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实验与生活》不是从纯理论的角度探究人类心理活动的奥秘,而是从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实际出发,选择了一些重要而有意味的问题,结合相关的心理学实验研究,进行相应的介绍和说明。通过阅读本书,读者可以在了解心理现象、认识心理暗示、精通心理效应、掌握心理规律的同时,看清自己的心理,了解每个行为背后所要表达的真实意义,借此走好人生路上的每一步。本书由曾美英、晏宁、毛荣建、李伟共同编著。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心理学实验与生活 |
分类 | 人文社科-心理-心理学百科 |
作者 | 曾美英//晏宁//毛荣建//李伟 |
出版社 | 教育科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心理学实验与生活》不是从纯理论的角度探究人类心理活动的奥秘,而是从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实际出发,选择了一些重要而有意味的问题,结合相关的心理学实验研究,进行相应的介绍和说明。通过阅读本书,读者可以在了解心理现象、认识心理暗示、精通心理效应、掌握心理规律的同时,看清自己的心理,了解每个行为背后所要表达的真实意义,借此走好人生路上的每一步。本书由曾美英、晏宁、毛荣建、李伟共同编著。 内容推荐 实验是心理学的主导研究方法,是心理学科学性和严谨性的重要保障。其实很多心理学实验并非我们如想象的那样完全在封闭的实验室里进行,而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 证人的证词一定可靠吗? 为什么会“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女人对男人笑可不一定是对这个男人有兴趣哦!不要再仅从生理方面减肥了,换个角度从心理方面考虑,减肥不再是难事。为什么比赛中人们只关注第一名?…… 对于这些司空见惯的问题,也许我们从来都没有意识到这其中包含着很多心理方面的因素,不如就从《心理学实验与生活》开始吧,你会发现原来心理学并不神秘,它其实就存在于我们生活的点点滴滴,只是我们尚未察觉。 《心理学实验与生活》由曾美英、晏宁、毛荣建、李伟共同编著。 目录 序 第1编 认知与学习 四个“1”组成的数字能有多大?——心理定势 打破头脑中的框框——功能固着实验 智慧之花的绽放——酝酿效应 你会怎样判断?——决策实验 答案=变换问题的表达方式——问题表征方式 熟视无睹——记忆实验 证人的证词可靠吗?——记忆扭曲现象 一张一弛文武之道——蔡加尼克效应 不屈打亦成招——屈从、内化和虚构 JUST DO IT——试误实验, “顿悟”之道——学习实验 你不说,我怎么知道我有多好——反馈效应 信息的“内隐加工”——认知实验 狼孩的心理——感觉剥夺实验 “第一”情结——首因效应 第2编 情绪与生活 恐惧因何而生——恐惧实验 想哭就哭吧!——哭泣实验 情绪与身体——心身关系实验 战胜焦虑——应对实验 控制你自己——生物反馈实验 火爆的“泄吧”——霍桑效应 第3编 行为与动机 适度的智慧——耶基斯-多德森定律 制定合适的目标——目标设置实验 减肥总动员——进食动机实验 患得患失的后果——瓦伦达心态 生于优患 死于安乐——逆境实验 榜样的力量——观察学习实验 惩罚的智慧——惩罚实验 怎样才能抵制诱惑?——延迟满足实验 耐得住寂寞才能成功——软糖实验 一条绝望的狗——习得性无助实验 你就是最棒的!——罗森塔尔效应 加薪?不加薪?这是个问题——过度理由效应 饿不饿,谁说了算——进食实验 英雄难过美人关——美女效应 第4编 自我与发展 自我评价决定成败——自尊实验 自我提高,还是自我保护?——自我妨碍实验 适当的依恋是心理健康的基石——依恋实验 你还是从前的“你”吗?——陌生情境实验 道德发展的阶梯——道德发展理论 光怪陆离的梦——梦的心理分析 第5编 社会与角色 错误让你如此美丽——犯错效应 你感到拥挤了吗?——拥挤实验 一白遮百丑——晕轮效应 女人的笑——女性社会交往实验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合群实验 三个臭皮匠真能顶个诸葛亮?——社会情化现象 少我一个没关系——旁观者效应 你愿意和我们站在一起吗?——从众实验 你为什么听从别人的指令?——服从实验 屁股决定脑袋?——角色模拟实验 挫折与攻击——攻击实验 近墨者黑——暴力节目对儿童的影响实验 近朱者赤——亲社会节目对儿童助人行为的影响实验 朝三暮四的错觉——阿伦森效应 看不见的气泡——个人空间圈实验 爱情乎?友情乎?——态度测量 就按我说的办!——态度改变实验 新年到,闺女要花儿要炮——性别角色实验 参考文献 试读章节 心理学家西尔维拉(Silveira,1971)的实验证明了酝酿效应。她给被试提出著名的经济项链问题,其指导语如下:“你面前有4条小链子,每条链子由3个环构成。打开一个环要花2分钱,封合一个环要花3分钱。开始时所有的环都是封合的。你的任务是要把这12个环全部连接成一个大链子,但花钱不能超过15分钱。” 在实验中的三组被试都有半小时的时间来解决问题:第一组在半小时中有55%的人解决了问题;第二组在半小时解决问题的中间插入半小时做其他事情,有64%的人解决了问题;第三组在半小时中间插入4个小时做其他事情,有85%的人解决了问题。 在这个实验中,主试要求被试大声说出解决问题的过程,结果发现第二、三组被试做完其他事情再来解决项链问题时并不是接着之前已经完成的做法去做,而是像原先那样从头做起。因此,可以认为,酝酿效应打破了解决问题时不恰当思路的定势,从而促进了新思路的产生。读者可自行尝试解决这个问题,然后对照后面给出的答案进行评判。 点评 所谓酝酿效应(brewing effect),又称为直觉思维,是指反复探索一个问题的解决方法而毫无结果时,把问题暂时搁置几小时、几天或几个星期,由于某种机遇突然促使新思想、新现象浮现了出来,百思不得其解的问题往往一下子便找到了解决办法。 在科学史上不乏这样的例子。苯在1825年就被发现了,此后几十年间,人们一直不知道它的结构。所有的证据都表明苯分子非常对称,但大家实在难以想象6个碳原子和6个氢原子怎么能够完全对称地排列、形成稳定的分子。德国化学家凯库勒长期研究苯分子结构,但同样对苯分子中原子的结合方式百思不得其解。1864年冬天的某一天晚上,他在火炉边看书时,不知不觉打起瞌睡,做起了梦。这是化学史上最著名的一个梦,苯分子结构的秘密由此解开。凯库勒自己是这样描述的:“事情进行得不顺利,我的心就想着别的事了。我把坐椅转向炉边,进入半睡眠状态。原子在我眼前飞动:长长的队伍,变化多姿,靠近了,连结起来了,一个个扭动着、回转着,像蛇一样。看那是什么?一条蛇咬住了自己的尾巴,在我眼前轻蔑地旋转。我如同受了电击一样,突然惊醒。那晚我为这个假设的结果工作了整夜,这个蛇形结构被证实是苯的分子结构。” 美国化学家普拉特和贝克也报告过类似的经历。例如,普拉特和贝克曾写道:“摆脱了有关这个问题的一切思虑,快步走到街上,突然,在街上的一个地方——我至今还能指出这个地方——一个想法仿佛从天而降,来到脑中,其清晰明确就犹如一个声音在大声叫喊。”“我决心放下工作,放下有关工作的一切思想,第二天,我在做一件性质完全不同的事情时,好像电光一闪,突然在头脑中出现了一个思想,这就是解决的办法……简单到使我奇怪怎么先前竟然没有想到。” 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会对一个难题束手无策,不知从何入手,这时思维就进入了“酝酿阶段”。直到有一天,当我们抛开面前的问题去做其他的事情时,百思不得其解的答案却突然出现在我们面前,令我们忍不住发出类似阿基米德的惊叹,这时,“酝酿效应”就绽开了“思维之花”,结出了“答案之果”。古代诗词说“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正是这一心理的写照。 心理学家认为,酝酿过程中,存在潜在的意识层面推理,储存在记忆里的相关信息在潜意识里组合,人们之所以在休息的时候突然找到答案,是因为个体消除了前期的心理紧张,忘记了个体前面不正确的、导致僵局的思路,具备了创造性的思维状态。因此,如果你面临一个难题,不妨先把它放在一边,去和朋友散步、喝茶,或许答案真的会“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也就是说,在解决问题时碰到百思不得其解的情形,此时,不如干脆把该问题搁置于一边而改做其他事,时隔几小时、几天,甚至更长时间之后再来解决它,问题的答案常可能较快地被找到。 这相隔的几小时、几天,甚至更长的时间,我们可以将其称作酝酿期。在酝酿期间,个体虽在意识中终止了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但其思维过程并没有完全终止,而仍然在潜意识中断断续续地进行着。通过酝酿,最近的记忆和已有的记忆被整合在一起,弱化了心理定势的效应,并容易激活比较遥远的思维线索,重构出新的事物,产生对问题的新看法,使问题得以顺利解决。 这一现象提示我们:当我们对一个问题进行研究,在搜集了充分的资料并且经过深入探索仍然难以找到答案时,不应一条道走到黑,而应把对该问题的思考从心中抛开,转而想别的事情,或可以去散步、读书等,等待有价值的想法、心像的自然酝酿成熟并产生出来。我们平时所说的“灵感进发”或者“恍然大晤”,就是经过这样一个酝酿阶段之后,突然出现的智慧火花。 (注:经济项链问题的解法是,把一条小链的三个环都打开,用这三个环把剩下的三个小链连接起来。)P15-17 序言 心理学是一门辐射面极广的学科,它深入人们生活、工作的各个领域。国内外均有学者断言,心理学将成为21世纪的“显学”。 这个观点似乎已经在书店的书架上找到了依据,各种以“心理学”为名目的出版物铺天盖地,这些书籍的亲和力和可读性自不用说。但是,讲究亲和力和可读性必须要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之上。笔者以为,心理学的流派虽然众多,但是并非没有主干,因为没有主干的承托,心理学作为一门科学是无法延续和发展的,心理学之树更无法常青。 谈到心理学的主干,似乎总是让人想起那些学术味浓重、艰涩难懂的术语,它们让人感觉心理学高深莫测,难以亲近。其实,心理学并不高深,也不神秘,它存在于每一个人的生活当中。因为,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心理活动的科学,而人类的心理活动存在于日常的行为和活动当中。从这个意义上讲,心理学就是关于生活和社会的科学。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是心理学家,我们可以从自己的经验出发,用自己的思维来判断别人的心理。心理学正是在人类经验哲学的基础上,逐步走上科学化的道路的。 心理学在追求科学实证的过程中,无数的学者力图超越经验,以实验的方法对人类的心理和行为进行分析,以实现心理学实验的最终目的:揭示人类的心理现象,提高人类对自身生活的把握能力。许多心理学实验其实就是去芜存菁的生活,是浓缩的人生经验。心理学实验让我们在特定情境脉络中,清楚地看到喜爱、恐惧、顺从、怯懦等心理倾向。我们常因为生活的急促忙乱,而忽略行为反应的其他意义。伟大的心理学实验则凸显这些被我们忽略的意义,让我们能更清楚地检视自我、了解自我。因此要了解心理学,心理学实验无疑是一条有效的捷径。 本书不是从纯理论的角度探究人类心理活动的奥秘,而是从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实际出发,选择了一些重要而有意味的问题,结合相关的心理学实验研究,进行相应的介绍和说明。通过阅读本书,读者可以在了解心理现象、认识心理暗示、精通心理效应、掌握心理规律的同时,看清自己的心理,了解每个行为背后所要表达的真实意义,借此走好人生路上的每一步。 本书由曾美英、晏宁、毛荣建、李伟共同编著,具体分工如下:第1编由曾美英、晏宁撰写,第2编由晏宁、毛荣建撰写,第3编由李伟撰写,第4编由毛荣建、李伟撰写,第5编由曾美英、晏宁、李伟撰写。其中曾美英承担了全书的总体设计及编纂定稿工作,晏宁、李伟参与了体例设计、二三稿修改工作。本书获北京联合大学学术著作出版基金资助。 作者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