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为什么中国缺少像样的企业家/经济学家论道丛书
分类 经济金融-经济-中国经济
作者 张曙光
出版社 中国工人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呈现给读者的这本《为什么中国缺少像样的企业家》,是笔者张曙光1999~2002年在一些报告会、读书会和研讨会上的讲演和发言,主要包括:企业家如何著书立说;就业问题和人力资本投资;中国农村经济决策权的变迁;美元与人民币:中美倾向政策比较谈;兄弟之争:中国转型中的政府制度竞争;第三部门的成长对21世纪中国的影响等。

内容推荐

呈现给读者的这本《为什么中国缺少像样的企业家》,是笔者张曙光1999~2002年在一些报告会、读书会和研讨会上的讲演和发言。其中,一部分是先做讲演,然后根据发言写成文章;一部分是先有文章,然后再去做讲演,有两篇是根据讲演记录整理成文。

《为什么中国缺少像样的企业家》收入的30篇讲演和发言可以分为五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有关企业、企业家以及人力资本和债信文化问题,二是关于农村以及公共政策问题,三是关于宏观经济运行以及财政和金融体制和政策问题,四是关于经济学主要是制度经济的一些基本理论和方法论问题,五是关于学风的问题。

目录

第一讲 为什么中国缺少像样的企业家?

第二讲 企业家如何著书立说

第三讲 企业游戏与游戏规则

第四讲 企业投融资问题为什么重要?

第五讲 为什么要提出和讨论债信文化?

第六讲 中国能否成为世界制造中心?

第七讲 人才:Made in China

第八讲 就业问题和人力资本投资

第九讲 中国农村经济决策权的变迁

第十讲 农村健康服务应由谁买单?

第十一讲 从劳动力自由流动到人口自由迁徙

第十二讲 迁徙自由是公民的宪法权利

第十三讲 中国宏观经济大家谈

第十四讲 美元与人民币:中美倾向政策比较谈

第十五讲 钱畅其流:疏通货币传导渠道

第十六讲 放开货款利率,此其时矣!

第十七讲 凯恩斯主义是有用的,但又是远远不够的

第十八讲 券商上市:圈钱乎?――在回顾中重新评价

第十九讲 国有股减持新思路:股票期权、职工持股

第二十讲 应当树立什么样的财富观?

第二十一讲 为香港的繁荣进言

第二十二讲 如何测试中国经济的市场化?

第二十三讲 兄弟之争:中国转型中的政府制度竞争

第二十四讲 如何从制度经济学的角度分析政府制度

第二十五讲 如何从制度经济学的角度分析经济活动

第二十六讲 第三部门的成长对21世纪中国的影响

第二十七讲 弄潮新经济

第二十八讲 关于道德、理性和均衡

第二十九讲 鱼与熊掌兼得:法学与经济学的交流与整合

第三十讲 谈学术论辩的方法

试读章节

第2讲 企业家如何著书立说

目前,很多企业家都在著书立说,这也许又是一种中国特色。

此事发端于90年代初。一个企业家出钱,一两个学者出力,几大卷著作问世,开创了企业家著书立说、问鼎学术研究的先例。此后,此类事情日多,随之成风。一方面附庸风雅,读一个学位,有一个博士、硕士的头衔;另一方面有钱不够,还要有权、有名,权钱结合,问鼎政治,著书立说,留名青史。与此同时,教授和出版商也都乐于帮忙,因为三方都有好处。于是,企业家著书立说成为时尚。不仅出书,而且出得迅速,出得精美漂亮,同时还要举行首发式,召开讨论会,邀请一些专家学者捧场。最近,笔者读了一些企业家的著作,也应邀出席了一些首发式和讨论会,不过没有逢迎捧场,而是公开地提出了一些批评性的意见。个别报纸做了一些如实报道,而另一些传媒的报道却是替作者讳,专拣好听的讲,报喜不报忧。更有甚者,有的记者无中生有,将自己的观点硬安在别人的头上,借专家学者之口讲他们要讲的话。笔者就曾当过这样的冤大头。因此,就这一问题,笔者想直接发表些议论。

数年前,笔者在《随笔集》“自序”中写了一段有关分工的话,曾经受到一位自称为“非主流经济学家”的严厉批判,斥之为“精英”经济学家无视人民大众,与强势集团勾结、为其辩护的“自供”(皖河,2001)。笔者冥颇不化,自今不悔。因与本文的论题相关,加之批判者采用“文革”手法,断章取义(删去了下文中的“大致”和“主要”,而加上了“只有”)和强加于人,现引述如下,供大家评析:

“在现代社会中,大致有三个主要活动领域和三类人:一是政府机构及其官员,二是科研教育单位及学者,三是企业组织及企业家。其所从事的职业活动不同,追求的目标也不一样。官员的目标是职位的升迁和权力的扩大,学者的追求是知识的增长和成名成家,企业家的目标是市场的份额和利润的增加。人们虽然可以根据自己的偏好,自由地做出选择,从一个领域进人另一个领域,但以完全脱离前一领域为前提。根据我的观察,一个人的精力有限,面对信息爆炸、知识无限、变化多端的现实,心挂两头,劲用两边,一件事情也做不好。不仅如此,三个领域各有其道,各守其规,也各有自己的评价标准。在前两个领域,上下级之间的等级服从关系十分清楚,而在学术研究领域,自由思考、平等商讨则是其基本关系和基本规则,这与学术传承并不矛盾;学术成果的官方评价和社会(主要是大众传媒)评价虽然有其作用,不可忽视,但基本的仍然是学术评价和专家评价。三类人各显其能,各取其利,是分工和交易的要求,也是最有利和最有效的安排,以己之道、之规、之能、之利,干预和强求他人之事,强取和侵占他方之利,必然把事情搞糟,把秩序弄乱。结果是大家受损,社会受害。”

社会是有分工的,而且只有分工,才能专业化,才能提高效率,并形成规则和秩序,进而促进发展和提高。这是经济学的常识,企业家更是深切地体验到这一点。企业经营者其所以能够成为企业家,首先要遵循分工原则,全心全意,尽职尽责,努力经营好自己的企业。如果企业没有做好,竞争力下降,市场份额和盈利减少,甚至亏损,而企业家本人却在著书立说,这就是失职,就是不务正业——即使书写得再好。其实,根本就不可能写好。既然写不好,那么,为什么要写,这就不能不令人怀疑。如果真要写书,笔者建议:先辞去在企业中的职务,然后再去著书立说,以免影响企业的经营和发展;或者企业中的职务就是虚职闲差,有精力和时间看书学习、观察思考和撰稿著书,那么,也就称不上是什么企业家。这不是说,企业家不可以写书,而是什么时候写?写什么?怎么写?

首先,什么时候写?企业家当然可以对各种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如就某些深有感触的事务发表一些简短的评论,评论多了,将其汇集成册,出个集子,是件好事。但是,著书立说,探讨学问,最好是在离开企业工作岗位以后。这里,杰克·韦尔奇可以说是一个范例。他经营通用公司20年,虽然发表过不少议论,但没有写书,只在离开CEO职位以后,他才着手整理自己的思想,著书立说。与此不同,我们的企业家大都是在任内写书,在工作岗位上写书。其实,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写了书,就搞不了企业。因为,写书是要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的,而且需要一个较长时间的读书学习、反复思考和持续写作。在任内写书,必然顾此失彼,不是影响企业工作,就是影响著作的质量,更有可能是两者都做不好。事实正是如此,在笔者读过的这类书中,有的作者的企业几近破产,有的企业惨淡经营,有的企业问题成堆。仅就写书而言,这有很多不利,因为工作繁忙,很多问题不能深思熟虑,很多文献也无暇阅读,甚至有很多表述都没有时间推敲,因而,不免产生很多问题。由于自己无暇顾及,于是,不是让秘书或者公司研发部门的秀才代劳,就是干脆找“枪手”来做,最后看看,稍事修改;或者看也不看,改也不改,就署上自己的大名出版发行。找“枪手”代写,往往出现这样的现象,大学生做硕士论文,硕士生做博士论文,非本专业和非专长者来做专业要求很高的论文,其质量可想而知。反正“枪手”是为了赚钱,好坏是雇主的事情。让秘书和研发部门去做,也存在同样的问题。文责自负是要署名者负责的。秘书和研发部门的人既然都不署名,当然也就不会为其质量负责,因而也就不会真正为此而积极主动地下大工夫研究思考,即使有所发现,或者有一些好的思想,也不一定拿出来。只要不出现常识性错误和闹大笑话就算尽到了责任。一些老总们写的书,之所以前后矛盾,错误百出,甚至出现硬伤和笑话,其原因也在这里。因此,著书立说,必须亲自所为,千万不能代笔。这是企业家力所不及的。明知不能为而为之,其后果是可想而知的。

其次,写什么?写自己最熟悉、有研究、有思考的东西。仍以韦尔奇著书立说为例。他写的是自己在通用20年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写他如何创造和推行6个西格玛,如何创立听证会制度,如何重视学习和知识,重视思想和人,重视交流和创造,如何把通用电气公司从一个制造企业变成一个全球服务的提供商,把一个边界分明、等级森严的企业变成一个无边界的学习型组织,成为企业管理革命的一个新的里程碑(杰弗瑞·克雷默,2001)。与此有别,我们的很多企业家写书,写的内容不是本身所干的最熟悉的事情,而是很多宏大的论题,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破解中国经济之谜”,以及“金融和投资理论”之类。这就更使人产生疑虑,为什么不写自己所干.的最熟悉的事情?看来只有一个解释,就是对自己所干的有关企业经营和发展的事情不了解、不熟悉,因而无话写、无法写。为什么要选择一般性的宏大论题?因为宏大论题可以采取宏大叙事的方式,海阔天空,漫无边际,大发宏论,指点江山。然而,宏大的论题需要更多的知识积累,需要更多的研究思考。这就提出一个问题,你看过那么多与之有关的文献吗?你反复和认真地思考和研究过那么多的重大问题吗?你的时间和精力允许你这样做吗?既然没有和不允许,为什么要著书立说呢?

最后,写书的目的是什么?为了搞清问题?为了提高自己?为了博取名声?为了进行炒作?为了掩饰经营的失误?在写作以前,最好能够想清楚。不要用那些为国为民的大话去自欺欺人;自欺也许可以,欺人难矣,因为你不可能一手遮天。你的书一旦出版发行,就成为一件公共产品,任何人都可以说三道四,品头论足。不管话讲得多么尖锐、多么难听,你可以不听,也可以进行反批评,但不能不让人家讲话。只要没有人身攻击,没有冷嘲热讽,都应当真心欢迎,因为,在真理面前人人平等。也不要以为钱能通神,“有钱能使鬼推磨”,有钱能买来汽车和住房,买不来知识和学问,更买不来人心。在这里,钱是无能为力的,钱再多也没有用处。因为,对拥有者本人来说,知识是学习和劳动获得的,不是用钱买来的。能用钱来买的是他人的知识,可以为你使用,被你占有,但不是你拥有的知识。不管通过什么方式(包括交易),把别人的知识冒充为自己的知识,这是侵权;把别人的错误和无知作为自己的错误和无知,则是错上加错和比无知更无知。因此,笔者以为,在任内著书立说,而且讨论的并非自己所做的事情,不是中国企业家的光彩,而是中国企业家的悲哀。当然,责任也不全在企业家个人,现行的制度规则和评价体系鼓励人们这样行为,因而,企业家写书也是一种理性选择。不过,这种选择不仅成就不了理论家,反而葬送了企业家。P5-8

序言

庄子说,在永恒面前,时间长点儿还是短点儿是没有意义的(“证□今故,故遥而不闷,掇而不跛,知时无止。”)。然而庄子这句话几乎是永恒的。那是两千多年前说的话。想一想两千多年以后,今天我们说的话,还有谁能记得?

今天是信息时代,每天都有新的信息扑面而来。我们似乎应接不暇。但是,哪些信息是新的?黑格尔说,历史是绝对精神的展现。管子说,德者,得也。所谓道德,是对弥漫于宇宙的信息中包含的天道(绝对精神)启示的领悟。

从古至今,中国知识分子的最大愿望就是“三不朽”:立言,立功,立德。之所以能“立”,就是这些言论、功绩与道德能够长久,也惟其包含了天道才能长久。符合天道,就会使社会繁荣和永存;个人这个“小我”,如胡适所说,就会因社会这个“大我”的永存而不朽。

经济学家所立之言即是所论之道,是天道在社会中的显现。经济学理论是沿着试错的、经验的和归纳的路径形成的。这种方法就如朱熹所说之“格物”,今日格一物,明日格一物,理在其中。事物只是理的外在形式,变幻多端,可旧可新,但理不变。反过来,理一分殊,月映万川。

这套书,既有前些年写作并结集发表了的文章,也有即将发表的新的文章。在永恒面前,它们没有新旧之分。只要从已经过去的、或当下的、或未来的事件中窥探出绝对精神的片断,就有长久保存的价值。

追求永恒的价值,发表那些道破天机的道德文章,就是本套丛书的宗旨。

盛洪

2011年5月19日于森林大第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30 2:06:11