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罗庚能够感动中国,与他在数学理论研究领域的造诣和贡献分不开。他是中国解析数论、典型群、矩阵几何学、自导函数论等方面的研究者和创始人,在国际数学界也享有盛誉。
顾迈男编著的《华罗庚图传》是普及读物,并配以多幅精美图片,有助于改变社会上对数学和数学家的“习惯性认知”。本书内容翔实、生动感人。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华罗庚图传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顾迈男 |
出版社 | 广东教育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华罗庚能够感动中国,与他在数学理论研究领域的造诣和贡献分不开。他是中国解析数论、典型群、矩阵几何学、自导函数论等方面的研究者和创始人,在国际数学界也享有盛誉。 顾迈男编著的《华罗庚图传》是普及读物,并配以多幅精美图片,有助于改变社会上对数学和数学家的“习惯性认知”。本书内容翔实、生动感人。 内容推荐 华罗庚(1910.11.12—1985.6.12),世界著名数学家,是中国解析数论、矩阵几何学、典型群、自安函数论等多方面研究的创始人和开拓者。1910年11月12日,出生于中国江苏金坛县。1985年6月12日,因心脏病突然发作,于日本东京病逝。 《华罗庚图传》共十七章节,内容包括坎坷的童年、大病致残 绝处逢生、熊庆来慧眼识英才、在金甌半缺的日子里、旅居美国的岁月、经得起历史考验的数学家、毛泽东的嘱托等。 《华罗庚图传》由顾迈男编著。 目录 引子 归国 壹 坎坷的童年 貳 大病致残 绝处逢生 叁 熊庆来慧眼识英才 肆 在金甌半缺的日子里 伍 旅居美国的岁月 陆 经得起历史考验的数学家 柒 毛泽东的嘱托 捌 倾力为国育英才 玖 发现陈景润的经过 拾 大道如青天独我不得出 拾壹 休辞行彳亍背篓攀云路 拾贰 走遍大江南北 拾叁 生产若能长一寸何惜老病对黄昏 拾肆 下棋找高手弄斧到班门 拾伍 再访美利坚 拾陆 祖国中兴宏伟 死生甘愿同依 拾柒 倒在东京大学的讲台上 后记 试读章节 华罗庚出生在江苏省金坛县。 金坛这地方不算大,名气却不小,在清代出过段玉裁这样的训诂学家;有被太平军攻占的历史;也出过像王维克那样的著名翻译家。 金坛里有座石拱桥,名叫清河桥。华罗庚的父亲华瑞栋(号祥发,人称华老祥),在大桥东边开了一爿独间门面的小杂货店。小店冬天卖棉花,夏天代收蚕茧,平时兼卖一些针头线脑、香烟、火柴等日用杂货,小本经营,勉强维持一家人的生计。他原本是丹阳县人,年轻的时候,曾经营过一间丝绸店。后来不幸失了火,家产付之一炬。他从废墟上站起来,收拾了一下残存的家当,来到金坛小城里,在桥上开了这爿名叫“乾生泰”的铺子,一家三口安顿下来。 眼看华老祥就要年过四十了,可他膝下只有一女,还没有儿子。因此,妻子和女儿莲青每日做起事来,总是屏气敛神,小店里终日笼罩着一种愁苦的气氛。 华罗庚出生在江苏省金坛县。这天,挑着箩筐正在黑夜里赶路的华老祥,想到妻子就要分娩,三步并作两步地往家赶。 “恭喜你啊,生了个儿子!”接生婆笑嘻嘻地对他说。 “我有儿子啦!”华老祥所有的劳累都烟消云散,他只有这个喜悦的念头。 “给孩子起个名字吧!”接生婆提醒他说。 华老祥嘿嘿笑着,他顺手取下箩筐,把儿子往里一放,又在上面扣上了一个箩筐,喃喃地说:“进箩筐避邪,同庚百岁,就叫罗庚吧!” 华罗庚小时候很顽皮,终日在父亲的小店嬉闹。年纪稍长以后,他便兴冲冲地跑去观看金坛的灯节、船会。他还很爱看社戏,戏开演了,他在人群里挤来挤去,挤到台前,一看就是半天、半夜。 金坛县城的东门外有座青龙山,每逢赶庙会的时候,山上庙里的人便扮成“菩萨”,骑着高头大马进城来,一路上,老百姓见了纳头便拜,有的求药,有的卜卦。 华罗庚10岁那年,“菩萨”又进城来了,庙会上的人群将“菩萨”围得水泄不通。 “菩萨真是万能的神吗?”华罗庚在人群里翘首望着不断双手合掌、头上插满了鸡毛的“菩萨”不解地心想。 庙会散了,老百姓都各自回家了。 “罗罗呢?”过了很久,街上人已经稀少了,华老祥一家还不见儿子回家,十分焦急,于是大家分头寻找。 “你见到我弟弟了吗?”华罗庚的姐姐莲青询问站岗的巡警说。 “啊,罗呆子?他丢不了,你放心,他会回来的。”巡警很有把握地安慰她说。 傍晚时分,华罗庚果然洋洋得意地回来了。 全家人又是焦急又是生气地责问他为什么这么晚才回家,他说:“我到青龙山上的庙里去了。原来‘菩萨’都是假的,是人装扮的!”又说,“妈,你往后不要再给‘菩萨’磕头了,‘菩萨’是骗人的!” 原来,华罗庚在庙会上见那么多人求“菩萨”保佑,心想:“菩萨”真有那么大的神通吗?我得看看去。于是,便不顾一切地一直跟了七八里路,直到亲眼看见“菩萨”卸了装,弄清了“菩萨”原来是人装扮的,并不是神,谜团解开了,他这才回了家。 少年华罗庚,因为时常“呆头呆脑”地想问题,净做类似“傻事”,时间久了,人们给他起了个“罗呆子”的绰号。 他父亲的小杂货店濒临码头,小时候,他常和姐姐在这里玩耍。不久,便和姐姐一起手拉手地到金坛县城小南门外的仁劬小学读书了。姐弟两人课余时间就帮助父母干活,时常抬着师傅弹好的棉花送给预定的店铺。 小学毕了业,莲青就不再读书了,因为一来女孩儿在那个时代不兴读太多的书,“女子无才便是德”;二来家里的经济状况也不允许。华罗庚得天独厚,父母望子成龙,于1922年把他送进了刚刚成立的金坛县立初级中学读书。 开始上中学的时候,由于他很顽皮,字又写得不好,语文老师尤其不喜欢他,华罗庚时常挨训。到了初中二年级,华罗庚仿佛被埋没在泥沙中的一块稀世珍宝,刹那间忽然闪出了一道耀眼的光芒,他的锋芒刚刚一闪烁,就被一位独具慧眼的老师发现了。他就是当时金坛中学的数学教员王维克。 王维克早年曾进入南京河海工程学校就学,与张闻天是同班同学。五四运动中,他与张闻天等四位同学由于积极宣传反帝反封建的思想,被学校开除学籍。后来,到了上海进入大同大学学习数理。毕业后又转入复旦大学专攻法语,1925年赴法国留学,进入巴黎大学攻读数理与天文,成为居里夫人的一名学生。到法国留学以前,他回到了故乡金坛,怀着乐育英才的豪情壮志教书。P7-10 序言 去年看到一则报道,说的是一个城市对小学生进行了一项调查,58%的孩子认为“数学比较枯燥”。还有一些人认为数学家的生活单调、乏味。然而,《华罗庚图传》却向人们展示了数学和数学家的另一面。华罗庚撰写的《统筹方法平话》、《优选法平话》形象生动,许多工人、农民一看就懂。他为中学生写的一些数学课外读物,成为学生们打开数学殿堂的钥匙。从初中毕业生到“人民数学家”,华罗庚走过了一条艰苦曲折的道路。作者满怀激情,为我们描绘了这位传奇人物起伏跌宕、丰富多彩的人生画卷。 华罗庚能够感动中国,与他在数学理论研究领域的造诣和贡献分不开。他是中国解析数论、典型群、矩阵几何学、自导函数论等方面的研究者和创始人,在国际数学界也享有盛誉。但是,最重要的是华罗庚身上有一种自强不息的精神。华罗庚初中毕业后曾进入上海中华职业学校就读,后因交不起学费而退学。他用5年时间自学了高中和大学低年级的数学课程,为未来独立研究数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人生就是这样:优越的条件固然令人羡慕,然而一旦拥有,又容易使人平庸;贫穷和坎坷虽非所愿,但可以磨炼人的意志,促使人们奋进。华罗庚的启迪和激励作用就在于此。艰苦的环境使华罗庚养成了勤于思索的习惯,即使成名之后,这种习惯也没有丝毫改变。无论在旅途中,还是饭前会后,凡能利用的零星时间,他都用来思考数学问题,每有所得,立即动笔。他身边的烟盒、请柬、信封常常被用来记录思索成果。1985年6月1日华罗庚赴日访问前夕,到北京科学会堂出席中国电子计算机学会成立大会。会间间隙,华罗庚坐在小花园的长椅上休息。忽然,他拿出一把扇子,在上面记下数论方面的感悟。绿荫丛中,白发苍苍的老者全神贯注地在扇面上书写。这是华罗庚生前在国内留下的一个“典型瞬问”。品味着这张照片,我有感而发,写了一篇题为《风流人物的神韵》的文章,以表示我对华罗庚的崇敬之情。 华罗庚之所以感动中国,在于他的爱国情怀和为民情怀。1936年,华罗庚前往英国剑桥大学。抗日战争爆发后,他毅然回到灾难深重的祖国,在昆明的一个吊脚楼上,写出了20世纪数学论著中的经典作品《堆垒素数论》。1946年9月,华罗庚应普林斯顿大学邀请去美国讲学,之后又被美国伊利诺依大学聘为终身教授。新中国成立的消息使华罗庚兴奋不已。他放弃了在美国的优厚待遇,克服重重困难,终于回到祖国怀抱,投身到我国数学科学研究事业中去。这种赤子情怀,使许多年轻人受到感染、受到激励。 英国数学家哈代说过:“数学定理的严肃性不在于其通常微不足道的实用效果,而在于它涉及的数学概念的意义。”哈代是华罗庚尊敬的师长。我不想妄评这句话的是与非,只是想说华罗庚在开发数学理论“实用效果”方面独辟蹊径,做了卓有成效的探索。他发现数学理论中的统筹法和优选法对工农业生产有借鉴价值,于是就带领学生到工厂、农村推广、普及。他说,科学家最愉快的是他们的工作能对人民有用。“对人民有用”,这五个字鞭策着华罗庚。他把一生都献给了祖国、献给了人民、献给了崇高的数学事业。从这个意义上讲,华罗庚被誉为“人民数学家”并被评为“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当之无愧。 本书的作者顾迈男长期担任新华社高级记者职务,报道过中国科技界发生的许多重大事件,撰写了不少当代著名科学家的传记作品。她同华罗庚的交往可追溯到20世纪70年代。在漫长的岁月里,顾迈男多次登门拜访华罗庚,并从华罗庚的家人、学生、同事中了解了大量与华罗庚有关的材料。她撰写的数十万字的《华罗庚传》内容翔实、生动感人。华罗庚审阅书稿时,曾经对顾迈男说了一句话:“你现在是华罗庚专家了!有许多事我都忘了,而你还采访到了。”这句幽默的话,反映了华罗庚对作者的信赖。由顾迈男执笔撰写普及读物,并配以多幅精美图片,有助于改变社会上对数学和数学家的“习惯性认知”。让更多的人领略“人民数学家”华罗庚的风采与神韵,这就是我的殷切期待。 2010年2月28日凌晨 (南振中,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全国人大外事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新华社原总编辑)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