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诺贝尔奖中的科学(经济学奖卷)/21世纪科学知识丛书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日)矢沢科学事务所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他们为什么获得了诺贝尔奖?聚焦诺奖最近30年历史中的十几位科学明星:他们的经历、他们的命运、他们的性格,还有他们最最真实的一面!

矢沢科学事务所出版的《诺贝尔奖中的科学(经济学奖卷)》从最近30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奖者当中甄选出11位“科学巨星”,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他们的探索之旅、他们的喜怒哀乐和酸甜苦辣,看看那些公众注意力之外的故事和情节……

内容推荐

诺贝尔奖是这个时代最富有神秘色彩的科学奖项了。获得这一无上荣誉的科学家们,有的原本默默无闻,获奖之后便声名鹊起、妇孺皆知,有的本来就是各媒体争相报道的知名学者,所到之处人们无不仰慕追随。他们的成长、性格、人生经历不一而同,最终却都得到了诺贝尔奖的青睐。为什么是他们获得了诺贝尔奖、他们的研究成果意味着什么?矢沢科学事务所出版的《诺贝尔奖中的科学(经济学奖卷)》从最近30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奖者当中甄选出11位“科学巨星”,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他们的探索之旅、他们的喜怒哀乐和酸甜苦辣,看看那些公众注意力之外的故事和情节……

《诺贝尔奖中的科学(经济学奖卷)》适合广大青少年、科研工作者、关注科学最高奖项诺贝尔奖的人们,以及所有热爱科学的读者阅读。

目录

访谈录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独家专访

实验经济学里澄清的和尚未清的问题

非合理化的人类行为推动了经济发展

第1章 1976年谱诺贝尔经济学奖

第2章 198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

凯斯经济学的现代拥护者

第3章 1987年诺贝尔经济学奖

强有力的经济增长理论的开拓者

第4章 198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

反对教条的孤高经济学家

第5章 1994年诺贝尔经济学奖

将博弈理论引入经济学的天才

第6章 199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

使“福利经济学”得以深化的首位亚洲获奖者

第7章 200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

对有违理性决策的人类行为的实证研究

第8章 2005年诺贝尔经济学奖

用新博弈论解读战争与人类社会

第9章 200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

贸易理论的现代策划人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奖者一览表

主要参考文献与资料

试读章节

越南战争结束后的20世纪70年代中期,弗里德曼主张废除美国的强制征兵制度,并取得了成功。此外,在20世fi260年代,他曾反对社会养老基金制度,主张以个人退休金制度取而代之。他还提倡废除义务教育、麻醉品及卖淫行为的合法化等,使美国社会一片哑然。他认为拒绝参加反对种族歧视等社会性活动是个人的自由,主张减税,并且认为这是最重要的。

弗里德曼是一个彻底的自由主义者。他给“人类的自由”赋予了最高的优先权,经常向挥霍税金的政府提出质疑。他经常说国家干涉是不必要的,有时甚至是有害的。

在1962年出版的最富盛名的著作Capitalism and Freedom(中译名《资本主义与自由》)中,他这样写道:“为了获得经济的稳定与成长,当务之急是缩小政府的影响力。”

总而言之,在自由市场经济中,政府的作用应当是制定游戏的规则,并监督其中是否有人违反规则,仅此而已。虽然支持弗里德曼这一见解的拥护者不在少数,但这一见解也招来了很多反对者的置疑。其中,同样荣获了诺贝尔奖的经济学家保罗·萨缪尔森(图1.2右)就是弗里德曼最强劲的反对者之一。他曾这样讽刺道:“上帝给了他人类可以想象到的一切,却唯独没有给予他可以说‘或许’这一词的能力。”

米尔顿·弗里德曼一生的价值并不仅仅体现在科学的成就上,他还是移民子女通过不懈努力,从贫困中走出来的实现美国梦的最好的楷模。弗里德曼于1912年出生于来自世界各地移民者的聚集区——纽约布鲁克林地区。他的父母都是来自喀尔巴阡的鲁特尼亚(当时为奥匈帝国的一个地区,现归属于乌克兰)的移民。他们在纽约相识,并喜结连理。弗里德曼是四个孩子中年龄最小的一个。

当他只有一岁的时候,弗里德曼的家人搬到了离纽约30公里左右的新泽西州的一个小镇罗威,并由此过上了第一代移民的典型移民式生活。他的母亲经营着一家衣料店,父亲虽然总在尝试不同的生意,却是屡屡失败。这就是他们当时的生活状况。

弗里德曼在为诺贝尔奖专门整理的回忆录中这样写道:“过去家里的收入相当微薄,生活很不安定。”此外,还有这样的叙述:“我们家经常陷入经济紧张的困境,但却从不缺吃的,家里的氛围一直很温馨,大家互爱互助。”

在弗里德曼上高中的时候,他的父亲去世了。尽管如此,他依然顺利地考入了大学,这多亏了母亲和两位姐姐努力维持着家计。为了凑足就读新泽西州拉特格斯大学这所历史悠久的大学的学费,弗里德曼曾申请奖学金、打各种各样的零工——(餐厅)服务员、商店的职员,他还利用暑假打零工,偶尔还会尝试性地创业,等等。

起初,弗里德曼学的是数学,并且打算毕业之后找份保险经理的工作。然而,当他对经济学产生兴趣之后,原先的打算瞬间烟消云散。这主要是由于两位老师让弗里德曼发现, “经济学不单是一门令人兴奋的学科,而且很适合自己。”

这两位老师中的一位将弗里德曼推荐到了芝加哥大学经济系,并帮助他取得了公费生的资格。然而,在经济大萧条的1932年,对于一个年仅20岁的年轻人来说,独闯芝加哥可是一件需要极大勇气的事。

实际上,弗里德曼在芝加哥的第一年生活也非常拮据。不过,从知识层面来讲,芝加哥大学却让他认识了一个全新的世界。他曾这样说道:“在这个我连做梦都想象不到的丽都里,到处都洋溢着振奋人心的知识氛围。”

他还在经济学系邂逅了“害羞而美丽,同时又非常聪颖”的女同学罗斯。罗斯是来自东欧的犹太移民。两人相识六年后喜结连理(罗斯于2009年8月17日去世,享年98岁)。

弗里德曼由芝加哥大学毕业后,从事过很多不同种类的工作。他在哥伦比亚大学工作了一年之后,于1937年,开始在美国最大的经济研究机构——全美经济研究所(National Bureau of Economic Reseatch:NBER)工作。

他在这里担任NBER研究员西蒙·库兹涅茨(图1.3)的助手。来自俄罗斯的犹太移民库兹涅茨是第一位系统收集计算美国国民收入基础数据的经济学家。

库兹涅茨花费了大量的时间,把GNP(国民生产总值)按产业、最终产品、用途等构成要素分类,并分别进行研究。后来他被称为“现代计量经济学之父”。所谓计量经济学就是指用计量学的方法来研究经济原理的学科。库兹涅茨凭借此项成果于1971年荣获诺贝尔经济学奖(1954年,担任美国经济学会会长)。

弗里德曼与库兹涅茨一同研究劳动所得的相关问题。两人就此问题还出版了著作。此外,弗里德曼还以此为自己的论文题目,并顺利取得了哥伦比亚大学的博士学位。著作中提出了“恒常收入”与“暂时收入”的概念。此后弗里德曼将此概念不断深化,最终这一概念成为了弗里德曼重大研究成果的一部分。

第二次大战时期,弗里德曼进一步发展了其自创的统计学研究方法。起初先是在财政部研究战时税务政策,之后又很偶然地成为了一名在哥伦比亚大学研究武器设计、军事战术以及冶金学实验的数理统计学家。根据他的自述,其作为数理统计学家的能力毫无疑问是在1945年的“VE日”(胜利日)达到了巅峰。P21-23

序言

诺贝尔经济学奖是诸多诺贝尔奖项中比较年轻而又时常饱受争议的奖项。当然,需要指出的是人们对诺贝尔和平奖和文学奖的争议更大。由于本系列图书名为《诺贝尔奖中的科学》,遂将以上两奖项排除在此次编撰范围之外。

那么,所谓的经济学奖的争议到底有哪些?在此可指出一二。

首先,到目前为止被授予经济学奖的学者有着显著的倾向性。截至2009年,获此殊荣的64位获奖者几乎都是西方发达国家的学者,特别是美国人以及兼有美国国籍的双重国籍持有者。此两类人共计45人,占据了获奖总人数的70%;其次是英国学者,共计8人。

来自英美之外的其他欧洲裔获奖者实属少数,只有一位来自有着漫长经济学研究史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成为经济大国的德国,而另一经济大国——日本的学者竟无人获此殊荣。此外,只有一位获奖者来自欧美以外的国家,堪称是一个例外,他就是印度学者阿玛蒂亚·森。

其次,获奖者的毕业院校集中在少数几大世界名校,如芝加哥大学、哈佛大学、剑桥大学、麻省理工学院、耶鲁大学、斯德哥尔摩大学以及牛津大学、普林斯顿大学、斯坦福大学、加利福尼亚大学。

另外,获奖者的绝大多数属于“新古典派”及“新凯恩斯派”,余下的属于其他派系的获奖者屈指可数。

以上种种倾向性说明了什么呢?其理由不难想象。其一,自然科学的三个奖和经济学奖都把理论贡献作为评判的依据和对象。无论是什么研究领域,理论研究者,特别是新理论的开拓者总是比实践类的学者容易获得更多的褒奖和尊重。

美国中央银行行长阿兰·格林斯潘是全球著名的货币金融学家,但他却从未获得过诺贝尔奖。这源于他是个实战家,即一直从事实践性工作,而并非是一个理论家。

按照以上的逻辑推断的话,如果经济史上最大的理论开拓者卡尔·马克思在世的话,他一定会获得经济学奖吗?那是不可能的。原因在于,诺贝尔经济学奖是以西欧自由民主主义,即以视资本主义经济为最佳经济体系为前提的。而马克思所提倡的是通过建立科学社会主义去推翻和消灭资本主义的体系,或者说他曾经预言,这一体系从本质上最终会走向灭亡(尽管马克思的预言仍没有实现,然而,不可否认世界经济依旧是沿着他当初所提出的经济分析线条的延长线在前进)。

经济学理论像其他自然科学理论被应用于实践的历史比较短,大体上可以追溯到凯恩斯之后,即20世纪后期。直观来看就是在凯恩斯理论(主要是其经济思想)被罗伊·哈罗德定型化,产生了哈罗德一多马的成长模式——这种运用数学和统计学的模型化形式不断出现,从而使经济学得以向经济科学迈进。

与此同时,二战结束之后,包括日本在内的资本主义各国,花了几十年的时间都进入了人类社会上最快的经济发展期。毋庸置疑,支撑此发展的正是崭新且多样的资本主义经济理论。

20世纪60年代末,在诺贝尔奖的故乡——瑞典,瑞典中央银行认识到了经济学的重要性以及其作为科学理论的体系已经形成,遂向瑞典皇家科学院提出在诺贝尔奖项中新设经济学奖并得到认可。此提案在世界上最古老的中央银行建行300周年之际,即1968年被正式批准,从第二年开始颁布此奖项。颁奖方式与现存的其他奖项一样,可获得瑞典中央银行的同等额度的奖金。

此奖项的正式名称为“纪念阿弗莱德·诺贝尔经济学瑞典银行奖”。虽然想让人感到与其他奖项相比有区别对待的印象,但是此奖项一直以来被俗称为“诺贝尔经济学奖”。事实上,在编撰此书期间,不论是来自美欧日的作者对本书稿的讨论,还是现场采风、获奖人采访,没有一个人使用过此奖项的正式名称。

尽管瑞典皇家科学院认可了经济学奖项的设置,但当初其态度却不很积极。即使在如今,阿弗莱德·诺贝尔的子孙及执行文学奖评审的瑞典科学院对这个奖项还是不甚认可。另外获得自然科学奖的学者中似乎也有对此奖项的设立抱有不满情绪的人士。

与首个经济学奖获得者同年获奖的,以提出“库克理论”而声名大噪的物理学奖获得者马莱·盖尔曼当时曾不满地表示:“难道我要和那些人共同参加颁奖仪式吗?”

对经济学奖的质疑还有很多。如前所述,此奖项大多授予某个特定学派的精英,有时两个相互对立的理论的开拓者会同时获奖,诺贝尔奖之父阿弗莱德·诺贝尔的遗言是“对人类幸福做出了贡献”,然而却存在与诺贝尔奖这种精神关联不大的获奖者,比如包括凭借对金融衍生商品的研究而于1997年获奖的两位经济学家。综上原因,经济学奖项饱受争议也不足为怪。

然而,笔者对于那些被视为相互对立的理论或者对人类幸福做出贡献持质疑态度的看法有所不同。上面的质疑不仅仅是针对经济学奖,其他三项自然科学奖项也同样遭受过质疑。而那些针对理论和模型的质疑,在大多数情况下是近似于吹毛求疵般。

也就是说,即使在被认为更加严密的物理学领域,通过几十个甚至数百个理论也是无法将自然现象完全解释清楚。无论哪一种理论它只能说明现象的一部分,仅仅是为了想了解此现象的人们提供些许线索而已。如果将理论与客观现实相混淆,那将彻底坠落到理论及模型的假想世界而难以被拯救。

本书所介绍的数理经济学家罗伯特·索洛此前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就曾直言:“不仅限于经济模型,模型(理论)只不过是在理解现象的反复部分上起到些帮助而已。”

但是换一个角度来看,经济学的诸多理论作为现实经济的观测工具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一旦从某种理论分析现实经济时,该理论所涉及到的经济层面就越来越能被看清。理论与现实无论是一致,还是不一致,总之理论不是用来预言未来经济的,它仅是用来衡量事物的。

本书将从包括1976年获奖者米尔顿·弗里德曼在内的30多年中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学者中,选出作者及其他执笔者感兴趣或者是在经济学领域极其重要的人物,介绍他们的获奖理由以及其个人性格。

这些人中既有主流的宏观经济学家,也有微观经济学家,还有诸如被年轻人熟知的提出博弈论的约翰·纳什、行为经济学家丹尼尔·卡纳曼、实验经济学家弗农·史密斯以及唯一上榜的亚洲人阿玛蒂亚·森(对于获奖人为90岁以上高龄的老人将不作为此次讨论的内容)。

无论是何种经济理论都无法全面涵盖人类社会的经济现象。但是,通过对这些学者的研究及其脾气秉性的追踪,或者从旁观者的眼光审视他们的世界,则有助于了解经济学这一与我们的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重要领域及异常复杂的经济现状。

此外,担任此书执笔的有两位美国女性、一位德国人以及一位日本人(本书执笔者,也是所有英语部分的翻译者),都是科学领域的作家或编辑,并且都有在各自国家担任科学杂志、政治经济杂志以及报社的主编的经验,年龄也都在50至60岁之间。也就是说犹太裔、日耳曼民族、大和民族的这4位执笔者都是出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最激烈的时候或者是战争刚刚结束时,成长于西方资本主义世界里。

这样的执笔者组合至少可以保证本书的中立性、客观性,没有特定的经济学派别及学者的喜好倾向。如果由于作者才疏学浅而造成本书有不当表述的话,烦请各位读者给予批评指正。

最后需要特别提出的是卷头刊载了对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达尼尔·卡纳曼教授、弗农·史密斯教授的采访(2009年12月)。两位教授在百忙之中接受了我们的采访,特此表示感谢。另外,对于在本书的出版工作中给予指导和帮助的技术评论社的西村俊滋和成田恭实两位编辑也表示由衷的感谢。

编著者:矢沢洁

书评(媒体评论)

本书以清新活泼的笔触描述了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的成长经历和治学风范,生动剖析了获奖者的人格魅力和成功之道,并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对获奖者深奥的经济学成就进行了解读,是一部将经济学家传记与经济学学术思想融为一体的优秀科普读物。

——李仁贵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8 21:03: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