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爰飞所著的《张学良幽禁秘史》描写了中国现代史上一位最具传奇色彩的将军,在改变历史进程之后,身遭恶运,历经半个世纪幽禁岁月的人生实录。
它交织着成功与牺牲,光辉与惨淡,感奋与忧郁,布满着对历史对人生的深刻思考。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张学良幽禁秘史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王爰飞 |
出版社 | 北方文艺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王爰飞所著的《张学良幽禁秘史》描写了中国现代史上一位最具传奇色彩的将军,在改变历史进程之后,身遭恶运,历经半个世纪幽禁岁月的人生实录。 它交织着成功与牺牲,光辉与惨淡,感奋与忧郁,布满着对历史对人生的深刻思考。 内容推荐 《张学良幽禁秘史》作者王爰飞在广泛研究与充分占有材料的基础上,以“西安事变”为开端,细腻的描绘了张学良这位身威赫赫的将军和重要的政治人物,从发动兵谏到被蒋介石长期幽禁的半个多世纪复杂而神秘的经历,着力描写了张学良的性格与心态,挖掘了作为将军的张学良和作为囚人、隐士的张学良在不同生命阶段所表现出来的个体精神。通过这本《张学良幽禁秘史》,人们可以熟悉一位历史英雄,同时亦可以走近一位伟大的受难者。 目录 引子 第1章 政治生涯的辉煌绝笔 少帅与“最高统帅”之争 杨虎城主张:挟天子以令诸侯 事变前的最后时刻 兵谏!兵谏! 如何处置蒋介石 保安的兴奋与莫斯科的愤怒 端纳穿梭于南京与西安之间 周恩来一语千金 第一夫人的斡旋 周恩来面见蒋校长 矛盾重重的张学良 匆匆一别,千古遗恨 第2章 遗恨石头城 洛阳——命运转折的最后一步 风雨初临北极阁 最后的自由 “京中空气甚不良” 蒋介石要做什么文章? 一场闹剧:军法会审 没有料到这一步 西安又退了一步 “今日始知政治之残酷” 红颜知己赵一荻 天涯惊魂 永别金陵 第3章 千秋功罪 初识溪口 他怎能是蒋介石的对手呢? 蒋介石、张学良都在注目西安 少壮派与元老派 “二二”惨案——西安又演砸一场戏 西望云天,不胜依依 千秋功罪,自有评说 第4章 从此天涯孤旅 “张学良先生招待所” “我们成立个读书会” 风雨雪窦山 潇洒不减当年 雪窦寺风波 雪窦山上结亲家 名流、显要上山来 蒋经国慨叹:果真是员勇将啊! 请缨抗敌与“好好读书” 兄弟笔谈:“自由”二字,渺茫,很渺茫 “我带你们打日本去!” 告别雪窦山 第5章 漂泊无定的迁徙 住进了段祺瑞的黄山别墅 蒋介石的电话打到了黄山脚下 从黄山到萍乡 山洞探险 别萍乡 安营扎寨苏仙岭 泪洒“三绝碑” 麻将·象棋·狩猎·治病·唱戏 大街上的军礼 第6章 蹉跎凤凰山 初临凤凰寺 沅江上的日子 大将军出谋御匪 与张治中一席谈 山中谈兵 “多谢您,张老板” 第7章 放逐西南 艰难的旅途 清寂的龙岗山 阳明祠中埋首学问 杨虎城之难 凄风苦雨中的丽人 孤馆寒窗读明史 急匆匆的病中转移 怕是看不见太阳了 当不成养鸡大王了 第8章 大陆的最后迁徙 戒备森严的小西湖 老蒋是不见容于我了 熬过抗战与“家法处置” 失望后的悲苦 自由的三个条件 堂皇的诱骗 第9章 孤岛悲魂 初临孤岛 混乱中险遭枪毙 余生唯愿读书 井上温泉泄恨吐冤 再见张治中 无望的期盼 孤岛春秋 蒋介石的召见 《西安事变忏悔录》 第10章 自由之光 “管束”终于解除 为自由干杯 从阳明山到北投 新生活的开端 张间瑛探父 当代冰霜爱情 第11章 心如止水,淡泊人生 虔诚的基督徒与兰花迷 “三张一王”转转会 张学良与“二蒋” 与蒋家恩怨终画句号 止不住的翻案风 规模空前的90寿庆 张学良有话要说 第12章 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还能望多少回夕阳西坠呢 我想到美国去看看儿孙 八方风雨会中州 大洋彼岸纵谈旧事 张副司令到,敬礼! 共产党上将与老长官 第13章 何日归故乡 低头思故乡 难以忘却的故人 他是中华民族的千古功臣 远山的呼唤 第14章 移居檀香山 平静离开台湾 进教堂与赏国粹 故土情深 她是我永远的姑娘 平静谢幕 再版后记 试读章节 第1章 政治生涯的辉煌绝笔 一切都是从那场震惊中外的事变开始,又在那次事变中突然结束。悠悠岁月,往事如烟,许许多多的沉浮与际遇都在脑海里淡忘消逝了,唯有那场事变,至今仍清晰如昨,连每个细节都历历在目…… 少帅与“最高统帅”之争 1936年12月11日晚,古城西安。 这天的夜幕,降临得似乎特别早,天还未黑,路上就再难见到行人。北风飕飕吹过,将严寒刺向一幢幢房屋和冻凝得没有丝毫热气的夜灯。树上已没有了叶片,光秃秃的树枝直插寒霄,影影绰绰的雁塔和城门在暗夜里显得分外凝重可怖。 突然,从夜幕中闪出两道雪亮的灯光,犹如两柄利剑,劈开了沉沉的黑暗。一辆锃亮的豪华“菲亚特”轿车风驰电掣地从街上驰过,直奔金家巷公馆。 车内仅有两人。坐于一旁的警卫,十分紧张地注视着亲自驾车的长官——国民革命军一级陆军上将、国民党第五届中央委员会执监委员、西北“剿总”副司令官张学良。此时,他一脸铁青,双手紧攥方向盘,一双眼睛追随着灯光,似乎也要穿透前方的黑暗。 这天下午5时,张学良接到电话,出席蒋介石离开西安前在临潼华清池举行的告别宴会。在众位“党国要人”杯盏交错、酒酣耳热之际,张学良因抗日之事,再次与蒋介石发生争执,受到蒋的严厉训斥。36岁的少帅愤然落座,抓住酒杯,连连豪饮,最后,一言不发地离开了大厅。 张学良明白,这将是他同“最高统帅”之间的最后一次争执了。当一切语言都无济于事之时,要实现自己的主张唯有求助于另一种方式。 此时此刻,张学良的脑子里再次闪过了近两月来他和蒋介石之间接二连三的冲突。 1936年10月21日,蒋介石来西安布置“剿共”,抱怨张学良的东北军和杨虎城的西北军作战不力。早就对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政策反感的张学良起身慨然陈词,要求结束同胞间的这种相互厮杀,以国家、民族利益为重,接受中国共产党的建议,联合抗日。不料蒋介石一听,大为恼怒,骂张学良是“中了共产党的魔术”。并宣称:“在杀尽红军、捉尽共匪之前,决不轻言抗日。‘攘外必先安内’是我们既定的国策!你们决不可被共匪蛊惑。” 其时,张学良和杨虎城早已秘密同共产党方面进行过多次联系,并达成协议,停止敌对行动,联合抗日,在西北形成了共产党、东北军、西北军“三位一体”的抗日局面。10月5日,毛泽东和周恩来联名写信给张学良,要求他向蒋介石转达联合抗日、互派代表谈判的建议。 蒋介石的一番话,怎不令他忧心如焚! 十天后的10月31日,张学良赴洛阳参加蒋介石50大寿生日庆典,蒋介石单独召见了时任太原绥靖公署主任的阎锡山。在后来的会谈中,张学良再次进言,要蒋领导抗日,把日寇赶出中国领土,情真意切,热泪盈眶:“我们损失的兵力无法补充,遗下的孤寡无法抚恤,广大官兵的家乡沦入敌手,不图收复,却叫我们来西北剿共,你叫我们的意志怎么坚决?”并当面质问蒋介石,“共产党与日寇,究竟谁是我们真正的敌人?” 自认对抗日已有全盘规划的蒋介石却一脸愠怒,呵斥张学良“一派胡言”。拂袖而去之前,声称“你们若是非要坚持,那就等我死了之后,再去抗日好了!” 心情苦闷的张学良回到西安,一连数目郁郁无言。11月下旬,他在一方面联络红军、十七路军,筹组西北抗日联军的同时,一面又提笔给蒋介石写了一封《请缨抗敌书》: 委员长钧鉴: 叩别以来,瞬将一月。比闻委座亲赴晋鲁,指示一切,伏想贤劳,极为钦佩。绥东局势,日趋严重。日军由东北大批开入察境,除以伪匪为先驱并用飞机助战外,已将揭开真面,直接攻取归绥。半载以来,良屡以抗日救亡之理论与策划,上渎钧听,荷蒙晓以钧旨,并加谕勉,感愤之念,与日俱深。今绥东战事既起,正良执殳前驱,为国效死之时矣。日夕摩厉,唯望大命朝临,三军即可夕发。盖深信委座对于抗日事件,必有整个计划与统一步骤,故唯有静以待命,无须喋陈。乃比大军调赴前线者,或已成行,或已到达,而宠命迄未下逮于良。绕室彷徨,至深焦悚。每念家仇国难,丛集一身,已早欲拚此一腔热血,洒向疆场,为个人洗一份前愆,为国家尽一份天职。昔以个人理智所驱与部属情绪所迫,迭经不避嫌忌,直言陈情,业蒙开诚指诲,令体时机。故近月来,对于个人或部属,均以强制功夫,力为隐忍,使之内愈热烈,外愈冷静,以期最后在委座领导下,为抗日之前驱,成败利钝,固所不计。今者前锋既至,大战将临,就战略言,自应厚集兵力,一鼓而挫敌气,则遣良部北上,似已其时;就驭下言,若非即时调用,则良昔日之以时机未至慰抑众情者,今已难为曲解。万一因不谅于良,进而有不明钧意之处,则此后统率驭使,必增困难。盖用众必有诚信,应战在不失时机。凡此种种,想皆洞鉴之中。伏恳迅颁宠命,调派东北军全部或一部,克日北上助战,则不独私愿得偿,而自良以下十万余人,拥护委座之热诚,更当加增百倍。夙荷知遇优隆,所言未敢有一字之虚饰。乞示方略,俾有遵循,无任企祷之至! P1-3 序言 1991年3月初。台湾。 夕阳悄然下坠,一团红晕已经褪为淡红。先前还是明朗的天空渐渐泛起茫茫的苍青色,夜岚四起,将一种朦胧的幽静投向四野,投向台北郊外那一条条行人罕至的青草路径。 暮色中,位于北投路70号的那幢小楼显得分外孤寂。爬满楼墙的常青藤已不可辨,晚风拂来,宽敞庭院中花草微动,浅叹低吟,似乎在轻诉院中这片令人感伤的晚景。 楼里那间四壁古籍经典的书房内,一位老人正凭窗而立,望向窗外,望向星月疏朗的夜空,神情凝注,宛若一尊被岁月遗忘的雕塑。 不知已这么望过了多久,或者说不知已这么望过了多少年。满头青丝已变成了苍苍白发,曾经英气勃发的脸庞,此时已皱纹遍布,寿斑点点。可几乎每一天,他都要这么静静地凭窗而望,在夜幕四合之时,感遇一种不可言喻的情愫。 电灯“啪”的一声开亮。夫人轻轻地走近,将一件毛衣披到他肩上,又扶他在窗前的靠椅上坐下。老人没有言语,只轻轻地一摆手,示意夫人退下。此时此刻,他不想有任何事情来扰动自己的心境。 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岁月里,老人就这么默默地打发自己的时光,沉浸于巨大的静穆与感伤之中。而当年,他的生命曾是那样的辉煌——手握重兵,金戈铁马,叱咤风云,在中国异彩纷呈的现代史上,留下了辉煌的篇章。就在他意欲大展宏图、奋身抗击外寇之时,一场突发的事变却使他的政治生涯戛然而止,若彗星坠落,从此跌入挣脱不出的茫茫深渊。 张学良,这个曾经声威显赫的名字,在漫长的幽居中成为历史,成为人们在叙说往事时无法忘却而又深感叹息的故事。 月光透过窗户,铺洒在他脚前的地板上。身后似乎传来了夫人轻轻的呼唤声。老人撑了一下身子,但终没有立起。依旧仰靠椅背,望向夜空。 今晚的张学良,已经睡意全无。那个意味着自由、意味着漫长幽禁生涯终结的消息,令他欣喜万分,同时又止不住潮水般袭来的戚戚悲情。就在这天下午,他突然得到通知。已提出多年的探亲申请得到当局允准,他和夫人赵一荻即将赴美,探望生活在大洋彼岸的儿女孙辈,同享天伦之乐。 可是此时此刻,令他激动的似乎并不是即将同儿孙们的欢聚,而是“自由”这两个字所具有的珍贵含义。漫长的五十多年中,他历经辗转流离,饱尝冷落欺凌,要么置身于荒山野岭,要么被掷于孤楼郊林,一代英雄,解甲卸鞍,遭受着漫漫无期的羁禁,不得越雷池一步。多少次醉里挑灯看剑,多少回梦中吹角连营,英壮岁月在冷冰冰的拘押中流失了,当年气吞万里如虎的雄心壮志也在声声长叹中被磨蚀得踪影全无,直到鬓发如霜的垂暮之年,才得以窥见自由的神圣光辉。 两滴浑浊的老泪从他的眼里涌出,跌落进他脸上的道道沟纹中。老人轻拍了一下扶手,缓缓立起,直望当空的那一轮皓月。漫漫岁月里,相伴相随、相共相知的似乎就是天上的月。在它的如水清光中,他不知叙说过多少次自己的愁怨,寄托过多少回对自由的相思。现在,当自由终于降临之时,他更有一种倾诉无尽的期愿。 可是,蹉跎岁月,悠悠万事,该从哪里说起…… 后记 张学良将军2001年在檀香山溘然仙逝的消息,引起人们的好些感慨。杨虎城的孙子叹息说:“中国的那一个世代是结束了,完全结束了。毛、蒋、周、张,俱往矣!”当年那代人的功过,已经逐渐有了明晰的评价,中国当代史上,张学良是最富戏剧性,同时也是最具辉煌的一幕大戏的主角,但蒙主恩召,也就这么淡然而去,随之拉上了那段绝唱的帷幕。 张学良去世后,关于张学良和西安事变的书籍和文章又着实热火了一阵,尤其是随着大量前苏联、国民党、大陆档案部门有关档案的部分解密,关于张学良当年“九一八”时的不抵抗缘由,西安事变的起因、过程与结局,张学良陪同蒋介石返回南京的动机及被扣押随后被“管束”的种种遭遇等,相对清晰地呈现在人们面前,原先迷雾重重的历史逐渐被廓清。 张学良之所以受到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关注,是因为任何中国现代史的研究都无法绕过这个人物。就其重要性来讲,他可以算得上20世纪最有影响的几个中国人之一,曾经主导差不多半个中国,以一身而系天下安危,他一手主导的西安事变改变了中国乃至整个世界的局势,即便在他被蒋介石“管束”50年,甚至在他2001年驾鹤西去之后,围绕他的议论仍在延续,在他身上值得探讨的事情仍然很多。至今两岸对他的评价也不尽一致,抗日英雄,千古功臣,还是政变误国,乱臣贼子?政治上和品格上这个人物仍有不少争议。 内地和海外有大量关于张学良的著作,其中大都关注张学良的人生传奇,他与赵一荻等红颜知己的轶闻等等,有些对上代历史不甚了了的年轻人,听张学良与赵一荻的爱情,便把他想象成“人间四月天”的徐志摩,而对当时的年代和大背景了无兴趣。当然这与话语环境和思维形式有关。我这本书的关注点。是张学良由一位中国政坛重要人物到完全沉寂消隐的变迁过程。是他历经辗转,饱经沧桑的艰难经历,以及他在漫漫幽禁岁月中的复杂心态,性格畸变,情感寄托和他在不同生命阶段所表现出来的个体精神。西方人在提及张学良被“管束”时,常常使用两个不同的词汇,一个是incarceration,意为“关押”,“禁闭”,一个是house arrest,意为“软禁”,两个词侧重点不同,含带的中心意思都是“失去自由”。没有了自由;无论你是帝王、将军还是平民,生命便与欢乐绝缘。我很希望读者能够通过这些文字走近一位真实生动而又有血有肉的历史壮士,同时又能真切地窥探到一位受难者的悲苦灵魂。 海内外描写张学良的书籍文章,已经数不胜数,此外还有学会、研究会,似乎还有“张学”的存在,但是要真正把张学良这个人说尽道透,却不是件易事。张学良自从生起就“身逢乱世”。他的成长过程杂糅了中西、朝野、文明与江湖的种种熏染,性格复杂而且矛盾,其家庭背景、文化修养、人际交往、性格特质、人生追求、历史地位,都很值得研究。而他的崛起和消隐,涉及到各派政治力量的最高领导层次和著名历史人物,有很强的政治性和政策性,任何撰写张学良的笔触都不得不细心稳慎。 1992年北方文艺出版社初版了拙著《张学良的幽禁岁月》之后,在国内研究张学良的领域引起了一定反响,因为这是大陆第一部完整描写、披露张学良1936年西安事变后至他获得自由几十年间踪迹、经历、生活的书籍。两年后台湾的先智出版公司以繁体字本分上下两册出版了此书,在台湾和海外引起了一定反响。先是台湾军队的“总政战部”摘选了两万多字作为“内部参阅”,接下来台湾的《传记文学》杂志、《联合晚报》、《自立晚报》等报纸杂志陆续摘选、连载了此书的部分章节,大陆新华社主办的《参考消息》又“由外转内”,将《自立晚报》的部分选文在《参考消息》上连载;台湾当局的“国防大学”、“政治作战学院”、“陆军军官学校”都把这本书列为当时的必读书之一,至今仍然是台湾“国防大学”的参考书;美国的国会图书馆和纽约、华盛顿、加州等图书馆都将此书列为中文馆藏书目,美国陆军指挥与参谋学院也将这本书列为了解中国历史的参考书目。不少后来出版的关于张学良和西安事变的研究文章、书籍也摘选或引用了拙著不少文字,凡此种种,说明此书还是受到海内外读者们赏识欢迎的。 由于时间、精力等方面的原因,此次再版修订主要是对18年前写作时出现的不准确之处做了订正。还有,当时拙著对张学良的记述结束于张学良第一次访美省亲,其后他又第二次访美,并决定在美国夏威夷定居,并终老这个海岛。其间,由于他已经完全获得自由,他对记者和亲朋的谈话陆续见诸文字和视频,他对个人生平和西安事变的反复讲述作为第一手资料订正了外界许多不实之词。随着包括蒋介石日记在内的大量海峡两岸历史档案的逐渐解密,也包括容纳张学良、赵一荻生平资料、收藏的“毅荻书斋”在美国哥伦比亚的开放,还有当时指导中共处理西安事变的前苏联文档的解密,西安事变的研究获得了新的进展,此次再版也就随张学良的生命轨迹延续至他去世,也融入了对张学良与西安事变研究的一些最新成果。在此,向诸位多年来孜孜不倦追索张学良生命轨迹的研究者们表示感谢和敬意。 最后,我要特别感谢北方文艺出版社的领导和责任编辑。18年前他们支持我写作出版了这本书,现在,在张学良已经溘然长逝近十年之际,新上任的社长胆识独具,决定再版此书。趁2010年4月第二十届全国图书博览会在成都举办之际,宋玉成社长专门与我晤谈,说张学良,说中国历史,说时下低俗图书之滥觞,言及作者与出版者的社会责任,令我深为敬佩。责任编辑王金秋女士,多次对此书的修订给以鼓励并提出意见,在此一并致谢。 借此,也衷心感谢支持、关注我写作此书的亲友们。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