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走过伤心地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张雅文
出版社 北方文艺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在这部报告文学集中,张雅文选入了三篇有关生态问题的报告文学作品。《走过伤心地》、《呐喊,不仅为一个人,一座山》、《放下你的猎枪》发表于上世纪80年代末。这在当时是很有前沿性的题材。三篇作品分别是写人与水土、人与树木、人与动物的密切关系,以此来呼唤人类保护生态环境的自觉意识和不要肆意摧残、践踏其他物种及环境的生态伦理。

内容推荐

《走过伤心地》是著名作者张雅文的报告文学作品集。

在《四万:四百万的牵挂》这篇报告文学里,她讴歌了著名心外科专家刘晓程用精湛的医技拯救着人类的生命,用圣洁的心灵净化着社会人群的精神境界。

《走过伤心地》写的是傻子屯的党支部书记许振中带领全村傻子改变命运的先进事迹。但这部作品并没有止步于好人好事的书写,而是更进一步揭示出导致傻子屯形成的真正原因,揭示出人类的愚昧和社会的冷漠,以及先进人物的自我救赎、社会松绑等诸多深刻的社会问题。

《揭开人类抗衰老之谜》是雅文独闯俄罗斯时获取的素材。写的是在极左年代一个献身科学的青年被判刑、被逼出逃的悲惨命运,揭示出一个深刻的主题,个人命运与时代的关系。

《生命的呐喊》中的张雅文是一个出身于社会底层的当代知识女性的艺术典型,她代表的不是她个人,而是社会底层奋斗出来的广大知识女性。

目录

向命运宣战的奋进者/何西来

四万:四百万的牵挂

走过伤心地

呐喊,不仅为一个人,一座山

揭开人类抗衰老之谜

放下你的猎枪

生命的呐喊(节选)

追梦人生(后记)

附录:出版及发表的报告文学目录

试读章节

面对一个个乞求的生命,他不知该把这张生死牌发给谁

贝多芬说:“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它决不能使我完全屈服!噢,能把生命活上千百次真是多美!”

生命是美好的,但它属于人只有一次,任何人都扼不住命运的咽喉。

1987年5月,春天带着不可抗拒的骚动与活力,从遥远的天际涌来,冲破坚硬的寒冷,把鲜活的生命撒向枯黄的世界。饱尝了严冬的寒冷与沙尘的北京人,踏着春色,漫步在华灯初放的长安街上,欣赏着绚丽多姿的夜景,享受着春天的馈赠。但在全国唯一一家心血管病专科医院北京阜外医院一间门诊室里,却上演着司空见惯而又令人痛心的一幕。一位中等身材、精明干练、两眼蓄满善良与睿智的中年医生,被一群走投无路的心脏病患者及家属团团围住,一直下不了班。他就是两年前从澳大利亚留学归来、三十八岁的主治医师刘晓程。

“刘大夫。听说你是佳木斯人。俺是鹤岗煤矿的。咱们是老乡呢。”一个又黑又瘦的下井汉子怀抱三岁的孩子,操着山东口音,跟刘晓程一个劲儿地套着近乎,“刘大夫,求你看在老乡的面上救救俺老婆,俺们再也等不起了。她都快不行了!刘大夫……”汉子说不下去了,低头呜咽起来。他身边瘦弱的女人用胳膊肘碰碰他,嗫嚅道:“要不俺不治了,俺回家。”却遭到汉子的一声嗔斥,“你不治就得死!你死了俺的两个娃咋办?呜呜……”下井汉子挖煤塌方砸断一条腿都不曾掉过泪,现在却被病老婆压得放声大哭。他一哭,女人和孩子也跟着哭起来。

刘晓程刚想安慰那汉子几句,却被一个穿着破旧、满脸沧桑的中年农民打断了。

“刘大夫,俺把房子都卖了,还借了一万多元钱饥荒。俺爷儿俩从黑龙江跑北京两趟了,这次再手术不上,俺们全家就活不下去了!求你看在家乡人的面上救救俺儿子吧,他才十四岁。俺爷儿俩给你下跪了!”

“别别!千万别……”刘晓程急忙上前制止,但晚了,一老一小“扑通”一声跪在了他面前。

瘦得像铅笔杆似的少年瞪着满含泪水的大眼睛,可怜兮兮地望着刘晓程。父亲却发出一阵令人心碎的哭号:“刘大夫,求你救救俺儿子吧!救救俺全家吧!呜呜……”  望着这对父子,望着这一张张求生的面孔,刘晓程的眼睛湿润了,一种深深的疚痛与同情,紧紧地攫住了他那颗虽然每天被病人揉搓却依然慈悲的心。他知道,这些普通老百姓本来就很穷,偏偏又患上这样那样的心脏病。他们卖房卖地拖儿带女,千里迢迢地跑到北京,整夜整夜地排队挂号,把全部希望寄托在医生身上,但却令他们大失所望。他们苦苦地哀求他,给他下跪,不为别的,只为一张小小的住院单——一张求生的“通行证”。他何尝不想大笔一挥,给每人开一张入院单,让他们痛痛快快地接受手术,痛痛快快地活下去?可他每天只能开一张入院单,一个月只有三十张的权力。一下午就要接待五六十个患者,许多病人都需要手术,他真不知该把这张“生死牌”发给谁?二十多年的坎坷生涯从没有难倒过他,可是面对一群向他哭诉的家乡父老,他却难过得不止一次地掉下泪来。他觉得自己有隗于做一名医生。

这时,药剂科的丁飞主任手拿一包方便面走进来,进门就嗔怪他:“刘大夫,都十点钟了,快吃点方便面吧!你天天这么折腾,早晚会被折腾死的!”丁主任看到刘晓程天天被患者“糊”得可怜,心疼得几次落下泪来。

可是,面对一群看病比登天都难的父老乡亲,面对一个个本应该尽快手术的心脏病人,刘晓程却无论如何也不忍心离开。令他终生难忘的是那位二十七岁的姑娘。此刻,她就像死人幌子似的,瞪着一双美丽而无神的大眼睛,凄婉地望着他。

“你为什么不早点来?”刘晓程问她。

姑娘的眼泪“刷”地掉下来了,忙从衣兜里哆哆嗦嗦掏出一张已经发黄的入院通知单,双手像捧着命根子似的,小心翼翼地捧到刘晓程面前,啜泣道:“我八年前就来了,开了入院单没有床位,大夫让我回家等通知,可我等了八年也没等到通知,实在等不了啦!”

刘晓程的脑袋“轰”的一声,忙接过那张已经被八年时光磨损出几处破洞起了毛边的入院单,看到上面赫然写着“1979年4月23日”,心里不由得发出一阵惊愤的慨叹:可悲呀!八年抗战都结束了,可一个心脏病患者却手拿入院单没有等来住院通知!一个严重的先天性心脏病患者怎么能等得了八年?人的一生又有几个大好的八年?八年,一个花样的少女变成了二十七岁的大姑娘,而一颗破碎的心却因漫长的八年而失去了治疗机会。现在,她的心脏已经无法接受手术了,等待她的只能是死亡。可她完全可以不死,完全可以活好多年,完全可以结婚生子过正常人的生活,可这一切,就因为八年的耽搁而变得永远不可能了。

这位来自黑龙江农村的姑娘并不知道刘晓程的内心,而是可怜巴巴地乞求道:“求求您刘大夫,让我住院手术吧。我实在等不了啦。我不想死,我才二十七岁,我已经等了八年啦!”

面对这双对生命充满渴求的眼睛,面对足足等了八年却不得不提前告别人生的家乡姐妹,刘晓程无论如何也不忍心用善意的谎言去欺骗她。

P2-4

序言

向命运宣战的奋进者

何西来

我认识张雅文好多年了,但真正了解她的风雨人生,却是读了她的自传《生命的呐喊》之后。这部作品使我这个早已年逾古稀,并且颇经历过几番人世沧桑和盛衰荣辱的人,感到一种巨大的心灵震撼。

在这部自传里,雅文用率真而质朴的语言,讲述了一个出生在偏僻荒凉只有一户人家山沟里的女孩子的命运以及她此后几十年的奋斗。为了心中那份崇高的理想,她不断向命运宣战,与命运抗争,以生命做抵押去争取更高的人生境界。她用自己的笔,如实地记录了这个不断向上攀登的坎坷历程。

童年,为了读书她哭着喊着宁可被狼吃了也要去上学;十五岁时她又疯狂地爱上了体育,不顾父母的强烈反对从家里偷走户口和行李,一头跑进体工队当上一名专业速滑运动员,成为国家一级运动员;三十五岁时她又疯狂地爱上文学,一心想当作家,从此义无反顾地踏上了拥挤着千军万马的独木桥,最终成为国家一级作家,黑龙江省作协副主席,国家政府津贴享受者,黑龙江有突出贡献的专家,登上了鲁迅文学奖的领奖台。

她的文学创作领域涉及小说、报告文学、传记文学及电视剧本创作等多个门类,在这些领域都取得了不菲的成绩。电视剧《趟过男人河的女人》、《盖世太保枪口下的中国女人》几乎家喻户晓,不少作品在读者和观众中产生了很大影响。而且,她以一个作家特有的敏感和才气,开拓了自己独特的海外华人题材的领域。她的《韩国总统的中国御医》、《盖世太保枪口下的中国女人》、《揭开人类抗衰老之谜》、《跨国之恋》、《打到车臣总统府的官司》等,都是视角独特、思想深刻的海外华人、华侨题材的作品。

雅文并不是一个幸运儿,她的点滴成功的取得,都伴随着血和泪。

我曾开玩笑说:“雅文,在你这一生中,任何一个环节掉链子,你都不会走到今天!”

的确,她有过苦难的险些被狼吃掉的童年,有过被伤病摧残的少年,有过受到蛮不讲理的领导压制,遭遇过几乎让她丢掉性命的著作权恶意侵权官司的中年。可以说在她人生的每一步几乎都伴随着生与死、取与舍的考验。正是她那不肯服输的刚强个性,使她一次又一次闯过了生死大关,顽强地闯到了今天。如果没有倔犟的个性,没有聪颖的资质,等待她的必定是像她母亲和姐姐那样重复了千百年的中国劳动妇女的命运。可贵的是,她为了心中那份美好的理想,以宣战的姿态迎接命运的挑战,一次次地冲出绝境,闯出一条常人无法想象的人生道路!《生命的呐喊》是她在心脏搭完六个桥的重症监护室里动意构思的。一个如此顽强的生命是不可战胜的。

苦难可以使弱者颓唐和消沉,苦难却是强者和智者奋发进取的动力和财富。雅文正是这样一个强者和智者。她的人生道路和文学道路,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在艰难困顿中锐意进取、顽强拼搏、不认输、不言败的女性形象。她有一个不安分的灵魂,一颗不安定的心。她是一个胸怀大志、志存高远的人,不愿也不可能在某一点上故步自封扬扬得意,而是不断将自己向更高的人生境界提升。

这种进取精神和奋斗意识正是一个处于上升期的民族及其知识分子的极其可贵的品格。这就是《生命的呐喊》这部作品的真正价值之所在。她不只在为自己和跟自己一样的在逆境中、在苦难和挫折中奋进的生命呐喊,而且是为一种强韧不屈、刚毅劲健的民族精神在呐喊!如果我们仅仅把《生命的呐喊》看做个人反抗命运不公的倾诉,那就低估了这部作品的社会价值和时代意义,也辜负了作者的良苦用心。《生命的呐喊》中的张雅文是一个出身于社会底层的当代知识女性的艺术典型,她代表的不是她个人,而是社会底层奋斗出来的广大知识女性。

雅文是一个单纯、开朗、正直而热情奔放的人。

无论是她的为人,还是为文,都表现出一种真诚而激情四射的个性,表现出一种社会良知及自觉的社会责任意识,流露出一种弥足珍贵的平民意识和悲悯情怀。她不媚上,不卑下,从不为了取悦什么去写作,即便歌颂崇高伟大的人物,在挖掘人物闪光点的同时,也能以深邃而敏锐的目光探寻着事物的本质,挖掘出更深层的思想内涵。在《四万:四百万的牵挂》这篇报告文学里,她讴歌了著名心外科专家刘晓程用精湛的医技拯救着人类的生命,用圣洁的心灵净化着社会人群的精神境界。同时,她的笔墨也拓展到更深层的、关系到家家户户切身利益的中国医疗改革,触及到中国医疗腐败等诸多体制性的弊端。在她心脏搭桥手术成功之后,她想到的并不只是她个人获得了新生,而是成千上万无钱就医的心脏病患者仍然挣扎在生死线上,体现出一个作家和主人公刘晓程共有的悲悯情怀及崇高境界。她珍爱自己的生命,推己及人,也珍爱更多的弱势群体、下层民众的生命。

《走过伤心地》写的是傻子屯的党支部书记许振中带领全村傻子改变命运的先进事迹。但这部作品并没有止步于好人好事的书写,而是更进一步揭示出导致傻子屯形成的真正原因,揭示出人类的愚昧和社会的冷漠,以及先进人物的自我救赎、社会松绑等诸多深刻的社会问题。

雅文深情而又不无愤激地写道:“一个改变了傻子屯命运的先进人物,全村都富了,他自己家却穷得叮当响,老婆孩子多次自杀未遂。他拯救了全村,唯独没有拯救自己家。他解放了‘全人类’,唯独没有解放自己。多少人摇过许振中这面大旗,现在大旗摇秃了,只摇剩下一根旗杆,多少人戴过这朵大红花,现在花蔫了,快枯萎了。从社会发展与社会价值来看,苦了他一个救活一个村,许振中的确应该奉献,当今中国太需要奉献了。但是,欣赏这种流血的奉献,不能不令人觉得泯灭了什么!我不禁斗胆发问:这就是一个先进、典型、优秀党员的下场吗?当今有多少这样傻乎乎的奉献者?先进典型是天生为某种人为光环的苦行僧殉道士吗?不,他们同样是精英,是国粹,是栋梁,是国家之财富,是没有被铜臭熏臭的高贵灵魂!我不知我的典型自救论能否得到许振中及众多典型的认同。”

值得一提的是,在这部报告文学集中,雅文还选入了三篇有关生态问题的报告文学作品。《走过伤心地》、《呐喊,不仅为一个人,一座山》、《放下你的猎枪》发表于上世纪80年代末。这在当时是很有前沿性的题材。三篇作品分别是写人与水土、人与树木、人与动物的密切关系,以此来呼唤人类保护生态环境的自觉意识和不要肆意摧残、践踏其他物种及环境的生态伦理。

《揭开人类抗衰老之谜》是雅文独闯俄罗斯时获取的素材。写的是在极左年代一个献身科学的青年被判刑、被逼出逃的悲惨命运,揭示出一个深刻的主题,个人命运与时代的关系。个人无法超越时代,更无法超越历史。雅文看到了个体生命在历史面前的太多的无奈与悲哀,她呼唤着良知,呼唤人类爱好和平,尊重人的权益,不要践踏无辜的生命。

张雅文不是一个玩文学的人,她视文学为生命,对文学怀着一种崇高的敬畏之心。她对创作,对人生,怀有火一般的激情,而且抱着强烈的求知欲。每每谈起文学,谈起创作,她就瞪大那双并不年轻,但却像孩子般单纯、好奇、探求的眼睛,闪动着渴求的光芒。她渴望得到交谈者对其作品提出宝贵意见,渴望得到赐教。这种求知心理和谦虚态度,是她个性中非常宝贵的特质。正因有了这种出于至诚而非作秀的特质,她的创作才不断进步。她懂得踏着贤者、智者的步伐前进。而且,她耐得住寂寞,把自己关在书斋里一关就是几年,不为窗外的花红柳绿所诱惑,不为点滴荣誉所蛊惑,这在当今浮躁的社会里是十分难得的。

我相信,一个作家去掉了浮躁,就会像“洗尽铅华见雪肌”的梅花那样,留下的是幽香,是沉静,是凌霜傲雪的骨魂。这才是人和文的真境,雅文其勉之!

2011.1.22.写于六砚斋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6 3:28: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