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1840年鸦片战争中被英国打败之后,清王朝的统治就出现了深刻的危机。1851年1月11日,洪秀全在广西桂平县金田村率领两万多太平军起义,屡次击败清军,挺进湖南、湖北。1853年由武昌沿长江东下,势如破竹,3月19日占领江苏南京,遂定都于此,改称天京,建立政权,与清王朝对抗。继之派兵北伐、西征。与此同时,张洛行等人率领捻军群起响应。成丰皇帝急忙遣将调兵镇压,安徽和江苏成为太平军、捻军与清军激烈争夺的主要战场,临近安徽省的河南陈州府项城县也是起义军经常活动的地区之一。
项城县具有悠久的历史,东西宽七十里,南北长一百一十里,地势低洼,东南尤甚,颍水、沙河、汾河等从境内流过,注入淮河,向称“泽国”。由于河流沟渠年久失修,淤塞不通,遇上大雨就闹水灾,无雨之时又常闹旱灾和蝗灾,旱涝皆听命于大自然的安排。这里土地瘠薄,人多地少,物产不丰富,农作物产量很低,经济极其落后。除了酿酒等少数手工作坊外,没有工业生产,经营商业的很少,一般以从事农业生产兼营家庭副业为主。而粮食作物仅出产小麦、谷、黍、高梁、豆、稷之类,经济作物最有价值的只有芝麻和棉花,连中原常见的花生也不宜种植。蔬菜品种不多,瓜果甚少。因此,广大农民的生活异常贫困,不得已只好租种地主的土地。但辛辛苦苦一年下来,收获物的一半乃至六成、七成、八成都交给了地主。即使那些辛勤耕种、肥料充足的上等农户,尽管“终岁勤劳,节食俭用”,“然年丰则谷贱伤农,年啬则十室九匮”,也是“常苦不足”。
相传八仙之一的铁拐李曾有一首《过项歌》,言该县地脉应出一个假皇帝及将相。可是,直至咸丰年间,铁拐李预言的人物也未出现。
其时,该县有一家袁姓大户,原住城北的张营。由于战争频仍,硝烟不断,时时受到农民起义军的威胁,1857年举家迁移到张营东二十里的一个村庄居住,“倡修寨堡”,“备守具,练乡团,以保护乡里”。同村的田震生等人积极支持,于是动工在村庄周围修筑起一道坚固厚实的寨墙,此后该村即名为袁寨。袁寨隶属于项城县东区阎村牌,在城东北,距城四十里。
在项城袁氏的家祠中曾经立有一块铁铸的横牌,上面记载着始祖至各代的姓名,后来不知何故丢失,因此,对于袁氏家族的谱系无法全部了解。在现存的《项城袁氏家集》中,有文字可考的最上一代先祖为袁九芝,他生活的年代恰值清代乾隆鼎盛时期。
袁九芝及其子耀东以耕读为业,虽然孜孜不倦地致力于举业,但都没有爬到科举阶梯的上层而发迹扬名,生活相当贫困。至袁耀东的下一代。方才逐渐显赫起来,家有田地五十顷,开着几处典当铺,还放高利贷,成为大官僚地主、本县的首富、“汝南巨族”。
袁耀东是个庠生,其妻郭氏出身本郡“望族”。他们有四个儿子,依次为树三、甲三、凤三、重三。
树三为廪贡生,当个低级学官,曾署陈留县训导兼摄教谕事。
甲三考中进士后在京做官,后由吕贤基奏请,到安徽帮办地主武装团练。由于在安徽、河南和江苏一带屡败太平军和捻军,有功于清王朝,晋升为淮军将领,督办三省“剿匪”事宜,官拜漕运总督。
凤三花钱捐了个教职,任禹州训导。
重三不仕在家。管理家政。
树三有二子,长为保中,次为保庆。
保中系副贡出身,捐了个同知,没有出外做官,是本县著名的地主豪绅,参与大办团练,与农民起义军为敌。
保庆1858年考中举人,追随袁甲三镇压农民起义军,以战绩获光禄寺署正。后来报捐郎中,分发刑部,不久调到河南办团练,深受督办河南团练毛昶熙和巡抚张之万的赏识,叙功加盐运使衔。
甲三也有二子,长为保恒,次为保龄。
保恒1850年中进士,选为翰林院庶吉士,散馆后授职编修。而后随父镇压农民起义军多年,1862年晋升詹事府右春坊右庶子。
保龄1862年考中举人,1863年帮助其父办理陈州团防,同年其父病故,朝廷赏其内阁中书。 保中的元配夫人姓刘,因有疾病缠身,难于管理家务,保中又纳一妾,也姓刘。元配夫人生子世敦,后来病故,保中便把其妾扶正为继室。继室早先生子世昌、世廉,1859年9月16日(咸丰九年八月二十日),又生下一个男婴。据说此时保中恰好接到袁甲三打了胜仗,正在班师凯旋的家信,就为其取名为世凯。
袁世凯字慰庭(又作慰廷、慰亭),号容庵,因其为项城人,故以后人们又称之为袁项城。
保庆娶妻牛氏,生了两个儿子,均不幸夭亡。他请人看八字,被告知这几年他不利于妻子;又有人告诉他命中该有几个夫人,不如干脆先凑足数目,或许可以避免不利于妻子的事情发生。他为妻子的命运担心。加上盼子心切,又纳了两妾,一姓王,一姓陈。他时时刻刻盼着“老天”鉴其“意诚恳,或即赐我佳麟”。然而,王氏生了两个女儿,陈氏生了一个女儿,儿子却始终没有盼到。他心急如焚,而又无可奈何,只好慨叹命中无子。
P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