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子女成才是人类最伟大也最困难的事业。成功家庭的重要标志在于培养了成才的子女。培养子女成才的关键在于为人父母者,在为人父母之初就清晰三个问题的思路:培养怎样的人?用什么培养?怎样培养?
作者潘国兴40多年学校教育工作、三个子女和三个孙辈孩子教育指导的经验,结合对早教的学习与思考,总结成了一套“三位一体塑心育人方案”,想帮为家教犯难的家长解难。塑心育人方案把早教、家教规划成“高尚道德的培养、健康心理的培养、做人能力的培养”三大工程。为落实操作性,先编撰《教孩子学会做人》,该书分“道德素质、心理素质、做人能力”三篇,又把“做人能力”篇分为“为人、处世、做事”三章。
《教孩子学会做人》作者潘国兴在参考吸纳了大量古今中外教育成果的基础上,集四十多年学校教育工作、三个子女和三个孙辈孩子教育指导的成功经验,结合对早教的学习与思考,编写了这部供中小学生家长、教师及学生阅读的著作。
《教孩子学会做人》分“道德素质、心理素质、做人能力”三篇,又把“做人能力”篇分为“为人、处世、做事”三大部分。文后点题诗启发思考,问答题以增强效果。每节还穿插了思想家、教育家论述教育目标和教育方法的名言、语录,以便读者借鉴。
忠贞,这是一个闪光的字眼。古今中外许多诗文、传记都歌颂忠贞不渝的英雄人物。因为这些人对祖国对人民的爱是他们共同的情感,为大多数人谋利益是他们的共同目的,这也就是他们形成忠贞信念的原因。以天下为己任,忠于祖国,忠于人民,忠于伟大的事业,这就是有人生大志。有大志者就能够吃苦耐劳,自觉进行自我教育,主动磨炼自己成才。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孟子
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于谦
(1)不食嗟来之食
春秋时期,齐国连年灾荒。有个叫黔敖的富户,在路边设了一个粥摊周济逃荒的穷人。
一天,黔敖看到一个饥民用袖子遮住脸,拖着鞋子,没精打采地走过来,就高声喊:“喂,来吃粥。”饥民看着黔敖说:“我因为不吃嗟来之食,才落到这样的地步。”说完,他辞别了黔敖又向前走了。
后来,饥民终因不接受不礼貌的施舍而饿死了。但他坚贞不屈的气节受到后人的称颂,于是就有了“不食嗟来之食”的成语。
不义之财如浮云,嗟来之食不可用;
人生最贵是骨气,坚贞人穷志不穷。
饥民为什么宁愿饿死也不食嗟来之食?
(2)苏武牧羊
公元前100年,汉武帝派苏武出使匈奴。由于意外事件,苏武受到牵连被扣押。
单于(匈奴君主)采用各种手段,软硬兼施地威逼苏武投降。但是,苏武在刀剑下昂首挺胸,在甜言蜜语中侧耳不应。他对前来劝降的李陵说:“以死报国,是我早就下定的决心。只要对国家有所贡献,即使是挨刀剑,下油锅,肝脑涂地,我也心甘情愿。”不管匈奴人如何折磨苏武,他都没有低过头。单于最后无计可施,只好把他流放到荒无人烟的北海(今贝加尔湖一带)去牧羊。
苏武手拿节杖牧羊19年,当年的黑发已变得雪白,但他的爱国之心始终未变,他坚贞不屈的精神永垂青史。
为人应有爱国心,爱国如爱父母亲;
挫折磨难炼意志,强者之心永坚贞。
苏武面对匈奴单于的威逼表现了怎样的精神?
(3)文天祥为国赴难
1275年,元军渡江南侵对南宋朝廷构成了严重威胁,国难当头,文天祥变卖家产,组织军队,赶赴临安保卫祖国。
一年后,元军逼近临安,朝中大臣纷纷逃跑,而文天祥却临危受命,担任右丞相,并奉命去元营谈判。背信弃义的元方代表却乘机扣押了文天祥。文天祥毫不畏惧,面斥元方宰相,决心为国捐躯。
后来,文天祥在被押送途中逃脱,回到南宋重新组织军队投入抗元战斗。第四年,终因寡不敌众战败被俘,面对诱降的叛徒,提笔写下了千古佳作《过零丁洋》,其中有“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千古名句。
文天祥被关押了四年,坚贞不屈,绝不投降,最后面南而拜,英勇就义。
仁人志士最忠贞,感天动地照后人;
爱国爱家爱自己,祖国犹如父母亲。
文天祥为什么慷慨赴难,英勇抗敌,宁死不降?
(4)霍元甲为国人争气
1900年,八国联军攻陷天津后,霍元甲聚众练武报效国家。
第二年,俄国大力士在天津戏院卖艺,广告传单上说:“打遍天下无敌手,让东亚病夫们见识见识,开开眼界……”霍元甲看到广告,怒火中烧,前去与俄国大力士比武,要为中国人争一口气。
霍元甲再三叫阵,俄国大力士都不敢出来。霍元甲说:“不敢比武就得登报认错。”俄国大力士只好登报认错,灰溜溜地离开了天津。
祖国就像人父母,
神圣庄严不可辱;
爱护父母行本分,
保家卫国是义务。
霍元甲为什么要跟俄国大力士比武?
(5)忠贞爱国的硬汉
缔造法国第五共和国,并担任过法国总统的戴高乐,就是一个忠贞爱国的硬汉。
1940年夏天,德国入侵法国,当政的贝当总统很快就投降了,可是戴高乐选择出逃到英国伦敦。他说:“法国只是打了一次败仗,而不是输掉了整个战争。”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戴高乐在国外领导自由法国运动,不屈服、不动摇,顽强地抵抗德国法西斯,最后终于取得了胜利,恢复了法国的光荣与国际地位。他的忠贞爱国举动,影响了几代法国人的精神风貌。
国破河山待重整,
铁血男儿显忠贞:
保家卫国举正义,
高风亮节照后人。
戴高乐为什么会影响几代法国人的精神风貌?P36-41
培养子女成才是人类最伟大也最困难的事业。成功家庭的重要标志在于培养了成才的子女。培养子女成才的关键在于为人父母者,在为人父母之初就清晰三个问题的思路:培养怎样的人?用什么培养?怎样培养?
在思考“培养怎样的人”时先要明白:“知识固然重要,但品德和修养更加可贵。知识可以随着人的成长而丰富,但品德与修养一旦成型就奠定了人生命运的基调。”19世纪德国的卡尔·威特,8岁就能自由地运用六种语言;10岁进人大学;14岁被授予博士学位;16岁再获博士学位,被任命为教授;23岁发表著作成为研究但丁的权威;以后一直都执教于名牌大学,在赞扬声中度过了他辉煌而健康长寿的一生。卡尔·威特的辉煌首先得益于其父亲正确的教育目标和科学的早教方法。老卡尔·威特在《卡尔·威特的教育》中这样写道:“在儿子的教育上,我特别下力气地与其说是智育莫如说是德育”,“我只是想把儿子培养成全面发展的人,所以才挖空自己仅有的一点智慧,尽力把他培养成健全的、活泼的、幸福的青年”。目标正确使卡尔·威特成了世界早教创始性的成功典范。同样,写了《我的事业是父亲》的蔡笑晚,他的六个孩子中五个博士一个硕士。特别是他的小女儿蔡天西,14岁考入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18岁考入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读博士,22岁再获美国哈佛大学博士学位,成为哈佛大学年轻的教授。他的子女的成才也首先得益于其“智力、意志、品德和气概四合一的教育”。还有,以“素质优秀、人格健全、有能力创建幸福生活”为目标,而同时被美国四所名牌大学录取的“哈佛女孩刘亦婷”,成了20世纪末中国早教成功的新典型。从卡尔·威特到蔡天西、刘亦婷,一个个早教成功的典型,不仅说明目标正确子女成才,同时也说明抓住成长期适时进行教育,是一条培养“体魄健壮、心智聪明、心灵聪颖、人格健全”好孩子的成功之路。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委员会编著的《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一书中说:“教育必须经常检查它的目标、内容和方法。”家庭教育自然要考虑:用什么培养孩子?择要而言应该是:父母、家庭环境、文化载体。“母爱是教育的第一动因”,“真正的教师是父亲”,“父母的人格影响孩子的一生”等箴言足以说明父母在家庭教育中的重要,而父母“为人”的身教则是重中之重。至于环境,古代“孟母三迁育出亚圣”的典型足以让人明白了育人环境的重要;人才的健康成长,大多都先得益于“充满爱心、民主平等、乐观上进的家庭环境”,所以英国“家庭教育之母”夏洛特·梅森要说“教育的最重要部分是在家里完成的”。至于文化载体,对于学前和小学学龄的儿童,最好的应该是经典故事,其最大魅力在于能够让人“启发智慧,净化心灵,奠定人格,通达为人”。
目标、内容思路清晰了,就为解决方法问题奠定了基础。阅读古今中外名人传记、研究名人就能发现“业以人为本,人以心为本,心以德为本,德以善为本”的成功因果轨迹。成功者之所以成功,就因为他的“道德素质、心理素质、做人能力”得到了和谐的发展。有此认识基础,就可能遵循查尔斯·里德“播种思想,收获行为;播种行为,收获习惯;播种习惯,收获性格;播种性格,收获命运”的规律,立足于“教孩子学会”,用培养天才的方法——早教——心的教育、让孩子全面发展的基础教育,关注孩子的身体、心理和情感、语言、智能等方面的均衡发展,让孩子幸福成人、健康成才。
40多年学校教育工作、三个子女和三个孙辈孩子教育指导的经验,结合对早教的学习与思考,总结成了一套“三位一体塑心育人方案”,想帮为家教犯难的家长解难。塑心育人方案把早教、家教规划成“高尚道德的培养、健康心理的培养、做人能力的培养”三大工程。为落实操作性,先编撰《教孩子学会做人》,该书分“道德素质、心理素质、做人能力”三篇,又把“做人能力”篇分为“为人、处世、做事”三章。全书三篇五章从“善良”到“成功”的66节共365个故事,文后点题诗启发思考,问答题以增强效果。此外,每节还安插了思想家、教育家论述教育目标和教育方法的名言、语录,以便读者借鉴。本书最大的特点:一是根据人格素质的60个要点系统化,以便家长根据孩子缺什么补什么选择使用;二是化育人的大事、难事为讲故事,帮助家长推行一种融洽亲子关系的“故事教育法”,让父母和孩子一起学习、一起思考、一起成长;三是故事简洁空间大,便于家长根据孩子的实际水平作再创作讲述;四是为中小学生能在积累写作素材中进行“自我教育”:阅读故事,开发潜能,提高品质,奠定成功人生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