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200位老人回忆张闻天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张闻天选集传记组
出版社 人民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这本书的内容,书名《200位老人回忆张闻天》已经做了明白交代。200位不同时期不同场合与张闻天有过交往者,接受访问、集会发言、题词题诗、口述和评说历史,回忆他们见到的张闻天,从言谈举止、音容笑貌,到历史业绩。

本书是94岁的曾彦修和91岁的何方认真审读全书后共同推荐出版的。本书由张闻天选集传记组编著。

内容推荐

这本书的内容,书名《200位老人回忆张闻天》已经做了明白交代。200位不同时期不同场合与张闻天有过交往者,接受访问、集会发言、题词题诗、口述和评说历史,回忆他们见到的张闻天,从言谈举止、音容笑貌,到历史业绩。张闻天的文献编辑出版工作从1979年开始,至今已逾30年。

《200位老人回忆张闻天》这本访问记录的编辑出版,是30多年来这一工作的继续,也是它极有价值的组成部分。本书由张闻天选集传记组编著。

目录

第一部分 访谈记录

一、同仁、部属

(一)早年

1.许德珩

2.倪尚达

3.崔雁冰

4.李伯钊

5.刘孟屏

6.周钦岳

7.郝谦

8.张锡畴

9.曹仲英

10.匡亚明

11.徐镜平

(二)苏联留学时期

1.郭绍棠

2、3.李敬永、朱自纯

4.杨放之

5.陈修良

6.黄浩

7.张明

8.陈一诚

(三)上海临时中央和中央苏区时期

1.杨尚昆

2.黄玢然

3.张纪恩

4.毛齐华

5.钱希钧

6.吴烈

7.成仿吾

8.伍修权

9.任质斌

(四)陕北时期

1.冯文彬

2.郭洪涛

3.叶子龙

4.莫文骅

5.李华生

6.吴亮平

7.王林

8.连庆浦

9.刘三元

10.刘向三

11.马文瑞

12.白志民

13.赵毅敏

14.师哲

15.刘春

16.冒舒湮

17.温建平

18.黄植

19.臧剑秋

20.丁济沧

21.涂国林

22.刘雪苇

23.何锡麟

24.杨超

25.陈明

26.张健

27.曾彦修

28.佟冬

29.余宗彦

30.李铮夫

31.王初

32.杜晴

33.王玉清

34.黄乃

35.史唯

36.李钟奇

37.李立

38.吴俊扬

39.王发武

40.高向明

41.廖井丹

42.杨和亭

43.雍文涛

44.马淑信

45.薛一平

46.尚明

47.周颐

48.安法孝

(五)东北时期

1.吕正操

2.陈伯村

3.贺晋年

4.刘贤权

5.李荆璞

6.谭友林

7.董振东

8.赵裕民

9.金天泽

10.孙平

11.王新三

12.韩天石

13、14.钟路、张力克

15.胡绍忠

16.孙为

17.洪澍

18.高夷

19.刘玉

20.丁金鹏

21.张水华

22.王子非

23.陈元直

24.李文

25.郑士德

26.马珩

27.傅民

28.王志声

29.杨海波

30.王军

31、32.雷加、伊苇

33.刘云沼

34.刘仲文

(六)外交工作时期

1.徐达深

2.李汇川

3.何方

4.曾涌泉

5.陈忠经

6.顾翠

7.郑森禹

8.张凌青

9.周敏

10.李滔

11.施谷

12.鄢仪贞

13.高世坤

14.石侠

15.刘铮

16.辛玉淮

17.王鲁明

18.陈楚

19.龚普生

20.赖亚力

21.许文益

22.陆红

23.萧扬

24.张枬生

25.何戊双

26.马骏

(七)经济研究所时期

1.罗元铮

2.何建章

3.薛暮桥

二、警卫服务人员

1.黄关祥

2.于吉龙

3.王仙府

4.陈国泰

5.孙世平

6.刘光荣

7.颜廷武

8.田根奎

9.尹树铭

10.王政云

11.韩忠琪

12.赵汉臣

13.张世兴

14.秦慎成

三、亲属

1.张维英

2.张引娣

3.张虹生

4.张秀君

5、6.张秀琴、郑家文

7.张昌麟

8.马景园

9.马文奇

10.郑兆宁

第二部分 会议发言

1.薄一波

2.耿飚

3.邓力群

4.马洪

5.夏征农

6.郑惠

7.倪立羽

8.李则望

9.罗焚

10.邵天任

11.李鹤强

12.周铭

13.童慧娟

14.过志庆

15.邵力正

16.徐英华

17.张敏群

18.周福涛

第三部分 题词题诗

1.胡耀邦

2.陈云

3.习仲勋

4.刘澜涛

5.夏征农

6.张爱萍

7.李鹏

8.王首道

9.杨成武

10.耿飚

11.伍修权

12.王平

13.汪锋

14.韩天石

15.尚明

16.郭洪涛

17.段云

18.黄华

19.李正亭

20.卓雄

21.萧克

22.赵朴初

23.莫文骅

24.师哲

25.李锐

26.张化东

27.郑星燕

悼张青叶同志(代后记)

试读章节

李伯钊,1924年张闻天在四川二女师的学生。中国共产党内的著名戏剧家,杨尚昆的夫人。曾任北京人民艺术剧院院长,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

我最初接触张闻天同志是在四川省立第二女子师范学校,时间是在“五卅”运动之前,可能是1924年,那时我是个学生,在师六班,他是我们的英文教员,我们的语文教员是萧楚女。

我们那时只知道他是从美国回来的,很佩服他,感觉这人很有学问,英文教得很不错,是一般英语教员所不及的。我记得他讲《天方夜谭》,他还教会话,教得很细心,对教育青年的事业勤勤恳恳。

他教我们的时间不长,这是因为学校后来成立了高中部,他就去教高中部,不教我们了。但是,在我们的印象中他是很受尊敬的,他教英语发音准,对学生很精心,当时知道他在文学方面有才能,是参加了文学研究会的。

后来,国家主义派的人说他同一个女同学要好,就要撵他走,其实,是因为他个别辅导了一位女同学,当时我们都认为这作为一个教师是完全可以这样做的。他们这样反对张闻天,萧楚女这些教员就认为不合理,这是嫉妒张。带头干这种事的就是国家主义派的彭云生,他是师五班的国文教员。当时学校教员中国家主义派很多,排挤进步教员,彭反对张主要是派系之争,女师校长彭才成很封建。那时封建迷信是很深的,女生都不能自由活动,回家还要家里派人来接,对于撵张闻天我们师六班是反对的,后来他就因此出川了。

1925年我在上海坐了牢,出来后,何长工同志派我去苏联,这时我又碰上了张闻天,他在莫斯科学得很好,很快掌握了俄文。中山大学最初叫孙逸仙大学,他学习很用功,毕业后,他就到红色教授学院,在一般青年心目中他是很能干的,他对我们也很好。

我是在莫斯科住了五年,当了翻译。我回国,张也回国了,我记得我是比他先走的,他是同杨尚昆一起走的,走的是绥芬河这条线,到上海正好是那年的正月初一,四中全会的高潮已经过去了。杨尚昆回国后在工会里工作和张国焘在一起,张闻天同志在那时干什么,我就不知道了。

后来我到了苏区,那是二次反“围剿”开始时,那次我本是要回到中央苏区的,可是那时国民党张贞的部队给我们隔开了,直到二次反“围剿”打垮了张的部队,才回到了中央苏区。张闻天他们是在中央机关破坏得很厉害之后才去苏区的。那时博古是中央局书记,洛甫当了人民委员会的主席,党内的职务可能是委员。他在《斗争》上写了很多文章。那时是王明当权,毛主席的主张不在他们话下。

长征到遵义中央召开了会议,主要是解决军事路线,推翻了短促出击,结束了错误的军事路线,毛主席当军委书记,三人军事小组是以他为首,(本书编者注:三人军事小组是以周恩来为首,毛泽东开始任中华苏维埃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是在1935年11月。)周恩来是总政委,张闻天是中央局书记,博古还是中央局常委,(本书编者注:遵义会议后张闻天、博古分别担任的不是中央局书记和常委,而是中央书记(总书记)和常委。)凯丰是宣传部长,张的作用是执行遵义会议的决议。遵义会议后中央领导是健全的,正因为如此,才能共同对付张国焘,大家是团结一致的。张闻天也是反对李德的,他站在正确路线的一边,他的工作是有成绩的。他这时是我的领导。

后来我在敌后工作了一段时间,1937年我有病回到延安,和他接触较多,他要我总结一下敌后的文化工作,那时艾思奇是负责文委的,张闻天要我同艾思奇一起总结,这份总结我一直保存着,“文化大革命”中抄家被抄走了。

他在延安办马列学院,培养了一批人,那时用马列主义培养学生,后来成立了中央党校,马列学院归并到党校,就都归毛主席负责了。

在长征后对巩固陕北根据地,张闻天也是起了作用的,那时高岗、刘志丹被抓起来了,是毛主席、张闻天来陕北放了他们,遵义会议后,张闻天还是执行正确路线的。

解放后,他当大使那段,我去过莫斯科,见过他,我是去治病的,那时还是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他那时工作也是很出力的。  张闻天这个人很坚持真理,“六十一个”人的问题他是知道情况的,听说他后来还写了一些文章。

我总的感觉,他的工作是全心全意,遵义会议以后工作很不好做。他虽然跟过王明一段,但后来对毛泽东不错,毛泽东常到中央局来开会,他与毛泽东合作得不错。他写过不少文章,贡献很大,特别是马列学院培养了不少人才。论功过还是功大于过,悼词是写了这一些的,“四人帮”是迫害他的。他对共产主义事业是有贡献的,特别是遵义会议以后。

张闻天是支持刘少奇的,1937年召开白区工作会议,柯庆施攻击刘少奇,张闻天在最后的结论中,还是肯定刘少奇的。我是听杨尚昆说的。遵义会议后,他鞠躬尽瘁为党办事,是一位中央很好的领导同志,晚年还写了很多文章。

我因为这段时间写剧本,脑子还没有转过来,我今天先谈一个大概,你们整理一下给我看,我再回想回想,以后再安排时间谈,好不好?P6-8

序言

这本书的内容,书名已经做了明白交代。200位不同时期不同场合与张闻天有过交往者,接受访问、集会发言、题词题诗、口述和评说历史,回忆他们见到的张闻天,从言谈举止、音容笑貌,到历史业绩。

追寻张闻天足迹的访问,是因张闻天文献编辑出版的需要而展开的。1979年8月中央为张闻天平反,当年11月胡耀邦即批准出版张闻天文集。为此成立了“张闻天文集编辑领导小组”,邓力群任组长,马洪为副组长,组员有何方、曾彦修、徐达深、孙尚清等。不久又组成工作小组,借调了几个同志,由萧扬负责,挂靠中央文献研究室,脱产半脱产地寄寓人民出版社(曾彦修时任社长)集中办公。张闻天长期遭受不公正待遇,事迹多遭湮灭和歪曲,其著作的搜寻、鉴别都有不少困难,文集的选目还涉及对其评价的拨乱反正。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尽其所能,1985年首先编辑出版了《张闻天选集》。此后工作小组组长改由张培森担任,小组先是移师日本研究所(何方时任所长),最后归属中央党史资料征集委员会(后为中央党史研究室),在邓力群、何方、曾彦修和党史研究室指导和帮助下,由张培森主编,陆续编纂出版了《张闻天文集》四卷本,以及《张闻天庐山会议发言》、《张闻天建议开放市场的报告——专题资料集》、《张闻天晋陕调查文集》、《张闻天社会主义论稿》、《张闻天早期文集》等几种专题文集,编写了《张闻天年谱》,出版了《张闻天》画册和图册。领导小组规划的《张闻天传》,则由程中原撰写完成。程中原还完成了《张闻天早年文学作品选》、《张闻天早期译剧选》、《张闻天译文集》等几种张闻天早年文学著译集。随着张闻天各种文献的陆续编辑出版,对张闻天的研究也开展起来。工作小组出版了四集《张闻天研究文集》和一本《回忆张闻天》,各地也发表了众多论文,出版了一批专著和回忆文集。

正是在此过程中,结合编纂撰写的需要,工作小组的同志们共同或分头进行了有关张闻天的访问。访问得到张闻天众多战友、同事、下级、学生和亲属的热情响应。追述者身份不同,职务各异,接触时间有长短,观察角度也有差别,却都热诚地欢迎我们的访问,真实地讲述了张闻天的不同侧面,展现了一个可以触摸的可亲的张闻天,为党史和中国现代史上的这位重要人物留下了弥足珍贵的史料,弥补了文字资料的不足。尤其是一些老同志对于张闻天担任总书记时期的回忆,为肯定他的历史地位进一步提供了有力的事实依据。大家积极支持我们的访问,既是出于对张闻天的敬仰,也是对张闻天研究事业的支持。我们深为感动。

有关张闻天的文献编纂工作持续多年,前前后后参加过工作小组(先后用“张闻天文集和传记组”和“张闻天选集传记组”的名义)的共有十余人。除早期参加并一直坚持下来的萧扬、张培森、程中原、施松寒(直到1996年去世)、张青叶以外,早期还有李定国、周静、金松林、郑小燕等,后来还有张兆宪、程慎元、刘银雪、叶晖南、肖宏等。其中许多人也参加了有关张闻天的访问。遗憾的是,访问记录没有全部整理出来。

现在这本访问记录的主体部分由张青叶采访和整理完成。她离休后年届花甲参加这一工作,利用在组内分工收集张闻天照片资料的机会,骑自行车、乘公交车,奔波于北京的大街小巷,还远赴东北、西北、四川、无锡、上海等张闻天曾经工作和居住过的地方,从1985年到1997年,历时12年之久,单独或与组内其他同志一起,完成了对140人的访问。在工作小组基本任务已经完成、人员已经分散(仅张培森、张兆宪和叶晖南仍坚持处理相关事项)以后,她已年逾八秩,又以房颤兼眼底淤血的病弱之躯,将访问记录和工作回忆整理成四十多万字的文稿,自费印刷成《历史钩沉:有关张闻天的访问记录与活动摘记》、《余热生辉:在张闻天选集传记组的回忆》两书。这本书就是在张青叶已成书的访问记录的基础之上增补而成的。

本书全部163位被访者的访问记录中有23篇是工作小组其他同志整理的,整理者已分别署名(单独一人访问兼为记录者不再重复署名)。张青叶参加的访问,凡记录没有署名的都是张青叶整理的。其他同志还做过不少访问。接受访问次数最多的是刘英,一些重要内容已整理发表或写入相关著作,这些访问记录就不再收入本书。还有很多记录没有整理出来,其面世只能待诸来日。163人的访问记录,在书中大体以受访者同张闻天交往的先后为序编排。本书所收一些同志在有关张闻天的各次纪念会、座谈会和编辑工作会议上的发言,以及在类似场合的题诗题词等,多数也是从张青叶的两本书中选摘的。

本书是94岁的曾彦修和91岁的何方认真审读全书后共同推荐出版的。两位老人是张闻天文集编辑领导小组的成员,一位在草创阶段做出了特殊贡献,一位对张闻天文献的编辑出版长期关注,出力最多。这次曾彦修得读张青叶的赠书,立即仔细阅读,提出修改意见。两位老人通读书稿两遍,还订正了访问记录中少数明显的记忆差错之处(凡系独家说法、一时无从肯定或否定者,或有不同说法、一时无从判断真实与否者,一概保留受访者的说法不动)。张青叶着手整理访问记录之初,得到萧扬支持和帮助。书稿最后的篇目补充、结构微调、受访者简介等编辑工作,由萧扬承担完成。

张闻天的文献出版工作从1979年开始,至今已逾30年。这本访问记录的编辑出版,是30年来这一工作的继续,也是它极有价值的组成部分。当初参加这一工作的同志,仍健在的也都到了耄耋之年。但是,如果有必要和可能,在张闻天的人格感召下,我们中有的同志还愿意继续为此事而贡献我们的微薄力量。

张闻天选集传记组

2013年5月

后记

这本书还未付印,张青叶同志却于2012年2月29日突然离去了。作为本书编辑出版的倡议者、主要操作者和第一功臣,她以86岁高龄,在书稿送审过程中因房颤频繁发作而多次住院。但是我们谁也没有想到,她走得这么匆忙。

我同张青叶相识,是在28年前的1984年。她从丰盛中学副校长的岗位离休下来,自愿地,无偿地,用今天的话说,就是以一个志愿者的身份,参加张闻天选集传记组的工作。她和我一样也属于20世纪40年代后半期投奔解放区的一代,还长我三岁,在组里年龄最大。但是,她却承担了最基础的工作。组里原有的几个同志都是临时兼职,须在本职工作之外完成最紧急的文献收集、甄别、整理等任务,其他如已有资料的分类整理等工作只能暂时推后。张青叶的加入,使这部分工作也都有了着落。

特别难得的是,她还承担了许多杂务。我们小组没有自己的办公机构,文件资料的打印除少数依靠我们寄住的人民出版社解决,多数还要四处求援。张青叶就常常要跑大半个北京城,到中央机要局、中央联络部印刷厂等处取送稿件,印就的材料还要用自行车驮回朝阳门内。让年近花甲的老大姐做这些事也是出于无奈,我心里一直过意不去。张青叶却总是诚心诚意地说:跑腿打杂的事,我行!那神态哪像一个离休老干部?倒令我想起当年青年团员们领取任务时的踊跃和率真。有时在外面遇了难处,她回来也不说。直到多年后看到她的回忆文章我才知道,有一次她骑着驮了材料的自行车在灯市口被人撞倒,那人扬长而去,她忍着疼痛勉强爬起,费了好大劲才将材料驮回人民出版社,搬上四楼。今天想来,我仍为自己当时竟然对此茫无所知而深感愧疚。

张青叶的工作当然不仅在所谓跑腿打杂方面。她积极参加资料收集、人员访问、举办或协助外单位举办张闻天纪念活动等许多工作,热情投身于张闻天文献编纂事业,勤勉谦逊地从工作中学习,对张闻天从知之甚少到很快有所了解并产生由衷的景仰之情,先后写出了学习、纪念张闻天和相关的文章近20篇。张闻天组的多数同志总与张闻天有些历史因缘,或者同张闻天有过接触,接受过他的教诲,或者因为专业关系本来就对张闻天的这一或那一方面多少有所了解。唯独张青叶,一位离休老人,在暮年投身这项全新的事业,一切从头开始,其热忱和执著比许多年轻人有过之无不及,这是使我们深为感动的。

张青叶会让我们永远记住的,是她对《张闻天》画册(及其增补本《张闻天》图册)的贡献。出版画册本来没有列入小组的工作计划,是张青叶积极倡议而为大家赞同的。决定出版画册时,我已经回到原单位,主持小组工作的张培森和其他一些同志还在忙于年谱、传记的编写等,收集图片的工作主要是张青叶承担的。经过1959年的运动,尤其是史无前例的十年浩劫,张闻天的照片几乎已经绝迹。人们曾经的珍藏,已经在反复的抄家中被抄走,或在抄家的恐怖中毁灭殆尽。连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也奉命要将张闻天的形象从新闻纪录电影拷贝中剪掉。收集张闻天的照片,无异于火灾余烬或地震废墟中的搜寻。张青叶四处挖掘线索,辗转寻找可能的收藏者。只要听说谁曾经同张闻天有过接触,她就千方百计找上门去,用她自己的说法,痴迷于此几近“走火入魔”。北京的大街小巷,她骑自行车,乘公交车,跑了不知多少。她还循着张闻天的足迹,远赴东北、西北、四川、无锡、上海等地,决不遗漏一处可能深埋地下的“金矿”。她曾同比她年轻近30岁的张兆宪一起,顶着风沙在黄河边的破旧公路上颠簸,也曾冒着鹅毛大雪深一脚浅一脚地走在行人稀少的西北县城。挤火车时背包被小偷割开了口子,最糟糕的是旅途受冻,病倒客舍。她为公家节省惯了,16元一天的旅馆(20世纪80年代的旅馆可真便宜!)舍不得住,宁愿在5元一夜的中学招待所里将就。出差一个月,连交通带住宿她只花了555.59元。一路上好心帮忙的人不少,找照片的事却常常令人失望,所以每一点小小的收获都能让张青叶欣喜若狂。《张闻天》画册中的图片,就是这样一张一张收集得来的。当然还有许多同志也为图片的收集出了力,特别是在画册的设计编排、文字说明等方面做了工作,但是画册既经问世,我们还是首先要向张青叶致敬。

张青叶的另一贡献,便是这本访谈录。这是她出力更多,意义也更重大的贡献。访问这么多的亲历者,汇集这么多的访问录出书,这并不是我们小组事先的筹划,更不是分配给张青叶的任务。组里其他同志也分头做过不少采访,但多半是为了弄清某些具体情况,解决某些具体问题,访问记录多数没有整理保留下来。张青叶是有心人,她在收集照片资料的同时,不失时机地采访了所有接触到的人,而且做了尽可能详细的记录。2007年,张闻天组的任务完成,人员也已经分散。张青叶谈起,她觉得当年她所做的那些访谈有许多内容,淹没在笔记本里太可惜,有心将它们整理出来。她还想将她所经历的张闻天组的工作情况记录下来。我当然举双手赞同。

那年她已逾八秩,房颤已经出现,但她从头学习电脑打字(而且学的是在我看来最考验记忆力的五笔字型输入法),居然用几个月的时间,拿出了初稿。我先睹为快,感到极大的惊喜。我长期在张闻天身边工作,又多年从事张闻天文献的编辑和研究,自以为是了解张闻天的了,但是读到这么多不同人物(包括一些担任过重要工作的干部)、不同视角的叙述和评说,我才发现张闻天竟然还有那么多我过去不了解的事迹。在不同时期、不同领域、不同侧面的一个个真实故事中,张闻天的理念、作风、品格、为人,都变得有血有肉,立体而鲜活。这也激活了我自己的记忆,让我一次又一次地沉浸在感动之中。我坚决鼓动张青叶完成这部书稿,只是建议将访谈录和工作回忆分成上下两篇。

拖着日渐衰弱的病体,张青叶又以当年收集照片时的那种痴迷,投入了对书稿的修改,几次给我电话,都是为进展不够快而焦急。2010年,她终于完成了两部书稿。一部就是这本访谈录,另一部是《在张闻天选集传记组的回忆》。后一本也是有价值的。我们小组的工作,大家做完也就完了,没有完整的记录,更没有总结。当年有过一些简报、编选说明、请示报告之类,过后也都丢在一边了。张青叶的书,从她个人工作的角度,实际上为大家做了总结。我感到抱愧的是,没有能够为她的书找到出版的机会。感谢张青叶的几个子女,他们多方运作,自费为母亲印制了这两本书,印得还颇精致。

下面的事就要说到曾彦修、何方两位老人了。他们是张闻天文集编辑领导小组的成员,关心着我们工作小组的每一项工程。这次看到张青叶的访谈录,他们极为赞赏,认为“内容极好,极重要”,立即向出版社力荐正式出版。曾彦修草拟了出书计划草案,两人两次审读书稿,并赞扬张青叶的白话文写作水平很高,认为这可能得益于抗战时期在国立七中所受训练。当年的学校虽处战乱时期,教学仍有相当水平。对于张青叶孜孜砣石=乞近三十年的埋头苦干精神和她的贡献,两位老人尤为称道。张青叶备受鼓舞,我们大家也分享着她辛勤耕耘后迎来收获期的欣喜。

张青叶终于没有看到书稿付梓的那一天。我知道,她是难以瞑目的。我们也感到十分悲痛。只希望这本书早日问世,让我们能早日将这本倾注了老大姐最后心血的书,祭献在她的灵前,祭献在这位老革命家的灵前。

萧扬

2012年4月15日

书评(媒体评论)

毕生勤奋,坚持真理,严于律己,诲人不倦,是老一辈革命家张闻天同志最突出的优点,值得我们永远学习。

——胡耀邦

闻天同志一直是研究问题的。庐山会议时,他的发言是有准备的,预先写好了几页纸的提纲。受到打击后,也还是研究问题。

——杨尚昆

我和闻天同志在陕北瓦窑堡相识,从那时起,他就成了我的良师益友。

——习仲勋

他从不把功劳归于自己,所以许多事他自己从来不说,然而人们是不会忘记他的。

——耿飚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6 12:3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