适内心的贪嗔痴,方能从生活中各种烦恼中解脱出来,从而达到净化心灵的目的。《安心:济群法师讲禅修与调心之道》以通俗易懂的言语讲述人生快乐的源泉来自于净化的心灵。

目录

[禅修]

 凡圣只在迷悟间——第一届“观自在禅修营”开示

 正念,使浮躁远离——2011年5月“观自在禅修营”开示

 由观而自在——“观自在禅修营”开示

 正念的修习——2008年中秋讲于嘉兴精严讲寺

 过这样的七天——七日禅开示

[调心]

 心,人生的导演

 寻找心的本来——2009年夏于四祖寺

 “《坛经》与生活禅”夏令营

 心灵环保

 佛法对心理问题的解决——讲于第五届海峡两岸心理辅导论坛

 大乘佛教的慈悲观及其在心理治疗中的转化作用

[对话]

 迈出沟通的第一步

 闲云野鹤,却对世界保有热情

试读章节

过这样的七天——七日禅开示

这次过来,正好是研究所的禅修周,机会难得。我平时四处弘法,真正和大家在一起的时候不多,这次会尽量安排时间参加禅修。

目前佛教界的修学,尤其是学院式的教育,过于偏向理论学习,在实修方面引导不足。很多佛学院的学生,包括一些法师,虽然懂得很多教理知识,但有能力用起来的却寥寥无几。就像一个学了无数治病方法的人,以为自己包治百病,但操作起来,却连头疼脑热都治不了。更糟的是,我们学的法虽多,可习气毛病也很多。甚至可以说,只是为了学而学,为了文凭而学,我们已经忘却学佛的真意所在。

是不是要学那么多教理?是不是学得越多越好?其实,关键不在于学了多少,而在于为什么学,能不能学以致用,能不能解决当下的心灵问题。

如果不知道为什么而学,即使学得再多,只是增加了一些佛法知识,人生观不会因此改变,认知模式不会因此改变,起心动念不会因此改变,甚至生活方式也不会因此改变。我们所学的这一切,就像漂在水面的油花,看起来虽然斑斓,但对内心没有丝毫影响。在它的下面,还是原来的观念,还是原来的心态,还是原来的习气,还是原来那个十足的凡夫。这样的学,真是一件悲哀的事。

那么,所学怎样才能产生作用呢?我们需要做的,就是把听闻的法义转化为正念,转化为自身认识。

一、正念

正念有两种,一是观念上的,一是心行上的。首先要确立观念上的正见,进而通过禅修,将之落实到心行。这一转化至关重要,否则,佛法还是佛法,我还是我,就像水和油,即使放在一个容器中,还是各自为政,互不相干。

在我们生命中,最重要的是什么?影响最大的是什么?左右未来发展的是什么?无非是一个念头。正是这个念头,促使我们去选择,去发展,去经营自己的人生。在我们做出的决定中,有哪一项不是念头决定的呢?在人生道路上,又有哪一个片段离得开念头的作用呢?所以说,念头虽然无形无相,却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可是,我们常常把学习教理当做目的,甚至把经营法务当做目的,却很少关注自己的心,关注自己的念头。换言之,我们都是活在不知不觉而非觉知的状态。

因为对念头缺乏觉察,我们就无法将所学教理用来认识自己,改造自己。我们更多只是将之当做一种知识,最后把搞研究、写文章当做目的。这是目前佛学院教学中相当严重的一个弊端——道理学得越多,我慢越重,凡夫心越重。

我不希望以这种模式来培养学生,也不希望戒幢佛学研究所成为这样一个研究所。因为这样的人既不能解决自身问题,也无法为社会带来真实利益。  当今社会最大的问题,就是人的心态不好。很多人因为这样那样的问题寻求佛法,寻求帮助。当然,这一情况并非始于今日,早在佛世时就已存在。所以,佛陀说法不是为了谈玄说妙,不是为了建立一套形而上的思想体系,而是为了帮助人们解决心灵疾病,解决生命存在的烦恼迷惑,是非常务实的。正因为如此,佛陀又被尊为医王。他了解众生的病状,了解治疗的方法,能够根据对方的不同问题善加对治,毫无谬失。

作为大乘佛子,我们同样应该承担起这样的使命。这就需要有健康的心理素质,有解决问题的见地和操作经验,否则是无法解决实际问题的。即使能照搬一些经典中的道理,也不过是纸上谈兵,作用有限。唯有将所学教理落实到心行并融会贯通,才能在面对问题时成竹在胸,对症施药。这就需要通过禅修,通过切身实践,将书本中的法义进行转化,转化为用得起来的能力。

当下的五蕴身心,就是我们最好的道场。修学佛法,就要以此作为切入点。现代社会很重视管理,学校也设有许多相关专业。但他们所说的管理,只是管理企业,管理员工。而佛法所说的管理,是管理我们的心,管理我们的念头,这才是人生最重要的管理。

如果对心缺乏了解,我们就会陷入不良串习,陷入重重烦恼。所以,没有什么比正念更重要的。我们所学的教理,包括出家的生活方式,最终都是为培养正念服务的。树立正见,是为了培养正念;诵经念佛,也是为了培养正念;受持戒律,还是为了培养正念。如果没有正念,就不可能有健康的心灵,不可能有自在的人生,更不可能给予他人究竟的帮助。

佛法的所有修行,无非是解除妄念和培养正念,此外别无其他。我们必须认识到这个重中之重,否则,学得再多也是南辕北辙。

对学佛来说,善学和不善学有很大差别。善于学,即使所学不多,但每一点都能汇归到内心,使之产生作用。而不善于学的话,学得再多都是表面功夫,缺乏实际内涵。

什么是善学?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的态度。我们有没有迫切的希求解脱之心?有没有强烈意识到烦恼对生命的过患?如果没有这样的希求和意识,学佛是很难相应的。此外,方法也非常重要。在未来的教学中,研究所将把禅修作为一项重要课程,生活上的管理也会更加严格。

对修学来说,如法的生活也是重要助缘。佛世时,比丘们生活在水边林下,一无所有也一无所求,从而全身心地精进于道业,这就很容易和法相应,和修行相应。

禅修不是要修出什么外在结果,它所做的,是帮助我们认识内在觉性,这是每个人本自具足的,从来没有离开,也从来没有欠缺。但这种觉性却被无始以来的妄念之流所遮蔽,想用短时间的禅修来截断众流,是做不到的。这就需要从日常生活着手,让生活变得简单、清净。没有如法的生活,不能严格要求自己,在今天这个红尘滚滚的时代,我们简直是没希望的。

为什么说现在是末法时代?因为众生的烦恼特别重,干扰修行的诱惑特别多。所以修行者少,成就者更少。以往只要山门一关,寺院就能和外界彻底隔绝,故称方外之地。但在今天,很多寺院都成了旅游胜地,终年游人不绝,加上无孔不入的网络、手机,如果不具备相应定力,是很容易受到干扰的。

所以,七天的禅修不只是在这里坐一坐,而要摒弃诸缘,带着觉察的心做每件事。不论座上座下,都要专注于正念的训练,专注于觉察力的培养。

希望大家在七天中过这样一种生活。

二、禅修

我们为什么要禅修?通过禅修,究竟要获得一种什么能力?

简单地说,禅修就是帮助我们培养专注力、觉察力和观照力。这种能力是心本来具备的,但因无明所惑,使心总处在不知不觉的混沌状态。这种状态就像泥潭那样,使内在的专注力、觉察力和观照力淹没其中,失去作用。

同时,无明带来的烦恼妄想,又在内心形成巨大的生命瀑流——既是心念之流,也是生死之流,轮回之流。在这样的瀑流冲击中,我们是不能自主的,时而散乱,时而掉举,时而昏沉。散乱,就是追逐外境;掉举,就是摇摆不定;昏沉,就是昏昧不觉。

这就是我们现前的心行状态。我们是否意识到这种状态带来的过患?是否意识到,正是这种状态使我们活得很累,很疲惫?因为心总是在追逐这样那样的念头,忙个不停。更要命的是,这种忙乱是永久的,没有尽头的。只要没有解除无明,没有平息妄念之流,我们就会在追逐念头的过程中,不断纵容它,强化它,不断制造更具冲击力的瀑流。

如果不停止这样的追逐,痛苦是没有尽头的,轮回也是没有尽头的。禅修所做的,就是改变这样的生命现状,从心念之流中脱身而出,进而平息这些奔腾不已的瀑流——这是我们最重要也最紧迫的任务。不要以为出家就万事大吉了,很多时候,我们依然还在原有串习中。刚出家时可能会有所收敛,如果不是刻意防范,这些串习很快会卷土重来。

禅修也是缘起的,离不开良好的助缘。打坐时,坐姿和身体状态都很重要,都是培养正念的增上缘。虽然说禅超越一切形式,但念头和气脉有一定关系,所谓“心息相依”。所以,各种禅修方式都很重视调息和调气的基本训练。此外,如法的生活也很重要。不同的生活方式,代表不同念头的需要。这些念头驱使我们追求相应的生活方式,反过来,这些生活方式也纵容并发展了我们的念头。

所以佛陀特别制定戒律,帮助我们建立健康的生活,这是成就正念的重要助缘,所谓“由戒生定”。戒律的作用大体有两方面,一方面是通过止持阻止不良行为,这也是对不良心念的阻止。另一方面,戒律又以种种规范令我们简化生活,减少贪著,从而将全部心力用于发展正念,而不是在妄念之流中左冲右突,精疲力竭。

有了戒律的保驾护航,我们就容易把心带回当下。其实,当下的训练并不复杂,关键是认真对待——认真地走路,认真地吃饭,认真地待人接物。所谓认真,不是常人以为的较真,而是把心专注于当下。吃饭的时候,专注地吃饭;经行的时候,专注地经行,专注地走好每一步——抬腿、落腿,抬腿、落腿。

在座上的禅修中,则要选择一个善所缘境。大家不是第一次参加禅七,都有自己比较相应的方法。佛随念也好,观呼吸也好,只要认真去做,都是训练觉察力的重要基础。

P61-68

序言

在许多人心目中,佛教只是烧香、拜佛、求平安、求保佑,除此之外,不知道佛法跟生活有什么关系;也有人觉得佛法是高深的哲理,距离现实人生很遥远,不知道对当下的生活有什么帮助。

我觉得佛法这么好,了解的人却这么少,实在很遗憾!这种想法不光是佛法能不能得到广泛传播的问题,而是这个社会太需要佛法了。我一向比较讲究实用,倘若佛法缺少实用的价值,我想我应该不会选择佛教作为我的信仰,更不会献身于佛法的弘扬。

佛法的智慧,对中国人来说有两个重大意义:一是继承传统文化的意义。说到中国传统文化,人们比较容易想到儒家、道家思想,认为佛教是外来的。其实佛教传到中国两千多年了,自汉魏以来儒释道三家思想已经成为中国文化的主流。佛教思想也渗透到中国文化的各个领域,如文学、哲学、艺术、民俗等,和中国文化水乳交融,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了解佛学,就不能很好地继承中国传统文化。

另外,佛法是人生的大智慧,对于了解心性,了悟生命真相,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当今社会,许多人都生活在浮躁、混乱中,内心总有许多困惑、许多烦恼,虽然拥有丰富的物质条件,但活得并不幸福、并不自在。原因在哪里呢?

这个世界由两大因素组成的,一是物质,一是心灵。当物质极大丰富却不能给人们带来快乐时,那原因一定是出在心灵上,于是人们开始关心心理问题。这几年,心理学逐渐受到重视,涌现出一大批心理学的从业者。本人也经常应邀参加心理学界高层论坛的对话,以及一些心理高端培训的讲座,这些活动让我对心理学有了更多的了解,同时也和心理学界结下很深的因缘。

其实,佛法就是东方的心理学。中国传统文化中儒释道三家,儒家是做人、治理国家的哲学;道家是养身,追求长生不老的学问;佛家是心性之学。佛教传到中国以来,一直承担着中国人心理辅导的角色,帮助中国人了解自己的心性,乃至明心见性,解除生死轮回。从实现心灵的安宁,到解决生命永恒的困惑。

西方心理学虽然源于古希腊哲学,但主要还是立足于唯物科学的基础上,在佛教看来,其对于心理问题的解决是不究竟的。在东西文化交流的过程中,许多西方心理学家,纷纷把目光转向东方的佛教。学习南传的禅修,汉传的禅宗,以及藏传佛教,把佛法的智慧运用到心理学的理论建设和心理治疗,这方面的成果也频繁被翻译到国内,在许多书店中都能看到。国内也有不少心理学的从业者开始学佛,参加禅修。

在这个充满浮躁、混乱的时代,佛法的觉醒之光,是这个时代的希望。佛陀对我们这个世界众生的最大贡献,是他在菩提树下明心见性,发现了一切众生都有佛性,都有觉悟的潜质。也就是众生都有自我拯救的能力,这无疑是给我们人类生命带来光明和希望。

人类因为无明,看不清自己,也不认识世界,,产生对自我的错误设定,对世界的错误认识,由此发展出贪嗔痴烦恼,形成了凡夫心的迷惑系统。人类深陷在这样的生命系统中,长久地轮回着,看不到方向,找不到出路。在烦恼中挣扎,在痛苦中煎熬。

佛陀的教法,便是帮助我们开发觉悟潜质的智慧和方法,它可以帮助我们认清生命的真相,走出迷惘,走向觉醒。佛教所说的解脱,似乎离我们很遥远,其实跟我们关系非常密切,因为我们的内心有许多困惑、许多焦虑、许多烦恼,通过戒定慧的修行,这些都是可以究竟解除的。佛教所说的涅槃,便是代表着烦恼彻底的平息和寂静。

佛法既能够帮助我们解决生命的永恒困惑,也能给我们的现实人生做智慧的指导。学佛并非要放弃一切,它可以帮助我们更有智慧地过红尘生活。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我一直立足于对人生问题的关注,从佛法的角度,对现实人生存在的各种问题,提供思考和解决方法,先后在高校、企业界、佛教界、心理学界等,参加各种专题演讲或讨论交流,这些内容也都陆续整理成书,收集在这套丛书中。

我希望这套丛书的出版,能够帮助更多的人正确认识佛法,走进佛法。让生命的觉醒之光在这个时代发扬光大。

济群

2012年秋写于阿兰若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4 6:2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