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遥远的脚印
分类
作者 魏名庆
出版社 海洋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魏名庆,笔名马蓝、苏叶、南天竹等。1947年2月出生于福建省福清龙高半岛南端的烟墩兜村。自1980年发表第一篇散文至今,在福建省内外报刊杂志发表散文、诗歌、小说数百篇(首)。现为福建省福州市作家协会、福建省作家协会、中国环境文学研究会会员。

《遥远的脚印》收录了最后一片绿叶、走向明天、京华漫忆、心祭、这里,探出一枝嫣红、命题作文、沙埔三条街、山深闻鹧鸪、无尽的思念、鞋的故事、鸿爪雪泥话当年、“生意经”的第一课、花生的回忆、一片伤心怀旧雨……

内容推荐

往事如烟。回望曲折的人生旅程时,我常常百感纷陈。

《遥远的脚印》分六辑,内容包括候鸟驮回的一片春色、和风习习送菊香、圆梦、永远选择奉献、未了情、风雨兼程、舅父享福了、小花小草也风流、读舒婷、耕耘杏林终不悔、春风化雨、甘之如饴育蓓蕾、曹德旺和一个成功公式、乡土历史文化执着的守望者……

《遥远的脚印》由魏名庆编著。

目录

第一辑 岁月悠悠

最后一片绿叶

走向明天

京华漫忆

心祭

这里,探出一枝嫣红

命题作文

沙埔三条街

山深闻鹧鸪

无尽的思念

鞋的故事

鸿爪雪泥话当年

“生意经”的第一课

花生的回忆

一片伤心怀旧雨

回味童年

忆薛德芸老师

第二辑 故园物产

猴柿

白蛤忆旧

故乡的南瓜

山狗獾猪

野菊花漫话

小鲜

海味二题

童年的石榴

闲话鼠曲保

第三辑 人物写真

候鸟驮回的一片春色

和风习习送菊香

圆梦

永远选择奉献

未了情

风雨兼程

舅父享福了

小花小草也风流

读舒婷

耕耘杏林终不悔

春风化雨

甘之如饴育蓓蕾

曹德旺和一个成功公式

乡土历史文化执着的守望者

第四辑 文苑漫笔

浅谈《古槽门》的深刻意蕴

《归去》中人物形象得失谈

寓独特于一般——小说创作谈片

读吟庐山诗

一位充满朝气充满激情的歌手——读陈金辉的诗文集《山花笑影》

读歌词集《让爱掌舵》

也谈高考满分作文

感恩,源自一根冰棍——严天生《父爱如山》等散文读后

第五辑 九州探幽

话说周庄

山那边,一片橙黄桔绿

西湖漫笔

梅家坞印象

无锡散记

寒山寺闲话

屯溪老街记

宏村纪行

黄山览胜

重上目屿岛

弥勒岩小记

在乌镇访茅盾遗迹

第六辑 说古道今

酒的联想

关于风雅

叹方孝孺

留芳与遗臭

帝王与文人

漫谈豆腐

谈“文字狱”

活蝎可吃?

关于名人

内助

儿戏

红颜

包装

距离

伪装

附录

海边瓜地

读一篇文章

绍兴二题

老营林工

满江红香港回归感怀

江南行旅三首

回沙埔十首

长征

福清速度

五月的山村(组诗)

古诗与古诗人叹惋(组诗)

试读章节

京华漫忆

中国大地上1966年开始的那场文化大革命闹剧,使千百万学子尝够了苦头。关于这方面的文章,二十多年来各种报刊杂志已发表够多了。现在如果有人问:“当年那千百万学子有没有得到一些‘甜头’?”作为当年千百万学子中的一个,我可以回答:“有的。”

“文革”初期的大串联,使莘莘学子大开眼界。这就是一个“甜头”。

1966年夏,东北一所高校的几十位学生,徒步到北京,名义是到北京“取经”,向北京学生学习造反经验。这一行动马上得到官方认可,因为一位伟人希望广大学生到社会的大风大浪中锻炼,经风雨见世面。很快地,全国各地的大学、中学师生掀起了互相串联大潮,而且由步行转为免费乘火车。各地都成立了“革命师生接待站”。每到一个地方,都有人安排住宿,提供伙食。伙食费名义上是向接待站暂借,但几乎是肉包子打狗——有去无回。所以,所谓大串联实际上是一次“免费旅游”。这次“免费旅游”使长期困在校园苦读苦熬的学子欣喜若狂,乐而忘返。

乘车大串联延续了半年多,给国家造成很大负担,后来上头三令五申,好不容易才把在全国各大城市、各风景区逛荡的大学、中学学生(其中大部分是所谓“红卫兵”)劝回原单位“复课闹革命”。那时,我正念高中。在那半年时间里,我主要逛了福州、上海、北京、南京、广州等城市(有些胆子大的同学逛荡的地方比我多得多远得多)。虽然“革命师生”也在外地学到一点东西,但后来证明取回来的都是“歪经”,都是祸国殃民的歪点子。

我在北京逗留的时间很长,达二十余天,因为要等着毛泽东主席的接见。要不然在二十多天时间里可以跑好几个城市。

1966年10月中旬的一天,我与几位同学从福州出发乘火车北上,到上海逗留三天后继续北上,约在10月20日左右到达北京。

到京后我们住在北京东直门小学,同住的有内蒙古等地来的学生。住在小学实在没面子,我班的比我们早到北京的同学住在冶金部,说出来特神气。

11月2日得到通知,毛泽东主席要在11月3日接见我们,大家高兴极了。食堂发了食品,每人似乎是两粒皮蛋、两个苹果,还有一包饼干,是第二天早上当早饭吃的,因为天不亮就要出发去等候。可是,大约是因为滞留北京的人实在太多,无法安排,那天我们虽然去了,但无法进入天安门,所以没有见到他。

此前已接见了五次,那一次是第六次。据说完事后有关部门打扫天安门广场,挤掉的鞋子装了半汽车。后来上头想了一个办法。

11月上旬,滞留在京等待毛泽东主席接见的“革命师生”达两百万人,把古老的北京挤得喘不过气来,而疲惫不堪的火车每时每刻都在扭歪脖子,用吃奶的力气挣揣着把各省市“革命师生”拼命塞入肚子,然后鼓着腮帮呼哧呼哧地送到北京,哗啦啦地一股脑儿胡乱吐在北京站或丰台站的月台上。于是上头决定让毛泽东主席在11月11日再一次接见在京师生(这一次是第七次,不久后的第八次是最后一次)。11月11日,天还没亮,上头让两百万师生沿东、西长安街和连接西长安街的复兴门大街、连接东长安街的建国门大街两旁摆开,前面由部队指战员手挽手组成一堵人墙挡着。眼巴巴地等到下午约两点三十分,主席乘敞篷小汽车从中南海出来,在大街上跑了一圈。听说刚出来时毛泽东主席是站在车上,戴着军帽,站在他身边的几位军人与主席穿同样的军装,就很难分辨出来。约两点五十分,小车到我所在的大街时,主席坐下来,摘下帽子,这样可以一眼认出。忽然听见前边欢呼声雷动,我们赶紧往前簇拥时,毛泽东主席乘坐的车子已来到眼前。车开得很快,实际上无法看清他的面容。只见一个白中透红的大脸庞在面前一闪而过,而那白皙明亮的大脑门却在我的脑海中留下深刻的印象。这大半生我见过不少活得滋润的人,而面容那么丰采的人却再也没有见过。当时我们记下了那个时刻:1966年11月11日下午2点51分。

一部汽车在紫禁城外的大街上兜了一回,使两百万师生心满意足,皆大欢喜,真是好主意。一百年后如果有人读到我的这篇文章,肯定会百思不得其解。没有对话、沟通,哪里谈得上“接见”?老祖宗们到底在搞什么名堂?其实,说穿了,此举也就是为了满足两百万人的虚荣心——见到“伟大的统帅”是莫大的荣耀,哪怕是远远地看一眼。后来有一篇文章写到此事,主席说不出来接见“这些娃娃们不走嘛”,这是一句实话。当时报纸上连篇累牍赞扬的“革命小将”,实际上只会瞎嚷嚷帮倒忙闯祸添乱,并不顾全大局,并不体谅上头的难处。

第二天我们收拾行李离开北京。北京火车站人山人海,乱成一锅粥。两百万人都急着离开,好到其他城市去逛,而上头也要求大家尽快离开。

我敢说,古今中外没有人进火车站像我们这一次那样挤。维持秩序的训练有素的部队官兵拼命往外挡,身强力壮的学生使劲往里挤,双方一度胶着成一堆。我灵机一动,双脚缩起成悬空状态,被裹挟着轻轻松松地进了站。几位女同学被挤得嗷嗷乱叫,幸好当时绝少浑水摸鱼趁机揩油之徒。

据说当时某省教育厅一位女厅长曾担心这些男男女女红卫兵混在一起会生下小红卫兵,事实证明这位女厅长有点过虑。生下小红卫兵的情况也许有,但绝对很少见。

现在,如果有人问:“你对北京最深刻的印象是什么?”我一定回答:“是毛泽东主席那明亮宽阔的脑门。”还有一件,却与这位伟人风马牛不相及,是颐和园昆明湖上的两句诗。

约是10月下旬的一天,天气晴朗,我和几位同学到颐和园游览。

大串联到风景区逛,绝对是不务正业,但那时却是我们的特权,谁也不敢提出异议,与现在大权在握的人假考察之名出外旅游一样。历史往往惊人的相似,此一时彼一时也。那天我们先是逛了佛香阁,出来后沿昆明湖东堤边走,最后踏上通往湖中的一个小岛的桥——白色的十七孔桥,来到小岛上。这个小岛叫南湖岛,岛上有一厕所,我进去方便时发现木窗上有人用钢笔写了一些字,字迹很清晰,照抄于下:噫兮!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江南多事人偶感。P10-13

序言

我与本书的作者是福清师专同学,而且是同一个班的。也许经历相同,种过田,当过民工,又一起扔掉锄头,从田里走出,因此,我们之间,有较多的共同语言,有相似的人生认识。

他沉默寡言,不善应酬,疏于交际,重内守而不外求,能驾驭自己的沉思,却难以应对现实世界的喧腾和烦嚣。而我则大大咧咧,好与朋友饮酒阔论,酣畅时,旁若无人,豪气干云。喜欢追求超然自得的杯中梦幻,自以为那是去掉虚伪的生活真实。我们性格并不相同,所谓“共同语言”和“相似的人生认识”,即我们一致认为,我们无非是生活在小地方的小人物。小人物关于饮食男女、柴米油盐以及异于动物本能的精神需求,在物质和精神贵族眼中,不过是渺小而又平庸的芸芸众生过的日子,做的俗事。但我们固执地坚持这一信条,满足就是幸福。何必奢求于人于己?之所以还要劳形案牍,还想多做点事,且用明哲真诚之心,为生活过程添薪,助燃热情之火,是因为舍此,生活会变得更加颓唐荒诞。有人说,“不想当元帅的士兵不是好兵”,其实,好士兵未必个个真想当元帅。一个地方,太多的人膨胀物欲和官欲,绝不是一件好事。人这一辈子,是露珠,只要与阳光相伴,就能折射大千世界一角的晶莹;是溪流,只要与山谷和鸣,就能激荡欢乐的涟漪。果真如是,便没白来这世上一趟。

几年来,本书的作者陆续在报刊上发表了许多散文与小说.从没有想过要结集出书。这一回不知什么原因,他突发念头,而且认真起来,把过去发表过的作品,选编成一个集子,取名《遥远的脚印》,并且要我在集子里写一篇短序。我是搞公文出身的,从没写过序,况且对于文学创作,所知甚少,按理说没有开口的资格,但我愿意写几句话,是因为读《遥远的脚印》,不仅感觉到他扎实的语言文字功底,而且分明地感觉到他善待生命付出的努力与真诚。我常常想,人类和地球终要毁灭,那么生命的意义又是什么?“子在川上日,逝者如斯夫!”再没有比古人说的更为准确深刻。生命是什么?是一个流程。生命的意义就在于创造生命流程的精彩与美好。即使落到洒一天汗水赚一碗饭的落魄境地,那也是完成生命流程的奋争与呐喊,其悲壮刚烈与英雄豪杰金戈铁马的奔突、刀光剑影的搏击没有什么两样。

是为序。

施祖松

2011年5月18日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7 12:4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