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数字时代的电影摄影/北京电影学院摄影系学术丛书
分类 文学艺术-艺术-戏剧影视
作者 穆德远
出版社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科恩兄弟御用摄影师罗杰·狄金斯创作时如何把握《老无所依》与《神枪手之死》的摄影风格?IMAX与3D革命是一场流星雨抑或一个时代?数字中间片在后期制作、发行放映与影片修复方方面有什么优势?数字电影摄影机进入平民时代,它的迅猛发展将带来怎样的变革?Red One、A rri Alexa、Genesis等数字摄影机有哪些特性?用佳能5DMarkn单反相机拍电影需要注意什么问题?

《数字时代的电影摄影》集中地介绍了当今世界上在电影摄影及其相关的工作领域中关系密切的新技术。本书由穆德远。

内容推荐

《数字时代的电影摄影》重点考察了国际上电影摄影发展的前沿动态,从人物聚焦、技术前沿、电影研究三个部分,介绍重要摄影师的创作经验,关注数字中间片、IMAX 与3D 电影等技术革新,评测Red One、佳能5D Mark Ⅱ、Arri Alexa 等数字摄影机的特点与优势,为了解数字化时代下电影摄影技术的最新成果与发展趋势,提供可资借鉴的宝贵经验与技术资料。

《数字时代的电影摄影》由穆德远。

目录

序言 穆德远

Part 1 人物聚焦

第一章 《老无所依》、《神枪手之死》与罗杰·狄金斯的摄影创作

 1.1 狄金斯小传

1.2 2007、2008年的两部

狄金斯电影及所获奖项综述

《老无所依》拍摄分析

《神枪手之死》拍摄分析

《老无所依》和《神枪手之死》的DI操作

 1.3 狄金斯2008-2011年工作近况

 附录一 狄金斯作品年表

 附录二 数字中间片,卢德运动,以及其他一些灵感

Part 2 技术前沿

第二章 IMAX电影的发展

 2.1 什么是IMAX电影

 2.2 IMAX电影的起源

 2.3 关于IMAX 3D

 2.4 IMAX DMR技术

 2.5 IMAX院线状况以及在中国的发展

 附录一 IMAX电影大全

第三章 3D电影:一场流星雨抑或一个时代?

 3.1 3D电影诞生之初

 3.2 色差原理、3D电影的发明与最早的主动快门式3D电影的出现

 3.3 偏振原理在3D电影中的应用

 3.4 “黄金年代”

 3.5 3D电影的竞争者,以及第二次热潮

 3.6 3D电影的沉寂

 3.7 3D电影的重生

 3.8 3D电影回归主流院线

 3.9 从发行到3D放映

 3.10 发行和放映的基础:3D电影的制作

 3.11 3D的不仅仅是电影

 附录一 主流3D电影票房及制作成本(2008-2010)

第四章 DI概述及对电影制作的影响

第五章 从007系列电影看电影特技的发展

第六章 数字电影摄影时代的到来:浅谈近几年数字电影摄影机的出现和发展

 6.1 代表性的数字电影摄影机

Viper

Genesis

Red One

F35

D21

Alexa

其他摄影器材介绍

 6.2 数字电影摄影机和胶片电影摄影机的对比

可预测性

便携性

宽容度

分辨率

颗粒和噪点

声音

 存储方式

 6.3 数字电影摄影机的现状和前景

第七章 数字摄影机在现代电影中的应用:浅谈Red One摄影机的发展和使用

 7.1 Red One数字摄影机的发展

 7.2 Red One数字摄影机简介

镜头

机身

端口

 7.3 了解 Mysterium

Mysterium 基础

动态范围

色彩空间和比特率

 7.4 数据传输率

 7.5 拜尔排列

 7.6 景深和视域

 7.7 格 式

 7.8 使用Red One的个人经验

景深,焦点问题

RAW和R3D

操作使用

光线

 7.9 Red的未来

 附录一 常规拍摄电影的Red One器材清单

第八章 让你的金子真正发光:谈5D MarkⅡ视频拍摄

 8.1 使用5D MarkⅡ应注意的问题

做好你的照明工作

大胆的开高感光度

找个好的焦点员,尝试一些高科技

选好镜头

如果实在没办法……

 8.2 如何选择镜头

电影镜头

照相定焦镜头,包括中画幅镜头

照相变焦镜头

 8.3 画面风格设置

 8.4 感光度设置与噪点控制

第九章 结合电影《夏都故事》谈Arri Alexa的特点和优势

Part 3 电影研究

第十章 照明技术与电影影像的时代性

 10.1 光影的时尚标签——照明赋予影像的时代性

 10.2 光影魔术的背后——照明和光效的简史

 10.3 白天不知夜的黑——照明技术的进步带来的新影像

 10.4 难以定论——当今世界电影的影像特征

第十一章 滤光片技术资料特辑

 11.1 滤光片简介

 11.2 滤光片历史

 11.3 色彩

 附录一 ROSCO Cinegel系列滤光片的详细介绍

第十二章 全球视点:纪录片2007-2010

第十三章 美国电影科学与艺术学院奥斯卡奖科学工程奖奖项历史分析

 13.1 对科学工程奖奖项进行分类的方法

 13.2 各类奖项数目统计

 13.3 各类奖项的年代分布

 13.4 电影光学镜头类与摄影设备类奖项总结

 13.5 小结

第十四章 ASC特写:摄影师访谈之分析

 14.1 摄影师的过去

 14.2 摄影师的现状

 14.3 总结

 附录一 受访摄影师名单

第十五章 浅谈摄影与导演工作二合一的利与弊

 出版后记

试读章节

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工艺复杂的3D电影又一次退出了主流电影行列。情况一直持续到公认的3D电影“黄金年代”的开端,即1952年第一部彩色3D电影《非洲历险记》(Bwana Devil)的上映。阿克·奥博勒(Arch Oboler)在这部影片中担任制片人、编剧和导演,影片使用一套名为“自然视觉”(Natural Vision)的工艺流程摄制。《非洲历险记》以及其后在这一时期上映的所有3D电影,都采用偏振原理双机放映。而在50年代,色差原理的应用更多地转移到了立体漫画书上。当时的立体漫画书都会附赠卡纸材料的一次性色差眼镜。

应当指出的是,我们知道胶片放映机上的一盘正片尺寸限制约为6000英尺(换算为1800米,相当于放映1小时的胶片),全片长的影片在放映中间都会有换片的操作;然而由于3D电影需要双机放映,这意味着全片长的影片在换片后需要对两部放映机进行同步校准工作,而这一步骤需要的时间要远远长于换片。因此,这一时期的3D电影剧本里经常会标明“换片间隙”。

在黄金年代“开始一年之后的1953年4月,某三天里接连有两部里程碑式的3D电影上映,他们是哥伦比亚公司的《黑暗中的人》(Man in the Dark)和华纳兄弟的《蜡像院魔王》(House of Wax)。《蜡像院魔王》是第一部运用环绕声的3D电影,也是绝大部分没有机会去看新艺拉玛电影(Cinerama,一种拥有j机放映超宽银幕和七音轨环绕声的放映系统)的美国观众们看到的第一部环绕声电影。不甘落后的迪士尼以1953年5月28日上映的Melody进军3D领域,几乎与其同时上映的是第一部3D西部片,哥伦比亚的Fort Ti。环球影片公司的第一部3D电影是1953年5月27日上映的《魔星》(It Came from Outerr Space),接下来是派拉蒙的第一部3D电影《桑格里》(Sangaree)。而20世纪福克斯公司在这个时期只出品了其唯一一部3D电影《地狱》(Inferno),当时的老板达利·F·扎努克(Darryl F.Zanuck)对火热的3D电影并不感兴趣,此时他正准备着推行他在1952年买下专利的宽银幕系统新艺综合体(CinemaScope)。

扎努克对3D电影的冷静自然有他自己的考虑(虽然不久后出现的潘那维申系统[Panavision]很快淘汰了他的新艺综合体)。果然,就在1953年的8月到9月之间,3D电影的热潮开始了第一次衰退。最主要的原因便是双机放映的技术问题,因为双机放映的要求要远高于单放映机,左右画面需要严格同步,而这便经常需要两名放映员同时操作。一旦两台放映机中任意一台的正片位置或者片门机构没有调整好,观众便完全无法正常观看。此外,偏振放映需要的金属幕具有很强的方向性,把白幕更换成金属幕之后,原先靠旁边的座位就没法使用了,因为在这些角度观看到的银幕亮度非常低。出于这一原因,一些在大放映厅或礼堂等场合首映的3D电影采用的都不是3D放映(如在无线电城音乐厅首映的《刁蛮公主》[Kiss Me Kate,1953])。另外,甚至在给片商和影评家这样极其挑剔的观众群体试映3D电影时,放映员都经常性地操作失误,因此当时有了3D影片“对眼睛有害”这样的舆论。

3D电影的竞争者,以及第二次热潮

虽然电影与电视之争始于1950年前后,但同时期3D电影最大的竞争却来自当时同为新技术的变形宽银幕(scope system)。1953年夏季上映的3D影片都是以普通宽银幕上映的(1.66:1到1.85:1),在9月份时20世纪福克斯通过一部《圣袍千秋》推出了使用新艺综合体的变形宽银幕。变形宽银幕电影并不存在双机放映的问题,因此技术质量能够控制的比3D电影更好。有趣的是,一直到1960年的《九月风暴》(September Storm)之前,从没有人尝试着把变形宽银幕和3D结合起来;即使这部电影出现之后,还是有很多普通宽银幕的3D电影出现。

1953年12月,3D的热潮重新兴起,这次复兴依靠的仍然是几部重量级的影片:米高梅的《刁蛮公主》,华纳兄弟的《蛮国战笳声》(Hondo),哥伦比亚的《萨蒂·汤普森小姐》(Miss Sadie Thompson),以及派拉蒙的《黑钱》(Money From Home)。此外派拉蒙还上映了动画短片Boo Moon (主角是鬼马小精灵(2asper)和《大力水手》(Popeye,Ace of Space,主角是大力水手波比),和一部以朝鲜战争为题材、于1953年在战场实地拍摄的《停火》(Cease Fire)。而联美公司也于1954年1月27日上映了《顶头上司》(Top Banana),这是其在“黄金年代”出品的两部3D电影之一。

但这轮热潮的衰退很快就在1954年春季到来。这次衰退除了之前提到的3D电影自身技术原因之外,还因为变形宽银幕在院线的成功推行。即使宝丽来(Polaroid)公司改进了技术和工艺,片商们还是不太喜欢这一3D放映系统,转而将注意力集中到了变形宽银幕上。“黄金年代”最后一部上映的3D电影是1955年2月23日的《造物复仇》(Revenge of the Creature)。即使这部影片的3D版本最终广泛发行并且在票房上取得了成功,3D电影也已无法避免地再次走向低谷。p53-55

序言

在互联网还没有像今天这么发达的年代,电影工作者们要得到国外的创作和技术资料殊为不易,当时在影协有一份《世界电影动态》,它的存在为我们了解国外同行的工作提供了便捷的途径。如今,网络已经深入每个人的工作和生活,纸媒体的电影资讯刊物早已经淡出了我们的视野,但未经筛选的海量信息也让我们感到疲劳。在电影摄影这个专业领域里,真正有时效性又有含金量的信息仍然来自于像《美国电影摄影师》这样的极少数的外文刊物,对于很多国内的电影工作者和摄影师们来说,要将这些外文资讯迅速转化为自己的知识并应用于创作并不容易,而《数字时代的电影摄影》这本书希望完成的正是这样一个任务。

《数字时代的电影摄影》集中地介绍了当今世界上在电影摄影及其相关的工作领域中关系密切的新技术,如3D电影、IMax电影、DI后期制作等,也介绍了摄影工作者们极为感兴趣、在国内崭露头角的Arri Alexa、Red One等一些新型的数字摄影机;与此同时,本书也关注了电影照明技术和观念的新动向,向读者们介绍了近年来活跃于好莱坞的电影摄影师罗杰·狄金斯以及他的摄影创作。

电影摄影艺术的发展归根结底是技术与形式的发展。本书希望在介绍电影摄影的新技术、新观念和创作思路的基础上,为读者提供一个全球化的视角,我们计划每年出版一本书,成为电影摄影前沿资讯的系列,目前第二本书已经开始研究和写作。在下一本《数字时代的电影摄影》中,我们将重点关注的是目前主流的几种数字摄影机在拍摄、存储及其后期制作中的技术控制难点,相信能为创作者们提供有益的参考。

穆德远

2011.4.20

后记

本书是北京电影学院摄影系学术丛书的其中一本,也是摄影系与后浪“电影学院”编辑部合作的第一本书,就电影摄影领域内大家最普遍关心的国际上的一些重要技术、最新器材以及创作观念等进行介绍,并且以创作实践为基础分享拍摄经验,具有时效性、可操作性,对所有希望跟进了解电影摄影技术革新与发展动态、拒绝固步自封的创作者们是很有价值的。

在好莱坞电影纷纷“3D化”、“IMAx化”的浪潮中,即使是一名“胶片控”或“反技术主义者”,如果还不了解在数字中间片以及像Red()ne这样的高清拍摄设备已经取得了哪些成果、即将走向何方,恐怕将不足以应付如今的电影拍摄创作了。任何手段或技术都有它各自的强项和缺陷,重要的仍然是根据创作者的表达意图决定影片风格、选择制作方式,因此,不如敞开心胸,了解当下电影摄影技术领域都发生了些什么。

由于每篇文章作者不同,关注的侧重点也不尽相同,编辑过程中在体例方面有一定的难度,我们尽可能使全文的层次清晰、图文对应,尽管如此,怕是仍然存在不能令人满意之处,希望今后能继续改进,也请读者们继续关注我们接下来另外一本探讨数字电影拍摄的系统著作《高清电影摄影》(High Definition Cinematography,3e)。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北京公司

服务热线:133-6657-3072 139-1140-1220

服务信箱:teacher@hinabook.com

世图北京公司“电影学院”编辑部

后浪出版咨询(北京)有限责任公司

2011年4月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30 14:08: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