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底线--生命的罪与罚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张彦
出版社 人民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张彦编著的《底线--生命的罪与罚》讲述了:十大真实的道德现场,直接灵魂的人性拷问,伦理事件的专业解读,社会善恶的全息透视。本书所展现的十个是发在我们身边的“道德现场”,关于生命的罪与罚,关于人性的恶与善,关于良心的好与坏,关于底线的守与失,关于安全的困境与守望,关于法律的理与情……这是一种重回现场、故事白描式的一种表达范式,对于中国社会当前的道德状况,已经有很多的宏大叙事、是非判断、学理分析、愤怒呐喊、感慨呼号等,欠缺和不足的是反而是“事实本身”、“案件本身”、“现场本身”,一个个具体的现实案例能够更触动我们的灵魂,唤起我们对生命的珍惜和对道德律令的敬畏,一个个具体的案例能我们从意识形态的道德高地回归到我们的活生生的充满烟火味的生活本身。

内容推荐

2013年6月21日,南京1岁和3岁的李家姐妹饿死家中,满脸粪便,化为干尸,撕裂人心……

2013年7月23日晚,北京的一名男子因停车纠纷,竞将恶魔的双手伸向对方婴儿车里2岁10个月大的女童……

《底线--生命的罪与罚》不是恐怖小说的虚构,而是现实生活中几乎每天都在上演的“道德现场”,关于生命的罪与蹦,关于人性的恶与善,关于良心的好与坏,关于底线的守与失,关于安全的困境与守望,关于法律的理与情……张彦编著的《底线--生命的罪与罚》精选了近年来中国所发生的十大恶性事件,真实地呈现了生命不能承受之重、人性不能承受之痛、社会不能承受之殇,并从个人到社会、从法律到道德、从底线到信仰等进行了多维度的分析,对当代社会的伦理道德困境、价值排序与选择进行了全面的反思,以期为现代社会敲响道德的警钟。

目录

一、失衡的“人性”何去何从——从南京婴童饿死案谈起

二、你的“良心”在哪里——从陕西贩婴案谈起

三、我们该如何“保护”自己——从三鹿奶粉案谈起

四、我们为什么要“旁观”——从彭宇案谈起

五、“生命”不能承受之重——从北京摔婴案谈起

六、被践踏的“法律”尊严——从药家鑫案件谈起

七、不断被挑战的“道德底线”——从湖南杀人烹尸案谈起

八、极端“暴力”下的反思——从厦门公交纵火案谈起

九、社会“精英”的偏执与疯狂——从复旦投毒案谈起

十、社会的“熔炉”熔掉了什么——从唐慧事件谈起

后记

试读章节

【事件回放键】

亲生骨肉在亲生母亲手中被活活饿死,人性的罪孽竟是这般沉重。

孩子的母亲乐燕有吸毒史,跟前男友生一女,跟现男友即李文斌又生一女,2012年因吸食毒品被公安部门治安处罚,后因处于哺乳期,行政拘留不予执行,其生活就靠邻里帮助与政府救济。乐燕沉溺于毒品,时常将孩子丢弃家中,不管不问,任其自生自灭。孩子的父亲李文斌是村民眼中“不务正业”的典型,小学未能毕业,9岁学会抽烟,出过车祸,吸食毒品。2013年年初,因容留他人吸毒被抓,正在监狱服刑,8月刑满释放。

李家屋内永远脏乱不堪,狼藉一片,乐某没有经济来源,两个年幼的孩子得不到应有的照顾。由此,社区决定每月拨款800元补助,由民警王平元以一两个礼拜一次的周期,并在确认孩子们都完好健康的情况下才把钱转交给乐某,然而美好的初衷仍是未能阻止噩耗的发生。

2013年3月,悲剧的征兆早已出现。据邻居施春香回忆说,大概在一两个月前某天的下午2时许,她听到5楼这家有人拍门,“妈妈,妈妈。”由于要照看孙子与外孙,施春香就没在意此事。大约晚上11时她睡觉前,仍然听到拍门的声音,而且里面的孩子用手将门锁拽得很响,但就是打不开。第二天早上,3岁的大女儿竟然打开了大门,光着屁股站在寒冷的楼道里求救,头上却早已长出了蛆虫,她狼吞虎咽地吃下好心人送来的肉包子,但却不见一岁的妹妹。民警找来开锁匠,跟随进去的邻居都惊呆了,“小女儿趴在马桶上,全身包括头部、脸上都是粪便”。而被抱回来的大女儿正在喝着八宝粥。施春香心疼地掉了泪,赶紧冲了一碗奶粉端上去,惊喜地发现孩子闻到奶的气味,立刻睁开了眼睛,喝完一碗奶后又爬了起来。

人间炼狱也不过如此吧,然而,这竟还不是尽头。此后,两个孩子依然被送回到她们吸毒成瘾的母亲身边,一次次的哭喊与挣扎仍旧不能唤起乐燕的悔改之意和舐犊之情。终于在6月21日,呈现在大家面前的只有孩子们早已风干的尸体。

这样一个被毒品侵蚀灵魂,丧失做人底线的母亲,早已不配为人,更不配为人母。事发之后,作为监护人的母亲乐某在一家网吧被警方发现,而作为吸毒人员的她竟然再次怀孕。2013年9月18日,该案件在南京市中级人民法院公开宣判,被告人乐燕犯故意杀人罪,判处无期徒刑,剥夺政治权利终生。也许是出于对生命本身的怜悯、对扼杀生命行为的谴责,抑或是人性深处隐隐的善念对薄凉现实的反抗,9月18日的庭审现场,96张旁听座位早已被申请完毕,很多没有获得旁听资格的媒体和市民守在门口,希望了解该案件的最新进展。而孩子的父亲李文斌与乐燕的亲属均没有出席。  在庭审中,据乐燕陈述,她离开家时,为孩子准备了一大袋鸡蛋糕、一些零食饼干以及一壶凉开水。在她的认知中,这些食物足够孩子们充饥。但是她却永远没有意识到从她离家到孩子死亡,中间整整隔了2个月的时间,2个月,太多的未知,太多的无力……而至于问到,为什么用尿不湿塞在门缝里,把门关紧、用布条把窗户锁扣缠裹抱紧,乐燕说,怕孩子们出去会有意外。所有的这些细节,成了检方指控乐燕“故意杀人”的主要罪证,因为孩子被反锁在家中,几乎没有求生的可能。

在庭审过程中,乐燕的情绪两度失控,法官为此中途休庭两次。当人民陪审员询问乐燕是否爱孩子时,她回答爱,陪审员继续追问什么是爱,乐燕说,应该要给孩子别人没有的。可最终,乐燕低下头抽泣道:“什么也没给孩子”。当陪审员提及现在肚子里的孩子该怎么办时,乐燕回答说:“送给别人抚养或给社会福利机构抚养,我在服刑”。庭审期间,乐燕3次大哭,我们无法揣测乐燕是在为两个逝去的女儿哭泣,还是为自己接下来的终身牢狱生活而悔恨,抑或是两者皆有。如果乐燕还残存一点儿母爱,承担起作为一名母亲的责任,人性与良知也不会堕落至此,更不会造成李文斌这五口之家的悲剧,抑或是这整个社会的悲剧。

就在2013年8月26日,孩子的父亲李文斌刑满释放,9月3日,在南京市江宁殡仪馆,当工作人员打开冷藏柜,取出用红布包裹的孩子遗体时,李文斌只看了一眼就捂着眼睛冲了出去。“太狠了”,他愣愣地立在门外,突然仰头长啸。我们无法判断他此时此刻的心理,只看到这个28岁的男子在咬牙切齿地号叫。面对社区工作人员布置的“新家”,他几日来始终辗转难眠。9月18日的庭审现场,李文斌没有出现。

【公众回音壁】人性沉浮,回归向善。

当爹妈饿死的竟然是自己的亲生骨肉,案发以来,沸沸扬扬,愤怒几许,反思亦几许。

10年轮回,社会的“警钟”再次重重敲响,声声叩击着我们脆弱的心灵。lO年前,3岁孩子李思怡的惨死让一个北京的学者康晓光泪流满面、怒不可遏。由此泣血写下《起诉》一书,书的扉页上写着“没有人幸免于罪,我们就是李思怡的地狱”!10年后的南京,我们又何尝不是李家姐妹的地狱!10年的反思得到的却是对人类社会良知、道德底线的公然挑衅。《起诉》书中写道:“我觉得,李思怡死于此时此刻,可能是一个偶然的事件。但这背后折射出的,绝对不是一件小事。如果一个社会能够容忍这样的事情发生,如果这样的事情发生都波澜不惊,如果我们只是活在一个狼窝里、蛇窝里,吃得膘肥体壮,又有什么意义?这样的社会再繁荣又有什么意义?它怎么能够使人热爱,使人留恋,使人向往?更不能说让外部的人来尊重这个社会。”整个社会的价值舆论导向出现严重偏差,成者为王侯败者为寇的“强盗道德”肆无忌惮地风行于社会。在自由竞争的市场经济中,所有的不幸、落魄都是咎由自取,没有人会为你的不努力而负责任,社会亦没有责任。P4-7

后记

“多少人走着却困在原地,多少人活着却如同死去,多少人爱着却好似分离,多少人笑着却满含泪滴。谁知道我们该去向何处,谁明白生命已变为何物,是否找个借口继续苟活,或是展翅高飞保持愤怒,我该如何存在。”汪峰的这首《存在》,因为今年的“中国好声音”而火热了整个夏天。也正是这首“存在”所唱出人性的善恶美丑、人心的困惑与挣扎、生命的无奈与倔强以及选择的两难与冲突等,触动着我们也许已经麻木的心灵。

我们说,“生”很容易,“活”也容易,但“生活”却很不易。早在《普罗泰戈拉》中,人类就开始关注存在问题,该篇着重讨论了人类的“存在”必须是在城邦中生活,在共同体中生活,在城邦生活中需要“尊敬”和“正义”,这两个美德才使得“人类”成为“人类”,才得以使人类超越其他动物,在世间很好地存在。此外,《理想国》中则把人的“存在”问题提升到了“好的生活”的高度,并且如苏格拉底所认为的那种“值得过”的生活,并发出了未经省察的人生没有价值的呼吁。

所以,关于人该如何存在一直是困扰每个人的重大问题。你幸福吗?你成功吗?你快乐吗?如何看待生命?这些问题也成为人们追问自己较多的问题。社会如何体现和维护正义?人类生活如何才能更美好?情、法、理如何平衡?这些问题成为社会等共同体追求价值秩序和伦理品质必须反思的问题,也是内在于人类历史和人的存在之中的一种生生不息的自我澄明和自我批判。

周国平说,人最宝贵的东西是生命和心灵,因此,把命照看好,把心安顿好,人生就是圆满。然而,本书中所收录的案例中,给我们呈现的无疑是把生命当成了儿戏,让自己的灵魂里住进了恶魔。这是多么大的悲哀,也是我们社会的无奈。

本书所展现的十个是发在我们身边的“道德现场”,关于生命的罪与罚,关于人性的恶与善,关于良心的好与坏,关于底线的守与失,关于安全的困境与守望,关于法律的理与情……这是一种重回现场、故事白描式的一种表达范式,对于中国社会当前的道德状况,已经有很多的宏大叙事、是非判断、学理分析、愤怒呐喊、感慨呼号等,欠缺和不足的是反而是“事实本身”、“案件本身”、“现场本身”,一个个具体的现实案例能够更触动我们的灵魂,唤起我们对生命的珍惜和对道德律令的敬畏,一个个具体的案例能我们从意识形态的道德高地回归到我们的活生生的充满烟火味的生活本身。当然,我们也试图通过这样十个现实案例展示的更多,希望给人们的警醒更多,希望通过这样的一种方式,能些许体现胡塞尔所说的“对人类的真正的存有的责任”。

其实,这本书中每个现场,我都看得很揪心,曾一度不忍往下看。这十个案例,都是发生在中国大地的真实案例,都是被媒体重点和连续报道的,我们大多数人都是“知道”有这样一些事情存在,我也是。但是,现代社会带给我们的快速快捷的生活,让我们没有时间和闲暇来感受和品觉这其中的原委曲折和酸甜苦辣,它们很快被淹没了、消失了。我们仅仅限于对这些事件的“知道”,我们继续麻木而焦虑地活着。所以,今天,当我们试图完整地呈现每个案例的现场、事件原委和公众评论的时候,我们是希望,我们不仅仅是止步于“知道”。所以,请你有一点儿耐心,仔细看完这十个事件,看完之后,或许你会愤怒,或许你会感慨,或许你会痛心,或许你会震惊,或许你会恐惧,如果你产生了这些情绪,我们很庆幸,我们在这个超过40℃高温夏天里的付出;如果你除了情绪和感受,你还会有行动,你会提醒和周围人的“负情绪”,传播更多的正能量;你会珍惜生命,不做“垃圾人”;你会遵守自己的职业道德,力所能及地帮助他人;等等。你的感受、你的行动,会让我们觉得很幸福,很值得。

我们知道,生活还在继续,生活的“道德现场”几乎每天都在上演,人性的恶还在战栗着我们的心:有怀疑孩子不是自己亲生竟然在孩子身上插入四根缝衣针的;也有流浪汉奋起救落水妇女的,双脚被玻璃划破,被救家属只给了50元的;有震惊世人一家7人灭门案;甚至还有些许旁人看起来的小事,在国庆长假里,还有那么多游客在欣赏美景的同时,却留下那么多的垃圾。

在人类天生的健忘倾向之前,总需要一种方式保留一些记忆,让那些伤痛不在重演。对于本书中那些触目惊心的案例,有些人会说“过去的就让它过去吧”,有些人会说“何必老是记住伤疤”,有些人关注那些宏大叙事的滔滔不绝,而忘记了生活本就在细节的每一刻。如果我们的生命的漠视、对痛苦的忽视、对罪恶的无视可以体现在对历史的态度,也毕竟折射到对现实生活的态度里,沉默是最凶猛的杀人武器,如果我们都用旁观去回避责任、用沉默去包裹懦弱,这个世界会变成怎样,人类将如何继续存在?

我们说,伦理学具有明显的时代性和民族性,在于对现实生活的关照,在于它对于人类的警醒和启示,最终是要“将现代人对于未来的美好愿望和理想同心中所依恋的‘过去’‘黄金时代’的记忆或想象相结合,返回人类一直追求但从未完满实现的‘灵魂之家”’。因此,我们编著这本《道德现场:生命的罪与罚》,对生命、人生、社会、道德、法律等展开一种批判性的反思、透视主义式的剖析,也意在超越我们寻常的生命,寻找属于我们的灵魂之家;意在寻求人的存在和演进不可或缺的本质性的维度,寻求人的存在得以继续、价值和意义得以不断生成发展的根据。

有时候,戾气会传染,悲观会传染,暴力会传染,“负能量”会传染,社会由此似乎充斥了不良恶行,看不到真善美的曙光和希望。但就像剧作家六六所说的,我依然相信百分之九十五的医生是仁心仁术的,百分之九十五的企业家是不作恶的,百分之九十五的教师是认真负责的,百分之九十五的官员、百分之九十五的媒体是有担当的。虽然,我们在这本书里看到了这十个让我们痛心、震惊的案例,但我们依然相信,人性是善良的,人心是向善的。即使前行的路上有乌云,有荆棘,但这些不能阻挡我们成长的脚步,不能遮蔽我们向善的心灵。透过现场,我们获得更多的是启示与力量;透过案例,我们获得更多的是警醒与未来向善前行的动力!

本书的缘起是跟人民出版社编辑洪琼博士的一次闲聊,没有他对社会现象的热切关心和学者的学术良知,没有他的一再坚持和大力支持,本书难以成行;非常感谢我们团队的行动力以及每位成员无私的付出。在本书中,承担各章初稿的是:第一章(顾青青)、第二章(喻嘉乐)、第三章(林小芳)、第四章(吴旭平)、第五章(刘备)、第六章(代玉启、顾青青)、第七章(、袱景亭)、第八章(林小芳)、第九章(’袱景亭)、第十章(刘备)。本人主要承担全书的章节、案例和提纲确定,写作风格、文字统稿以及各章的修订润色工作。感谢所有人的辛勤工作。

本书所选取的各个案例现场和事件评论等很多来自一些报刊、网站、微博客等,在此一并表示感谢。如有遗漏标注出处的,在此表示歉意。敬请各位读者批评指正。

张彦

2013年秋于求是园

书评(媒体评论)

我可以计算天体运行的轨道,却无法计算人性的疯狂。——牛顿

步人一片幽暗的森林,这是因为我迷失了正确的路径。啊!这森林是多么荒野,多么险恶,多么举步维艰!——但丁

尊重生命,尊重他人也尊重自己的生命,是生命进程中的伴随物,也是心理健康的一个条件。——佛洛姆

暴力的终极弓弓点在于它是一种负向循环,它恰好产生它试图摧毁的东西。暴力不会削弱邪恶,而是会助长邪恶……以暴制暴助长了暴力,让没有星星的漆黑之夜变得更黑。黑暗不能驱除黑暗,唯有光明可以做到;仇恨无法消解仇恨,唯有爱可以做到。——马丁·路德·金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7 12:5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