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流逝,辛亥革命已经过去一百周年。倡导辛亥革命的孙中山,则已逝世86年。孙中山是近代中国革命民主派的卓越政治、思想代表。他首先提出了比较明确的、系统的民主革命纲领。
张磊编著的《孙中山图传》收录了中山先生的照片,在用文字记叙其人生足迹的同时,将目前所能见到的中山先生的留影都收入书中,是一部孙中山先生及其家族的完整相册。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孙中山图传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张磊//张苹 |
出版社 | 广东教育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时光流逝,辛亥革命已经过去一百周年。倡导辛亥革命的孙中山,则已逝世86年。孙中山是近代中国革命民主派的卓越政治、思想代表。他首先提出了比较明确的、系统的民主革命纲领。 张磊编著的《孙中山图传》收录了中山先生的照片,在用文字记叙其人生足迹的同时,将目前所能见到的中山先生的留影都收入书中,是一部孙中山先生及其家族的完整相册。 内容推荐 张磊编著的《孙中山图传》是为纪念孙中山先生140周年诞辰的献礼。较之于以前出版过的各种孙中山先生的传记,《孙中山图传》最大的特点在于收录中山先生的照片最多。在用文字记叙其人生足迹的同时,将目前所能见到的中山先生的留影都收入书中,是一部孙中山先生及其家族的完整相册。《孙中山图传》的照片考订吸纳了近20年的最新研究成果,注释准确,使读者从丰富真实的影像当中,能深刻地感受到孙中山先生的人格魅力和伟人风采,以及他所处的那个时代的真实场景和巨大变迁。 目录 壹 生于忧患 大榕树下少年立志 贰 弃文从武 为救国遍行海内外 叁 廿载艰辛 共和曙光初露 肆 武人争雄 胜利果实频遭窃 伍 鞠躬尽瘁 为革命死而不已 主要参考书目 试读章节 一、“贫困之农家子” 东省自唐宋特别是明清以来,开始以“富而通” 著称。处在南部香山县(今中山市)翠亨村的孙中山故乡却并不富饶:“负山濒海,地多沙碛,土质跷劣,不宜耕作。”仅有70余户的村庄大部分居民生计艰难,耕地多为地主、官僚占有并实行沉重的地租剥削。苛捐杂税,更是纷至沓来。 孙中山出生时,家境十分贫困,他的父亲孙达成曾在澳门当过鞋匠,后来返乡租田耕作并兼更夫。他还有兄弟姐妹五人,其中两人早殇。全家居住在村边一问平房里。从6岁起,他就参加辅助性的农家劳动:随着-姐姐到村外的金槟榔山割草砍柴、去塘边捞取水生饲料“塘漂”和替人放牛,偶尔还同外祖父划艇出海取蚝。年纪稍长,便协助父亲下田耕作。他很少有鞋子穿。番薯成为日常的主食。困苦的生活在他童稚的心灵上留下了深深的烙印,他后来曾自称“我是苦力,同时也是一个苦力的儿子。我生于穷人家庭,我自己仍然是穷人”。少年孙中山就已意识到“农民的生活不该长此困苦下去。中国的儿童应该有鞋穿,有米饭吃”。贫困的农家子弟的遭际使他“早知稼穑之艰难”,他后来倡导民生主义显然与“受幼时境遇之刺激”有关。 在香山的民众中蕴含着可歌可泣的革命传统。农民和水上居民掀起的抗争此起彼伏。迄于近代,更是如此。第一次鸦片战争期间,民族英雄林则徐一度驻节县城,水师提督关天培曾在香山辖属的磨刀洋迎击英国侵略军,广大民众保家卫国的英雄事迹更是广泛流传。当然,给孙中山影响最深刻的莫过于刚刚覆败的太平天国农民战争。他时常坐在门外大榕树底下倾听太平军老战士冯观爽的忆述,英烈们的壮举令他无限仰慕,热切期望“洪秀全灭了清朝”,并深为这场轰轰烈烈的反清斗争的悲剧结局而惋叹。 深植于人民中的反侵略、反压榨的战斗精神哺育了他,使他后来不止一次地赞扬故乡“不在地形之便利,而在人民进取性之坚强;不在物质之进步,而在人民爱国心之勇猛”。困苦的生活并未压倒这个聪明活泼的孩子,孙中山陶醉于自己的意趣中:游泳、捉鱼、捕鸟、放风筝、踢毽子、跳田鸡、劈甘蔗,样样喜爱。他还常常去附近的武馆观看三合会会员习练武术,或和小伙伴们在山野间模拟太平军同清军作战。“石头仔”——人们给他起了这样一个可爱的绰号,直到10岁,他才正式进入乡塾读书。他热衷于学习,为了节省油灯而在月光下阅读。但对一味背诵儒家典籍颇为不满,曾向塾师要求讲解“大学之道,在明明德”的释义。随着观察和思考能力的逐渐提高,周围的封建陋习引起他的反感。他厌恶赌博、蓄婢、纳妾,反对家人给姐姐缠足。由于劝阻赌博遭到殴打,又为诘责专横的胥吏险被刺伤。他还提出和思考过关于天地生死等哲理性问题,却是无从索解。社会生活的愚昧、窒闷和苦难,引发了好学多思的孩子的困惑、痛苦和莫名的期盼。 二、从山乡走向世界 孙中山越发强烈地憧憬着新的世界,甚至愿意离乡背井——虽然水碧沙明的兰溪和草木苍翠的金槟榔山长系心头,并在后来长期漂泊异域时化作浓郁的乡愁。他渴望一睹镇上牧师所藏有的那幅世界地图而未果,但外部的信息不断传来。他的婶母向他讲述了停泊在金星门(珠江出海口之一)的外轮上洋人的状貌举止,孙中山认为“可以值得研究”。香山当时已是侨乡,生计难以维持迫使许多居民前往澳门、香港地区和外国谋生。他的两个叔叔客死他乡,长兄孙眉在19世纪70年代初就随母舅漂洋过海,到夏威夷的火奴鲁鲁——华人称之为檀香山——去做佣工。当地兴旺的制糖业迫切需要劳动力垦殖,孙眉经过10余年的劳作经营,逐渐上升为拥有牧场和商店的华侨企业家。孙中山从返乡完婚和招募移民的兄长口中得悉了许多檀岛的风土人情,对太平洋中那个“草经冬而不枯,花非春而亦放”的群岛心向往之。向家人几经恳求后,他在12岁终于踏上了停泊在澳门码头的轮船,经历20余个昼夜的航程,抵达了碧波环抱的美丽的夏威夷。初次远航大大开阔了他的眼界,给予他许多鲜明的印象和感受:“始见轮舟之奇,沧海之阔,自是有慕西学之心,穷天地之想。”P1-4 序言 时光流逝,辛亥革命已经过去一百周年。倡导辛亥革命的孙中山,则已逝世86年。在这期间,中国与世界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人类在进步的道路上艰难跋涉,迈出了重要的步伐。然而,无论是风云变幻的动荡时代,还是曲折顿挫的历史行程,都未能使孙中山和他的业绩有所淡化。恰恰相反,他的理论和实践得到越来越多的人的理解和赞同。这种广泛的认同,涵盖了不同社会制度和发展层次的国家和地区。孙中山依然生活于历史与现实的舞台。他的精神遗产仍在闪烁着光辉。确切评价辛亥革命与孙中山的历史地位和作用,深刻总结它的经验教训,发扬先行者的爱国主义和变革精神,依然是一桩兼具重大学术价值与现实意义的工作。 历史人物在时空两个方面具有如此持久、普遍的意义,无疑是颇为罕见和难能可贵的。主要原因在于:孙中山毕生追求和促其实现的独立、民主与富强的课题,对于占世界人口大多数的发展中国家都是社会进步的标志。即使在发达国家,也应是继续实现的被崇奉的准则。他从来都是把中国问题的“真解决”置于世界的范围,并从宏观视野去考察中国与世界密不可分的联系,洞察“世界潮流”的大趋势,摒弃“荒岛孤人”式的封闭;他强调立足于中国的国情,坚持“走自己的路”;他从不把自己的活动局囿于国内,而是融汇于亚洲和一切被压迫民族以及进步人类的奋斗之中,其足迹遍及世界的主要国家,与众多国际友人保持着密切的、相辅相成的双向关系。 伟大的时代产生伟大的人物,孙中山正是诞生于暴风骤雨席卷神州大地的峥嵘岁月。堪称“天崩地解”的曲折剧变的近代中国历史进程,把他塑造成为一代巨人。任何杰出人物作用于历史并非可以随心所欲,他们的眼界、观念和理想总是为时代所制约,而其活动只能立足和凭借于现实的舞台,是为“时势造英雄”。但是,历史又是人们创造的,出类拔萃者必能倡导一定的社会思潮和运动,他们的作为产生的重大能动作用则是毋庸置疑的。因此,“英雄造时势”也是这个命题的又一侧面。 正是在这种意义上,孙中山——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与近代化前驱的历史地位和作用必须充分肯定。他们40年艰苦卓绝的革命活动,在广阔的时空舞台上演出了多幕悲壮史剧。他的政治生涯延伸过两个世纪,贯串于民主革命的新旧阶段。他熟悉许多不同社会制度和发展层次的国家和地区,接触了各种类型的人士。他力图使祖国挣脱殖民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枷锁,从中世纪进入近代。他始终站在历史潮流的前面,给时代留下了自己的鲜明印记。 孙中山不愧为一个巨人,他的思想和实践是多方面的、内涵丰富的。他几次环游世界,能操数种语言;他求索于古今中外的思想宝藏以熔铸救国拯民的真理,并在难得的间歇中思考宇宙和人生的真谛;他毕生从事革命的“战争事业”,甚至身兼统帅与“排长”;他总是与时俱进,从不在奔腾的“世界潮流”前固步自封;他感受过胜利的欢欣,目睹共和制诞生于封建君主制的废墟;他经历了更多的顿挫,迭遭通缉和绑架;他曾有过“槁木死灰”的心境,却能“愈挫愈奋”……当然,他的形象并非完美无缺,因为他不是光环笼罩的神祗,只是一位大写的“人”。 在近代中国的历史舞台上,孙中山扮演了民族英雄、革命领袖的重要角色。他必须在两个世纪的交接时刻担负起开拓的重任,因为严峻的现实是:无论波澜壮阔的农民战争,抑或思潮澎湃的维新运动,都不能拯救和发展中国。他积极响应了时代的召唤,勇敢地超越了前行者——制定具有比较完全意义的民主革命政纲,建立全国性的新型革命政党,坚持反清武装斗争,从而使近代中国民主革命运动由准备阶段进入正规阶段。同时,他又是中国建设事业的重要设计师,为实现近代化的恢弘理想殚精竭虑,提出了理论纲领以及具体的方案。他的《实业计划》写于护法运动的艰难时刻,却未能付诸实现。所以如此,主要是因为他在民国建立后的年代中,只担任过为时不过一年半的两任总统——临时大总统与非常大总统,没有建立全国范围的、较为长期的民主政权,难以真正有所作为。当民主革命新时期到来后,他积极地迎接了急湍的时代大潮,让自己的思想和实践经由检验和扬弃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决心“另为彻底之革命运动”: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具有鲜明反帝反封建内容的新三民主义,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孙中山的一生宛如上升的阶梯,始终奋进不已,攀登不止,无论是声望、威信和年龄的增长都未能导致思想僵化和独断。他从爱国和热衷于社会变革的青年,成长为民族英雄、民主革命领袖与近代化先驱,又将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推进了国民革命,时刻站在历史的前列,成为时代潮流的指导者。 毫无疑问,作为20世纪中国首位巨人的孙中山的主要业绩就是领导了伟大的辛亥革命。这场全国范围的变革虽然未能从根本上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和人民贫困与无权的处境,但却结束了绵延久远的封建帝制,建立了中国也是亚洲历史上第一个共和国,推动了经济与社会的变革,开展了一场民主主义的政治、思想启蒙运动,打开了进步的闸门,为后来的斗争开拓了道路。孙中山不愧为辛亥革命主帅和旗帜,他与这场划时代的重大历史事件是息息相关、不可分割的。 孙中山是近代中国革命民主派的卓越政治、思想代表。他首先提出了比较明确的、系统的民主革命纲领。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孙中山所倡导的包括共和制度所求的三民主义无疑是比较先进的、科学的社会政治和经济变革方案,在解决近代中国民主革命所面临的中心课题——独立、民主和富强方面,较之农民阶级和维新派的纲领优越得多。辛亥革命获得了三民主义的指导,方才跨越了鸦片战争以来长达半个世纪的“准备阶段”而入于“正规阶段”。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运动。 孙中山也是革命民主派的杰出领袖。1894年冬,他在檀香山组织了第一个革命小团体兴中会。在经历了10年的艰辛战斗后,他创建了堪称“革命中枢”的中国同盟会。这个具有近代形态的全国性政党,在政治上、思想上和组织上都有其他派别不可比拟的优点。农民阶级的秘密结社固然难以望其项背,维新派颇为松散的“学会”也不可与之等量齐观。革命政党的领导,是正规的民主革命得以实现的重要原因。辛亥革命主要就是由同盟会所领导的。 孙中山又是革命民主派从事的“战争事业”的坚决倡导者。他把反清武装斗争当作民主革命的主要手段,始终重视革命暴力的作用,既摒弃了维新派的上书、请愿方式,又超越了局限于皇权主义的农民战争。孙中山关于武装斗争的理论和实践有着重大意义,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一个基本特点——武装的革命反对武装的反革命。为了推翻封建王朝、建立共和国,必须诉诸革命的暴力。摧毁了清帝国的辛亥革命,实质上是一场全国范围的武装斗争。一些省份和地区的“和平”解决,也是迫于燎原烈火般的革命形势。 孙中山还是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捍卫者。他在武昌起义后革命烽火燃遍全国的时刻返回祖国,建立共和国成为迫在眉睫的主要任务。他当即被推选为中华民国的首任临时大总统,组建和主持了设在南京的临时政府。在短暂而又困难的三个月里,他力求对共和制度有所建树。当辛亥革命的成果被袁世凯及其后继者攫夺后,他又举起了旨在捍卫共和的“二次革命”、中华革命党反袁斗争和护法运动的旗帜。在民主革命新阶段到来后,他积极促进了国民革命运动。正是在这种意义上,革命元勋孙中山的活动是与辛亥革命的全过程相始终的。 孙中山建树了不朽的丰功伟绩:高举民主革命的旗帜,领导了推翻帝制、建立共和制度的辛亥革命;实现了第一次国共合作,推动了国民革命的发展。在一定意义上,北伐战争也是辛亥革命“未竞事业”的持续和发展。他的全部政治生涯形象地呈现为一个“弧形”再加半个“弧形”。第一个“弧形”是他在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活动的写照,从兴中会到同盟会构成升弧,辛亥革命为其顶点,“二次革命”、中华革命党反袁斗争和护法运动则显示为降弧。第二个“半弧形”反映了他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业绩,其顶点为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弭平广州商团叛乱和北上。他的非时的逝世,中断了“弧形”的高扬。 为了拯救和发展祖国,孙中山奉献了自己的一切。在为新世界诞生的艰苦卓绝的奋斗历程中,他的精神状态一直保持在“悲剧的高度”——毕生为崇高的理想而献身,然而事业未能及身而成。他无愧为中华民族的伟大的儿子。同时,他的思想和实践体现了人类进步的必然趋向,“天下为公”、“世界大同”作为他的终极奋斗目标,因之获得了不同社会制度和发展程度国家的认同。所以,他也无疑属于全世界。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