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经,是当年释迦牟尼宣传佛教的言行记录。释迦牟尼采用的故事,大多是流传于古代印度、尼泊尔、斯里兰卡、大月氏等地的民间传说,反映了当时人民群众的爱憎、祈求与希望。
隆週编写的《佛经故事》选择了一些容易理解且有故事性的经文,用说故事的方式介绍给大家。本书是帮助年轻一代了解浩瀚的佛经文化。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佛经故事/孩子们应该知道的 |
分类 | 少儿童书-儿童文学-童话寓言 |
作者 | 隆週 |
出版社 | 中国人口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佛经,是当年释迦牟尼宣传佛教的言行记录。释迦牟尼采用的故事,大多是流传于古代印度、尼泊尔、斯里兰卡、大月氏等地的民间传说,反映了当时人民群众的爱憎、祈求与希望。 隆週编写的《佛经故事》选择了一些容易理解且有故事性的经文,用说故事的方式介绍给大家。本书是帮助年轻一代了解浩瀚的佛经文化。 内容推荐 佛经是佛教文化的源头,要想走近佛教文化,必须对佛经有所了解。但佛经卷帙浩繁,博大精深,别说青少年,就是得道高僧、佛学专家,穷其一生也难识其万一。隆週编写的《佛经故事》选择了一些容易理解且有故事性的经文,用说故事的方式介绍给大家。这些故事大都简明精练,文采洋溢,寓教其中,不仅拉近了佛国与世俗人间的距离,更使得佛说简明易懂。《佛经故事》出版的目的,是帮助年轻一代了解浩瀚的佛经文化,因为它亦是世界文化的一部分。 目录 带不走的财宝 宰相之子 三归依 耕耘与收获 水中影 酥油换臭水 名医的报酬 猫儿的食物 拉磨的马 恶毒蛇 罗汉之母 十奢王 弃老国 莲花夫人 六牙白象 痴人学舌 猕猴王 祀树神缘 受骗的婆罗门 乌枭报怨 婆罗门妇 共命鸟 瓮中人 死牛喻 王舍城 孔雀王 龙王与国王 祸母 山中鬼 老鳖与大鹄 不丢财物的妇人 妇人与狐狸 和尚与夜叉鬼 得道因缘 比丘被摈喻 木师与画师 恶雨 头尾争大 王子与百官 两位卖奶人 德瓶 贫妇施豆 赤珍珠 失子老妇 身香 水中捞金 白昼举炬 乌龟与水狗 菩萨与乌龟 报恩七日 金鼠 金盘 裸人国 盲人摸象 弥兰 察微王 丑王子 猴王 鹿王 各有所长 老鳖与猕猴王 慧女止毒 孔雀与乌鸦 水牛王 在劫难逃 乌龟的教训 伐树掘根 变驴 百食一味 小鸟与老鹰 舍身饲虎 以肉贸鸽 妙色王 长寿王 九色鹿 驴效牛 空中造楼 夫妇食饼 食而不化 雌雄二鸽 试读章节 带不走的财宝 古时候有个叫难陀的国王,非常贪财。自从他当了国王,已经聚敛了很多财宝,可是他仍不满足。他想:我要把一国之内所有的金银财宝都收积在王宫中,不让国库之外有一点剩余。将来我还要把这些财宝带到下辈子去。” 贪得无厌的难陀心中只有一个念头,那就是敛财。为此他不惜将自己的女儿放置到妓院里去,并特别吩咐侍从说:“若有人带着财宝来求我的女儿,就连人带宝一并送交王宫来。”就这样,一国的钱财全都聚积在了国库。 当时都城里住着一位寡妇,只有一个儿子,是她的命根儿。一个偶然的机会寡妇之子看见了妓院里国王的女儿。公主仪态非凡,资貌超群,令寡妇之子倾慕得神魂颠倒。但是他家中已经穷得无有长物,根本无法觐见公主。终于,寡妇之子相思成疾,身体渐弱,气息微微。寡母焦急万分地探问儿子患病的原由,儿子据实告诉了母亲,并且说: “我若不能与公主相见,定死无疑。” 寡母听了儿子的话,一筹莫展,心想:“一国之内所有钱财尽在国库,我到哪里能找到财宝让你去觐见公主呢?” 忽然寡母想起了什么,忙对儿子说:“你父亲死时,口中衔有一枚金币,你去掘冢,得到金钱就可以通融求见公主了。” 儿子一听,一下子来了精神,急忙前往坟地掘开父冢。他撬开尸口,果然有枚金币。拿到钱,寡妇之子便兴高采烈地来见公主,可是公主没见到却被国王派的人绑到了国王那里。 国王见这个痴情的穷小子竟然还有一枚金币,心生诧异,审问道: “国内金钱全在我的宝库里,你从哪里得到的金币?是不是发现了宝藏没有报告?” 随即不由分说,命人对他施加刑法。寡妇之子虽然已经奄奄一息,但还是坚持说:“我不曾发现宝藏。” “那你哪来的金币?”国王追问道。 寡妇之子只好坦白:“母亲见我相思欲死,深生怜惜,告诉我亡父口中曾衔一枚金币,于是我便伤天害理地掘开了父冢,得到了这枚金币。” 国王随即派人前去查验,证实确有其事。国王听到禀报后心中受到了很大触动。他暗自揣度:“我现在聚敛财宝,指望能带到后世来生继续享用,但今天看到此子的亡父在口中只衔一枚金币尚且带不走,又何况我有那么多呢?” 这时,国王旁边的一位辅相察言观色,知道国王的贪婪之心有所动摇,便趁机进谏道:“欲使生活福乐,自然需要钱财。但是今世珍宝、象、马等物却是带不到后世的。国王啊,您今生的身体不是也带不到来世吗?更何况财产呢?若要使身后福乐,唯有于今生修善造福,布施利人,才有福报利益于后世。” 难陀国王从此觉悟,将库中钱财施舍给穷苦百姓,终于获得了福报。 宰相之子 在古代的一个王国里,忠诚能干的宰相英年早逝,当时宰相的儿子年纪尚幼,没能继承父亲的官职。不几年,宰相家便资财耗尽,成了穷苦之家。宰相的儿子想去觐见国王,但没有金钱打点,无人为他通禀。于是在贫苦之中,宰相之子挣扎着养活自己,逐渐地长大了,而且仪表堂堂,勇猛伟岸。到了盛壮之年,宰相之子已是才艺具备,深怀理民断事的本领,显露出了将相的才能。但却仍然困陷在贫苦的生活中,终日为了填饱肚子而愁恼。 一日,又在忍受饥饿的宰相之子暗自思忖:我虽然出身高贵,如今却一贫如洗,经常饥肠辘辘,深陷穷困潦倒之中,空怀许多才艺,无处施展。我该怎样才能改变这种窘状呢?显然,我首先应弄到一笔钱,改变贫穷的生活状况。可是转念再想,他又犹豫了:“我是宰相的后人,若像其他穷人那样去做下贱的活儿是要遭人笑话的。倘若不让人看到,又能弄到钱,只有去当贼了。”想到这里,宰相的儿子便在腰间系上箭筒,手中拿上利剑,种种装备配带齐整,准备出外行窃。正要出发,宰相之子心中又产生了顾虑:我若是盗劫了普通人家,定会让人家也陷入穷苦,我不忍下手。忽然,他有了一个主意:我应当去王宫里盗窃。P1-4 序言 这是一本讲“佛经故事”的书。 佛经,就是佛教的经典。 佛教,是至今还盛行在世界上的一个古老宗教。 那么,什么是宗教呢?这是个难以简单回答的问题,只能一般地说:宗教,是指人们对认为是超自然的、非凡的、神秘的、未知的一类事情的崇拜、崇信以及解释,并因此而形成的一套信仰。 这样说好像太抽象了,我们举一些例子吧。比如,教堂、圣母像、耶稣像、神父或者牧师、《圣经》……那是基督教的;寺庙、佛像、佛经、和尚……是佛教的;清真寺、《古兰经》、阿訇……那是伊斯兰教的,等等。每一种“教”,还有自己的宗旨和理论,有很多相信它的信徒。这样的有一套套的信仰内容的“教”,就是宗教。 这个世界上有很多种宗教,它们产生的时代、背景、原因、坚持的主张、表现的形态,都很不相同。而且,在概念上,宗教也是一个至今都没有统一定义的概念。就是说,什么是宗教,有很多种说法。这也说明,宗教本身很复杂,不容易一言以蔽之地加以定义。 佛教起源于距今大约两千四五百年的古代印度。在世界之巅喜马拉雅山脚下,古印度北方,有个叫迦毗罗卫的释迦族小国,国王净饭王与夫人摩耶夫人有了一位太子,取名乔达摩·悉达多。围绕这位太子的诞生,有很多美丽祥瑞的传说,赋予了太子神圣非凡的来历。而事实上,真正使得这位太子神圣非凡的,是因为正是这位悉达多太子,一手缔造了流传至今的佛教。 悉达多是位受过良好教育的王位继承人,但是,在他二十多岁的时候,因为看到社会上的种种苦难,而萌发了出家修道、寻求解脱的愿望。于是,悉达多太子舍弃了王宫生活,避走山林,出家求道去了。在四处求学并苦行六年皆无结果之后,悉达多否定了自虐苦行,来到菩提树下冥想静思。终于,他获得了觉悟,真正得道。之后,他用悟得的真谛形成了一套解释和解脱苦难的理论和方法,并开始到处传教,得到很多人的追随和信奉,被誉为“释迦牟尼”。“释迦”,是族名,加上“牟尼”,就是“释迦族的圣人”的意思。这位圣人,后来又被尊称为“佛”(梵文是Buddha,汉译为“佛”,“佛陀”等),含有觉悟者的意思。正是由于这位觉悟者——释迦牟尼佛,伟大的佛教从此诞生了。 从那以后,历经两千好几百年至今,佛教不仅依然流行于世,更是成为了在世界范围广泛流行的世界宗教。比如,早在中国西汉、东汉时期,佛教就传入中国了。至今,佛教在世界很多地方都有流行。走过久远的历史长河,携带着它在漫长历史旅程中积聚的人类文明的财富,佛教越来越丰富地呈现在世人面前。其中,佛教经典便是蕴藏这份文明财富的一个大宝库。 现今我们能够看到的佛教经典,是历经千百年的聚集而形成的,不仅有释迦牟尼佛的言教,还有古印度先哲的智慧结晶,也包括了古代西域和中国等地的先贤的著作,而且有多种文字版本。其中,汉文佛教经典的内容最为丰富。 我们这里讲的佛经故事,就是从汉文佛经里找出来,再用现代汉语重新表达的。那是因为,汉文佛经是古代由梵文或者西域文字翻译过来的,因而,我们今天看到的佛教经典是古汉语。用现代汉语表达,只是为了方便大家了解。如果有可能和机会,大家还是应该去阅读原典,那样,或许能从更具古意的佛经故事中更深刻地感受和了解其中的道理和意趣。 为什么佛经中会有这么多故事呢?这是因为佛经有个寓教于事的特点。就是通过讲述一些事情把教理和主张表达出来。很多事情,其实就是一些精彩的故事。 佛经故事,内容涉及面很广,故事来源也很广,很多是来自民间传说。而且,与佛经冗长繁复的经文不同,佛经中的故事大都简明精练,文采生动。那些故事不仅拉近了佛国与人间的距离,更使得佛教的深奥教理简明易懂。如果你喜欢那些故事,就有可能在轻松平易的阅读中,由桩桩件件的小事里,体会到那种清淡中的回味无穷,浅显中的意味深长。 佛教经典中的故事,在形式上大体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穿插于经中的故事,一类是由故事构成的经。这本书所选的故事,大多选自后一类佛经。 在内容上,佛经经典中的故事也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是专门讲述佛的事迹的故事。这包括“佛本生故事”和“佛传故事”。本生故事就是讲佛在过去无数世中,种种修行为善以及教化众生的业绩;佛传故事,是讲现世的释迦牟尼佛这一生的传记,描述了释迦牟尼佛的出生、做太子、出家、修学、成道、传法等等活动。二是专门解释佛教教理的故事。这包括穿插在经文中的故事,和一些“譬喻经”。所谓譬喻经,就是用蕴含哲理的譬喻来说明佛理。我们这本书中的很多故事,就选自于一些譬喻经。 当然,严格说来,所有的佛经故事都为了说明佛法,做这些分类,不过是为了方便了解而已。比如,一部叫《六度集经》的佛经,其中的故事属于佛本生故事,但是,所要说明的则是“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是为了讲解佛教主张的这种解脱苦难的途径和方法。妇孺皆知的《九色鹿》的故事,也是佛本生故事,也是一则美丽的童话,描述了“其毛九众色,其角白如雪”的九色鹿舍己为人的故事,赞扬的是美善诚信的可贵。 在这里还有必要提及的是,佛经故事与今天的读者之间,如果存在阅读或理解距离的话,那还不仅仅是历史时空的距离,很可能还有世俗人生疏或者不易接受的宗教色彩造成的隔膜。像那些涉及轮回报应、神通变化、鬼怪地狱的内容啊,像《舍身饲虎》《以肉贸鸽》等故事描述的极端的布施行为啊,在今天的人们看来,都是异乎常情、悖乎常理的,但是,其中的蕴意,却正是古来佛教几乎不遗余力要强调的那种基于宗教虔诚、为求众生脱离苦难的大无畏的自我牺牲精神。透过这些故事,我们不仅可以从一个小角度来了解历史中走来的佛教,也可以通过佛教了解宗教这种文化现象。 的确,佛经故事中蕴含的寓意,所能给予人们的裨益,相信接触它的人自然能够有所感受,并且能够辨析和理解。鲁迅先生曾说过:“天竺(古印度)寓言之富,如大林深泉。”只要你悉心审视、思考,就一定会有所发现,即使时至今日,佛经中的这些故事,仍然有着它独特的魅力和价值。 为了引起孩子们的兴趣,也为了帮助孩子们理解这些故事,本书还配了许多引人入胜的插图。不过,我们并没有使用孩子们的语言讲故事,因为,孩子们的阅读潜能是很强的,而且,他们也会在阅读中增长思考和辨析的能力。 2011年夏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